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流派 1、罗彻斯特学派,研究领域为“实证的政治理论”,并
善于运用博弈论的抽象语言来描述现实的政治法律过程。 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赖克、Ordeshook等。
2、芝加哥学派,关注制度现实,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
(George Stigler)、贝克尔(Becker)等。
3、弗吉尼亚学派,对公共选择这一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假设前提
1、“经济人”假设,能够根据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有利 于自己的决策。 2、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交易”性质,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 济学的基本命题是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而非“选 择”。 3、政治规则完善论,政治过程的“理性的人”或经济人的 交易能够顺利进行,一个社会必须制定合理的政治行为规 则。
3、中位选民定理
影响投票行为的普遍规律。中位选民是指将处于所有投票 者最优偏好结果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中位选民定理并中的利益集团与寻租
一、利益集团的含义
利益集团,指那些由一些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组成,对政府的 决策能够施加影响的团体。
二、利益集团产生的必然性
2、寻租行为与资源配置的效率
(1)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使本来可用于生产的 资源白白被消耗,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者新财富,只是改 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入了私 人口袋,导致资源无效配置。 (2)寻租还会导致不同部门官员的争权夺利,败坏政府声 誉,增加廉政成本。
3、寻租问题的治理对策
C C
B
A
C
B
3、单峰偏好是指每个选民的偏好只有一个峰值
循环投票,要么多数人暴政,要么进行投票交易
三、阿罗的不可能定理与中位选民定理 1、不可能定理,无论何种规则下,政府决策都可能产生
偏差,民众对政府提出的各种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完全实 现的;为了解决投票悖论而对投票前提进行限制表明,多 数决策不一定能产生正确的决策。 2、政府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是选民投票交易的结果 。
出了决定性的贡献,代表人物是布坎南为和塔洛克等。
四、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贡献
1、公共选择理论主要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和分析工具 来研究政治制度的结构和运行效率。 2、公共选择理论把传统的经济理论应用于资源配置的非市 场过程,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
第二节 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一、投票与社会偏好
2、利益集团的手段:
(1)展开游说活动,表达自己的诉求,将自己的信息提供 给政府,从而使得政府的决策有利于自己; (2)利用组织起来的选票集中度对政府施加压力,以集团 成员投反对票相威胁; (3)对支持其有利的提案或者反对其不利提案的政治家提 供竞选资金。
四、寻租理论 1、寻租的涵义和构成
(1)定义:布坎南定义“寻租”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 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的活动。 (2)构成:寻租是由于存在严重的政府失灵而产生的。这 种寻租的租金来源主要包括三种情况,即政府的“无意设 租”、“被动设租”和“主动设租”。
二、公共选择理论的思想渊源
1、18~19世纪的投票数学研究 2、维克塞尔的公共财政理论,运用公共选择方法和立宪观 点解释了公共财政问题。 3、意大利的公共财政学派,提出了垄断专制和民主合作两 种国家模型。 4、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注重政治对经济 影响的分析 5、美国开国元勋们的联邦主义与宪法的观点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四章 公共选择理论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第二节 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 第三节 公共选择中的利益集团与寻租 第四节 官僚理论 第五节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
第一节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
概念:公共选择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
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 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之 间的关系。
二、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
1、在实际生活中,普遍采用的社会选择规则是多数原则, 称之为多数。 2、在只有两种被选方案时,多数投票原则是非常有效的。 但是,如果同时有两个以上备选方案时,就可能出现循环 投票,无胜出者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投票的悖 论”。
A B B C A C
A
A B [1] [2] [3] 投票悖论 多个备选项时,不存在同时满足阿罗五原则的社会选择
1、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民主可以采取两种基本形式,即 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把投票作为其 基本手段。
选民将会选择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Q*的产量水平
2、投票不仅是公民权的体现,更是个人偏好的显示。肯尼 斯· 阿罗认为,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必须满足五个 前提,称为“阿罗五原则” (1)理性原则,备选项之间均具有可比性和可逆性 (2)帕累托改进原则,择的结果有利于改善现状 (3)独立原则 (4)非限制原则,不对个人偏好的选择排列顺序作限制 (5)非独裁原则
(1)过于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2)追求预算最大化必然导致政府规模扩大 (3)公共物品生产的双边垄断关系 (4)官僚的待遇与其任期直接相关 (5)官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往往被利益集团利 用
2、改革
(1)建立和强化税收和预算约束机制 (2)引入竞争制度 (3)将成本-收益分析引入政府工作的绩效评估 (4)强化政府部门员工的竞争意识 (5)对官僚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
2、他构建的理想的官僚制模式
(1)在职能专业化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按权力自上而 下排列成严格规定的等级层次结构体系。 (2)有明确划分责权的规章制度。 (3)指导一个机关行为的规则,包括技术性规则和行为准 则两个方面。 (4)系统化的工作程序与公私分明的界线。 (5)严格的公事公办。
(6)对官员注重知识和能力。
1、防止个别集团通过损害公众利益而过度膨胀 。 2、降低信息成本 3、增强其偏好显示的稳定性 4、提高在公共决策中的交易效率
三、利益集团的类型和手段 1、类型:
(1)相容性利益集团。它以集团整体利益的扩大为追求目 标,集团中的个人利益的实现不能以损害其他成员的利益 为代价。 (2)排他性利益集团。即集团的收益总量是固定的,个人 利益的实现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成员的利益实现。
二、现代官僚理论
1、尼斯坎南认为由于官僚对财政收入超出财政支出的部分 没有剩余索取权,不能将其纳入自己的口袋,故官僚的利 益只能以任职期间最大化预算来实现。
2、他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官僚模型 ,发现一个在预算约束域 内的官僚机构所能提供的产量,正好等于完全竞争时均衡 产量的2倍。
三、现代官僚体制的弊端及其改革 1、弊端
布坎南的主张是: (1)要改进政府-政治过程,首先必须改革规则。 (2)在政府机构内部形成竞争机制。 (3)从政府预算的程序和数量两方面对政府的税收和支出 加以约束。 (4)加强监督。
第四节 官僚理论
官僚是参与公共选择的主体之一,通常称为政府行政官员或
公共雇员。
一、韦伯的官僚理论
1、他认为,“权威”的来源有三个,即传统、个人崇拜 和理性。在现代社会中,已向“理性”即官僚式权威靠拢。
第五节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
政治经济周期,指经济活动往往围绕大选周期发生波动, 政府一般在大选来临之际寻求对其有利的经济结果,而把 对其不利的经济结果推迟到大选之后。
P 通 货 膨 胀
失业
选举1 政治经济周期示意图
选举 2
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