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性博弈模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性博弈模型分析
提要本文通过简单重复博弈模型的构建,对官僚机构追求内部性与立法机关的博弈进行分析。
关键词:内部性;政府扩张;公共选择学派;囚徒困境博弈;重复博弈
一、内部性问题的提出
内部性是指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追求自身的组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现象,也称之为内在效应或内在性。内部性被认为是非市场缺陷以及市场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因依照查尔斯·沃尔夫的说法,市场缺陷理论的核心是外在性,而非市场缺陷理论的核心是内在性。
按照查尔斯·沃尔夫的界定,所谓的内部性(内在效应)也就是公共组织或非市场组织自身的目标,是公共组织用以评价全体成员、决定工资、提升和津贴、比较次一级组织以协助分配预算、办公室、停车管理的标准;或者说,是指导、规制和评估机构运行和机构人员行为的准则。沃尔夫认为,内在性或组织目标是使机构中的全体成员发挥最大机构职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预见,像外在性影响市场活动的结果一样,内在性同样会影响非市场活动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偏差都在实际结果和社会希望的成果之间产生。内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的组织或组织的成本和利润很可能支配了公共决策的计算,这种内在性决定了公共官僚机构的运行及官员的行为。
二、内部性导致政府扩张
既然内部性决定了公共组织尤其是官僚机构的行为及运行,那么它应是各种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类型的一个最基本的或深层次的根源。它可以用来解释各种非市场缺陷及政府失败,然而将它运用来解释政府扩张及低效最为合适。
在最近一个世纪里,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同时政府的规模和范围也大幅度地扩张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是如此,OECD国家政府规模扩张尤其突出。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规模自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也出现了持续增长的势头。人们日益感受到政府的作用,政府的行为关系到人们的祸福,人们也越来越关心政府的规模和效能。
表1列出了OECD国家的政府规模。由表1可以看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规模有很大的差别,但一般都在50%左右。如表1所示,美国政府总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在33%左右,英国政府则一直在43%左右,德国政府一直在48%左右,1994年以后已经增加到50%以上。瑞典、丹麦则在60%以上。(表1)
关于政府扩张的原因,公共选择理论家认为,作为公共选择或公共决策执行机构的官僚机构及其官僚也是按“经济人”模式行事的,他们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
最大化,追求的是升官、高薪和轻松的工作,以及各种附加福利。这可以通过扩大机构规模及增加人员来实现,这就出现了帕金斯定律所指出的情况,即无论政府的工作量是增加还是减少(甚至无事可做),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的数量总是按同一速度增长。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取决于官僚机构预算收入的增加,官僚自利效用最大化行为最终表现为“最大化预算收入”。于是整个预算过程中,就必然发生以立法机构为一方和以官僚机构为另一方的关于预算的讨价还价——官僚机构总是要从立法机构中获得更多的预算收入。
三、内部性博弈模型的构建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以立法机构为一方和以官僚机构为另一方的关于预算的讨价还价博弈模型说明内部性的状况。
1、关于内部性博弈的基本性质。关于内部性博弈(表现为对预算的讨价还价)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种不断选择过程,而这些过程存在两种基本状态:官僚机构是否要求增加预算以追求内部性;立法机构是否制止官僚机构追求内部性,未制止将同意追加预算,制止将削减预算。于是这种博弈具有如下性质:
(1)该博弈为双方博弈,参与博弈的双方分别是官僚机构(设为A)、立法机构(设为B)。他们的关系是A追求内部性与B进行讨价还价,B针对A的行为选择行动。
(2)行为的不确定性,即官僚机构A可能追求内部性也可能不追求。
(3)个体理性。即A和B的行为出发点是通过博弈获取利益,其博弈过程采取利益占优。当追求内部性有利时,它会选择讨价还价以获取更多的预算;当不追求内部性能带来更多好处时,它就会选择不追求内部性的状态。
(4)重复博弈。A和B之间博弈往往是多次重复的,是一种伙伴关系,双方博弈行为本身不会改变其博弈的结构,彼此都可以看到对方过去的行为。此时,A和B不但关心一次重复博弈的收益,而且更关心其未来收益。
2、一个简单博弈模型的构建。为了构建模型和简化计算需要,特作如下假设:
(1)官僚机构A追求内部性要求增加预算成本为C1,因增加预算获得的内在激励的收益为R1。
(2)如果立法机构B发现官僚机构A要求增加预算是为了追求内部性而不是正当运用,将会削减预算给A带来的损失为C2。
(3)假设官僚机构A追求内部性的概率为p,相应地不追求内部性的概率为1-p;如果立法机构B制止A追求内部性的概率为q,相应地不制止的概率为1-q。
第一种情况,官僚机构A不追求内部性,相当于成本为C1,同时因廉洁奉公受到立法机构的奖励,获得的内在激励的收益为R1(R1>C1),官僚机构受到正向激励,用μ(μ>0)来表示,为官僚机构行为的激励因子。官僚机构受到激励具有积累性,存在一种经过时间传导的正向运动,每次都在原来基础上受一次正激励μ,官僚机构A的效用(或绩效变化)为:
第二种情况,官僚机构A不追求内部性,相当于成本为C1,立法机构未对A进行激励,不能带来额外收益,而其他官僚机构追求内部性,立法机构未制止,对于A来说,相当于成本损失。A的效用为:
G2A=p(1-q)(-2C1)(2)
第三种情况,A追求内部性,B发现并予以制止,A的效用为C2,官僚机构A声誉损失为R1。A的效用为:
G3A=-(1-p)q(R1+C2)(3)
第四种情况,A追求内部性,立法机构未制止,A节省成本C1,可以记入收益当中,A的效用为:
G4A=(1-p)(1-q)C1(4)
3、基于简单博弈模型的企业流程改造条件分析。从官僚机构A的角度考察效用,此时官僚机构A对自己所要采取的行为具有完全信息,而对立法机构的状况不具有完全信息。A是否选择进行采取措施控制冲突关键在它对应对冲突的期望支付(p=1)与回避冲突的期望支付(p=0)之差△GA的大小。
A选择是否选择应对的条件是△GA≥0。因为(1+μ)>1,所以:
∑q(R1-C1)(1+μ)>q(R1-C1)(1+μ)
若q(R1-C1)(1+μ)n-1+(1-q)(-2C1)+q(R1+C2)-(1-q)C1>0(7)
则(6)式必然成立。
通过对(7)式划简可以得到:
4、模型结论
第一,立法机构B发现管理机构A追求内部性的概率越大,对A追求内部性的惩罚越重,造成A的绩效损失越大,官僚机构越愿意放弃追求内部性。
第二,组织绩效增长越大,放弃追求内部性越有动力。放弃追求内部性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