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论文.
试论高校教育如何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试论高校教育如何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论文关键词:高校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论文摘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
高校教育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神圣使命,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本文笔者就结合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浅析此问题。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对我国而言,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是更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国高校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实必要性自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党中央又陆续对教育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发展指示,如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两个满足与两个适应”重要思想,在这一系列教育发展思想体系的指导下,我国的高校教育取得了可观的发展与喜人的成就。
而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大学与重点学科建设,不断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一要求的提出,也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上存在的问题,即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差,创造能力不强,对学生创新潜力的培养也不够。
放眼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也把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全世界教育发展战略的主流。
比如,2000年,印度的文盲率为42.8%;2000~2001年印度中小学的入学率仅为81%,小学辍学率达到40.7%,初中辍学率更是拥有53.7%之众;2001~2002年,印度成年人的识字率仅为65.38%。
这一系列数据显示出的教育发展指标均较中国落后,但印度高等教育却培养出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科技人才,这与他们重视高校教育中的创新教育分不开。
而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与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面向世界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我国高校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调查显示,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413万人,但就业率仅为33.7%,这其中只有约10%的大学毕业生达到跨国公司对人才要求的标准。
如何培养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论文

如何培养高校科技创新人才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基本特点,探讨了科技创新人才的一般社会意义和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关注和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设想。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科技创新人才,指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形成创新能力的人才。
创新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结构广博、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人格高尚的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
科技创新人才应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广泛涉足其他领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奉献新的知识、技术、工具、工艺、产品。
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所有知识的获得、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更新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此,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是创新行为的起点。
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创新思维,创新行为才能进行。
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更重视想象力。
好奇心是产生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之一。
只有具备好奇心,才能推动个体去不断寻求、发现、创新,达到对未知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科技创新人才应拒绝思维定式的束缚,勤于不断探求未知,敢于怀疑既有现状的不足,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追求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人才必须严于律己,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
创新活动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项创新往往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甚至是无数创新人才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
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历失败的打击,百折不挠,愈挫愈进。
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保持创新的热情。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
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任何个人的进步与成功很难离开合作。
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探究论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越来越重要。
高素质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素养,而且还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是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的基本要素。
因此,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成为很多高校和教育机构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着重探讨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到考核评价等方面都有待改进。
在课程设计方面,往往因为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很难可以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在教学方式方面,老师需要采取各种教育技术或教学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考核评价方面,老师将从考试、课堂作业、期末大作业等方面进行评估,但往往忽视了对实际能力的考查。
二、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法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挑战,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更显得重要。
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课程设置要有新意高校应该放弃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应对当前社会的需求。
多年来,各类课程都是固定的,但需要更多的跨学科课程,以便学生可以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实践性以前,大学课程都是以理论为基础的,但现在情况有所改变。
实践性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紧密连接理论和实践,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许多老师往往不喜欢改变自己已经习惯的教育方式,但在当前的环境下,新的教育方式是必要的。
例如,使用技术手段来进行在线教育或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拓展学生的合作能力,以此作为创新思维思考的一个关键环节。
4、评价综合能力评估学生综合能力除了在学习成绩,还要注意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
龚保云等人(2014)就提出了综合评价方法,从德、智、体、美、劳,以及素质教育六个维度进行学生的综合备案。
三、实践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的影响在大学阶段,实践活动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论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论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论努力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论文摘要】现代大学的专业化人才培养摸式满足了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重视不够。
因此创新教育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高校在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育体系的研究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教育的重要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实践教育在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高校也在对传统的大学教学思想和方式进行反思,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论和改革举措,其中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成为许多高校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1.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发展的,它们与人的其他素质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性发展。
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1.1 严谨的科学态度。
表现在能够客观地认识和分析事物,实事求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勇于和善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这一点也是大学教育的科学性特征。
1.2 高深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互结合。
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以充分的知识准备作为支撑和基础,并及时把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没有知识的支持,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同时由于知识的所有分支都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大学教育不仅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人文科学知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1.3 创新人才要具有合作精神,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强烈的个人责任感。
