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教育制度及其发展
![中国教育制度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a82bc3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8.png)
中国教育制度及其发展中国教育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对教育领域的管理和组织体系,包括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政策、教育机构和教育资源等。
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从传统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面发展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1. 传统教育时期:中国古代教育以私塾为主,注重儒家经典的教育,培养士人阶层。
2. 新式教育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体系,建立了最早的现代学校和大学。
3. 共和国时期:1949年建国后,中国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普及了基本教育。
4. 改革开放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
二、中国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1. 全面普及教育:中国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2. 多层次发展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多个层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 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国教育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
三、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挑战1. 教育体制改革:中国教育制度改革面临的挑战包括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师待遇和素质、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
2. 教育质量提升:中国教育制度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育公平问题:中国教育制度需要解决城乡教育差距、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实现教育公平。
4. 教育国际化:中国教育制度需要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总结:中国教育制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全面普及教育、多层次发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和均衡分配教育资源。
然而,中国教育制度仍然面临着改革与挑战,包括教育体制改革、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公平问题和教育国际化等。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0255ce4e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d.png)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年表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秦汉教育制度公元前206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政权。
秦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行县官学制,即各县设立官办学校,培养人才为国家服务。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即推行科举制度,通过文化考试选拔人才。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教育制度三国时期,教育制度相对较为混乱。
由于地方政权的分裂,各地实行的教育政策不一致。
在这一时期,士人多以门第身份传承学问,私塾逐渐兴起。
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隋朝教育制度隋朝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制度。
隋朝设立了国子监,负责培养各级官员。
国子监设置了六经博士、进士、明经、显学、翰林等职务,为培养优秀士人提供了多样的途径。
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唐朝教育制度唐朝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朝推行科举制度,明确规定了文、武、才三种科目的考试内容和选拔程序,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唐朝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教育机构,并出台了许多教育法令,提高了教育水平。
公元960年 - 公元1279年:北宋至南宋教育制度北宋时期,推行了新的教育体制。
设立了国子监、太学、书院等教育机构,注重文化教育。
南宋时期,加强了科举制度,设立了国子监、宗子庙等学府,并提出了“儒学为宗,诗书礼乐为体”的教育理念。
公元1279年 - 公元1368年:元朝教育制度元朝的教育制度延续了宋朝的教育体制,但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改革。
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新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如诏选、贡举等。
元朝还设立了四库全书,进行了大规模的图书编纂与收集。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2年:明清教育制度明朝时期,推行了科举制度的变革,加强了课程的多样性,如增加了地理、历史、数理等科目的考试内容。
明朝还设立了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清朝时期,沿袭了明朝的科举制度,且加强了对儒学的推崇。
1912年 - 1949年:近现代中国教育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新时期。
学校制度封建社会
![学校制度封建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d9837b4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7b.png)
一、封建社会学校制度的起源与形成我国封建社会的学校制度起源于夏商时期,到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制度化。
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称为国学,分大学和小学。
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旨在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成为合格的统治者。
二、封建社会学校制度的特征1.鲜明的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子弟,而广大劳动人民则无法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2.严格的等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制度具有严格的等级性,不同等级的官职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级的教育。
如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这些学校的管理权限归属于中央,由国子监负责管辖。
3.浓厚的宗教性:在封建社会,宗教与政治紧密相连,学校教育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统治者重视发展佛教和道教教育。
4.完备的教育体系: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体系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中央官学主要负责培养高级官员和学者,地方官学则负责普及基础教育。
三、封建社会学校制度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
2.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建立了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系统的官学体系,为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了典范。
