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校本课程开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长与教师认为教材中体现得较好 的目标

教材中体现得较好的目标 基础知识与技能 分析解决问题得能力 政治信念 动手能力 公德 美的感受与技能 劳动态度与技能 自主创造 搜集利用信息 健康
校长(%) 74 46 19 17 15 3 3 3 2 1
教师(%) 62 33 17 12 11 8 3 4 4 3




搜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邮票、副 食本等,以及现在报刊上的各种广告资料,感受计划 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史标准)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数据 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类生活 的危害(数学标准)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可能 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科 学标准) 通过唱一支歌、做一件礼物,在唱歌、绘画、制作的 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共同分 享创作的乐趣和喜悦(艺术标准)
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 的根本理念和灵魂。 1、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
1、
2、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 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 独立个性的人。 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三、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 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 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世界各国改革的基本趋势



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 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 改变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学习方式。 课程内容进一步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生活,满足学生 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 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与社会环境:强调社会与文化的结合



4、培养表达、沟通和分享的知能。 5、发展尊重他人、关怀社会、增进团 队合作。 6、促进文化学习与国家了解。 7、增进、组织与实践的知能。
人与自然环境:强调自然与环境:

8、运用科技与资讯的能力。 9、激发主动探索和研究的精神。 10、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长和教师认为 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

小学 初中
79% 90%

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 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课程结构:分科主义,强调学科本位,科目繁多,相互 分离,缺乏整合。
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过于注重书本 知识,忽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和直接经验的积累,课程内容远 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
四、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11、课程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文化”,
强调直接经验的积累,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 生活相联系。 2、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关 2 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 3 文化的营养。”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 充分考虑与儿童生活相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在运用中 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重视日 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在物理课程标准中(声和光) 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 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 音的途径。 了解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音的。
艺术
地方校本课程
1016
很少
832-1017
696-1044
2、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 学科领域的综合化。学科内知识点的综合,与儿童经验、 儿童生活相联系;不同学科间追求彼此的联系;新设综 合课(思品与生活、思品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 艺术)。二是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 修课,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 设? 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 能否按照实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地进行实验? 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来完成实验? 能否安全地使用各种实验器具? 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搜集实验数据? 能否分析实验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校本课程分为:显性校本课程和隐性
校本课程(1拓展课程范围,2适应个别需要, 3发挥创新意识)。
校本课程的意义
1、克服国家课程的诸多弊端
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 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 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 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2、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校本课程更具地方优势 更能体现学校教育的办学特点。 课程开发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教师能够比较充分的把握校本课程的意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 量。 能够使教师或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能够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兴趣和满意程度。 在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过程中,促进学校工作的自发 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减少外界对课程的控制,扩大教师的自主权。 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综合实践 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
综合实践
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
1、与现行课程比较(各学科课时数)
现行课程 思想品德 404 新课程 416
语文
数学 外语
2200
1486 400
1850-2126
1200-1386 555-740
科学
社会 体育与健康
865
557 744
752-937
525-615 832-1017







1999年英国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强调: 四项发展目标: 精神方面的发展:自我成长,发展潜能,认识优缺点, 具有实现目标的意志; 道德方面的发展:明辨善恶,理解道德冲突,关心他 人,采取正确行动的意志。 社会方面的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了解社会的共同 利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文化方面的发展:了解文化传统,具有理解和欣赏美 的能力。 (英国是典型校本开发模式的国家)
1、校园文化是校本开发的基础 2、校本课程开发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前提 3、相信自己的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的主力军。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近邻日本
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基础教育课程。 2002年即将实施的新课程突出四个方面: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个性发展创造环境; 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校本)
转变课程的功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传授知识 新课程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新研制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 面全面体现课程功能


案例:
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 听,能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 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交谈。(语文标准)
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 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 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选拔功能,以选拔 为主要的评价取向,忽视了评价 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 等功能。
课程管理:单一的自上而下的集权管理,不 适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二、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
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七至九年级)
现行课程 七 思想 政治 语文 八 思想 政治 语文 九 思想 政治 语文 七 思想品德 语文 新 课 八 思想品德 语文 程 九 思想品德 语文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数学
外语 历史 历史 与 社会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历史 与 社会
数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生物 科学 历史 与 社会
数学
外语 历史
物理
体育 音乐 体育 音乐
物理
化学 体育 音乐
科学 体育与健康 艺术 音乐
物理
科学
物理
化学
体育与健康 艺术 音乐
体育与健康 艺术 音乐
美术
劳动技 术
美术
劳动技 术
美术
劳动 技术
美术
美术
美术
综合实践
品德与生活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品德与生活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艺术 美术
活动类、地方安排课程
地方与学校编制的课程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三至六年级)
现行课程

思想 品德 自然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劳动


思想 品德 社会 自然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劳动 科学 语文 数学 体育 艺术 音乐 美术 外语 艺术 科学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外语
五、新课程的结构调整
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 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设置要 体现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

1 2 3 4 5

6 7 8 思想品德 9
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 较好的目标


在涉及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选项中, “基础知识与技能”最好,选择该选项的人数 分别达到50%和35%。相比之下,认为学生 “公德”与“政治信念”较好的人数只有 20%左右。至于健康、劳动态度与习惯、美 的感受与表现,认为在学生身上体现较好的人 数仅约10%。 而搜集、利用信息能力、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动手能力、自主与创造精神等仅在 5—15%之间。
建立新的评价制度,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 案例:“种子萌发条件”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 需要的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 壤等。设计实验,实际操作实验,搜集实验数据和资 料,分析验证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有那些?
可以参照下列各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能力进 行评价

品德 与 生活
品德与社会
历史与社会 (历史、地理) 科 学 (生物、物理、化学) 外 综合实践活动 语
科 外
学 语

门 类

育 语 数 文 学
体育与健康
艺术(音乐、美术) 地方与学校课程
2、与现行课程的比较(一、二年级)
现行课程 一 思 想 品 德 思 自 语 数 体 音 美 然 文 学 育 乐 术 想 自 语 数 体 音 美 二 品 德 然 文 学 育 乐 术 艺术 一 新课程 二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汽七中;李枫林
什么是课程?


课程:儿童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所经历 的全部经验。(杜威) 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目的、范围和进 程的总和。
课程的本质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4、课程是需求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




品德与社会 科学 语文 数学 体育 艺术 音乐 美术 综合实践 外语

思想 品德 社会 自然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劳动

思想 品德 社会 自然 语文 数学 体育 音乐 美术 劳动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社会 科学 语文 数学 体育 艺术 音乐 美术 外语
综合实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
英国
六项基本技能


交流 数的处理 信息技术 共同操作 改进学习 解决问题
我国台湾地区



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把 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 程。 台湾即将推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可 概括为3大关系、10种能力: 人与自己:强调个体身心发展 1、增进自我了解,发展个人潜能。 2、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 3、提升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的能力。
国内背景

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



1、初步打破单一的课程结构 2、初步改变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 3、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 4、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
国内调查 1996——1998年

对全国9个省市城镇和农村的16000 名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全国 政协、科教文卫委大部分委员,对 1993年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 况进行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