创新过程虽然是一个个人探究、充分展现自我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如果在专业探求中孤芳自赏、侍才自傲,缺乏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就会妨碍创新目标的实现。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柱。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论文近年来,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均相当重视,无处不提人才培养创新,时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
但是许多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新课程。
有的高校专门开设出“创新课程”,设立“创新学分”,规定学生必须获得多少创新学分,方可顺利毕业。
有的高校把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为创业人才培养。
还有些高校把学生毕业创业作为“创新”教育的最典型成果加以展示。
用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况,来展示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忽视了创新能力与素质并非仅仅体现在创业上,而是更广泛地体现在各个岗位的创造性工作中。
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竞技化的趋向,以赛促教。
xx年 __表示,要重点资助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生竞赛活动,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推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但据调查,对于大学生竞赛,有的高校认为参与竞赛获得的成绩,是展示自身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因此,学校在竞赛开始前一两年时间,就在学生中选拔出一些“尖子”,进行针对竞赛的强化训练,把学生培养为竞赛高手,以便能获得竞赛的好名次。
另外,有的高校把学生参与竞赛活动获奖情况,与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等紧密挂钩,这势必促使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竞赛化”。
而这些,都背离了 __门的期望。
要改变以上情况,关键在于高校要明确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必须改变高校的办学理念和行政化的办学思维,不要急功近利,追逐短期的政绩。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在于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创新计划”,而在于能给大学自主办学的空间以及市场竞争的机制,从而让大学真正重视人才培养。
河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建校历史较长的省属重点大学,确立的目标是建设国内影响较大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一直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各项改革,优化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综合实力。
近年来学校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别、分阶段、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思路,并逐步探讨实施配套措施,取得实效。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论文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论文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论文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贯彻落实中,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现代工程的综合化和复杂化对工程科技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出更新和更髙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特征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一般而言,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都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
1.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指的是个体具有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种概念、方法、经验等知识形成的知识子系统所构成的知识大系统。
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整体性和环境适应性。
所谓整体性指的就是构成知识结构的所有要素应该具备集合性、层次性和相关性。
而环境适应性要求个体的知识结构要具有动态性,即不断的调整组成知识结构的构成要素,或者是更新改造构成要素。
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新越容易,创造力也就越高。
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知识结构强调“厚基础、宽口径”。
所谓厚基础,就是髙等工程教育既不能是满足一般学生需求的“一般教育”,又不能是过分强调专业面的很窄的专才教育,而是进行工程技术基础教育,使学生在工程技术方面有坚实的基础,这既有利于增强学生通过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有利于增强学生适应不同工程实践需要的能力。
所谓宽口径,就是学生对不同工程实际的适应能力强。
这是工程实际对人才培养提橱的要求。
“厚基础、宽口径”的知识结构,即是强调为个性化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和空间。
大学生作为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主体,其知识结构的模式有很多种,如“通识型”模式、“T型”模式和“复合型”模式等。
在遵循大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原则的条件下,比较理想的是“复合型”知i只结构模式。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对策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对策论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和对策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视野对策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确立国际和国内两个关注视野,并采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学术科研训练,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等主要措施来逐步解决。
培养创新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国际上,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校长通过参加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等方式阐述了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与探索。
在国内,我们在回答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提问中也在进行着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10月30日,由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担纲主席的首届“创新中国论坛”在北京举办。
该论坛以“求答钱学森之问:中国如何培养创新人才”为主议题,来自全国教育界、知识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应当确立国际和国内两个关照视野,并把国际和国内的科学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
诸如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学科结构等等。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方面,笔者认为要重点采取三项措施,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生学术科研训练,加强学生学科竞赛组织工作。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视野(一)确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目前,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越来越普遍。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教师、学生之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国际与区域问题的共同研究,各高等学校资源的互相利用,外语的学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培养等。
”[1]这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不可阻挡,我们只能主动融入国际化的大潮流,与各国高等教育界加强交流与合作,从而拓宽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
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说:“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 "Exploring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Models in the Digital Age"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digital age, models,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3.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Stanford University"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i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focusing on the case study of Stanford University. Universities play a crucial role innurturing innovative talent by providing the necessary educational programs,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This paper examines Stanford University's approach to talent development, including its curriculum, research initiatives,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 It also explores the university's collaborations with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inform other universities on how to enhance their role i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universities, Stanford University, curriculum,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s4. "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o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A Study of Start-up Incubators"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 o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in the context of start-up incubators. Experiential learning, which involves learning through hands-on experiences,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foster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start-up incubators in providing experiential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spiring entrepreneurs and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se experiences on their innovative skills and mindse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ffer insights into how start-up incubators can optimize their programs to enhance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experiential learning, start-up incubators, entrepreneurship, impact5. "Integrating STEM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STEM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ve talent development. In today's rapidly evolving world, STEM skills alone are not sufficient to thrive in the innovation-driven economy. Creative thinking, which involves the ability to generate and explore new ideas, is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inno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enefits of integrating STEM education and creative thinking in talent development, andexplores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this integra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 guidance for educators and policymakers on how to nurture innovative talent through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论文创新是推动世界前进的核心动力之一,而工程的发展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国际竞争力。