3.宋元时期:学校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4.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制度趋于僵化,科举制度弊端日益显现,但仍是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四、封建社会学校制度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学校制度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传承儒家思想、培养统治阶级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阶级性和等级性,这一制度也限制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造成了社会阶层固化。
总之,封建社会的学校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是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封建社会的学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f7afb5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ef94e53.png)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一直以来都备受社会关注,对于塑造学生的思想、习惯和技能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现状展开探讨。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代,教育多由私人或宗教
机构负责,学生通过师徒制学习知识和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立学校逐渐兴起,并成为普遍教育的主要方式。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19世纪开始建立,经
过多次改革和完善,逐渐形成了当前的模式。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全面性:学校教育制度覆盖广泛,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
•有序性:学校教育制度遵循一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保障学生学习的有序性和连贯性。
•公平性:学校教育制度注重公平,致力于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潜力。
•专业性:学校教育制度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评价性:学校教育制度通过考试和评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现状
目前,学校教育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完善和发展。
各国政府致力于提高教育
质量和公平性,推动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制度也在积极探索教育科技的应用,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对于塑造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学校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9b9f5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92.png)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教育一直都是重要的话题。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是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本文将页对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特点进行探讨。
一、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在古代社会,教育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受到教育,这一部分人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子女和富裕阶层的子女。
在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
古代最初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在这个阶段,父母为孩子传授知识和道德,并教他们基本的技能。
2、官方教育阶段。
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有设立官方学校的做法。
这些学校主要是面向统治阶级的子女和富裕阶层的子女,培养他们的人才。
这些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经典文化和道德规范。
3、科举制度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教育制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科举制度的出现。
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实行的,其主要特点是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门阀制度,让更多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阶段。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古代教育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育制度逐步形成。
二、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1、侧重传统文化。
在古代教育制度中,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经典文化和道德规范,学生们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来掌握生活的基本原则和处世之道。
2、朝贡制度的存在。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外交关系主要是通过朝贡制度来维持的。
为了纪念外国贡使,一些朝代也会建立较为规模化的朝贡学校,随着时代演变,这些学校的重要性也逐渐下降。
3、门阀制度的存在。
在古代社会教育中,门阀制度是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制度下,只有部分人才能够受到教育,而且受教育的人也只能够从事特定的职业和行业。
4、个性教育较为薄弱。
在古代教育制度中,个性教育相对较弱。
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道德规范,而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塑造,并没有重视。
5、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明清的学校教育制度
![明清的学校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955099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f.png)
明清的学校教育制度明清之际,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改革。
在此之前,中国的教育多是私塾制度,虽有不乏杰出人才,但整体上仍然偏于封闭。
明代以来,对于公共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教育制度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兴起在明代初期,主要的公共教育机构是县学和府学。
县学和府学不像私塾那样依赖于个体教师的经验和培训能力,它们架构完备,有自己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同时,学校教育也开启了一种新的时代,将“国学”正式引入教育课程。
从庆历年间(1041年-1047年)开始,科举考试便成为了进入官场的唯一途径,由此使得学校教育体系的需求更加强烈。
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修建县学和府学,招聘专业老师,让更多的青年才子接受教育,参与到科举考试中。
二、学校教育体系的构成县学和府学课程的设置基本相似,包括文、史、经、子等四大类,每大类下设若干科目。
文既有语文和数学,史则有史地、史传等;经则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和《礼记》等经典,子则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等,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经典。
县学和府学课程的设置并非静态不变,随着时代的推移,它们也逐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调整,例如在明朝的后期,科举考试进一步扩大了对于乡村人口的需求,因此,县学的数学教科获得重视,地理、农林等教科也逐渐补充进了课程中。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在府学的基础上新建学馆,暨古的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形成的方志学馆,则向府学和县学“借鉴”,将方志、地理、历法等专业知识注入教育体系中。
