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察举制的弊端是什么
两汉时期,举贤思想很好地付诸实践,形成了系统化的察举选官制度。在汉武帝的大
力提倡下,察举制逐步确立和发展,成为汉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当时更是出现了“群
士慕向,异人并出”的文化思想盛世局面。
但凡事都有利弊,察举制虽然在当时的官制发展的进程中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进步意义,但也被封建社会的弊病所限制,因而其本身包含了利弊两方面。
一、在察举制下,虽然察举制科目众多,但天下之大,贤人众多,朝廷的耳目有限,
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贤才被埋没在乡村野氓中,终其一生都未得重用,造成了人才的流逝
与浪费。更为严重的是,众多贤能不及之人,通过投机倒把的途经,贿赂或者攀附关系使
自己成为被察举的对象,而这一类人,因私情走上仕途,必定对其察举者抱有伯乐之恩,
并为之效命,如此地方势力便会形成宗派行为,成为虎踞一盘的地方集团。
二、察举制最为重要的标准是以贤德作为最高标准的,但这并非是具体化的表现,不
易作出明确的判断。人的道德品质须通过对其言行的长期考察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而且所观察到的言行也有可能是表面功夫,实则暗藏祸心,抑或是在今后走上仕途的道路
中意志不够坚定,沽名钓誉,同流合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察举制的广泛推行,在地方出现了评议之风,市井之人对他人妄加评论,清议之
士好品评藏否人物,不重实际,空发议论。这类清议现象到了魏晋时期尤为严重,清议名
士中有许多都是“刻情修客,依倚道艺,以就声价”者,清议成了这些伪君子攫取名利、
捞取政治好处的资本。
四、察举制在其后期,弊端愈演愈烈。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
结果,令流弊百出,察举制度的根本缺陷暴露无遗。
在西汉长达四百多年的封建统治中,出现过多种不同的管理选拔方法,大多昙花一现,被历史所淘汰,而察举制却是其中最为重要且影响最为深远的选官方式,代秦而起的两汉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统一,且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封建朝代,可见建立以察举制为
代表的玄关制度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察举制度是根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吏负责考察
和推荐人才给朝廷,以满足政府对补充官员的需要。这项制度的实行对两汉实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察举制度相较于先秦时期的世官制与隋唐时期之后的科举制,最大的特点在于由地方
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核、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级,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汉代的察举科目可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及岁科,包括孝廉、茂才、察廉、光
禄四行;特科则分为常见特科与一般特科。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最
为重要;特科则以贤良方正最为重要。可见察举制的推荐标准以仁德为先,但此标准并非
具体化的表现,故而在察举制的推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迟,这种弊病愈演愈烈。因而察举制退出历史舞台是发展中的必然。
汉代实行以孝治天下,极力提倡孝道观念,这一点从其推行的政令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中最为重要的官员选拔就是秉承了这一特点。
察举制中以察举孝廉为主,在众多科目中占据主流,这也是士人踏入仕途的必经之路。当时的汉代统治者认为,孝与廉是相互并行的两种传统道德品行,孝是廉的根本,只有在
家中孝敬父母,与父子兄弟互相关爱,入朝为官后才能体恤百姓,尽忠君主,因此孝是廉
吏的基本前提。
两汉时期,朝廷对举荐孝悌力田是十分重视的,《汉书》中记载,“举民孝悌力田者
复其身。”意思就是政府让地方奖赏子孙孝敬父母、弟弟又顺从兄长同时躬耕于农田的农民,免除其劳役。少帝元年,特设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这种官爵位份颇高,其职责
就是劝历天下,敦行务本。
西汉政府极力宣扬孝的精神,并通过察举的形式使社会中行孝之人得到实惠,通过行
孝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这就使得民间孝的观念得到了很好的普及,使民间父子兄弟
互相关爱,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察举制是在汉代集权制的国家中产生,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政治产物,但同时为汉王
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有效充实和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封建统治机构,对当时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