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听评课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课程《九寨沟》听评课记录
刘老师执教的《九寨沟》,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引领学生去“倾听文本发出的声音”。
课堂围绕从具体到概括,从概括到具体,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
一、检查预习巧概括。
开课伊始,刘老师单刀直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读生字标红的这段话;明确这段话与课文的关系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检查生字,概括内容,一气呵成。
这样,一篇课文“读”成了一段短文。
课文最后一段,也是对课文的概括,比老师的这段话还要精炼。
学生找到后,齐读。
找出四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汇报词语,读。
“如果用这段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你用哪个词语?”找出一个词语:人间仙境。
板书,读。
“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非常重要。
”师生把一篇长文章读成一篇短文章,读成一段话,读成四个词语,读成一个词语。
至此,从具体到概括,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把书读薄了。
二、抓住词语巧赏析。
这部分,师生根据四个词语(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找出文中对应的描写,进行朗读训练和赏析。
对这个部分,我们仔细看师生的活动,就会有所发现。
我们先看学生的活动:默读课文,寻找与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做上记号,交流所得,读相应的语句和语段。
我们再来看老师的提问:
“这四个词语既然能概括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中就一定有与这四个词语相对应的描写。
请默读课文,找出来,做上相应的记号。
”
“作者是平均使用笔墨的吗?”
“作者是怎样写‘平湖飞瀑’的?你喜欢哪些句子?”
“同学们真会读书,发现了作者写作的奥妙。
再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重点描写‘平湖飞瀑’呢?”
“怎么把九寨沟的美景通过我们的朗读表达出来呢?老师教给同学们一个方法——想象。
想象自己来到了九寨沟,置身美景中。
”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活动都是因老师追问而生发的!追问什么呢?追问的是,对应这些词语课文具体描写的语句(一一对应);追问的是,课文是怎样具体去写的(重点写水,因为“九寨归来不看水”);追问的是,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种具体的美景来(边朗读边想象)。
概而言之,老师追问的是作者写作的奥妙: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
至此,从概括到具体,学生在老师的提问中,把书读深了。
三、着眼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如果说,本课上面两个环节,学生在概括和具体中走了一个来回,把书读薄了,又读厚了,是“读”出来,是“训”出来的;那么,这个
环节,就是“写”出来的,“练”出来的。
而这“写”来自于“读”,这“练”源自于“训”。
刘老师怎么让儿童写练的呢?
让儿童去发现!第一次发现:“这段课文写到了哪些‘异兽珍禽’?”(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第二次发现:“你发现了第四段课文在句式的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吗?”(课文用了四个“也许”,“也许”用得很准确);第三次发现:“第四段课文写的是‘异兽珍禽’,你发现有什么问题吗?”(只写了异兽,而没有写珍禽。
)
让儿童去练笔!第一层练笔:请男同学写“锦鸡”,女同学写“天鹅”,用上“也许”开头。
第二层练笔:将自己的作品加在课文异兽的描写后面(太长);拿掉课文中写的两种异兽的句子,再补上我们写的两种珍禽的句子(不错,银点子)。
第三层练笔:在第四段课文中不添加任何文字,只做一点小小的改动即可(把句号改为省略号,金点子)。
抓住课文的疏漏,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根据“异兽珍禽”,去发现,去写练,写具体,写生动,写出自己的想象,最后这些文字和想象,概括归结为一个“……”,恰当、得体。
如此训练,由学生发现而来,由学生写练而来,平实;如此训练,超越作者,发挥想象,让学生经历语言的丰富去“也许”“也许”,好不过瘾,最后又在各种异兽与珍禽练写的比较中收束为一个标点,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高妙!至此,课堂实现了对概括走向具体的深入(语文知识)和深刻(学生体验)。
四、回读课文巧累积。
“同学们,学到这里,你想不想验证一下,这节课我们在头脑中建构的九寨沟的画面,有多美?”老师通过同事到九寨沟旅游的真实照片,一改课件的黑白两色,美轮美奂,图画、文字、音乐,还有孩子们动情的读书声。
还原,还原,在读书声中、在音乐里、在文字和图画后,还原!还原真实!
最后一个环节,占时不多,却实现了对概括和具体的整体关照。
看了《九寨沟》这堂课,山水境界美、童话世界的再现,得益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整体——细节——整体,浪漫——精确——综合,遵循了儿童语言获得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基于此,本课的教学,简单平实,引人入胜!
《九寨沟》是一篇介绍旅游胜地的文章,如果在教学时,就让学生一起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九寨沟”的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对于学生很难对九寨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文丽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
”接着播放九寨沟的录像。
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
看完之后,文丽老师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
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
”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
”此时,文老师就趁热打铁:“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的愿望,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九寨沟,好吗?”学生们无比兴奋地说“好!”于是文老师就对学生说:“我们开始出发了。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我们乘飞机到了四川,下了飞机,坐上了去九寨沟的汽车。
汽车到了南坪,再往西行了四十公里,九寨沟终于到了。
”这时,文老师再请学生们睁开眼睛,此时他们的感觉已经不一样了。
从他们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兴奋。
接下来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整堂课学生们都是兴致盎然。
由此可见,创新性、开放性的处理教材,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有兴趣学,这样才能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