多种机构的建立也反映了对于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视程度。
三、教师和学生县学和府学的教员主要由省面县级官员充任,也有特别委派的专门掌握学术知识的人员。
在府学中还设有助教,帮助学生完成学术任务。
学生的核心是由经过“选贤安良”的推荐,或者是已接受过私塾系统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组成。
一些细节,例如学生入学时需要根据身体条件和家庭背景进行分班,入学后需服从严格的纪律规定等,均体现了当时教育体系强调的“德育、智育、体育”理念。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6629eaa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0c72f50.png)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第一阶段:古代教育制度在人类历史早期社会,教育主要是通过口传的方式进行的。
儿童从父母和长辈那里学习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教育主要是针对实用技能,如狩猎、农耕和生存等,没有明确的教育机构和体系。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形式化的教育体系。
最早的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他们建立了学校来培养精英阶层,包括祭司、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古希腊是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在古希腊城邦,教育被认为是全体公民义务和责任。
古希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小学和大学。
小学主要关注基本的算术、音乐和体育;大学则更加注重哲学、逻辑和修辞,旨在培养高层次的知识分子和公民。
第二阶段:中世纪教育制度中世纪的教育制度主要由宗教教育主导。
基督教成为当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宗教,教会掌控了教育的方向和内容。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虔诚的基督徒,为教会服务。
教育机会主要限于修道院和教堂学校。
修道院教育以拉丁文和基督教神学为基础,教堂学校则提供基础的文学、算术和神学课程。
这种教育体系主要服务于教会和贵族阶层,普通民众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
第三阶段:近代教育制度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主要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对知识经济的需求。
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扩大教育机会,并满足社会对技能和知识的需求。
19世纪,国家开始建立普通教育系统,旨在向全体公民提供基本的教育。
这时期的教育以国家为导向,课程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语言、科学、数学、历史等等。
教育机会也得到了扩大,学校建设成为政府重要的投资领域。
20世纪,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变得普遍而且强调全面发展。
课程的多样化使得学生能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并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准备。
政府对教育的关注也进一步加强,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教师培训和教学质量。
第四阶段:现代教育制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教育制度正经历着新的变革。
现代教育制度更加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https://img.taocdn.com/s3/m/35675841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87.png)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完备作为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教育制度也有着非常丰富和完备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教育制度在世界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其中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制度和现代的教育制度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是在古代教育史上,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非常完备的,这一点在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有所体现。
学校教育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贵族子弟们在宫殿内接受教育,主要是受到老师的启蒙和引导,在学习诗礼文化和人文理念的同时,也会学习礼仪和君臣之道等等。
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主要是私人教育,比较简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共学校开始出现,作为公共场所,向普通人群提供教育资源。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以“乡贤”和“县令”为教师,而学生则多数是贵族子弟。
到了汉代,学校制度趋于完备,教育资源也更为平等,公共学校渐渐扩大开放,大量的百姓子弟也得以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汉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学校内设教牌,正式任命教师,还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和培养方案。
在学校中,学生接受科目分类教育,包括文学、历史、音乐、数学、经义等等,这样的科目容易与今天的“小学”相同。
汉代还比较注重灌输道德和人文思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到了唐代,学校教育制度趋向成熟,公共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学校教育完备,并且各种类型的学校也更多样化,无论是私人学校还是公共学校,都有着严谨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课程。
在此时期的历史资料中,很明显见到学生要履行更多的义务,如帮助老师管理学校,收集图书和资料,以及和其他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等等,这样的义务在今天的孩子中难以看到。
总之,我国的古代学校教育制度是相对完备的,虽然和现代教育制度有着种种不同,但也在其历史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古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特点是丰富多彩的,并且始终关注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beabfb4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8.png)
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教育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事业,不断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在中国的历史中,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演变过程与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教育制度的起源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就在不断地进步,这一过程中,知识的传承与学习便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便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形成。
中国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
在王朝时期,贵族阶层的子女就是在家里由家庭教师或长辈进行教育的。
而对于平民百姓的子女,他们则是在集体劳动和家庭农活中学会一些生活技能和社会道德。
到了周朝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实用技能和文化知识就流于不足。
于是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旨在提供更加完整和严密的教育体系。
周朝的官学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各位诸侯需要为自己统管的区域设立学校,并授予官员来管理学校和教授学生。
