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歌研究综述
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研究综述
![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c13ce2f192e45361066f547.png)
李商隐无题诗的内容研究综述1 引言李商隐的所独创的无题诗含蓄蕴藉,音调谐美,深情绵邈,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一个新的高峰,也对后世无题诗歌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之迷恋难舍,百读不厌。
直至今日,仍有不少诗人喜欢以无题为题,抒发自身难以言喻的感触和情怀。
但是,对“无题”诗的界定以及对具体诗的诠释,仍是见仁见智,分歧比较大。
本文是对李商隐无题诗内容历来一些看法以及现今对无题诗内容研究发展展开的。
2 主要观点1927年,苏雪林著《李义山恋爱事迹考证》,揭示了李商隐早年学仙玉阳时与女冠宋华阳恋爱之事,虽考证不全,然而为“无题”之解说另外开辟了一条路径。
今日学者对“无题”的解说,仍然沿着“寄托说”和“爱情说”两条路径,当然已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无题诗的爱情主题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
典型的例子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
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1]李显兰[2]认为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失望中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呈现出多种复杂情绪。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抵皆叙恋情,多为单相思之恋,这种刻骨铭心的相思如此无望,如此痛苦,却又那么执著,那么忧伤。
”无题诗的寄托主题虽然很多人坚持认为无题诗主要表达的是爱情,但也有人认为无题诗有不少貌似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体验,实际上却是功利性很强的政治诗,比如李大丽[3]认为其中不乏针贬时弊的政治讽刺诗。
如《日高》《咸阳》《瑶池><井络》等。
作者通过咏史或其他方式对晚唐政治的腐败、君主的荒淫、宦官的专横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忧愤。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e4a6bb7580216fc710afd5c.png)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为“杜晓丽”,与文并称为“文李”。
他的诗构思新颖,风格丰富。
特别是,一些爱情诗是以感伤的方式写的,被广泛阅读。
他的作品被收录在李义山的诗集里。
李商隐是唐代最后一位诗人。
他也可以说是唐朝的终结者。
他是中晚唐时期一位伟大的诗人。
田文(《古代唐欢杂著集》卷二)说:“在盖依山的各种风格的作品中,确实没有人比唐代更好的了”。
虽然这种评价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图像是一种表意图像,一种特殊的表意艺术图像或文学图像简而言之,图像是一个包含“意义”的“图像”,是一个用来放置主观感受和思想的客观图像。
李诗歌中有许多意象,我们现在以对诗的注释为指导。
收藏李商隐诗歌603首,共有7957幅。
有7579个实体意象,占诗歌意象总数的95%。
有378个虚拟形象,占他诗歌形象的近5%。
学界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不计其数。
本文将从实体图像和虚拟图像两个方面对研究进行总结。
主要的学术观点概括如下:1,实体意象所谓的实体意象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的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它们是诗人本人或其前人感知和选择的。
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意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
社会历史范畴的图像包括人物、地理、建筑、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之一。
李商隐在诗歌中使用灯意象34次,蜡烛意象22次何的《李商隐诗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灯烛意象的源流》一文,阐述了唐灯烛意象的源流。
灯和蜡烛逐渐与朋友、女人和生活中的忧患意识联系在一起,表达幸福和缺乏“爱”此外,灯和蜡烛还赋予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反映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忠诚友谊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秩序和宗法伦理的肯定,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繁荣和民主的向往。
而纪秀梅对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解读,则是从四个方面对灯烛意象的解读:理想情怀与境界情怀、悠远情怀与深沉情怀、摇曳与孤独情怀、沧桑与深沉情怀。
李商隐诗歌研究
![李商隐诗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a47b2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ae.png)
李商隐诗歌研究唐代诗人李商隐,生于815年,卒于858年,绰号樊南子,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代表作有《锦瑟》、《夜泊牛渚怀古》、《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等。
在李商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深沉和对文学的追求。
本文将就李商隐的诗歌进行探究和分析。
李商隐的诗歌中始终贯穿着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吟咏。
在《锦瑟》一诗中,“琴柱生春曲,琴弦怨秋娘”这两句话用了平常人耳熟能详的“春”和“秋”的代号,使读者可以直接接受诗人的思想,而且也使诗歌有了通俗、逊流的特点。
在《无题·雁过也》一诗中,李商隐则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北方冬季天气悠久的认识,虽然日期已跨越了几百年,但其描述却是每个人都会理解和感受的。
同时,这些直白的文字和传统文化相契合,也遵循了诗歌的传统。
李商隐的诗歌中也有许多缅怀故人的抒情之作。
《夜泊牛渚怀古》是李商隐在经过牛渚的时候,想起故友夜泊处名士高适的作品而写下的一首诗歌。
在诗歌中,“远岫出重映,迎波起故踪”这句话写出了他面对远岛的沉思,也表达了他对逝去故友的缅怀之情。
在《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诗中,李商隐也将自己的思绪融入到了对过去时光的缅怀之中。
这首诗歌既有对朝代隐忧的直白;也有对人生沉思的深远,似乎诗人在翻领心痛之际,更痛彻表现了生命的不可拾取。
李商隐的诗歌中,也表达了许多对感情生活的思考和吟诵。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中的“红颜薄命,花开若有情”所蕴含的爱情哀怨,直白而不失婉约;《杂诗·其一》一诗中“春情已老,难以商量”一句,则表达了他对人生感情阶段的深度思考。
李商隐诗歌中的情感充满了血肉之间的人性劣根性,并独具一格地表达了心情思潮,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感染力和文学价值。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从传统文化、人生哲学、情感理解等多个方面展露了厚重的内涵,每一首作品都可称之为珠玑。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e0673f9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7.png)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与晚唐诗风的交融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成为了晚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星辰。
他的诗歌,如同一幅幅细腻入微的水墨画,既蕴含着对个人命运的悲叹,又折射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洞察。
本文旨在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2️⃣ 艺术特色之一:象征隐喻,意境深远李商隐的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营造出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深远意境。
