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
原句摘录:
1、日常语言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包括口头语言、商业
用语、官方用语、宗教用语、学生用语等十分广泛的变
体。——P11页
2、文学语言对于语源的发掘和利用,是更加用心和更加系
统的。……诗人只需采用业已形成的诗歌语言体制就可
以了,也就是说,那是已经诗化的语言。——12页
3、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艺术与非艺术、文学与非文学的语言
用法之间的区别是流动性的,没有绝对的界限。美学作
用可以推展到种类变化多样的应用文字和日常言辞上。
——13页
理解:
把日常用语应用文学的美学效果
——元曲的“陌生化”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方式,是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王国维先生有这样的名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元曲的确足以代表元代的文化成就而与唐诗宋词鼎足而三,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它鲜明的审美特征。而这种鲜明的审美特征,正是由于元曲作者采用了“陌生化”的眼光,使人们原本十分熟悉的事物变得似乎陌生。
元曲作家特意选择奇特与陌生的视角来叙述情节,有时甚至是以动物心理为叙述视角的。元曲的“陌生化”特征,更多的还体现在意象的“陌生化”上,这些意象往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有极大的创造性。明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过:“同一话也,以尖新出之,则令人眉扬目展,有如闻所未闻;以老实出之,则令人意懒心灰,有如听所不必听。白有尖新之文,文有尖新之句,句有尖新之字;则列之案头,不观则已,听则求归不得。尤物足以移人,尖新二字,即文中之尤物也。”所谓“尖新”,从意象上来说,往往是将熟悉的事物华为奇特陌生的意象来描述或比喻,引发人的审美主义。
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对于文学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性,任何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也无时无刻不在处理各种语言问题。日常使用的语言,是经由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而来,每一个词都带有深刻的历史积淀。这也就造成了所谓的“语言牢笼”的存在,这种束缚常常使人难以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产生固定的套式,以至于难以使听者产生兴趣。而元代散曲的语言,与诗词的语言有很明显的不同,它大量使用俚俗口语,而且在句式上有很大的开放性,可以添加许多衬字,形
成了与诗词有很大差异的语言风貌。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元曲的这种陌生化所产生的审美效应。首先,是由此而产生的某种滑稽感,使作品带有喜剧性的审美效果。曲家往往不避俚俗,在浅俗之处,运用“陌生化”手法,更使作品增加了滑稽感。其次,“陌生化”手法刺激了欣赏者的审美感知,打破了那种语言套式给欣赏者造成的“司空见惯”、“麻木不仁”,终止了由感受向认知的审美萎缩,而造成了惊愕与新奇,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感知。对于作家而言,语言的个体化倾向和本质倾向的斗争体会的尤其深刻。一个成功的曲家,一个广受欢迎的剧本,定然是在语言的本质倾向中追求并实现了个体化倾向的,没有个体化倾向的常用语的堆积,是无法引起观者的持续性兴趣的。正如鲁迅所说:“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因为不但是满眼只有刀山剑树,看得太单调,若痛也怕很难当。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即使那些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去的时候,暂时吃吃惊,绝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看来,可以说,元曲的成功要素中,其“陌生化”是十分重要的。虽然“陌生化”这一理论是“舶来品”,但对于元曲的这方面的研究,也还是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