二、教育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制度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进行军事竞争和国家建设,纷纷开始推广军事教育和文化教育。
军事教育旨在提高将领和士兵的战斗素质,而文化教育则主要是教授书法、数学、经济学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学科知识。
秦朝统一后,开始进行教育的改革。
秦始皇规定了教育的唯一标准,即以考试成绩为准入学的依据。
这就是著名的“均田制”,它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并将教育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教育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
这时,唐朝贞观年间,大唐圣统元年(627年),皇帝李世民颁布“开元盛世”的教育改革中,制定了全国性的六品学士制度,要求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此外,唐朝好学之风还非常盛行,不少有才学之人都能得到较为优越的学习条件。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也逐渐成型。
明代时,设立了太学、国子监等重要学府,门下学习成了教育的主要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975649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4.png)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经历了长期演变和发展。
从古代的私塾制度到现代的义务教育制度,教育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以下将详细介绍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一、私塾制度私塾制度是我国教育制度的起始形式。
从古代开始,私塾就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这些私塾通常由一位老师在自己的家中教授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如经典、字课、算术等。
私塾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学生数量较少,只有家族中的子弟可以参与。
二、官学制度宋朝时期,官学制度逐渐形成。
官学是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的学校,旨在培养人才为政府服务。
官学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教育的范围,还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制度和规范。
在明清时期,官学制度进一步完善,分为国子监、府学等级别,招生范围逐渐扩大,教学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三、现代学校制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近代教育制度。
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许多国内学者和留学生返国,推动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先进的西方学校制度和教育理念进入中国,为我国教育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和发展。
在195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制度,推动全民受教育的目标。
这一制度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公平地分配,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1978年,我国启动了开放的进程,教育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
随后推行的措施包括取消高考加分项目、推行分层次教育、鼓励创新等,大大拓宽了学生的选择空间和学习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教育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
国家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推动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同时,加强职业教育、提倡素质教育等也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方向。
通过对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的描述,可以看出,教育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逐渐发展壮大。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7a56d5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b.png)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自古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华文化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一直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在本文中,将介绍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中的关键点。
先秦时期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722年到221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
在当时,教育是家庭和社会共同负责的。
书籍上流传着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如《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同时,公元前6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办了儒家思想,曾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影响深远。
秦汉时期在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教育制度开始逐渐建立。
秦始皇颁布了《焚书坑儒》的政策,严格限制了古代书籍的流传,因此,该政策导致了大量知识的流失。
无论如何,中国的古代学校教育制度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许多学校,教授古文、算术和儒家经典等方面的知识。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到1279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许多一流的学校被创建,例如熙宁书院和白鹿书院等,这些学校都有深刻的影响力,成为了各种学问和知识的中心。
同时,有很多历史学家、诗人和哲学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到1912年),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在这个时期,科举制度开始逐渐稳定,考试制度取代了招贤制度,同时对于很多困难的考题,也有教育导向和建议方案可供参考。
另外,各种新的思想观念开始进入了中国学校教育中,如儒家思想开始逐渐融入到各种学科中。
同时,会考制度开始成为最重要的考试制度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学校教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结论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思想家、知识分子和哲学家的贡献显而易见。
他们的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5f6bc63f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2c.png)
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中国的中小学制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和演变,形成了现今相对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1. 早期中小学教育:古代教育制度的雏形在古代,中国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和私塾负责。
家庭教育以家族传统和礼仪为核心,而私塾则是富家子弟学习经书和文学的地方。
这种教育制度注重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但缺乏系统性和普及性。
2. 公立学校的兴起:近代教育改革的开始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兴办公立学校,采用近代教育制度,如以科目划分的课程设置和以考试选拔人才的选拔制度。