如《锦瑟》一诗,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篇,通过锦瑟这一具体物象,象征性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怀念与感慨。
诗中大量典故与意象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朦胧而丰富的意蕴,引人深思。
3️⃣ 艺术特色之二:情感细腻,哀婉动人李商隐的诗歌情感表达细腻入微,尤其擅长描绘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展现出一种哀婉动人的艺术效果。
在《无题》系列诗中,他通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句,细腻地刻画了恋人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纠葛,以及离别时的无奈与哀愁。
这些诗句不仅情感真挚,而且语言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艺术特色之三: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追求语言的凝练与音韵的和谐,力求以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意蕴。
他的诗作往往字数不多,但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既富有画面感,又便于诵读与记忆。
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语言简洁明快,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诗人身处异乡,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同时,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工整,音韵上更加和谐,增强了作品的艺术美感。
5️⃣ 结语: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遗产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以其象征隐喻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的哀婉动人、语言凝练的音韵和谐等艺术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诗作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展现了晚唐文人特有的敏感与才情。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f83a255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7b.png)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研究报告1. 引言李商隐是唐代末年著名的爱情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后世的文学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李商隐的爱情诗的特点、题材和意境,并对其诗歌创作进行分析和解读。
2. 李商隐的爱情诗特点李商隐的爱情诗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深度而著称。
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痴迷与失落。
以下是李商隐的爱情诗的主要特点:2.1 精妙的意象和描写李商隐的诗中经常运用丰富的意象来描绘爱情的美好与痛苦。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的情感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2.2 婉约而豪放的表达方式李商隐的爱情诗既有婉约的温柔之情,又展现出豪放的激情和挣扎。
他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痛苦和欢愉交织在诗中,使读者更能够深刻感受到爱情的复杂性。
2.3 对于爱情的追求与失落的描绘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不仅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痴迷,同时也描绘了爱情带来的失落和伤痛。
他以深情的笔触,将他内心深处的爱恋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李商隐的爱情诗的题材分析3.1 唐代爱情观念的体现李商隐的爱情诗中体现了唐代独特的爱情观念。
他将个体的情感融入到了时代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在封建社会中对于爱情的不同感受和体验。
3.2 对女性的赞美和渴望李商隐的爱情诗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得娇美动人、聪明伶俐。
他对女性的赞美和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流露出对女性的爱慕和无尽追求。
3.3 爱情与社会的冲突李商隐的诗歌中,爱情与社会所产生的冲突也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他将个人的爱情痛苦与封建礼教的禁锢形成鲜明对比,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反思。
4. 李商隐爱情诗诗歌的意境4.1 感伤与忧郁李商隐的爱情诗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忧伤和郁郁寡欢的意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情感表达,将自己对于爱情的痛苦和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
4.2 温柔与浪漫尽管李商隐的爱情诗流露出忧郁的情感,但他也通过温柔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温暖和浪漫。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03218c584254b35eefd3455.png)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研究综述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最后一位大家,也可以说是唐诗的终结者是中晚唐的诗坛巨擘,田雯(《古欢堂集·杂著》卷二)说:“盖义山诸体之工,唐人实无出其右者”,此种评价虽然不无夸张,但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李商隐研究越来越受人重视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意象是表意之象,是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李诗中意象众多,我们现以清人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所辑为准,该集中共保存了李商隐诗歌603首,其中共用意象为7957个。
实体性意象为7579个,占整个诗歌意象总数的95%。
虚拟意象378个,占他诗歌意象总量的近5%。
文坛对李商隐诗歌意象的研究数不胜数,本文将从实体性意象和虚拟性意象这两个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实体性意象所谓实体性意象是指诗人自己或前人通过感官感知并选取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包括客观自然范畴和社会历史范畴。
客观自然范畴的诗歌意象包括地理、时间、人体、动物、植物、等,社会历史范畴意象有人物、地理、建筑物、精神活动等。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
何世剑的《李商隐诗歌中灯烛意象的文化意蕴——兼论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一文,阐述了唐前灯烛意象的渊源流变,灯烛逐渐与朋友、女性、人生忧患意识相联系,表达“爱情”的美满和缺失。
此外,灯烛浸蕴了诗人深重的人生忧患意识,体现了诗人对甜蜜爱情、坚贞友情和美满生活的期待,代表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礼仪化、秩序化、宗法化伦理纲常的肯定,同时传达出诗人向往盛世、明主。
而冀秀美的《李商隐诗歌灯烛意象解读》则是从情意的理想感与境界感,邈远感与深挚感,飘摇感与孤独感,沧桑感与深沉感这四个方面对灯烛这一意象进行解读,灯烛以其光明、温暖的外部特征成为人们广泛歌咏的对象,也以其充满悲剧色彩的内蕴成为丰富情感的载体。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研究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f5be84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7e.png)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研究李商隐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上的艺术奇才”。
他的诗歌运用了丰富的韵律之美和意象的抉择,独特的诗风和独特的修辞技巧也为他带来了极高的声誉。
