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摘要:通过对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概念的理解,以此归纳出其规划的目标和原则。本文主要着重于介绍走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道路,将土地利用运用于可持续发展之道,讲述了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特点及其评价指标,并结合国营南华农场为例说明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与可运用性。最后总结出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重点和规划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景观;规划;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有广大的乡村,在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战略决策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具有更加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使农业景观和自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及不断改变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加剧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时空格局的改变使小尺度的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已无法满足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我国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1.1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目标

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内涵和过程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为特征、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景观。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上来看,乡村景观是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上来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以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景观。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建立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1]。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确保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健康、安全、舒适。

1.2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原则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能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生产,保护、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个层次的功能。景观生态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保证人口承载力并且又维护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必须结合经济开发来进行,通过人类生产活动有目的地进行生态建设,如土壤培肥工程、防护林营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从空间布局而言,乡村景观生态规划应贯彻以下原则[2]:

(1)建设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

(2)控制建筑斑块盲目扩张,建设具有宜人景观的人居环境。

(3)重建植被斑块,因地制宜地增加绿色廊道和分散的自然斑块,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

(4)工程建设要节约用地,重塑环境优美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

2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

2.1 乡村景观规划主要内容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其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村景观规划基于对景观的形成、类型的差异、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解。其次,乡村景观规划是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其规划的依据是乡村景观的内在结构、生态过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的价值需求,这就要求在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景观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强调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景观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重发挥当地景观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以及与相邻区域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协调,提高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决定了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3]:

(1)景观生态要素分析这是对景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特征及其作用的研究,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乡村景观规划中,强调人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注重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功能特征(生产、生态环境、文化)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

(3)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主要景观单元的空间形态以及群体景观单元的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是评价乡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协调合理性的基础。

(4)景观生态过程研究这种研究是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的基础。

(5)景观综合评价主要是评价乡村间结构布局与各种生态过程的协调性程度,并反映在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实现程度之上。

(6)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包括乡村景观生态中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农、林、牧、水、交通、居民点、保护区等)、生态过程的设计,环境风貌的设计,以及各种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草地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乡村群落景观等。

(7)乡村景观管理主要是用技术手段(如GIS、RS)对乡村景观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对规划结果进行评价和调整等。

2.2 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

乡村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是获得最高的产量、并保护土壤等生产赖以进行的资源,从而维护其永久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的维持与景观的结构、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乡村景观是由自然和人类经营斑块所组成的嵌块体[4]。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适宜性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土地利用进行总体或专项安排,一般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设计[5]。

2.2.1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特点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不仅涉及到时间因素,还涉及到空间尺度。持续性是适宜性在时间上的扩展。土地适宜性是一种现状的评价,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一块土地在更长时期内是

否适合于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只要在未来可预见的较长时期内未引起明显的或永久性的土地退化,通常认为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是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需要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综合考虑,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侧重点不同。从地块—地段—地方—区域—国家—全球,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主要约束因素可能以此为农业技术—微观经济—生态因子—宏观经济和社会因子—宏观生态因子。

2.2.2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

为使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实现定量化,需要根据一定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在对指标确定数值、权重的基础上,通过一定定量化方法量化表示区域土地持续利用能力[6]。此外,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度量指标应该具有时间序列性、空间敏感性、客观性和综合性,能显示趋势性和可预测性,有参照值或阈值,能表达逆转性和可控性,能正确地进行数据转化,能方便地采集和使用数据[7]。然而,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为科学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实用性原则[8]。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主要有生态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

2.2.2.1 生态指标

生态的持续性是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基础。通常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等。更应强调土地利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

2.2.2.2 经济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近期和未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在满足了经济评价指标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生态和社会评价,评价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生态和社会上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

2.2.2.3 社会指标

主要包括宏观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的承受能力,社会的保障水平,公众参与程度等。通常利用专家判断法、调查评价法,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土地利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因素对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影响。

2.2.3 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方法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种种制约,又对生态环境,尤其是水资源和水环境,产生深刻影响。因此进行系统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协调土地利用和其他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说,对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生态、经济、技术、社会、空间、人与自然的协调、世代伦理等方面[9]。

根据不同斑块的自然环境不同和生态因素的影响,在乡村可以进行不同植被的种植,同时也可以进行不同植被之间的混种等。这样不仅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在景观上达到了一种美化效果。

以国营南华农场为例:参照国内常用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依据农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营目的,将林网化景观区域划分为二级系统[4]。

第一级:依据土地利用性质将其分为生产性用地和非生产性用地。

第二级:对生产性用地,依据经营目的、外貌特征和经营种类划分为8种斑块类型;对非生产性用地划分为3种类型。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