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部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_李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相比较,它显示出自己的优势:牙科三维CT体积小、放射剂量小[6]、等比显示所摄物体。其配套视图软件可对图像的大小、明暗、对比度等进行调整,并可根据需要对图像从任意角度、任意层面进行观察。该软件可以进行距离、角度、密度等的测量。其独特的测量功能,可以不需要其他测量工具的辅助,直接在图像上进行。

3.2 实验结果:①上颌第一、二乳磨牙两者间比较:选择根分叉水平面为观察平面,在此平面,上颌第一、二乳磨牙的腭侧根管横断面宽大近似圆形,颊侧近、远中根管横断面狭长。由于根管截面不完全是圆的,因而存在近远中向和颊舌向最大径。RC P M-D、RC BM B-L比上颌第一乳磨牙大,其他测量值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 reen认为,只有当根管器械的直径等于或大于根管截面的最大径时,才有可能使根管各面都达到清洁的目的[7]。本实验测得的根分叉水平面的各根管截面的近远中向、颊舌向最大径的数据可作为临床器械型号选择的依据。②上颌第一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近远中向最大径比较:颊侧近中根管近似等于颊侧远中根管,腭侧根管最大。③上颌第二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近远中向最大径比较:颊侧近中根管近似等于颊侧远中根管,腭侧根管最大。④上颌第一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颊舌向最大径比较:各根管颊舌向最大距离均约相等。⑤上颌第二乳磨牙根分叉水平三根管颊舌向最大径比较:颊侧远中根管与腭侧根管近似相等,颊侧近中根管最长。

用牙科三维CT对口腔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在国内、外鲜有报道。2004年,Shinoda等[8]用牙科三维CT对3000例患者进行诊断,主要用于观察种植牙、颞颌关节紊乱病及阻生牙等。用牙科三维CT定量研究上颌乳磨牙髓腔结构特点,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用它对上颌乳磨牙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为髓腔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精确、非破坏性的研究分析方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相应配套软件的完善,牙科三维CT会有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马伟光,周树夏,吕春堂,等.三维CT在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2,27(4):195-196.

2Arai Y,Honda K,Iwai K,et al.Practical model“3DX”of limited cone-beam X-ray C T for dental use.Proceedings of the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Exhibition,Berlin,2001.Berlin:Elsevier, 2001:713-718.

3Yamada A,Ts unashima H,Arai Y,et al.Generation of3-D s olid model from3DX multi-image micro-CT(methods and appli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17th International C ongress and Exhibition, London,2003.London:Elsevier,2003:1224-1229.

4皮昕,主编.口腔解剖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2. 5王翔宇,任吉芳.磨牙髓腔形态与探察方法.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分册,2005,20(3):97-98.

6Hashimoto K,Arai Y,Iw ai K,et al.A comparison of a new limit-ed cone beam com puted tomog raphy machine for dental use w ith a 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machine.Oral Surgery Oral M edicine Oral Pathology,2003,95(3):371-375.

7吴友农,史俊南.根管形态的复杂性及其临床意义.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0,17(1):11-14.

8S hinoda K,Honda K,M atsumoto K,et al.Annual report of limit-ed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3D Accu-I-Tomo)from3000 cases at Nihon Univers ity den tal hospital in2003.Proceedings of the1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and Exhibition,Chicago,2004.

Chicago:Elsevier,2004:1187-1191.

(收稿日期:2006-10-12)作者简介:李然,女,1980年4月生,助教,山西医科大学, 030001

骶尾部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表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23300) 李 斌 耿敬标

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原发低度恶性骨肿瘤。好发于脊柱两端,即颅底和骶尾部,约50%~55%发生在骶尾部。本文旨在分析骶尾部脊索瘤的CT和磁共振成像(M RI)表现及病理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3例脊索瘤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31~78岁,平均53岁,病程2d~1年。13例均行CT检查,其中8例M RI检查。临床表现13例均有骶尾部持续性隐痛,神经压迫症状3例,排便障碍3例,尿失禁1例,肛诊或骶尾部触诊扪及肿块6例。CT行轴位平扫及增强扫描,分别摄软组织窗和骨窗像,扫描层厚及间隔均为1.0cm。M RI扫描应用Siemens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使用脊柱线圈,常规行SE序列,采集矩阵为256×256,T1W I和T2WI扫描,行轴、矢和冠状位成像,层厚5~7mm,4例均行M RI 增强扫描。2 结 果

2.1 病变部位、大小及形态:骶2椎体以下2例、骶3椎体以下9例、骶4椎体以下4例;病灶大小

3.2~11.7cm,平均约6.5cm;形态有类圆形或类椭圆形(7例),分叶状或不规则形6例。

2.2 CT表现:平扫可见骶骨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伴脊椎旁肿块(13/13)、呈混杂密度(11/13)或等低密度(2/13)、病灶边界清晰(9/13)或不清晰(4/13)、肿瘤向后方相应的肌群浸润(3/13)。增强扫描后病灶轻至中强化(11/13)或无强化(2/13)。与正常骨分界不清,病灶内见破坏残瘤骨及钙化。

2.3 M RI表现:全部病例均向前形成较大的盆腔肿块,均不同程度侵犯椎管内硬膜外腔,肿瘤边缘清楚,轮廓光整,呈分叶状实性肿块,边缘无低信号硬化环,没有明显的周围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或混杂信号,在T2WI呈明显高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