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人生感悟、深沉的思考和复杂的情感体验,凭借着这些精彩之处,李商隐的诗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一。
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
他的诗歌中常常使用叠韵和对仗这种高复杂度的技巧,这些技巧不仅让他的诗歌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语言和文学的深入思考。
例如他在《无题》中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诗用了多种高难度的韵律技巧,例如叠句、对仗等,这些技巧使得这首诗的感觉非常极致。
从这首诗歌中,人们很容易地看到了他对语言和诗歌的认真思考以及对文学极端的重视。
李商隐的诗歌抉择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意象,运用丰富的修辞表达了深沉的人生感悟。
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意象,这些意象让他的诗歌更加的优美,更加的深入人心。
例如他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写道“牛渚西江夜,青山独归远。
黄鹤楼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歌比较浪漫深邃,配上它蔚蓝的意象、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韵律之美,让人感受到了他深沉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认真思考。
李商隐的诗句中透露着复杂的情感体验。
他的诗歌中常常表达出复杂而深入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既包括爱情、亲情,也包括孤独、失落、哀伤等较为负面的情感。
例如他在《夜雨寄北》中写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失落和孤独的情感。
他描写出生命的短暂、爱情的残破以及时光的蹉跎,带给人们更深层次的感受。
在总体上来看,李商隐是一个十分独特且才华横溢的诗人。
他的诗歌中融合了韵律之美、意象的抉择、人生感悟和复杂的情感体验等诸多元素,这些元素都使他在唐代的诗坛上有了很高的分量。
他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许多人都被他的诗歌所深深感动和打动。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ac201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0c.png)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诗歌的独特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他的诗作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更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
本文旨在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特别是其朦胧的意境与深情厚意的交织,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2️⃣ 朦胧意境的构建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朦胧、含蓄的意境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与具体的景物相结合,营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锦瑟》一诗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这一具体事物为引子,引出对逝去年华的无限感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朦胧而深远的意境。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典故和神话传说,如《无题》系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通过典故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和层次感,使读者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
3️⃣ 深情厚意的抒发李商隐的诗歌不仅意境朦胧,而且情感真挚而深厚。
他善于以诗为媒介,抒发自己对爱情、友情、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悟。
在爱情诗中,他常常以女性的口吻,细腻地描绘出相思之苦和离别之痛,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春蚕吐丝、蜡炬流泪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爱情的执着与忠贞。
在抒发家国情怀时,他则更多地以历史为背景,借古讽今,如《筹笔驿》中的“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通过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末路的惋惜。
4️⃣ 艺术特色的融合与升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朦胧意境与深情厚意的交织上,更在于这两者之间的完美融合与升华。
他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与具象的景物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既具象又抽象、既清晰又朦胧的美学境界。
这种境界既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又能够触动读者的情感共鸣,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在千年之后依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晚唐李商隐的诗歌
![晚唐李商隐的诗歌](https://img.taocdn.com/s3/m/4c175c1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3.png)
晚唐李商隐的诗歌晚唐李商隐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歌以情感深刻、词藻华丽、艺术性强而闻名。
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包括爱情、人生、自然、历史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语言、主题、风格等几个方面探讨晚唐李商隐的诗歌。
一、语言篇章晚唐李商隐的诗歌语言较为华丽,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典故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和感官效果。
例如在《无题》一诗中,李商隐运用了诸如“杨花落尽子规啼”、“倚楼听风吹雨”等形象生动的描写,通过对生命的孤寂感和对无情岁月的感慨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其次,晚唐李商隐的诗歌表现了不同的篇章类型。
早期的李商隐多创作爱情诗歌,如《锦瑟》、《无言歌》等,而中期则着力于表现人物性格和人生哲思,如《雁门太守行》、《夜泊牛渚怀古》等,晚期则更注重于对人生的审视和对时代的反思,如《夜泊牛渚怀古》。
二、主题篇章晚唐李商隐的诗歌主旨深刻,人与自然相互交融,动人心魄。
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作为诗歌的主要素材,表现出了诗人矛盾的心路历程和思想倾向。
他善于将个人的经历与历史、自然相互结合,构成具有深刻思考和感人意境的诗歌。
其中,“爱情”是李商隐诗歌中的重要主题。
他的爱情诗歌展现了浪漫、柔情和渴望的一面,而在《夜雨寄北》、《泊秦淮》这类写生诗中,则展示了更多的是离别和思乡之情。
另外,他也在诸多作品中探讨人生哲学,如死亡、羁旅、寂寞等主题。
典型的例子是《蝉》一诗,李商隐使用蝉的一生来寄托自己的人生哲学。
三、风格篇章晚唐李商隐的诗歌声调雄浑悲壮、既有壮美又有平和。
他常常以瑰丽的词藻、美妙的意象来展现出人生中的矛盾、悲喜和追求,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
同时,他的诗歌写作也表现出了审美意识的高超,善于捕捉事物的本质,将抽象的思想化为于形象化的语言。
他善于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和身边的事物,例如在《清明》一诗中,他使用了集中的比喻来表现不同的意象,刻画出了一个独特的、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
综上所述,晚唐李商隐的诗歌以其华丽的语言、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风格为世人所瞩目。
李商隐七律研究
