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点后移等效关系图
R(s)

Q(s)
C(s)
G(s)
R(s) G(s)
C(s)

Q(s)
G(s)
综合点前移
R(s)
G(s)
C(s)
Q(s)
R(s)

C(s)
G(s)
? Q(s)
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
R(s)
C(s)
G(s)

Q(s)
C(s) R(s) G(s) Q(s)
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后)

G1 ( s )
H2(s)

G2 ( s)
2
3 BC
- G3(s) A G4(s)
C(s)
H3(s)
H1(s)
例2-6 (解题方法四)
• 引出点B前移
R(s) 1
举例说明
例2-6: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图所示,试求 系统传递函数C(s)/R(s)。
R(s)
G1 ( s )

H2(s)

G2 ( s )

G3 ( s )
C(s)
G4 ( s )
H3(s)
H1(s)
例2-6 (例题分析)
• 本题特点:具有引出点、综合交叉点 的多回路结构。
例2-6 (解题思路)
C(s)
G(s)
C(s) [R(s) Q(s)]G(s)
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
R(s) G(s)
C(s)

? Q(s)
C(s) R(s) G(s) Q(s) ?
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
R(s) Q(s)
C(s)
G(s) R(s) G(s)
C(s)
? Q(s)
方框与方框通过信号线相连,前一个方框的输 出作为后一个方框的输入,这种形式的连接称 为串联连接。
2. 并联连接
G1(s)
X(s)
- Y(s)

G2(s)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框,具有同一个输入信号,并 以各方框输出信号的代数和作为输出信号,这种形
式的连接称为并联连接。
3. 反馈连接
R(s)

C(s) G(s)
等效变换证明推导(1)
C1(s) G1(s)R(s)
G1(s) C1(s)
R(s)

C(s)

G2(s) C2(s)
C2(s) G2(s)R(s)
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
两个并联的方框可
R(s)
G1(s) C1(s)

C(s)
以合并为一个方框, 合并后方框的传递 函数等于两个方框

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R(s)

C(s)
G(s)
Q(s)

C(s) R(s) G(s) Q(s) G(s) ?
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前后)
R(s)
C(s)
G(s)
Q(s)
R(s)
C(s)
G(s)
? Q(s)
移动后 C(s) R(s) G(s) Q(s) ?
移动前 C(s) R(s) G(s) Q(s)
G1(s) • G2(s)
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
• 并联结构图
G1(s) C1(s)
R(s)

C(s)
G2(s)

C2(s)
2. 并联结构的等效变换
• 等 R(s) 效 变 换
G1(s) C1(s)

C(s)

G2(s)
C2(s)

明 C(s) [G1(s) G2(s)]R(s)
推 C(s) 导 R(s) G1(s) G2(s)
3.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
• 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图
R(s)
E(s)
G(s)
C(s)
B(s)
H(s)
R(s)
G(s)
C(s)
1 H (s)G(s)
4. 综合点的移动(后移)
• 综合点后移
R(s) Q(s)
C(s)
G(s)
R(s)
G(s)
C(s)
? Q(s)
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前)
R(s) Q(s)
解题思路:消除交叉连接,由内向外 逐步化简。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
• 将综合点2后移,然后与综合点3交换。
1
R(s)

G1 ( s )
H2(s)

3
G2 ( s )
2

BC
G3(s) A G4(s)
C(s)
H3(s)
H1(s)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2)
R(s) 1
G1 ( s )
R(s)
C(s) G(s)
Q(s)
1/G(s)
综合点之间的移动
X(s)
R(s)
C(s)
Y(s)
X(s)
R(s)


C(s)
Y(s)
4.综合点之间的移动
• 结论:
X(s)
R(s)
C(s)
Y(s)
X(s)
R(s)


C(s)
Y(s)
结论:多个相邻的综合点可以随意交换位置。
5. 引出点的移动
H1(s)
C(s)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9)
• 反馈环节等效变换
1
R(s)
-
G1 ( s )G2 ( s )
G3 ( s )G4 ( s )
C(s)
1 G2(s)G3(s)H2(s) G3(s)G4(s)H3(s)
H1(s)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10)
• 等效变换化简结果
R
G1G2G3G4
3.综合点
U s
Us Rs

Rs
综合点亦称加减点,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叉圈符 号的输出量即为诸信号的代数和,负信号需在信号线 的箭头附近标以负号。
4. 引出点
U s U s
表示同一信号传输到几个地方。
二、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形式 1. 串联连接
X(s) G1(s)
Y(s) G2(s)
例2-5:利用结构图变换法,求位置随 动系统的传递函数Qc(s)/Qr(s) 。
r
Ks
Ka
-
1
-
Ra
ML
-
1
Cm
Js2 fs
Kbs
1 c
i
例题分析
由动态结构图可以看出该系统有两个输入r,ML (干扰)。 我们知道:传递函数只表示一个特定的输出、输入 关系,因此,在求c对r的关系时,根据线性叠加 原理,可取力矩 ML=0,即认为ML不存在。
移动后 C(s) R(s) G(s) Q(s)?
移动前 C(s) R(s) G(s) Q(s) G(s)
综合点后移证明推导(移动后)
R(s)
G(s)
C(s)

Q(s)

C(s) R(s)G(s) Q(s) ?
R(s)G(s) Q(s)G(s)
? G (s)
-
G1 ( s )G2 ( s )
3
G3 ( s)G4 ( s)
1 G2(s)G3(s)H2(s)
-
H3(s)
H1(s)
C(s)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8)
•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
R(s) 1
-
G1(s)G2 (s)
3
G3 (s)G4 (s) 1 G2 (s)G3 (s)H2 (s)
-
H3(s)