如何培养创新工程人才,成为当今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成果三个方面探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论文。
一、培养理念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的理念是以“创新”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这种理念要求学生能够拥有开阔的视野、全面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意识,通过自主思考、实践和协作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人才。
二、培养模式1.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手段。
创新工程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因此,针对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采用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相配合、同步教学、引导式、探究式、课内外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将理论结合实践,从而提升实践能力。
2.以团队合作为培养重点。
在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为此,采用了“任务驱动、小组协作、领导轮流、表彰激励”的学生管理机制,让学生在一个团队中完成团队任务,互相协助,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和协作,积极展现出个人的优势和团队的力量。
3.以导师制度为保障。
在培养创新工程人才的过程中,导师的引导和创新指导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学校采取导师制度,为每位学生分配一个导师,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指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三、培养成果1.创新研究能力的提高。
在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探究问题的思考和理论的分析,进行创新性研究。
经过长期的实践训练,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将为将来从事工程实践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
2.实践能力的提升。
通过实践探究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
这种能力在将来从事工程实践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工程的不断发展。
3.运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通过不断的探究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提高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优化解决方案。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论文(优秀范文五篇)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论文(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建立科技创新机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论文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探索成效论文摘要: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立开放创新实验室、建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等几种措施,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形成持久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对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深远影响。
近年来,各大高校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及功利化思想的影响,部分高校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划上了等号,没有专门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管理机构,只有在组织参与国家、省市等各级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时,才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组成临时管理机构,并且仅对大学生科技文化竞赛提供资金、场地和技术支持,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缺乏持久性,培养机制与时代要求不符。
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持久有效,我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体系进行了大力改革,在建立创新管理机制、开放创新实验室、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和创新学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服务。
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立有助于以“科技创新”为中心来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实施内容,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之中,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整合优化成有机的整体,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主要由管理部门和专家指导委员会两部分组成。
论创新人才的培养

论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机遇,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繁荣。
那么,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创新人才首先需要具备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未知的人,才会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创新的源泉,它驱使着人们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为了培养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做出改变。
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忽视了对学生好奇心的激发和培养。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质疑。
例如,在讲解一个科学原理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相关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和总结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
同时,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也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信息。
图书馆、实验室、科技馆等场所都应该向学生开放,让他们有机会去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也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科普网站等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创新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之上。
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和突破。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对数学、科学、语言等核心学科有扎实的掌握。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如果能够了解一些生物学、心理学的知识,可能会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产生新的创新思路;学习艺术的学生,如果对物理学有一定的了解,可能会在艺术创作中运用新的材料和技术。
培养创新人才,实践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探讨论文

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探讨论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
在当今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关键。
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探讨,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事实上,创新人才不仅仅需要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还需要拥有领导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因此,现代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不仅具备专业特长,而且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探讨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其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如科技创新比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最后,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评价创新人才的能力。
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结果,这种评价方式难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因此,教育评价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考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理念需要在不断的探讨和完善中去发展。
教育部门需要将创新教育理念纳入课程体系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推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
同时,学生也要自觉地树立起创新意识,不断地钻研、实践、创新,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向,而且也是高等教育最具时代特色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
