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较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时距曲线(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断裂引起地层反射波同相轴的中断,所以反射界面的中断 点,就对应地层的断点。一般都要用上盘的中断点来确定断 点的位置,当地震剖面上出现断层绕射波时,使用绕射波双 曲线的极小值点确定断层位置是非常可靠的。 4、地震剖面也可以确定断层的形成的时期,深层断而浅层不 断的是时代较老的断层,深浅层均断且落差相近的断层是新 发育的断层。 5、断层面也可以形成倾斜角度比较大的断面波,这种波的同 相轴的倾角比一般地层大,而且延续性也较差。 6、特殊波的出现试试别断层的重要标志,既断面波和绕射波 无疑是反射层错断处的一种标志。 在断层的地质解释中,还必须结合其他的物探资料。如基底 断裂在重力布格异常图上,在电法的等S图上,都是等值的密 集带,在磁力异常的等值线上也反映为密集带和串珠异常。
三)断层构造附近反射波
1)关于绕射波:(窄义绕射原理) 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断层的稜角点、 地层的间灭点和地层不整合的突出点(这些点与周围介质的 物性都发生了显著的差别)这些“棱”、“角”点都将变成 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的新的地震波并向周围介质中传 播,这种新波叫绕射波。 从O点激发的地震波,到达绕射点 A,然后再以绕射波的形式到达地表面任意接收点S,显然波 的传播旅行时间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入射波传播OA OA 1 路径使用的时间t1,它等于: t1 L2 h 2 V V 另一部分是绕射波由A点到达S点的旅行时间t2:
2)形成机制: 我们以全程多次波为例进行讨论。设地下有一平坦界面R, 倾角为φ 。在界面A点上产生一次反射,回到地表面B点。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提出过,R界面 是一个反射系数很高 的界面,经B地表再次反射,又反射回地下R界面的C点, 由于R是个较强的的反射波界面,反射波的能量仍然比较 强,可以再一次反射回地表面的S点,完成了一次全程二 次反射。在R界面的一次反射处,可以找到虚震源O*。地 震波由O*发出直接到达B,在界面的C点完成了第二次反 射,为了找到虚震源,再作一个辅助界面R`。
h` OP sin ` OP sin 2 ; h OP sin sin 2 h` h 2h cos sin
1 `2 2 ` ` t2 4h X 4h X sin V
代入h´及 φ ΄ 的关系式,变为:
2 1 2 (sin 2 ) 2 (sin 2 ) 2 t2 4h X 4hX 2 V sin sin
t`
2)回转波的时距曲线: 凹界面上的反射波,在特殊化的地质构造条件下,产 生来自这些界面之上的方向发生反转了的反射波,又称 回转波。 当在O点激发时,弯曲界面CG段反射点自左向右排 列的顺序为CDEFG,与界面相对应的时距曲线上是自右 向左的CDEFG的排列顺序正相反。可见在凹界面上,波 的反射方向发生了回转,C、G点叫回转点,它是正常反 射波和回转波的公共点,回转波时距曲线的最低点位置, 就对应了凹界面的最低点。不是所有的凹界面都能产生 回转波,只有当界面的埋藏深度小于弯曲界面的的曲率 半径R时(h≤R),才有可能出现回转波。
1 t2 V
( x L) 2 h 2
这是典型的双曲方程,饶射波的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曲线
的顶点对应在绕点在地面的投影点上。利用这点,可以 确定绕射点(断层)的位置。式中为A点在地面上的投 影点,到激发点O的距离h为绕射点的深度,于是绕射波 的时距方程可以写成: 1 t t1 t 2 [ L2 h 2 ( X L) 2 h 2 ] V 这是典型的双曲方程,饶射波的时距曲线是双曲线,双 曲线的顶点对应在绕点在地面的投影点上。利用这点, 可以确定绕射点(断层)的位置。X坐标就是断层棱角 的X坐标。
五、多次反射波 当地震波入射到波阻抗分界面时,除了要产生反射波(一次) 外,还可能生一些往来于分界面之间的多次反射波。如图所 示。按射线路把多次波分为全程和短程多次波。关于多次波 我们介绍如下: 1)多次波产生的条件: 当入射波遇到反射系数R大的良好的 反射界面时,就可能产生多次波。这是因为一般地反射界面R 都较小,一次反射的能量已经就很小了,再经过几次反射, 能量就更弱小,检波器已经记录不到这种反射波。但地表面 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界面。地表面与空气接触,它是一个良好 的反射界面。假如地下存再一个属于基岩面、岩石的不整合 面、低速带的底界面这样的有良好地下反射界面,由震源发 发出的地震波,在R较大的界面形成反射,会造成反射回地表 面的反射波的能量很强,而地表面的反射系数也很大,反射 回地下的波还会很大。再经过底下界面的下一次反射,再回 到地表被接收,就形成多次波。
3、 绕射波的双曲线和1R界面反射波的双曲线,在M点处 相切,界面的反射波在此中断。在M点,两条双曲线的切 线斜率相同,速度相等。 由于绕射波的双曲线在客观上反映了棱角点R的空间位 置和其它状况,用R`点的地面坐标来计算或确定断层的空 间分布位置和形态,确定断点和尖灭点等地层构造突变异 常点的真实位置。 在断层附近地区,地层产状发生变化,形成各种不同产 状类型的地层。使反射波与绕射波的时距曲线,在断层附 近的形态就变得比较复杂。