![李商隐七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ea01e0b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c.png)
李商隐七律研究李商隐(813年-858年),唐代文学家,被誉为晚唐四杰之一,他的七律作品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对李商隐的七律进行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及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李商隐的七律在形式上独具特色。
七律是一种严格的诗体,由四句押韵(aabb)的前句和三句押韵(ccd)的后句构成。
李商隐善于运用这种形式,通过押韵的巧妙安排,使诗句既有韵律感又能流畅自然地表达意境。
例如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这首诗以流畅的押韵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离别的痛苦之情,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次,李商隐的七律在表达情感上独具魅力。
他的诗作多以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为中心,通过独到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深情厚意。
他的作品既有深沉、忧郁的情感,也有欢愉、激情的表达,如《无题·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爱情的甜蜜和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最后,李商隐的七律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风独特,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被后人称为“李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
他的七律作品被广泛传颂,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例如宋代诗人陆游、辛弃疾等都受到了李商隐的影响,他们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了七律这种形式,并且继承了李商隐的写作风格,使七律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总之,李商隐的七律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表达情感的魅力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而备受赞誉。
通过对李商隐七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的诗歌艺术,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227010a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cc.png)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与唐代诗坛的璀璨明珠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唐代诗歌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而李商隐则是这璀璨星河中一颗独具魅力的明珠。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深邃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象征意象,赢得了后世无数读者的青睐与赞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揭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2️⃣ 艺术特色之一:朦胧隐晦的情感表达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情感的含蓄与隐晦著称。
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种难以捉摸却又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如《锦瑟》一诗,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篇,通过锦瑟这一乐器,隐喻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追思与感慨,而诗中的具体情感与经历则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这种朦胧隐晦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也使得其艺术魅力更加持久。
3️⃣ 艺术特色之二:丰富多样的象征意象李商隐的诗歌中充满了丰富多样的象征意象,这些意象往往超越了字面意义,承载着更为深邃的情感与哲理。
例如,《无题》系列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以“东风无力”象征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以“百花残”隐喻美好事物的消逝,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珍视与无奈。
这些象征意象的巧妙运用,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在形式上更加凝练,在内容上更加深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
4️⃣ 艺术特色之三:精湛的语言技巧与音乐美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上,不仅注重情感的表达与意象的运用,还十分讲究语言技巧的精湛与音乐美的营造。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既有古典诗歌的庄重典雅,又不失现代诗歌的灵动与自由。
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秋雨绵绵、思念绵绵的动人画面,同时,通过平仄相间的音韵安排,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5️⃣ 结语:李商隐诗歌的艺术遗产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朦胧隐晦的情感表达、丰富多样的象征意象以及精湛的语言技巧与音乐美,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
![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9a9440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f0.png)
李商隐诗歌的隐喻研究一、李商隐生平介绍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
李商隐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晚唐时期,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牛李党争激烈,这些都对他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约813年,李商隐出生于获嘉县县衙,父亲李嗣为获嘉县令,他是家中长子,其名“商隐”取义于秦末汉初隐于商山的四位高士,父亲期盼他如四皓待时而出,成为帝王之佐。
815年,李嗣被聘请为浙东观察使幕僚,李商隐随父赴浙。
825年左右,李嗣去世,李商隐随母还乡,生活艰苦清贫,曾“佣书贩舂”以贴补家用。
回乡后,李商隐从一位精通五经和小学的堂叔受经习文,至十六岁,因擅长古文而得名。
829年,李商隐移家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
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让他与其子令狐绹等交游,并亲自授以今体(骈俪)章奏之学,还“岁给资装,令随计上都”,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李商隐曾先后随令狐楚往郓州、太原等地。
李商隐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从太和二年(828年)开始应举,至开成二年(837年)才得中进士,此前失败过多次。
开成三年(838年)春,李商隐应博学宏辞试不取,同年,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聘,前往泾州作幕僚,并娶王茂元之女为妻,由此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被视为对令狐楚父子的背叛。
开成三年春天,李商隐参加授官考试,在复审中被除名,推迟了一年获得朝廷正式官职。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后调任弘农县尉,但在任期间因替死囚减刑受到上司责难,曾一度以请长假的方式辞职,后经劝说勉强留下,最终于开成五年(840年)再次辞职。
李商隐的仕途也较为坎坷。
会昌二年(842年),李商隐以书判拔萃复入秘书省为正字,旋丁母忧居家,守孝三年,错过了李德裕执政的辉煌时期。