C(s)
问题: 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 “?”等于什么?
引出点前移等效变换图
R(s)
C(s)
G(s)
C(s)
R(s)
C(s) G(s)
C(s) G(s)
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B R(s) A
B
R(s)
A
引出点之间的移动
B R(s) A
B
R(s)
A
相邻引出点交换位置,不改变信号的性质。
举例说明
一、动态结构图的概念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由若干基本符号构成。 构成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符号有四种,即信 号线、传递方框、综合点和引出点。
1. 信号线
表示信号输入、输出的通道。箭头代 表信号传递的方向。
2. 方框
G(s)
方框的两侧为输入信号线和输出信号线, 方框内写入该输入、输出之间的传递函数 G(s)。
• 串联结构图
R(s) G1(s) U(s) G2(s) C(s)
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2)
• 等效变换证明推导
R(s) G1(s) U(s) G2(s) C(s)
U (s) G1(s)RC(s()s) G2 (s)U (s)
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3)
• 等效变换证明推导
R(s) G1(s) U(s) G2(s) C(s)
4. 综合点的移动(前移)
• 综合点前移证明推导(移动后)
R(s)

C(s)
G(s)
? Q(s)
C(s) R(s)G(s) Q(s) G(s) ?
R(s)G(s) Q(s)
? 1 G(s)
4. 综合点的移动(前移)
• 综合点前移等效关系图
R(s) G(s)
C(s)
Q(s)
G2(s) C2(s)
R(s)
C(s)
G1(s) G2(s)
3. 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
• 反馈结构图
R(s)
E(s)
B(s)
G(s)
H(s)
C(s)
C(s) = ?
3.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
• 等效变换证明推导
R(s)
E(s)
G(s)
B(s)
H(s)
C(s) G(s)E(s) B(s) C(s)H(s) C(s) E(s) R(s) B(s) 消去中间变量E(s), B(s)得 C(s) G(s) R(s)
-
G2 ( s )
3
-
-2
H1(s)
?
G3 ( s ) H3(s)
C(s)
G4 ( s )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3)
R(s)
1
G1(s)
-
G2 ( s ) H 2 ( s )
3
-
G2 ( s )
G3 ( s )
-2
H3(s)
H1(s)
C(s)
G4 ( s )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4)
H(s)
一个方框的输出信号输入到另一个方框后,得 到的输出再返回到这个方框的输入端,构成输 入信号的一部分。这种连接形式称为反馈连接。
四、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思路:
在保证信号传递关系不变的条件下,设法将原 结构逐步地进行归并和简化,最终变换为输入 量对输出量的一个方框。
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1)
1 G(s)H(s)
3.反馈结构的等效变换
• 等效变换证明推导
R(s)
E(s)
G(s)
B(s)
H(s)
C(s) G(s)E(s) B(s) C(s)H(s) C(s) E(s) R(s) B(s) 消去中间变量E(s), B(s)得 C(s) G(s) R(s)
1 G(s)H(s)
•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
1 R(s)
G1 ( s )
-
G2 ( s )
G2 ( s ) H 2 ( s )
3
-
-2
G3 ( s ) H3(s)
H1(s)
C(s)
G4 ( s)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5)
•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结果
R(s) 1
G1(s) G2(s)
-
3
G3 ( s ) - 1 G2(s)G3(s)H2(s)
r
K s KaCm Rai Js2 ( f Cm Kb )s K s KaCm
c
Ra
Ra i
例题化简步骤(5)
求传递函数c (s) / r (s)
(s) c(s)
Ks KaCm Rai
r (s) Js2 ( f CmKb )s Ks KaCm
Ra
Rai
要点:
结构变换的规律是:由内向外逐步进行。
例题化简步骤(1)
• 合并串联环节:
r
KaKs
-
Cm
-
Ra (Js2 fs)
Kbs
1 c
i
r
KaKs
-
Cm
-
Ra (Js2 fs)
Kbs
1 c
i
例题化简步骤(2)
• 内反馈环节等效变换:
r
KaKs
i
-
Cm
c
s(JsRa fRa KbCm )
r
KaKs
i
-
Cm
c
s(JsRa fRa KbCm )
例题化简步骤(3)
• 合并串联环节:
r
Cm Ka K s
c

s[JsRa f Ra KbCm ] i
r
Cm Ka Ks
c

s[Js Ra f Ra KbCm ] i
例题化简步骤 (4)
• 反馈环节等效变换:
C
1 G2G3H2 G3G4H3 G1G2G3G4H1
与综合点②交换。
R(s) 1

G1 ( s )
H2(s)

G2 ( s )
2
3
BC
- G3(s) A G4(s)
C(s)
H3(s)
H1(s)
例2-6 (解题方法三)
• 引出点A后移
1
R(s)
C (s) G1(s)G2 (s)R(s)
C(s) R( s )

G1( s)G2 ( s)
1.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4)
• 串联结构的等效变换图
R(s)
U(s)
C(s)
G1(s)
G2(s)
两个串联的方框可以 合并为一个方框,合 并后方框的传递函数 等于两个方框传递函 数的乘积。
R(s)
C(s)
• 引出点后移
R(s) G(s) C(s)
R(s)
R(s)
G(s)
C(s)

R(s)
问题: 要保持原来的信号传递关系不变, ?等于什么?
引出点后移等效变换图
R(s)
C(s)
G(s)
R(s)
R(s)
G(s)
C(s)
R(s) 1/G(s)
引出点前移
R(s)
C(s)
G(s)
C(s)
R(s)
C(s)
G(s)
H3(s)
H1(s)
C(s)
G4(s)
例2-6 (解题方法一之步骤6)
• 串联环节等效变换
1
R(s)
-
G1 ( s )
G2 ( s )
3
G3 ( s) - 1 G2(s)G3(s)H2(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