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相关行为与行为改变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信-行模式(KAB或HAP)

行为转变五阶段
没有准备阶段 犹豫不决阶段 准备阶段 行动阶段 维持阶段
健康信念模式 (HBM模式)

该模式认为: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促进行为的基 础和关键 特点:
应用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遵照认知理论、强调人体主观心理过程对行为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行为危险因素与致病 性行为模式
一、行为危险因素
• (一)概念 • 危险因素(Risk Factors):是指那些在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 疾病发生、发展及死亡有关的诱发因素。 • 健康危险因素P33:
行为危险因素特点
二、致病性行为模式

(一)概念 有两种极端的行为模式,对身体健康很不好。一种叫做A型行为,又叫冠心病或高血 压行为;另一种叫做C型行为,又叫癌症行为。 A型行为的主要特点:行为急促,时间紧迫感强,如走路、办事急急忙忙,说话急、 快、声音高,给人的印象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好像一阵风。个性争强好胜, 好斗好争,对人敌意强,富攻击性。情绪容易激动发怒脾气大,易向外发泄。A型行 为的人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缺血性脑卒中和高血脂症。 C型行为的特点:行为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虚、忍耐,回避矛盾,调和行为, 生闷气,屈服权势,压抑情绪,焦虑,应激反应强,克制,抑郁,愤怒不能发泄。C 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和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 上述两种行为模式都可以通过咨询的方式进行矫治,将其改变为B型行为模式。
• 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行为改变是目的
• 知识信念转变是行为改变的前提,行为改变是最终目标
知、信、行模式图示
知识
信念 态度
行为
此理论认为行为改变是目标,为达到行为改变,必须有知 (知识和学习)作为基础,有信(正确的信念和积极的态 度)作为动力。知识(信息)是行为改变的必要条件,但 知识与信息不一定能直接导致行为的改变。信念(态度) 反映行为倾向性,要转变行为需先转变态度。
促使行为或愿望得以实现的因素 • 社会环境,把社会资源和个人技术作 为促成因素
需求和动机 知识 信念 态度
价值观
外 因
促成因素
行为
强化因素

倾向因素(原因和动机)

激励或减弱某种行为发展 实现行为的资源可得性 技术条件

(三)行为的可改变性 高可变性行为与低可变性行为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某行为发生定向改变的难 易程度。 低可变性行为:①形成时间已久的行为;②深深植根于文化传统或传统的生活方 式之中的行为;③既往无成功改变实例的行为。

二、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1,HBM)
健康信念模式(HBM, health belief model)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 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提出健康行为来自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共 同影响。是目前用以解释和干预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 综合需要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价值期望理论,认为可导致健康相关行 为改变的心理活动涉及以下几个因素: • 知觉到危害性 Severity • 知觉到易感性 Susceptibility • 知觉到效益(行为效果期望)Benefits • 知觉到障碍 Barriers • 知觉到自我效能
1.知觉感到某种疾病或危险因素的威胁,并进一 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1)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
个人对感染某一疾病或不治疗该疾病的严重性的认识,既包括对医学临床 后果(如死亡、残疾和疼痛)的考虑,又包括对那些可能的社会后果(诸如 对工作、家庭生活、社会关系等的影响)的权衡。将易感性和严重性合称为 “认识到的威胁”。


A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冠心病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表现为不耐烦和敌意。 有关研究表明,具有A型行为者冠心病的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地高于非A型 行为者。C型行为模式是一种与肿瘤发生有关的行为模式,其核心行为表现是情绪过 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研究表明:C型行为者宫颈癌、胃癌、结肠癌、肝癌、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率高出其他人3倍左右。

二、健康相关行为

(一)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是指任何与疾病预防、增进健康、维护健康及恢复
健康相关的行动。这类行为可以是自愿的,也可能是不自愿的; 可以是直接以健康为目的的主动行为,也可以是遵守法律或规定 的被动行为。例如,一个孩子在体育课上跑 800m是在进行有益 健康的行为,但他(她)这样做只是因为老师的规定、升级的要求。 相反,一个成年人为了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而进行同样的行为则 有其特定的目的:恢复、维护或促进他 (她)的健康。后一种行为 又可被称为“直接健康行为”。
(二)主要过程
1、信息暴露 2、觉察信息 3、引起注意 4、感兴趣 5、理解信息 6、记忆信息 7、思考信息 8、相信信息 9、决心行动 10、尝试行动 11、开始行动 12、坚持行动 13、确认行动

