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外文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文翻译资料(共两篇):

一,1,作者:柳延寿.

2,论文题目:第七次教育课程实行准备业务〔J〕

3,刊物名称及出版社:韩国教育部教育天地21,1999, (12)

4,出版时间:1999

二,1,作者:李泽徽,柳柄烈

2,论文题目:道德教育论[M]

3,刊物名称及出版社:汉城:良书院出版社,2000.371

4,出版时间:2000

第七次教育课程实行准备业务

柳延寿.

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主要基于两个理论支点:(1)道德发展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2)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

新德育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我们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的,并不是为了道德而道德。同样,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导致道德和品德的抽象化、客体化,脱离了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设计是:以儿童生活的四个价值纬度: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则是以“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走进世界”等六大主题,按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为课程框架来确定目标和内容标准。

各种教育主题的综合既是生活中各种自然、社会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综合,也同样是儿童与这种种因素的内在联结。我们努力让原本具有丰富、多样关联的儿童,原本综合在一起

的生活,不为自成体系的课程所分裂,尝试去营造和展示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形态。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反映儿童的全部生活。儿童在社会生活和学校中遭遇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本课程关注的重点。当然这种关注不是单一的角度,既有品德教育,也有生活指导和科学知识学习。儿童生活中所遭遇的事件和问题,有些是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有关的;有些则是非道德性的,或者说是与道德无关的;但更多的时候是两种情况结合在一些,很难区分开的。课程对生活的关注采取的是一种整体关注的方式,将原本综合在一起的生活按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同时实现多种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能涵盖儿童生活的全部,只是儿童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整理、反思与拓展。一门课程,在有限的文本和时间(教学时间)内根本无法涵盖儿童的全部生活,即使这门课程以“生活”来命名。儿童在这门课程学习中所用的时间和获得的经验都不能代表儿童生活的全部。但这门课程却力求反映儿童的整体生活,通过课程学习促使儿童对自己的整体生活经验进行整理与、反思与拓展。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儿童此时所过的生活都不能代表其生活的其它部分,但这种特殊的课程学习生活又与儿童的其它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里对自己以往的和现在正在过的生活进行整理与反思,在这种整理与反思的基础上对未来将要过的生活进行规划与展望。二.以生活事件为素材组织教材,体现生活的逻辑

以往的相关教材的一个惯性就是按学科知识或以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来编写。以这样的方式建构的教材虽然看似有较为严密的逻辑体系,但与儿童的生活却是不相关联的,它们所载负的世界往往是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分离的。我们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主持编写的德育教材所遵循的内在逻辑是儿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或道德规范的逻辑。

我们在编写中的思路是先理清儿童成长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生活与品德发展的问题,弄清每一个阶段儿童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惑、所欲所求,在此基础上生成、设定单元和课文教育主题。教材所生成的教育话题和范例,是以儿童的“生活事件”的形式呈现的。

在生活事件的选取上,我们的取向是:

1、以“真实”的生活事件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课文中所提出的生活事件具有其真实性,这是无疑的,但在教材中呈现时:

(1)对真实的事件从教育意义的角度作出选择。

(2)为达到教育目的,对生活事件有一定的重构。生活事件也不可能100%是真实的,我们

追求的是以一定程度的真实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2、以普通的生活事件为主

不可否认伟大人物、英雄模范的生活事件对儿童的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但这种种生活事件与儿童的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距离,课文中所选用的生活事件更多的是儿童生活中的普通事件,是生活中的普通儿童经常遭遇到的事件。

3、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主

儿童生活中的日常事件是儿童天天都在过的日子,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件。如忘带文具、与同学争吵、和教师的矛盾等。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但也正是这种日常生活“琐事”塑造着儿童的品性和人格。非日常生活事件指节日、纪念日、春游、秋游等,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在教材中也有所反映。

4、以今天的生活事件为主

教材中所选取的生活事件大多是发生在儿童正在进行中生活的事件。无疑,教育要为未来培养人材,儿童也必定要成长为成人。但是,“未来”和“成人”只能通过“现在”与“儿童”而达到。当我们以“未来”与“成人”期待儿童时,不忘记儿童的现在是永远不可逾越的。教育只能存在于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之中,这种儿童正在进行的生活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在教材编写中我们所选取的话题、范例都瞩目于努力开发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价值。5、以首属群体中的生活为主

三年级儿童的生活大都以发生在首属群体,如:家庭、学校、邻里等等之中,他们往往也是从对首属群体生活的理解为基础,以此外推去理解次属群体的生活如存在于国家与世界中的生活。

三.体现新的教育目的观

我们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 ,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我们在课程与教材中努力培养儿童这样一些观念和取向:

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与义务等)。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对泛阶级斗争观、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理解等)。

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