这标志着中国中小学教育进入了新阶段,开始走向现代化。
3. 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确定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小学教育制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相继出台,包括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等,为中小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 现代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特点:多元发展与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现代中小学教育制度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一方面,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更加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5. 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向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展望未来,中小学教育制度将继续朝着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
这包括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等方面。
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中小学教育制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通过对中小学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的回顾和展望,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c7e4f16a8114431b90dd87a.png)
2.私学的兴起意味着我国古代 第一批教育家的出现。
3、各派的教育家,尤其是儒 家学派的教育家,为我国古
代提供了系统的教育理论思 想。
(二)汉、晋时期:
• 汉代经学教育重师法、 • 魏晋学校衰废,私学兴
家法,实承先秦诸子教
盛。这与士族旺姓势力
育传统,官学、私学是
的形成有关。
一致的。
• 大族学门构成魏晋以来
2、地方官学:泮宫和乡学(诸侯所设立) 泮宫设立在诸侯国的都城里。 乡学则设在都城以外的地区。 周朝的地方各级组织都有学校,塾、庠、序,统称为乡学。
周代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核心,涉及礼、乐、射、驭、书、 数(六艺)等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以礼乐教化为主的人文教育 观念。
(二)春秋战国至秦朝
• 周天子失权,诸侯王称霸,《左传》所谓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私学兴而官学 衰,这已成为不争事实。
史和时务策。 书学:招收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通其学者,学《石经》、
《说文》等文字学。 算学:招收对象同上,学习《九章算术》、《周髀算
经》、《缀术》等。 律学:招收对象同上,以律令为专业,兼习格式法令。
2、唐朝中央旁系学校
• 弘文馆:隶属门下省,学习经史和文字学 • 崇文馆:隶属东宫, ,学习经史和文字学 • 崇玄馆:隶属尚书省词部,修《道德经》、
门阀教育:
晋代朝廷中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立学,于太学 课程设置:
之外别立国子 学。国子学为 士族贵胄的教 育,限五品以 上子弟入学。 太学生员则为 庶族子弟。
除了讲授五经 之外,增设黄 老、庄老、太 史公、楚辞汉 赋等科目。这 与玄学思潮之 兴盛有关。
四经学、馆玄的、设史置、: 文四馆,后来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发展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ee219eb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7.png)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壮大,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
作为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也日渐完善。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1.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并不十分完善。
学校教育主要由私塾和郡学两部分构成。
私塾是由一些有一定知识背景和文化修养的人开设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而郡学则是由政府设立,培养官员子弟和给士人准备考试。
然而,教学内容比较单一,只重视对经典的诵读和注解,没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2. 元明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一定的改善。
在元代,《明史·食货志》载有“元人立大学,培强讲授。
”的记载。
在明清时期,学校由私人开办向官办转变。
洪武四年,明朝设立了国子监。
清朝在康熙时期又分设了四大书院。
学校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学习科目也逐步扩大。
3. 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了较大的变革。
1912年,北洋政府在天津设立了教育部,正式开始实行现代教育制度。
学校从传统的经院式,转化为校舍式,强调实用性,学校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但是,由于战乱不断和官场腐败,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4. 新中国时期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形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框架,并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
在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目的、范围和开展的方式方法。
其后,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变得更加完善,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
5. 当前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已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学校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也不断地更新和完善,逐渐实现了现代教育制度的要求。
教育部门也在不断地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指导,使学校教育制度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有着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d06b599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8.png)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学校制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教育在古代中国被视为一种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的传承手段,对于培养后代的品德和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以及学校制度的发展。
一、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家庭教育和官方教育。
1. 家庭教育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早和最基本的途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负责传授基本的生活知识和道德价值观。
在这个阶段,父母主要通过讲述故事、启发性的提问和亲身示范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技能。
2. 官方教育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们将进入官方教育体系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学校,学校作为学习和培养未来精英的场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官方教育中,教师的角色被赋予了更高的权威地位,他们负责教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古代中国的学校制度在古代中国,有许多不同种类的学校,涵盖了各个层级和专业领域。