视而不见 不注意 毫无兴趣 难懂信息 印象不深 关系不大 怀疑信息 侥幸心理 犹豫不决 行为反复 无法坚持
(二)人类行为的影响要素
在人类行为形成和发展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学习因素发挥着重
要作用。 1.遗传因素:基因除了影响行为,还能决定人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 同卵双胞胎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的相似正是遗传物质影响的结果。 2.环境因素:性别、年龄、知识、技术等主要影响行为者个体,且能 决定个体接受环境作用的程度,行为者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也较大; 而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卫生服务、社会经济、法律制度等因素会在 更大范围内影响人群的行为,个体对这些因素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 3.学习因素:最低层次的学习是模仿,包括无意模仿、有意模仿和强 迫模仿。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是第二、第三层次的学习,学习因素对 于个体工作和生活技能的形成、发展,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主要通过系统教育和强化教育的学习模式, 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培养有益于健康的新行为。
3 .不良疾病行为。疾病行为指个体从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
复全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行为。不良疾病行为可能发生在上 述过程的任何阶段,常见的行为表现形式有:疑病、恐惧、讳疾 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从医嘱、迷信、乃至自暴自弃等。 4.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吸毒、性乱等危 害健康的行为属于此类行为,这些行为即直接危害行为者个人健 康,又严重影响社会健康与正常的社会秩序。如吸毒可直接产生 成瘾的行为,导致吸毒者身体的极度衰竭,静脉注射毒品,还可 能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而混乱的性行为可能导致意外怀孕, 感染性病和艾滋病。
第三章、健康相关 行为与行为改变理 论
• 健康相关行为与致病性行为模式的概
念与特点 • 用于个体行为改变的理论 • 用于群体行为改变的主要理论
第一节 人类行为的定义、特 点、发生与发展
一、行为与健康相关行为 人类的行为搜索是由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环境、行为手段、行
为结果五个要素构成。 行为主体 —— 人。 行为客体 —— 行为目标的指向。 行为环境 —— 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 —— 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 法 行为结果 —— 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成的行为之间的相符程 度。 (一)个体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条件反射与学习理论

(4)对知觉到障碍的认识

特定健康行动的潜在的负面作用,或是认识到的障碍,可能会阻碍个人采用该健 康行动。 个人会进行一个成本——利益分析,权衡健康行动的正面、负面因素。 负面因素可能包括价格昂贵、潜在危险(治疗的副作用,医源性病变)、不愉快 的经历(疼痛、困难、难过),不舒适感、时间成本等等。这样,易感性和严重 性的综合给个人提供了力量和动力来采取行动,而对利益(较少的障碍)的认识 则提供了采取行动的优先路径。



(二)测量(心理学课讲)
第三节 个体行为改变理论
一、知信行理论
• 知 信 行 模 式 ( 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KABP or.KAP模式) 只有对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具有强 • (一)基本内涵 烈的责任感,才能逐步形成信念 • 1、知识是基础; 知可能采取积极的态度识只有上升为信 • 2、信念及态度是动力; 念,才有去改变行为 • 3 、行为是目标(主动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改变危害 健康的行为)



IEC
模 式
知-信-行模式(KAB或HAP)
健康信念形成的因素:
对疾病威胁的认识:包括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
对采取健康行为后益处的认识和克服改变行为中困难的决心 诱 发 行 为 改 变 的 因 素 提示因素:包括传媒宣传、医生建议、亲朋患病等。此类因素越多,个体采纳健康 行 为 的 可 能 性 越 大 。

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 行为。这些行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结果所强化了的。促进健康行为具有 有利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适宜性等特征,体现了促进健康行为强 调对自身与他人健康的益处以及行为内在与外在表现和谐。 1.基本健康行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基本行为,如合理营 养、平衡膳食、积极锻炼、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在这里不良嗜好指的是对健康有危害的个人偏好,如吸 烟、酗酒与滥用药品等。戒烟、戒毒、不酗酒与不滥用药品等属于戒除不良 嗜好行为。 3.预警行为。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予警示,从而预防事 故发生并能在事故发生后正确处置的行为,如驾车使用安全带,溺水、车祸、 火灾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和他救行为。

(2)对疾病易感性的认识
该维度谈到个人对感染某种疾病的风险的主观认识。在医学所确
定的疾病的情况下,对于诊断的接受、个人对再度感染的估计、 以及对总的疾病的易感性。
2.对采取某种行为或放弃某种行为的后果的预期

(3)对行为效益的认识 尽管对易感性和环境严重性(意识到的威胁)的认识会推动个人采取行动,但行 动的独特过程却有赖于对多种能降低疾病威胁的行动的信心。我们将其称为要采 取健康行动需认识到的益处。这样,那些表现出关于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最佳信仰 水平的个人,他们在意识到任何健康行动的潜在有效性之前,是不会接受任何推 荐的行动的。



美国学者布莱斯勒(Breslow)等
每日正常而规律的三餐,避免零食;每天吃早餐;每周 2~3次的适量运动; 适当的睡眠(每晚7~8小时);不吸烟;保持适当的体重;不饮酒或少饮酒。
(二)危害健康行为

Fra Baidu bibliotek
危害健康行为指的是偏离个人、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期望, 客观上不利于健康的一组行为。其主要特点为:①危害性: 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②稳定性: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维持需保持 相当的时间;③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 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1.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生活方式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 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行为表现形式,是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总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 有其动力定型,即行为者不必消耗很多的心智体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去做的日常活动。 不良生活方式则是一组习以为常的、对健康有害的行为习惯,包括能导致各种成年期 慢性退行性病变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锻炼、高盐高脂饮食、不良进 食习惯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早衰、癌症等的发生关系密切。 2.致病行为模式。致病行为模式是导致特异性疾病发生的行为模式,国内外研 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模式和C型行为模式。




4.避开环境危害。这里的环境危害是广义的,包括了人们生活和工作 的自然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中对健康有害的各种因素。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 避开这些环境危害即属于这类行为,如离开污染的环境、采取措施减轻环境 污染、积极应对那些引起人们心理应激的紧张生活事件等。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卫生保健服务,以实现 三级预防,维护自身健康的行为,包括定期体检、预防接种、患病后及时就 诊、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等。其中:①求医行为:指人们感到不 适,或察觉到自己患有疾病时,主动寻求科学可靠的医疗帮助的行为;② 遵医行为:指个体在确诊患有疾病后,积极遵从医嘱,配合治疗的一系列行 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