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易地搬迁是生态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州省作为首批易地搬迁扶贫试点省份,2001年以来已对38.27万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搬迁。本文分析了贵州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及构成,提出了优化措施。

关键词:易地搬迁;少数民族;城镇安置;动力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而实施的移民,被称作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指出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实施的移民。我国从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是生态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居住在深山区和高寒山区人口的贫困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贵州作为首批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在遵循“搬得出、住得下、稳得住、能发展”的原则下,10年来已对38.27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适合贵州自身发展的一系列搬迁模式,小城镇集中安置是其中的一种安置模式,它是指充分利用小城镇资源,将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城镇进行安置,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同时,推动小城镇的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实现生态移民与小城镇相结合的开发式移民模式。

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贵州贫困问题与生态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易地扶贫搬迁的主体是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势必对移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依托城镇安置,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置身于全新的生活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面临急剧的转型问题,其社会适应性如何将成为影响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生态移民和城镇化的论述是分开的,就本人能利用的条件,基本上没有搜到专门针对生态移民与城镇化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章,但国内对于两者之间的论述还是比较多的,最早开始于宁夏。桑梅兰认为,宁夏山区移民收入低,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城镇化水平低,所以需通过生态移民这个外力的作用使人口聚居,走特殊的城镇化道路。通过生态移民来促进小城镇发展是对宁夏地区城镇化的一种有益探索。[1]邱景明认为,山区县(市)都存在着城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且小城镇布局分散,中心镇、重点镇的产业聚集和人口聚集没有形成,公共设施大大降低共享性,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直接抬高城镇建设成本,影响城镇化整体推进。因此,只有把发展小城镇与生态移民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推进山区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2]刘学敏、陈静认为,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必须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与市场的建设,增强小城镇的经济活力与吸纳能力,以巩固移民的成果,而小城镇是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的载体。[3]尹秀娟、罗亚萍对生态移民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西部地区可以通过迁入地城镇化建设

来实现移民与迁入地的可持续性发展。刘晓鹰、邹国伟认为,要抓住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的机遇,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生态工程建设相结合,以生态移民的方式促进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推进,要注重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形成小城镇发展的支撑产业,另一方面使各民族移民进入城镇就业,达到以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移民相结合促进城镇化发展。[4] 拜琦瑞、马文静认为,城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移民意义。城镇化与生态移民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选择,是为实现其最大经济效益而做出的选择。生态移民与城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两者既有空间人口转移趋同的一面,又有空间人口转移趋异的一面。[5]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从贵州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对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的动力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三、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及构成

1.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涉及不同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移民等,由于各行为主体的目标不同,因而其动力来源也必然存在着差异,从总体来看,可以将少数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分为三个方面,生态移民政策驱动、移民转产和再就业压力驱动、移民自身发展需要。

(1)生态移民政策驱动。在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各行为主体实施相应的具体行动,必须在一定的政策目标框架下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会制定和采取一些措施,比如移民房的统一建造,完善小城镇的公共设施建设及整合小城镇的其他资源等,引导和约束各行为主体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实施相应的行动,从而整合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2)移民转产和再就业压力驱动。城镇安置最大的特点是无土安置,即移民迁入后,移民的生产方式从以农为主转变为以二、三产业为主,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需要再就业,然而,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规模化经营的企业一般,乡镇企业也很不成熟,如果移民长期不能顺利转产、再就业,就会促使移民大批返迁,结果导致移民更加贫困,生态更加恶化,生态移民的也将失去意义,因此,客观上要求生态移民持续推进,为移民顺利转产创造环境,加快移民脱贫,进而致富。

(3)移民自身发展需要。受历史、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人群文化程度低下,生产生活方式单一、传统,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妇女。实施易地搬迁后,大量劳动力,特别是年轻劳动力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他们渴望获得新的生活,新的生存技能,利用小城镇便利的公共、交通设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动力基础。

2. 贵州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构成

总体而言,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构成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由政府等外部环境形成的外部动力,二是由移民自身发展需求产生的内部动

力。外部动力与内部动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1)外部动力。外部动力是推动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力量,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府、企业。政府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对生态移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上,有效促进生态移民的健康发展,企业主要表现在企业通过吸纳劳动力,使移民顺利转产、再就业,保证移民收入,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

(2)内部动力。内部动力是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发展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包括移民的致富欲望、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等。

四、动力结构优化机制

优化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动力结构,推动小城镇经济持续发展,主要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充分发挥各行为主体在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由于各行为主体在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其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也有所不同。

(1)政府。政府部门在生态移民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对移民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和支持力度,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和发挥作用:一是切实落实各主体部门职责,确保移民资金及时到位;二是运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支持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的发展。由于移民本身贫困,抗风险能力差,恢复生产慢,移民后,他们不能迅速转产,还需要置办家具和必要的生活资料支出,所以,政府部门不应该只帮助他们建设和完善城镇的基础设施,还应该利用政府宏观作用,在金融、信贷方面,鼓励政策性银行对移民区建设的支持,实行低利率信贷,给予移民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发展规划上,引导外资在移民区进行投资。

(2)企业。企业的作用重点在于积累资本,搞活市场,发展龙头企业,增强经济实力,重点应抓好两个方面:一是利用政策优势和廉价劳动力,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创造就业机会,最大限度的吸纳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二是完善企业制度管理,规范自己的行为,管理好市场投资环境,利用主导产业发展优势,加快产品升级,不断创新,争取更多的融资。

(3)移民。移民是生态移民关注的主体,也是发展经济的有生力量,因此,应该妥善安置移民的生产、生活,重点应做到两点:一是开设扫盲班,开办农家书屋。扫盲班可以使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一些基本的汉字,这样他们就可以看一些简单的书籍,培养移民对知识的学习文化的兴趣和渴望。开办农家书屋的目的是让那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比如,初、高中)翻阅,将自己看到的讲给其他人听,一方面有利于彼此的沟通,另一方面也是知识传播。二是开展技术培训,培养致富能人。对于那些既有知识,又有些资本的人进行技术培训,教会他们生产技能和市场经验,将所学用于实践,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