会昌五年(845年)冬,服阕入京,仍为秘省正字。
大中元年(847年),李商隐应桂管观察使郑亚之邀前往桂林任职,不到一年郑亚再次被贬,李商隐随之失去工作。
李商隐七律研究
![李商隐七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bd792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9d.png)
李商隐七律研究李商隐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他的七律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李商隐七律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入手,探究其诗歌创作的独特魅力。
一、七律分析李商隐的七律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深婉、含蓄的情感,同时又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七律诗歌的意境营造方面,李商隐往往通过物象的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诗意。
例如,在《锦瑟》一诗中,李商隐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起兴,借助“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意象,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无奈之情。
在七律的格律方面,李商隐的诗歌既遵循了传统格式,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对李商隐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的研究,深入了解其七律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结合具体诗歌作品,从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李商隐七律诗歌的独特魅力。
最后,通过案例分析,对李商隐七律诗歌中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赏析。
三、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具有深婉含蓄的情感表达,既表现出他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了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
其次,李商隐在诗歌中善于运用物象描绘,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诗意。
最后,李商隐在七律格律方面既遵循传统,又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前人的研究成果相比,我们发现李商隐的七律诗歌在情感表达、意象营造和格律创新等方面均具有独特之处。
例如,相较于其他诗人,李商隐更注重情感的内敛和表达的含蓄,这种特点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更加耐人寻味。
此外,李商隐在诗歌意象方面也表现得更加细腻和丰富,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
最后,在七律格律方面,李商隐既继承了传统格式的要求,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
![李商隐诗歌隐喻研究[文献综述]2014-05-03](https://img.taocdn.com/s3/m/20e03e41f7ec4afe04a1df37.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2014届李商隐诗歌典故隐喻研究学生姓名薛雄辉学号 **********系别人文科学系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1002班指导教师罗玉石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李商隐可以说是唐末诗坛上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在唐诗经过巅峰开始逐渐走向没落时,李商隐的诗歌不仅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还独辟蹊径,将诗歌从一般题材拓宽到心灵,描摹最难言明的心理,李商隐细腻的情感描写为人们刻画出了一个个细美幽约的唯美诗境,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与中国文学史上其他闻名于世的一流作家如屈、陶、李、杜、苏等人相比,商隐及其作品的接受与研究却常常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是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冷清和寂寞。
而后才循序渐进,尤其是在文革之后,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看到其前景,对于现在的中国文学、美学本身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与任何其他诗人、诗作研究相比都将更为不可限量,因此形成了一股空前的研究热潮。
①李商隐的诗歌自古就以朦胧多义著称,这与其诗歌隐喻色彩浓厚有很大的关系,对其隐喻的研究有助于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诗中情感的把握,读懂李商隐的诗,读懂李商隐。
现将近年来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1 关于隐喻学的理论研究关于隐喻学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分歧,有对隐喻进行肯定的,也有对隐喻进行贬斥的,因此形成了赞誉和贬斥两个流派。
贬斥派的鼻祖是哲学家柏拉图首先提出的,认为隐喻是一种花言巧语修辞,顶多是一种修辞,认为这与哲学追求客观真理背道而驰。
赞誉派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类比假借说,认为“隐喻字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 借来作隐喻, 或借‘属’作‘种’ , 或借‘种’作‘属’, 或借‘种’作‘种’ , 或借用类比字”,②相对而言这是对隐喻的一个比较科学的理解,阐明了隐喻的重要特点。
并且亚里士多德意识到了隐喻的重要性,要求人们掌握隐喻。
从狭义的角度上看我们所说的西方隐喻学研究史就是以亚里士多德为发端的赞誉派隐喻研究历史。
西方关于隐喻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以亚里士多德、昆提良为代表的隐喻修辞学研究,把隐喻看作词语层次上的修辞;二、以理查兹、布莱克为代表的隐喻语义学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三、以艾柯、利科为代表的隐喻多学科研究,成为符号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
李商隐生平、思想、诗歌综述
![李商隐生平、思想、诗歌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ead5b7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d.png)
李商隐生平、思想、诗歌综述唐代诗歌经过盛唐和中唐充分开拓后已难乎为继,晚唐一般诗人的作品创造性不大,题材、境界较为狭小。
但也有一二例外,这便是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创作。
尤其是李商隐,他在中唐已经开始上升的爱情与绮艳题材、在向心灵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
第一节李商隐的生平与诗歌内容李商隐的人生遭遇及其灵心善感的气质李商隐的思想诗歌内容── 晚唐时代生活与时代心理的写照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今属河南郑州市)。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
商隐三岁时,父亲受聘为浙东(后转浙西)观察使幕僚。
他随父由获嘉至江浙度过童年时代。
李家从商隐曾祖父起,父系中一连几代都过早病故。
商隐十岁,父亲卒于幕府。
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祭裴氏姊文》),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
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赢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但同时也促使他谋求通过科举,振兴家道。
在“悬头苦学”中获得高度的文化艺术修养,锻炼了他坚韧执着的追求精神。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隐谒令狐楚,受到赏识。
令狐楚将他聘入幕府,亲自指点,教写今体文。
楚子令狐綯又在开成二年(837)帮助他中进士。
但就在这一年底,令狐楚病逝。
李商隐于次年春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
王茂元爱商隐之才,将最小的女儿嫁给他。
