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主要分析抗菌药物当前的应用状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抗菌药物的目前的使用状况,同时对细菌进行药敏性试验,根据实验结果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而且本文进一步分析细菌的耐药性和抗菌性药品的用药次数的相关关系,从中得出抗菌药物实践应用与其耐药性变化的机制。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够对众多的医药工作者起到对细菌耐药性增强的警示作用,合理且合法的使用抗菌药物,以此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增长。

关键词:抗菌药物细菌耐药性用药频度相关性

1前言

在历史上,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第一个发现抗菌药物——青霉素。青霉素的诞生对医学史而言,其意义非常深远。由于抗生素在医学中广泛应用,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从而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年[1]。但是,由于抗菌药物极其快速的研发以及大范围的实践,人类面临着对细菌掌控的重大挑战。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同时其耐药率问题也在不断加重,这直接导致了临床感染治疗日趋复杂。在2010年8月,英国科学研究所首次发现NDM-1耐药基因细菌,又被称为“超级细菌”,目前为止的许多抗生素对其几乎没有效用[2]。根据所查到的文献资料表明,目前常见的临床致病菌,其耐药率大致都呈现加强的趋势。耐药细菌的抗药性现状使我们认识到控制细菌耐药性是目前医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至今,人类对病原菌耐药的理解大致认定为特定的病原细菌对指定药物的耐药机制上,对抗菌性药物和病原细菌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主要放在如何利用抗菌性药物杀菌的机理上。近年来,由于细菌的耐药性改变,使得研究学者认识到,存在某些因素不断影响细菌原来的耐药机制,产生并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其中的影响因素包括地域差异、气候差异、社会因素甚至是用药的环节等等,而细菌的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用药剂量变化,二者是否存在显著地相关性是国内外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1.1国外研究

针对于细菌的耐药性和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研究,率先关注的是欧洲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丹麦学者Westh就开始研究了1978-1987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红霉素用量对青红霉素耐药性变化的相关性[3]。同时在1990年,欧洲国家就应对耐药细菌的带来的危害,制定了相关的控制政策。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推行限定日剂量法用来研究、监控抗菌药物量的减少情况,在宏观尺度下推动了不同抗菌性药物综合研究的医学药用发展[4]。

1.2国内研究

基于国内学者对于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可以大致概括为细菌的耐药水平和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但是具体的联系由于细菌的耐药性影响机制国语复杂很难细致的量化,目前的结论是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宏观的量化关系[5]。2005年8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通知》,正式要求建立“两网”。至2015年监测网已经覆盖全国1400多家医院的细菌耐药监测信息动态[6]。随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不断健全,在各区域进行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应用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大样本数据的实时更新,将会更加宏观的体现两者的相互关系。

2研究状况

本文就临床中常见的抗感染药物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整理,综述当前研究的状况与整理结论,并提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给与解决的思路。其中,抗菌性药物主要包括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素烯类药物,以及头孢菌素类药物。同时对于细菌的选取是根据临床分离的主要细菌,可概括为格兰阴性菌与格兰阳性菌。

2.1氟喹诺酮类药物研究

作为喹诺酮类药物的一种——左氧氟沙星,由于它的品种规格多使用量大,导致临床多种细菌对其的耐药率一直保持较高的趋势。于莹,何晓静等学者通过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近年来左氧氟沙星的使用,对临床分离的10种主要细菌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药频度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最后得出左氧氟沙星用药的次数与铜绿假单胞菌等细菌的耐药性水平均呈现高度正相关的结论[7]。裴保香则发现左氧氟沙星的用药频度在2004-2008年间呈波动下降趋势的状况下,铜绿假单胞菌与环丙沙星耐药率亦呈波动下降趋势,在SPSS软件中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两者之间具有在显著水平下具有明显的差异[8]。叶爱菊将喹诺酮类的用药时间和频度与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用电子表格AB散点图拟合数据分布趋势,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随喳诺酮类用药频度和用药时间增加而增加,两者呈显著正相关[9]。

2.2碳青霉素烯类药物研究

当今抗菌谱范围最广的抗生素就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大多数病原菌对其始终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因此碳青霉烯类药物可以看作为抗临床重症感染最后一道防线的重要角色。由于此类药物合成步骤较为复杂,同时附加值比较高的特点,极大地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仿制企业,中国目前在中间体4AA及原料制剂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突破。因为近几年细菌对其他各类抗生素耐药性问题使得本类药物在全球及国内的使用量迅速增长。

同时,在医学领域中发现碳青霉烯类的用药密度对相关细菌耐药率的增长有明显影响,但这种影响因菌群不同而有明显区别,用药次数的改变也导致对应的细菌耐药率的改变,耐药率与用药密度的增长呈正相关。黄玲在研究中发现美罗培南使用量与下季度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率呈线性相关[10]。石娜的研究结果表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用量与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对其耐药率呈显著正相关[11]。

2.3头孢菌素类药物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中最常用的抗感染性药物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因为它的广谱低毒,也因此成为临床抗感染的首选药物,可是在最近10年内,病原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耐药率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甚至在某些医院中出现高达100%耐药率的报道[12]。病原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性的大幅度提高直接影响了临床用药的选择。

梁陈方学者对广西省柳州市的多家代表性医院进行相关调查研究,使用集中的四个头孢菌素类品种用量和临床细菌中占较大比例的革兰氏菌组,对其耐药性率在2004年至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