1. 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古代中国最高层次的学校,为皇族和贵族子弟提供教育。
这些学校通常设立在皇宫内部,由宫廷教育官员负责管理和教授。
宫廷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经典文化为主,包括儒家经典、音乐、舞蹈等。
2. 私塾私塾是古代中国一种普遍存在的学校形式,由私人资助和管理。
这些学校通常在富有人家或知识分子的家中设立,由有学识的老师或学者执教。
私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
3. 书院书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学校模式,旨在培养政治家和官员。
这些学校通常由政府资助和管理,致力于培养具有才干和道德修养的学生。
书院的课程内容包括政治、国策、文学、历史等。
4. 少年班少年班是为儿童提供教育的学校,主要以乡村地区为主。
这些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年幼的儿童掌握基本的读写和算术技能。
少年班的教育内容通常比较简单,以培养孩子的基本素养为主。
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价值观。
官方教育主要面向少数优秀的子弟,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的政治和社会精英。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b4afce3f8c75fbfc77db261.png)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一些共同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一)古代教育1.古代中国在我国,一般认为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的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痒”、“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痒”是兼施养老的教育机构,“序”具有明显武士教育的特点,“校”则已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军体性的教育机构。
2.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3.古代埃及4.古代希腊、罗马(二)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抑神扬人”(三)近代教育。
(四)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一)教育的含义(二)教育的功能1.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2.教育具有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的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亲知”、“闻知”和“说知”,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道法自然”《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较早集中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又译《雄辩术原理》)(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三)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一)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二)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三)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一)学生文化的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二)学生文化的特征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古代教育的学校制度
![古代教育的学校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17415e2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f.png)
一、夏商周时期的学校制度夏商周时期,学校教育初步形成。
据传,夏代开始有学校,商代已出现正式的学校。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
1. 国学: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包括大学和小学。
周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
2. 乡学:设在乡村的初级学校,以培养地方官员和民间人才为主。
二、秦汉时期的学校制度秦统一六国后,实行“吏师”制度,设立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最高学府“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入学子弟称“太学生”。
三、隋唐时期的学校制度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置国子寺,负责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五学。
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并始创科举制。
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四、宋代学校制度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地方有州学、县学等。
此外,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
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五、明清时期的学校制度明清时期,学校制度进一步强化。
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和宗学两种,宗学是皇家学校。
地方上有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
此外,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如东林书院等。
六、古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官学为主:古代学校教育以官学为主,私学为辅。
官学由政府设立和管理,私学则由民间或私人创办。
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府提供官员。
3. 儒家教育:儒家思想是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儒家经典知识。
4. 地域性:古代学校教育具有地域性特点,不同地区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
总之,古代中国的学校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为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官员和人才,也为后世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ppt课件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f507383a58da0116c1749dc.png)
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
的影响 3.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
系 4.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2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 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 “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文 教政策,是封建社会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 然反映,结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 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7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31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规模、数量、区域胜过南朝。 内容进一步拓展。如天文学、医学等。 儒学教育主要受汉儒影响,很少受玄学
来学宫游学 3. 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
待遇,吸引各方人才
5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 汉代的文教政策 • 黄老之学被采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P68