当时朋党斗争激烈,令狐父子为牛党要员,王茂元被视为亲近李党的武人。
李商隐转依王茂元,在牛党眼里是“背恩”的行为,从此为令狐綯所不满。
党人的成见,加以李商隐个性孤介,他一直沉沦下僚,在朝廷仅任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和闲冷的六品太学博士。
为时都很短。
从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30年中有20年辗转于各处幕府。
东到兖州,北到泾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远离家室,飘泊异地。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艺术研究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艺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75a2bc1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a7.png)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艺术研究李商隐,唐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对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艺术进行深入研究。
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以“豪放”为主要风格,他以自由奔放的笔触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受。
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凭借着独特的写作方式,他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完全融入到他的作品之中。
他的诗歌常常通过描述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感受以及抒发思考之情,真实而深沉。
在诗歌的表达方式上,李商隐善于运用细腻而生动的描写手法。
他善于捕捉细小的细节,在他的诗作中,读者会发现一些极具意境的描写,比如水墨画的草书线条、春蚕吐丝的轻柔感觉等等。
他通过这种精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身临其境的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考。
除了细腻的描写外,李商隐的诗歌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
他善于将自然景观与人情世故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意象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比如,在《无题》中,他用“云想衣裳花想容”来比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于美的追求。
而在《秋日绝句》中,他用秋叶的凋谢来比喻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这些富有意义的象征使他的诗作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此外,在李商隐的诗歌中还常常可见一些抒发心境和情感的句子,这些句子虽然短小,但却给人以很强的感染力。
比如在《无题》中,他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和容易消逝的感慨,让人深感生命的脆弱和珍贵。
而在《锦瑟》中,他以“况当时,年少青衫薄”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和年华虚度的留恋之情。
这些简短又意味深长的语句,将作者的情感传递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创作艺术在唐代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广为人知。
通过豪放的写作风格、细腻的描写手法、丰富的意象和象征以及抒发情感的句子,他成功地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相融合。
李商隐的诗歌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一种心灵的抒发和思想的表达,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挖掘了人类情感和思考的深度,并通过诗歌传递给读者。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与隐喻研究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与隐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4cb4ca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64.png)
李商隐的诗歌意象与隐喻研究一、李商隐是谁呀李商隐那可是晚唐时期超有名的诗人呢。
他的一生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落落的。
他出生在一个有点没落的小官僚家庭,想要在仕途上大展拳脚,可又老是受到各种排挤。
不过呢,他的诗歌却在这种经历中绽放出了独特的魅力。
二、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1. 他特别喜欢用“夕阳”这个意象。
比如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夕阳啊,就不仅仅是傍晚的那个太阳,它代表着美好事物的即将消逝。
就像他自己的仕途,曾经有过希望,就像夕阳的那一抹余晖,看着美,但很快就没了。
2. 还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里的“春蚕”和“蜡炬”。
这春蚕吐丝,一直到死才停止,就像他对爱情或者对自己理想的那种执着。
蜡炬燃烧自己,流着泪,也是一种奉献和自我消耗的象征呢。
3. 再看“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蝴蝶”。
这蝴蝶就很神秘啦,它让人联想到虚幻、迷离的梦境。
李商隐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周围世界那种如梦如幻的感觉,好像什么都是不确定的。
三、李商隐诗歌中的隐喻1. 他的很多爱情诗其实隐喻着他在仕途上的遭遇。
像他写的那些给妻子或者情人的诗,有时候可能是借爱情来抒发自己在官场里得不到重用的那种郁闷。
他把自己比作是被冷落的情人,那些朝廷里的权贵就像是负心的人。
2. 他诗中的一些自然景象也隐喻着社会现实。
比如说风雨交加的景象,可能隐喻着当时晚唐社会的动荡不安。
那些风雨就像各种战乱、政治腐败等问题,把百姓的生活都给搅乱了。
3. 李商隐还经常用神话传说来隐喻自己的想法。
像嫦娥奔月这个传说,他可能会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孤独、对超脱尘世的一种向往。
嫦娥在月宫里冷冷清清的,他自己在人世间有时候也觉得孤苦无依。
四、李商隐诗歌意象与隐喻的独特性他的意象和隐喻跟其他诗人很不一样。
其他诗人可能比较直白地表达情感,他却把情感藏得很深。
他的诗歌就像一个宝藏盒,你得一层一层地打开,才能发现里面真正的宝贝。
而且他的意象组合很奇特,往往把看似不相关的东西放在一起,却能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让读者读完后感觉心里痒痒的,一直在回味。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9ef0405e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7.png)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与晚唐诗坛的璀璨明珠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成为了晚唐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他的诗歌,如同一幅幅细腻工致的水墨画,既展现了晚唐社会的风貌,又深刻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哲思。
本文旨在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诗歌的分析,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艺术特色之一:朦胧隐晦的意象构建李商隐的诗歌,以朦胧隐晦著称。
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巧妙融合,形成了一种含蓄而深远的意境。
如《锦瑟》一诗,通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等句,以锦瑟这一具体事物为引子,引发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与追忆,其意象之丰富、情感之深沉,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朦胧隐晦的表达方式,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让读者在反复咀嚼中品味其深邃的内涵。
