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分组制定有序的活动计划(时间、地点、 材料用具、操作程序)
(4)分组实施活动计划(注意安全、环保)
教学建议
2. 探究活动的正确评价
(1)各组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情况 (2)各组活动计划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3)各组提出的问题与最后结果的价值 (4)各组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其他品质 …………
教材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棠湖中学 郑达钊
生物学——
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 律的科学。
初中阶段——
了解生命现象。
高中阶段——
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规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高中生物《必修》三个模块是一个整体: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 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 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 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 相互作用。
《群落的结构》
重点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体会系统分析的方法
教材分析
教材主旨: 学生通过对种群和群落的关系、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以及群落的结 构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系统分 析的方法。(分析系统的组分、各组 分间的关系、各组分的空间配置情况 等)
教学建议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建议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二课时: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 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两个重点: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课外 提前引导)、探究活动的正确评价(课 堂上或课后)
教学建议
1.探究活动的有效组织
(1)建立探究活动的功能单位(分组、组员 分工) (2)分组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是单一 的只调查种群密度)
认知对象——
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
认知目标——
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 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 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 相互作用。
《分子与细胞》——
在细胞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 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遗传与进化》——
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系统的发生 和发展规律。
《种群的特征》
重点难点:
1.种群的特征 2.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教材分析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教材特点: 将科学方法的内容放在突出的位置
怎样估算种群密度→种群 密度的取样调查→样方法→标 志重捕法
教学建议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理论的学习
两个重点: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 各数量特征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教学建议
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明确数学模型的含义及其在研究生命 现象中的意义(对生命现象进行量化、以数 量关系描述生命现象);
(2)利用问题情境体会建构数学模型的方 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数学形式表达→ 检验或修正模型); (3)注意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数学公式、 坐标曲线。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比较清楚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 范围、基本操作程序 (2)讨论清楚样方法减小误差的方法(确 定合理的样方面积、随机取样、求平均值、 边缘效应等)
(3)利用标志重捕法体会生物学科与数学 之间的联系
教学建议
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影响 年龄组成 预测 种群密度 影响 年龄组成 影响 决定 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影响
教材分析
教材主旨: 1.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 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着眼点; 2.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 过程。
教学建议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理论的学习
两个重点: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J型和S型曲线的解释和应用
第二课时: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议: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组织学生课外 完成,或者等下学期开设《选修1》时与微 生物实验一起做。(如果这样,第二课时可 处理一些练习)
教材分析
第3节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了解水 平)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理解水平)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模仿 水平)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理解水平)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模仿水平)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理解水平)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认同水平)
重点难点:
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稳态与环境》——
在个体和群体水平认识生命系统 内部的调节机制及与环境的关系。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概念:
环境—— 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们与外界环 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 信息传递。
稳态—— 生命系统能够独立存在的必要条件。 调节——
生命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稳态与环境》模块的重要科学方法:
教学建议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个重点: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时时 刻刻都在发展变化;群落演替是一个漫 长而艰难的过程,但总是向着群落恢复 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人类活动往 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和方向进行。
教学建议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课时安排:1个课时
建议: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建立起概念 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围绕生物之间、生 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 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群落演替本质的思 考;课堂上多利用“问题探讨”、“思 考与讨论”或师生一起生成的新问题进 行互动。
第一课时:基础理论的学习
两个重点:识别不同的群落并体会生命 系统的多种层次;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学习群落的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 间结构。
教学建议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课时安排:2个课时
第二课时: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 群丰富度的研究)
建议:采集校园不同地点或不同深度的土壤 进行研究,从而更深入的体会群落的水平结 构和垂直结构。(也可以让学生课外完成后 课堂上汇报、讨论、质疑、评价)
教材分析
教材主线——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出生 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 组成、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 (建构数学模型、J型曲线、S型曲线、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 →群落的结 构(物种结构、空间结构) →群落的 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教材分析
第1节 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了解水平)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模仿水平)
系统分析—— 从系统的整体出发,分析整体与局 部、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 的相互关系。
建构模型—— 建构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如血糖 调节模型);建构数学模型(如种群数 量变化模型)。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研究对象——
两个层次的生命系统:种群、 群落。
研究重点——
生命系统是开放的,它时刻处 于动态变化过程中。重点研究的变 化是种群数量的变化、群落的演替。
教材分析
第4节 教学目标: 《群落的演替》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理解水平)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理解水平)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 还草的政策(认同水平)
重点难点:
群落演替的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主旨: 本节包括群落演替的类型和人 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 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 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类在这 种发展变化中的作用,体现STS教 育思想。
2. J型和S型曲线的解释和应用
(1)讨论J型曲线、S型曲线的形成原因 和存在条件; (2)利用问题情境讨论J型曲线、S型曲 线的应用(生态入侵、控制家鼠、保护珍稀 动植物、确定合理捕捞量或载畜量等);
(3)利用实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种 群数量的影响。
教学建议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时安排:2个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