无为而治;“治道贵清静而民自 定” • 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之学的同时,允 许其他诸子的存在与发展
6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罢绌百家,独尊儒
路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设学 校。州、县两级设有学校
18
宋代地方官学的特色: • 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 实行三舍法 • 教育经费来源多途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25f9c1cd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0.png)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文明时期。
古代各国在教育领域都有自己
独特的制度和教学方法。
例如,古希腊的教育制度强调体育和哲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古罗马则注重培养军事人才和政治家。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则侧重于儒家经典的传授和礼仪教育,培养忠诚于国家的人才。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制度逐渐发展和完善。
中世纪的欧洲,教育由教会主导,基督教教育成为主流。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开始兴起,强调人的个体发展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加速,教育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
19世纪末,普及教育开始兴起,各国纷纷实施义务教育,确保每个公民都
能接受基本的教育。
20世纪初,教育制度逐渐与工业化和现代化相结合,职业教
育和高等教育得到了发展,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
当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和机遇。
数字化教育、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等新兴教育形式逐渐兴起,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和跨国教育的发展成为可能。
教育制度也在不断探索和改革,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促进教育的公平和包容,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教育制度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与人类文明发展相伴随的过程,它反映
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也塑造了人类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将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更加美好的教育前景和发展机遇。
唐宋元明清学校教育发展
![唐宋元明清学校教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733f09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f.png)
唐宋元明清学校教育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学校教育都有了各自的演变和发展。
在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中,学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许多变化。
唐朝时期,学校主要分为国子监和四门学。
国子监是全国最高级的教育机构,掌管着国家考试制度和教育大纲的制定。
四门学则是各地方设立的较为中小型的学校。
在教育内容方面,哲学文化和文学艺术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
唐朝时期,诸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也相继涌现。
宋朝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书院。
书院是一种地方性的教育机构,以个人自学为主,同时也有一些文人士子来这里授课。
在教育内容方面,儒家经典和诗词歌赋仍占据主导地位。
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灵活性和多样性,学生们的学习和教师们的教学都充满了自由和深入。
宋朝时期,有些著名的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阳楼书院、蒙学等,成为了历史上的文化名片。
到了元朝时期,学校教育开始出现多样性和专业性。
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学校开始出现,金元时期设立了全国范围的大学和特殊学校。
其中最著名的是洪武年间设立的国子监,成为了元朝官员选拔和提升的重要渠道。
另外,元朝还出现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校,如医药学校、军事学校等,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时期,学校教育开始普及化。
明初实行科举制度,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机构越来越多。
此时,教育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书院制度逐渐被废除,而学堂制度成为主要的教育形式。
学堂普遍设置在村镇中,负责地方居民的初等教育。
此外,明朝还有一些较为高级的学校,如天文台、礼部书院、太医院等,这些学校为官员选拔与科研提供了学术与专业支持。
清朝时期,学校教育更加珍视“文明治国”这一理念,开始重视实用性和专业化。
因此,清代出现了一些专业性非常强的学校,如职业学校、工艺学校、矿业学校等。
此外,清朝还将各种学校统一管理,成立了全国性的教育机构——京师大学堂,为学校教育的规范化和统一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唐宋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唐统治者实行“三教并用”的
文教政策 宋代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
2020/3/6
(二)唐宋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1.唐朝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儒学性质的学校 各类专科学校 (2)地方学校
2020/3/6
(3)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 入学条件的规定 入学仪式 教学内容及学习年限 考试规定 假期制度 升进与罢退的规定 学官的考核
2020/3/6
2020/3/6
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算学、俄罗斯 文馆等为旁支。 (2)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统 称儒学。还有在乡间设置的社学,还有 在地方上设的卫学、井学等。
2020/3/6
(二)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发展 的影响
1.科举制度的沿革 公元606年,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
2020/3/6
(二)汉代私学教育发展的特点 ➢统治者积极鼓励,规模与招生范围空前
扩大。 ➢儒学成为私学的主要教育内容。但其他
学派的私也得到较好的发展。 ➢有固定的场所,有较明显的程度划分。 ➢出现了类似“导生制”的教学方式。
2020/3/6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扩张
(一)魏晋时期的私学教育 ➢私学设置范围从中原延伸至西部边
2020/3/6
2.科举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2020/3/6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私学的发展轨迹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的扩张 四、唐宋时期私学和兴盛 五、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盛
2020/3/6
一、先秦时期政治性的私学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 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 文化学术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
2020/3/6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 稷下学宫
(一)稷下学宫的兴起 战国时期,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设置学
宫,招聘天下士人来此讲学。“谈说之士期会 于稷下”,“不治而议论”,故称为“稷下学 宫”。