3️⃣ 艺术特色之二:细腻入微的情感抒发李商隐的诗歌,情感表达细腻入微,善于捕捉并描绘人内心最微妙的变化。
他的爱情诗,如《无题》系列,以缠绵悱恻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相聚与别离的无奈,让人感同身受。
而在抒发个人抱负与感慨时,他又能将个人的遭遇与时代的变迁紧密相连,如《登乐游原》中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又暗含了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
这种细腻入微的情感抒发,使得李商隐的诗歌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时代气息。
4️⃣ 艺术特色之三: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音韵美李商隐的诗歌,语言精炼、音韵和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他善于运用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在形式上工整严谨,而在内容上则更加丰富多变。
如《夜雨寄北》中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不仅语言优美,而且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他的诗歌中还常常出现一些新颖奇特的意象和词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创新精神和艺术活力。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诗歌】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e0dce34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eb.png)
论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1️⃣ 引言:李商隐与晚唐诗坛的璀璨明珠在中国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成为了一颗耀眼的星辰。
他的诗歌,如同一幅幅细腻入微、意境深远的画卷,不仅展现了晚唐社会的风貌,更透露出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微妙。
本文旨在探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对其诗歌的细致分析,揭示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2️⃣ 艺术特色之一:朦胧含蓄,意蕴深远李商隐的诗歌以朦胧含蓄著称,他善于运用象征、比兴等手法,将情感寄托于自然景物之中,使诗歌意蕴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如《锦瑟》一诗,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开篇,通过锦瑟这一乐器,引出了对往昔岁月的无限感慨,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等句,更是将诗人的梦幻与现实、理想与失落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朦胧而又深邃的意境。
3️⃣ 艺术特色之二:情感丰富,细腻入微李商隐的诗歌情感丰富,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
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情感,并将其融入诗歌之中,使诗歌充满了人情味和感染力。
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便生动地描绘了恋人相见不易、离别更难的哀愁情感,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则以春蚕吐丝、蜡炬流泪为喻,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
4️⃣ 艺术特色之三: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李商隐的诗歌语言优美,音韵和谐,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富有音乐美。
同时,他还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
如《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不仅语言简洁明了,而且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5️⃣ 结语:李商隐诗歌的艺术价值综上所述,李商隐的诗歌以其朦胧含蓄、意蕴深远、情感丰富、细腻入微以及语言优美、音韵和谐等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晚唐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李商隐诗歌研究综述作者:叶刘伟, 袁书会, YE Liu-wei, YUAN Shu-hui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咸阳,712082刊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009,9(1)引用次数:0次1.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 20042.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 19983.刘学锴李商隐传论 20024.刘学锴李商隐诗歌接受史 20045.何文焕历代诗话 20046.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19637.刘昫旧唐书 19758.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19759.岑仲勉隋唐史 19821.学位论文钱晓琳李商隐诗歌与骈文比较研究2009中文摘要:李商隐是晚唐一位重要作家,他的诗歌和骈文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特别是他的骈文,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上承六朝,下启两宋,在中国骈文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李商隐骈文的研究远不及对其诗歌研究的成果之丰硕,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本文立足于李商隐的骈文作品,运用对比归纳的手法,将其与他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论述其诗文相同点与不同点共存的原因。
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的缘起和本论题的研究概况及已有成果评述。
正文的第一部分将李商隐诗文的相同点归纳为三方面:其一,商隐的诗文皆对仗工稳,这一内容分为两点,即工于属对和善用虚字;其二,商隐的诗文均用典精切,这一点从三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用典多而自然,死典活用反用,用典与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其三,商隐的诗文大都抒情动人,无论是悼念家人的祭文还是纾解情怀的律诗都写得情真意切又缠绵悱恻,令人为之动情。
正文的第二部分将李商隐诗文的不同点归为两方面,即其诗歌对仗严整、音韵和谐,骈文却骈散兼行,得错综流动之美;其诗歌大多抒情含蓄婉转,通过咏物、咏史或歌咏爱情来寄托身世,骈文则有一些情感抒发得颇为自然通俗、浅显易懂。
正文第三部分从文体发展和作者自身文艺观两方面分析李商隐诗文相同点和不同点共存的原因。
认为其诗文相同点产生的原因,既与诗歌和骈文文体本身存在的兼容性有关,又与作者自身反对拟古,提倡抒写性灵,表达真情实感的文艺观密不可分。
而其诗文不同点存在的原因则因为诗歌和骈文文体本身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基本特征不同,写作要求也不同;而作者自身的坎坷经历,为人代笔的幕府生涯也是导致其作诗多曲折深隐,为文常自然通俗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商隐能将自己所擅长的两种文体相互渗透补充、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又能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使诗文分别符合各自文体的写作规范,而这也使得他在晚唐文坛独辟一境,为后世所称道。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骈文2.学位论文刘莹莹唐彦谦及其诗歌研究2008唐彦谦在晚唐中小诗人中,属于比较独特的一位。
目前学术界对于其人和其诗的研究不仅少而且存在许多谬误。
本文对唐彦谦的家世生平和诗歌流传情况及真伪进行了考述。
关于家世,重点考述了其宗族、近祖、后裔和其籍贯;关于生平就其是否任过河中掌书记、具体担任过哪些地方的刺史和交游情况这几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考述。
关于诗歌,重点考述了其诗集《鹿门集》在各个时期的流传情况和《全唐诗》所收诗歌的真伪情况。