西方发达国家极为重视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形成了项目模式、课程模式、科技园模式和导师制模式等卓有成效的个性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全文如下:摘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界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重要的实践课题。
高校建立或构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至少应包括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人才成长环境两大部分。
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目前仍存在认识层面、制度层面、办学层面的问题。
通过对电子科技大学教学实践的总结,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经济化社会不断发展,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世纪的要求,提高创新能力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战略目标。
通过自主创新的道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科教兴国。
通过创新人才为我国提高综合竞争力,创造出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新人才培养带来更大的帮助。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心思想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能力本位之上,能力本位以学生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与发展个性为辅助。
所以,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坚持以下中心思想。
(一)跟随国家需求国家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区别,高校必须根据国家政策需求,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许多高校进行了扩招,学校的办学目标也有很大变化。
类型不同的高校需要明确办学目标,并且结合国家发展策略,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世纪创新人才。
在决定办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定位发展目标、服务方向、办学性质,并且制定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结构。
浅析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论文

浅析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论文•相关推荐浅析对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引发的思考论文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的主要改革方向和发展目标。
创新型人才是培养过程的结果,需要有适宜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既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又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列为重中之重,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核心任务,明确了着力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
但各高校对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解,尤其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说得多,做得少,仍摆脱不了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这显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教育界认真思考。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新形势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1创新及创新型人才的内涵高等教育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准确理解创新的内涵,把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并在教育过程中加以运用,完成社会赋予的迫切任务。
广义上讲,创新是对传统观念、体制、技术进行革命性扬弃的过程。
创新一般认为有三个层次的内涵:完全自主创新,即能够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创新;集成创新,即将现有的成果进行重新的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呢?也可以通过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个层面,创新是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的活动。
第二个层面,创造性思维是人在创新活动中和创造过程中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的活动,主要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种形式构成。
第三个层面,创新人才是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和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对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虽然往往也产生了新颖的、有意义的产物,但这种产物在人类历史上大多并非首创,只是就其个人的历史而言具有首创性意义。
创新论文培养创新人才论文: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论文培养创新人才论文: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摘要造就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突出办学特色为标志;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结合为关键;以教师角色的转换为手段;以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为趋势。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how university cultivate the innovative talents zeng min(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who adapt to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 and the need of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are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need to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as the foundation; to highlight the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s a symbol; to combine practical ability and creative spirit as the key; to convert the role of teachers as the means; tofollow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as the trend.key wordsinnovation; talents; cultivating1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实施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最新5篇)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篇一一、是关注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作出过这样的界定:“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具体到学校层面,“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教育的实质,而教学观念决定着学校、教师的管理行为与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
基于“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现代教育理念,就要求我们将学生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情感和能力准备。
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高中教育就不能仅仅将自己的关注点停留在高考所关注的知识与能力上,而需要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加强对学生行为方式优化、思维方式更新以及人格养成等方面的教育。
”[1]学生素质、行为、思维与人格的全面进步,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责无旁贷担负的重责。
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而重点特色示范高中作为高中教育的前沿阵地,承载着为优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从高中阶段开始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重点特色示范高中无可推脱的重任。
二、是解决因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差异而带来的问题的需要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天然差异,必然带来各种矛盾。
而在新阶段,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
“随着大批‘90后’大学新生进入高校之后,高中与大学两个教育阶段的严重脱节现象较为突出地凸现出来,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
”[2]如何将这种脱节现象转变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天然适应,促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对接,是有效减少差异、化解矛盾的途径。
具体说来,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学法存在差异这是由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目标的差异决定的。
创新人才培养(5篇)

创新人才培养(5篇)创新人才培育(5篇)创新人才培育范文第1篇一、改善教学关系,营造创新氛围培育同学的创新思维,就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公平、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要敬重、关怀和赏识同学,要以乐观的态度和进展的眼光去看待同学,信任每个同学都有巨大的进展潜能。
例如:在教授关于my body的单词时,老师可以先教唱歌曲《Head shoulders knees and toes》,在歌声中老师走到同学中间,轻轻地捏捏同学的头、摸摸同学的肩膀,使同学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气,并置身于一种轻松、开心的学习环境中。
另外,课堂上多说:A good boy! A clever girl! Good! Great! Excellent!Perfect!等评价语,可以给同学以信念和动力,从而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转变课堂节奏,激发创新欲望节奏明快,环节交替紧凑的课堂教学能使同学保持旺盛的精神。
因此,在设计每节课时,不仅要制定出同学学习的认知目标,悉心了解同学的总体状况,还要抓住新旧学问的结合点,使教学过程层层相扣,便于同学在学习中以旧知新。
同时,在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中,提问或句型操练时,时间不留空白,语言要有节奏感,行为要有激情。
只有保持思维的敏捷才能激发同学的创新力量。
英汉词组翻译训练、“制造性”的英文提问回答训练等有助于激发同学的制造性思维。
三、用嬉戏和语境,诱导创新思维1.采纳嬉戏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嬉戏教学形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同学主动参加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同学的听说力量并保持学习的乐观性。
要使同学乐观参加和协作,嬉戏形式要多样化,例如猜谜语嬉戏、单词接龙、拼单词嬉戏、Magic eyes, High low voice, Frog jump, Brain storm 等嬉戏,不但能增加对新学内容的记忆,还能培育其思维力量。
2.采纳情景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应着重在创设情景上下工夫,利用各种手段为同学创设仿真的语言情景,使同学主动学习,进展创新思维。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