2020/3/6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 1. 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办学指导思想 2. 管理上的“门户开放”政策,欢迎各方学者
2020/3/6
书院的教学活动
• 书院采取“对外开放”的办学方针。 • 早期书院奉行独立性和研究性的办学
精神。 • 在教学方式上,书院采取自修问难和
讲演论辩相结合的办法。 • 书院的讲学活动主要有“升学讲说”
和“学派讲会”等形式。
2020/3/6
书院的德育活动
• 订立学规 • 祭祀活动
2020/3/6
2.“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罢绌百家,独尊儒
术;重选举,广取士;置明师,兴太学 “独尊儒术”、排斥诸子的文化专制主义的文 教政策,是封建社会制度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必 然反映,结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完成了 教育政治伦理化,但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地位, 使人们更加关注文化知识教育,促进了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的发展。
第三章 古代学校教育制度 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基本情况 2.理解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发展
的影响 3.认识宗教与西方教育制度发展之间的关
系 4. 初步认识中外古代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2020/3/6
第一节 中国封建社会官学教育制 度的演变
➢一、封建官学制度发展的揭幕:稷下学宫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2020/3/6
(二)先秦私学的特点 ➢私学在当时既是教育团体,也是政
治和学术派别。 ➢私学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制度 ➢每一家私学均有自己的特色 ➢关注教育的政治功能
2020/3/6
二、汉代私学的恢复和发展
(一)汉代私学的种类 ➢书馆。书馆又称书舍。属蒙学性质的教
育。书馆前期主要从事识字和书写教育。 书馆教育的第二个阶段虽继续关注读写 训练,但重心已转为儒家基础教育。 ➢经馆。经馆又称精舍、精庐,是汉代私 学的专经学习阶段,程度相当于太学。
2020/3/6
唐朝教育发展的特点
• 封建教育的等级性异常突出 • 儒学仍然成为学校教育体系的主体 • 非儒学性质的学校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居
于重要地位 • 学校设置形式多样化 • 教育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 地方学校异常发达 • 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2020/3/6
2.宋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 熙宁—元丰兴学 崇宁兴学
陲。 ➢教学内容不再限于儒学五经,教学
追求博洽。 ➢各家各派均开设私学。
2020/3/6
(二)南朝的私学教育 ➢私学开办者成分复杂。 ➢教学内容多元化。 ➢特殊私学——家学得到发展。 ➢童蒙教育得到发展。(《千字文》)
2020/3/6
(三)北朝的私学教育 ➢规模、数量、区域胜过南朝。 ➢内容进一步拓展。如天文学、医学等。 ➢儒学教育主要受汉儒影响,很少受玄学
2020/3/6
(二)汉代的官学教育制度 1.中央官学 (1)太学 (2)宫邸学校 (3)鸿都门学
2020/3/6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兴废
(一)魏晋的官学教育 (二)南朝的官学教育 (三)北朝的官学教育
2020/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6
四、唐宋时期官学体系的完善
唐宋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兴盛时 期,其学校教育发展也处于发展的鼎 盛时期。唐宋官学体系和教育模式的 建立和完善,标志着我国古代官学制 度的架构基本完成。
来学宫游学 3. 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待遇和物质
待遇,吸引各方人才
2020/3/6
二、汉代官学制度的建立
(一)汉代文教政策的沿革 1. 汉代的文教政策 • 黄老之学被采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P68
无为而治;“治道贵清静而民自 定” • 汉初统治者在崇尚黄老之学的同时,允 许其他诸子的存在与发展
2020/3/6
(2)地方官学 地方行政分为路、州、县三级。
路只有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设学 校。州、县两级设有学校
2020/3/6
宋代地方官学的特色: • 主管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 • 实行三舍法 • 教育经费来源多途
2020/3/6
五、元明清官学制度的僵化
(一)元明清的官学教育制度 1.元代的官学制度 (1)中央官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国
四、元明清时期私学的兴起
(一)蒙学的兴盛 ➢教育机构:私塾、社学、族学和义学 ➢蒙学教材的编写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
期。
2020/3/6
(二)书院的发展 书院:大学的主要类型 理学思想成为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
2020/3/6
第三节 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教育 一、基督教对学校教育的控制 二、封建领主的骑士教育 三、中世纪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四、市民阶层的教育
影响。对于经典的好尚与南朝不同。
2020/3/6
四、唐宋时期私学的兴盛
(一)蒙学 ➢重视蒙学教育在人一生中的基础作用。 ➢重视用学规、学则等培养儿童的学习习
惯。 ➢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儿童的积
极性。
2020/3/6
蒙学教材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2020/3/6
(二)大学教育 1.书院的产生 ➢官学的衰废为书院的产生提供了外部条
件。 ➢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形成影响着书院
的产生。 ➢禅林制度的影响。 ➢印刷术发达、书籍增多。
2020/3/6
2.宋代书院的发展 ➢北宋书院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
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 书院、岳鹿书院、石鼓书院、嵩阳 书院、茅山书院。 ➢南宋书院进入鼎盛时期。
2020/3/6
南宋书院发达的原因: ➢官学衰落是书院发达的直接原因。 ➢科举制度腐败。 ➢理学发展是书院发达的重要原因。 ➢名师大儒在书院讲学。 ➢印刷业发达。
2020/3/6
(1)中央官学 • 既有大学,又有小学 • 既有专门进行儒学教学的机构,又
有专科学校的设立 • 既有独立的中央官学,也有附于各
行政机关的学校。
2020/3/6
宋代中央官学与唐朝相比,有以下特点: • 在教育对象上,身份品级的限制明显
放宽。 • 创办了一些新类型的学校。如武学、
小学等。 • 国子监具有教学与管理的双重职能。 • 施行了“三舍法”的考试制度 • 教育经费有保障
2020/3/6
➢管理原则民主化 • 与普通私学一样,书院师生均可来
去自由,较少专制性的处罚。书院 主持人的产生,多为公推,而非官 委。有些书院曾明文规定。主持者 “不称职则更易”,还有“按季更 易”的条例,不搞终身制。
2020/3/6
➢管理方式学规化 • 由于书院的管理人员少,而师生又朝夕相
处,所以制订一套共同遵守的学规来进行 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实属必要。书院的学 规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指出 为学的方向;二是为学、修养和待人处事 的准则、方法;三是规定犯过的惩治。 • 最负盛名的学规有:朱熹所订《白鹿洞书 院教条》和吕祖谦所订《丽泽书院学规》。
2020/3/6
3.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组织管理 ➢教学活动
2020/3/6
书院的组织管理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
➢管理机构精简化
• 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 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 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 责,而管理实为兼领。有些规模较大的书 院,虽增设副讲、管干、典谒等职,但专 职人员极为有限,往往由书院学生轮流分 任,相较于官学,书院冗员极少,且有吸 收学生参与管理的特点,或称“高足弟子 代管制”。
子学 (2)地方官学
元代行政:路、府、州、县,地方上 建立了路学、州学、县学及诸如小学、社 学,这些属儒学性质。还设立了蒙古字学、 医学、阴阳学等专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