本文以《全唐诗》六百七十二卷和八百八十五卷所收唐彦谦诗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其诗歌的风格特征和艺术特色。
在艺术风格上,唐彦谦的大部分诗歌都呈现轻绮凄怆的特征,此种诗风的形成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
在艺术特色上,唐彦谦的绝句善于议论,或议论与形象相浑融或通篇议论都能达到讽谕悠远的效果。
在诗歌语言上,唐彦谦长于用典,用事或精切浑成或遗神取貌,诗歌语言呈现典丽精工的特征。
在诗歌结构上,唐彦谦将倒装、离脱等手法相结合,形成倒转离脱的诗歌结构。
唐彦谦诗学李商隐,继承了其清峭感怆的感情基调和用典模式。
因其诗学李商隐,唐彦谦亦成为西昆体的效仿对象。
唐彦谦对西昆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诗歌语言上,即善于铺陈典故。
3.学位论文李愚镛杜牧诗歌研究2007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在唐代诗坛上赢得了重要的地位,时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因与同时代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杜牧亦善文,在骈文重新抬头的晚唐,坚持古文创作而颇有成就。
本文为杜牧诗歌的整体性研究,分析诗歌的渊源、内容、成就、影响,探讨杜牧在晚唐诗坛上的地位和意义。
现存杜牧诗除唐人裴延翰编次的《樊川文集》前四卷比较可靠外,宋代以后编次的《外集》、《别集》等多有非杜牧之作混入。
今人作了很多辨伪工作,本文在这些考证的基础上,对可靠的杜牧诗进行分析,力求对杜牧诗歌有新的认识和见解。
全文共分为七章。
第一章《绪论》,简述研究方向,评述以往的研究成果。
有关杜牧已有十余种专著和四百多篇研究论文。
其研究成果,八十年代以后更突出。
专著主要是传记、美学、综合研究等方面;研究论文主要是生平思想、文学思想、诗文研究、考证(辨伪、系年)等方面。
其中,杜牧的卒年、杜牧对元白的批评、杜牧与牛李党争的关系等,一直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问题。
第二章《创作背景》,论述杜牧诗歌的渊源、生平和卒年。
杜牧创作的渊源有很多方面,本文主要从家世渊源和文学渊源两方面进行分析。
杜牧继承了祖父杜佑经世致用的家学传统,注重实用。
他非常关心国事,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在《罪言》、《原十六卫》、《守论》、《战论》等文章中,发表了很多精辟的政治、军事见解;在《感怀诗》、《郡斋独酌》、《早雁》等诗歌中,反映了藩镇割据、边患频仍、民不聊生的现实。
在文学渊源方面,杜牧受到了《楚辞》、李白、杜甫、韩愈的影响,其中韩愈对杜牧影响最深。
关于杜牧的卒年,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新、旧《唐书》本传说杜牧卒年五十,而未言卒于何年。
杜牧《自撰墓志铭》撰于宣宗大中六年十一月十日稍后,刘崇远《金华子杂编》云,杜牧自撰墓志铭后“逾月而卒”,杜牧应卒于大中六年十二月,而大中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为公元853年元旦,因此杜牧的卒年应是公元853年。
第三章《杜牧的文学思想》,探讨杜牧在文学创作上的见解和主张。
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提出“文以意为主”之说。
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关系方面,他强调的是内容。
语言形式为内容服务,反对片面追求华丽辞藻的形式主义倾向。
他很重视韩愈和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事实上就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继续。
在诗歌方面,杜牧创造出自己特有的风格。
他在《献诗启》中阐述,自己追求的是“高绝”,即独辟新的境界,既不受晚唐浮浅轻靡的诗风,也不因袭古人。
在《李贺集序》中,杜牧高度评价李贺诗多样化的风格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指出在文辞的奇丽方面李贺诗超过《楚辞》,但思想内容方面不如《楚辞》。
这一评价反映了他“文以意为主”的一贯观点。
杜牧对当时广为流行的元、白“元和体”诗(包含艳诗)深表不满,认为“淫言媒语”。
这与杜牧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的文学观有关。
但杜牧自己也有狎妓之举和诗篇,因此引起了后人的争议。
第四章《杜牧诗歌分类与内容》,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节为忧国忧民。
处在内忧外患的晚唐时期,杜牧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经邦济世的抱负。
杜牧认为当时国计民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藩镇跋扈和外族侵陵,主张削平藩镇,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巩固国防。
此外,揭露朝廷腐败、权臣乱政,表现了对国事的忧思。
第二节为咏史怀古。
这类诗,或直接议论史事,或借古讽今,或怀古寄慨,在晚唐咏史诗中,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第三节为妇女题材的诗。
这类诗大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关心和同情妇女的不幸命运,这些诗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一是描写与妓女、少女产生的爱情,这些诗思想意义虽然不大,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生活、思想的某个方面,对了解杜牧也不无价值。
第四节为写景抒情。
在情景交融中,或即景生情,或触景寄慨,充满诗情画意。
第五节为亲朋好友间的酬答寄赠。
此类诗,数量很多,诗人自己从多角度感慨抒怀。
第五章《杜牧诗歌的艺术成就》,从诗歌的体裁,论述杜牧的古诗、律诗和绝句。
杜牧诗歌以俊爽、雄姿英发的风格自成一格。
古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善于叙事议论,格调豪健跌宕,在晚唐诗人中自成一家。
律诗,能于拗峭之中,具有风华流美之致,既气势豪宕而又情韵缠绵。
绝句,意境幽美、韵味隽永,成就最高。
尤其是咏史绝句,议论警拔,翻新出奇,有许多名篇。
第六章《后世的影响及评价》,论述杜牧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后人对杜牧的评价。
杜牧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不少他的诗文广为流传。
杜牧的影响,虽没有李商隐大,但在杜牧之后的有关文史资料中可以发现,他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少的。
宋、元、明、清的许多文人在诗词中经常借用杜牧的诗句和诗意,凭吊杜牧。
历代评论家对杜牧诗歌的成就、杜牧的才气、诗文兼擅的才能,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第七章《结论》,对全文作了简要的概括,同时评价杜牧在晚唐诗坛上的地位和意义。
另外,本文将杜牧诗歌的辨伪、系年以及研究论文类编附录于后,并整理今人对杜牧诗歌的研究成果。
4.期刊论文高淮生.蔡燕近25年来李商隐诗歌研究述评-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21(2)近25年来,李商隐研究涉及诸如创作渊源、心灵世界、创作倾向、诗歌特色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形成了李商隐研究的高潮.文章将25年来李商隐诗歌研究分为李商隐诗派的风格及创作倾向,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李商隐的无题诗研究等专题并作了述评.5.学位论文魏传强春鸟秋虫自作声——黄仲则诗歌研究2005本文对黄仲则诗歌进行了研究。
文章介绍了诗人黄仲则所处时代的真实状况和他的主要生平经历;分析了黄仲则诗歌创作的整体状况和诗歌追求;论述了黄仲则诗歌的精神内蕴;观照了黄仲则诗歌的美学特质。
文章阐述了黄仲则诗歌哀情与豪气并存的风格与意象,揭示了黄仲则诗歌的主情特征,论述了黄仲则博取众长又众体皆精的特点。
文章指出,在黄仲则诗歌中,李白的豪放飘逸,李商隐的悱恻典丽,杜甫的沉郁顿挫都时有借鉴。
但在师承问题上,仲则是主张师其精神重在变化的。
6.学位论文丁仁武杨亿诗歌研究2009杨亿是宋初著名的诗人,生前因“西昆酬唱”诗名“耸动天下”(欧阳修语),死后亦因“西昆”诗风遭人褒贬。
但杨亿的诗歌创作非仅拘囿于“西昆”一体,后人仅依《西昆酬唱集》对其诗歌作出或褒或贬的评价,难免不失于偏颇。
本文拟从个体诗人而非“体”“派”诗人的角度探讨杨亿的生平、诗歌分类和诗歌诗法。
本文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正文是文章主体,共分三章。
绪论综述了对杨亿诗歌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当前的杨亿诗歌研究或认为杨亿诗歌一无是处,或认为杨亿是开诗风的大诗人,无论褒贬,都与杨亿诗歌实际不符。
同时,对杨亿诗歌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西昆酬唱集》中的作品,较少关注《西昆》之外的诗作,对其诗歌文本的研究,多数论者将其置于“西昆体”(派)的视角之下,“西昆”领袖身份的预设往往限制了论者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