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导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其次,要“不违农时”,保护农耕,促进生产的发展。 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梁惠王 上》)
• 第三,“薄税敛”以减轻百姓的负担。需要注意的是,
• 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 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 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 也”(《告子上》)。“人为不善”, 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 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富 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告子上》)
•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 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孟子所说 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 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 谓善也。”(《告子上》) “种之美 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 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 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
•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善用比喻和寓言。
•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 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
• 孟子还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所谓“人和”,即得到广大百姓wenku.baidu.com依赖和拥护,同心同 德、团结一致。在上位者得民心,则“人和”、“多 助”;不得民心,则不和、“寡助”。以“人和”、 “多助”攻不和、“寡助”,必胜无疑。商汤“十一征 而无敌于天下”(《滕文公下》),就在于他吊民伐罪、 救民于水火,使“民大悦”,得到了民的广泛支持和拥 护,有“人和”、“多助”的优势。孟子甚至认为只要
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尽心下》) 在孟子看来,国君与土谷之神都可以“变置” 更立,惟有民不能失去,所以民为至重,是立
•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 民本思想是促成其仁政思想的直接因素,性善论是其 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从民本思想出发,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当政者为政治国,必须关心民生 疾苦,为民排忧解难,改善民的生活,以争取民的支 持和拥护;而仁政才是争取民心归附、统一天下的惟 一正确之道,所以经国治民,必须实行仁政。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孟子名轲,邹(今 山 东 邹 县 )人,是继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 一位代表人物,被尊为 “亚圣”。他是战国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孟子》一书,属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 过渡的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 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 道」,主张德治。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 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 心,智也。”
•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 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人
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他非常
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矣。”(《告子上》)他援引 《诗·大雅·烝民》说:“天生蒸民,有 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 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 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仁义礼智“四端” 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
• 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 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 如寇仇。
• 重民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 他看到民与民心是天下得失的决定因素。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离娄上》) 同样周朝的“幽”、“厉”二王亦是因为“暴其民”, 导致“身危国削”、“身弑国亡”。“是故得乎丘民而 为天子。”(《尽心下》)民是国家的根本,得到民的 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稳定和发展,反之则不能逃脱覆 灭的命运。
•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⑴经济上,首先要“制民之产”
所谓“制民之产”,即给民规定产业,予民“恒 产”。恒产,指足以维持生计的固定的私有产业。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僻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 孟子肯定民是立国之宝,“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著 名观点。社稷,即土神和谷神,代表土地和粮 食,是国家的象征。君,指国君。意思是说, 民是最重要的,土神、谷神次之;相对而言, 君主最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民为 贵”,并不是指民的等级地位比社稷、国君尊 贵,而是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巩固和发展,民 的作用比社稷和国君重要,是对民的重要性的 肯定和强调。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诸侯危社 稷 ,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
从其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恻 隐之心”,统治者只要将此心“扩而充之”,推广开 来,“举斯心加诸彼”(《梁惠王上》);“亲亲而 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具体实施到行 政措施之中,即为仁政。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由此他认为实 行仁政是简易可行的。
• 第三,“薄税敛”以减轻百姓的负担。需要注意的是,
• 孟子不否认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善的行 为和不善的人,但“人为不善”,非 天生如此,“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 也”(《告子上》)。“人为不善”, 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客观原因是后 天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的陷溺。“富 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 (《告子上》)
• 他认为人为不善的主观原因是人们“放 其良心”而不知存养和扩充。孟子所说 的人性善,实质是指人具有为善的可能 性。“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 谓善也。”(《告子上》) “种之美 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 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 岂山之性也哉?”(《告子上》)
•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善用比喻和寓言。
•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 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和仁政学说的理 论依据,在孟子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 地位。
•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人无有不 善,水无有不下。”
• 孟子还认为民心的向背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 所谓“人和”,即得到广大百姓wenku.baidu.com依赖和拥护,同心同 德、团结一致。在上位者得民心,则“人和”、“多 助”;不得民心,则不和、“寡助”。以“人和”、 “多助”攻不和、“寡助”,必胜无疑。商汤“十一征 而无敌于天下”(《滕文公下》),就在于他吊民伐罪、 救民于水火,使“民大悦”,得到了民的广泛支持和拥 护,有“人和”、“多助”的优势。孟子甚至认为只要
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尽心下》) 在孟子看来,国君与土谷之神都可以“变置” 更立,惟有民不能失去,所以民为至重,是立
• 仁政是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其经国治民的基本方针。 民本思想是促成其仁政思想的直接因素,性善论是其 仁政思想的理论依据。
从民本思想出发,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 民心者失天下,因此当政者为政治国,必须关心民生 疾苦,为民排忧解难,改善民的生活,以争取民的支 持和拥护;而仁政才是争取民心归附、统一天下的惟 一正确之道,所以经国治民,必须实行仁政。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孟子名轲,邹(今 山 东 邹 县 )人,是继 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 一位代表人物,被尊为 “亚圣”。他是战国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
• 《孟子》一书,属由语录体向对话式论辩文 过渡的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 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学 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 道」,主张德治。
•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 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 心,智也。”
•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与 生俱有的,是“天之降才”。“人
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 他非常
肯定地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矣。”(《告子上》)他援引 《诗·大雅·烝民》说:“天生蒸民,有 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生 万物,必然赋予每种事物能与其他事物 相区别的本质特征,仁义礼智“四端” 就是上天赋予人的本质特征。
• 仁者无敌。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
•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 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 如寇仇。
• 重民思想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 他看到民与民心是天下得失的决定因素。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 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离娄上》) 同样周朝的“幽”、“厉”二王亦是因为“暴其民”, 导致“身危国削”、“身弑国亡”。“是故得乎丘民而 为天子。”(《尽心下》)民是国家的根本,得到民的 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稳定和发展,反之则不能逃脱覆 灭的命运。
• 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⑴经济上,首先要“制民之产”
所谓“制民之产”,即给民规定产业,予民“恒 产”。恒产,指足以维持生计的固定的私有产业。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 僻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 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 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 孟子肯定民是立国之宝,“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尽心下》)“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的著 名观点。社稷,即土神和谷神,代表土地和粮 食,是国家的象征。君,指国君。意思是说, 民是最重要的,土神、谷神次之;相对而言, 君主最不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所谓“民为 贵”,并不是指民的等级地位比社稷、国君尊 贵,而是说对于国家的稳定、巩固和发展,民 的作用比社稷和国君重要,是对民的重要性的 肯定和强调。孟子进一步解释说:“诸侯危社 稷 ,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
从其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生而具有“恻 隐之心”,统治者只要将此心“扩而充之”,推广开 来,“举斯心加诸彼”(《梁惠王上》);“亲亲而 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具体实施到行 政措施之中,即为仁政。他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由此他认为实 行仁政是简易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