四、山谷和山脊地层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1)山脊、山谷: 当反射界面是由平界和弯曲界面面组合而成的复合界面 时,时距曲线就会变得相对复杂了。 若界面的形状象山谷R1AR2,此时,我们可以把这组界 面分解为倾斜方向相反的两个平界面,分别找到两个反射 界面的虚震源,O1*、O2*,从这两点向地表面作垂线,反 射界面双曲线应当对称这两条直线。反射界面对应的双曲 线的长度,可由虚震源O1*、O2*连接R1、A、R2、并延 长到地表面,其两个交点的长度,就是反射界面相对应的 双曲线。 山谷形状界面的反射波的两条双曲线相交在一起,而 且扰射波的双曲线分别和反射界面的双曲线相切,它对称 过A点向地面引垂线的交点的时间轴。
`
3)断层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常见的特点
1、反射波组错断,表示有断层存在。但断层面两侧的波 组分层特征、反射波组的稳定性,能够说明地质构造的变 化状态。 2、每张时间剖面图上都有数条明显的反射波同相轴,可 以推断是浅部泥岩、砂岩、页岩及其它地层波组抗截面的 对应。在地震剖面图上,地震界面是岩层波阻抗有差异的 物理界面反射波的到时的连线形成的同相轴,地层中的层 面、断层面、侵入体接触面、不整合面流体分界面、以及 岩性有显著差异的物理界面均可成为地震反射界面。明显 的反射波同相轴可以表明反射界面波阻抗差比较大,同相 轴延长度比较好,说明沉积环境变化较小,比较稳定。
我们把多层倾斜平界面和任意倾斜方向的平界面的时距曲 线划出来,并加以介绍。在图中可以看出,双曲线的顶点 的纵坐标t´o=2hcosφ/v,横坐标X´=2hsinφ,各层界面反 射波对应的双曲线,在界面下倾方向相互平行,但双曲线顶 点的横坐标,向X轴的正方向移动,并在界面上倾方向汇 合。 任意平界面的时距曲线比较复杂,但把每一层以上的介 质都看成均匀介质把多层化为单层再去处理,就变得简单 的多了。 我们把多层倾斜平界面和任意倾斜方向的平界面的时距曲 线划出来,并加以介绍。在图中可以看出,双曲线的顶点 的纵坐标t´o=2hcosφ/v,横坐标X´=2hsinφ,各层界面反 射波对应的双曲线,在界面下倾方向相互平行,但双曲线顶 点的横坐标,向X轴的正方向移动,并在界面上倾方向汇 合。
1 2
此公式就是二次反射波的时距方程式,如果写成n次反射 波,其时距方程为:
1 2 sin n 2 sin n td X 4hX 4h 2 V sin sin
2 2
1
2
3.全程多次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1)双曲线和 t 轴的交点叫界面法线回声时,一次波回 声时t01,等于二次反射波的1/2,既t01=1/2 t02,三次反射 波就是1/3。 2)一次反射波的双曲线顶点X坐标,是二次波的1/4, 即: X dm 4 X m 3)等效界面的倾角φ φ ΄等于界面φ角的两倍,即: φ ΄=2φ
实际地层界面弯曲形态是各种各样的,一般来说界面是凸 型弯曲,曲率为正值,则相应的时距曲线就是向上弯曲的 双曲线。当界面形状是凹界面时,界面的曲率为负值,相 应的时距曲线形状变化较大。双曲线有向上弯曲的也有向 下弯曲的甚至还有变成一条直线,也有可能蜕变成一个点。 此时,界面将是一个以激发点O为圆心以界面埋藏深度为 半径的半圆界面。
§2.4较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时距曲线 本节内容提要: 1. 倾斜层状介质时距曲线 2.弯曲界面附近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3.断层构造附近的地震波 4. 山脊山谷附近的地震波 5.多次波的概念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4较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时距曲线 地震勘察地区的地质界面,实际往往是起伏不平的。对 于地震勘察来说平界面和弯曲界面的概念可以说是相对的 概念。比如地下的一个反射界面,在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 (例如几十km )的范围内的起伏,对于地震勘探的局部地 段(几百米~上千米)进行观测来说,仍然可以看成为一 个平面。弯曲界面一般是指在观测地段范围内出现弯曲的 界面。 一)倾斜层状介质的时距曲线 在这种比较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地质条件下,定量的建立 时距方程是比较困难。但是利用虚震源和单层平界面的时 距曲线的特征,也可以定性划出相应的时距曲线,与界面 形态相对应。
当界面的形状是山脊的时,反射界面所对应双曲线是什么 样子?与山谷使用相同的方法,分别找到两个界面的两个 虚震源,过这两个点向地面作垂线,双曲线对称于过这两 个交点的 t 轴,长度也可以确定。绕射波的位置也可以确 定,并和界面的反射波的双曲线相交。 与山谷不同的是,两个界面的双曲线不在相交而是错开一 段距离,但绕射波在错开的位置上出现。和山谷附近的反 射波时距曲线形成了明显变化。 当界面的形状更为复杂时,我们仍然和前面遇到的情况 一样待。如图所示,界面是各向斜构造,在轴部CG段可以 认为是一个弯曲界面,界面AC、GI段是倾斜方向不同的两 个界面。作两段反射的两个虚震源和双曲线,然后在划出 弯曲界面对应的时距曲线。
φ2 φ3
二)弯曲界面附近地区的反射波时距曲线 由于地层长期收到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地层 界面不再是水平状态而变成弯曲形态,这时反射波的时距 曲线也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用光学中凹凸镜聚焦和发散原理来加以分析,当激发点 选择在凸界面的正上方,在地表测线X1和X2点接收来自凸 界面R´1和R2的反射波。不难看出它的反射波路程OR`1X1 和OR``X2分别要比平界面的反射波的路程OR1X1和OR2X2 小一些,相同速度传播所使用的时间就长,时距曲线比水 平平界面会更弯曲。反射段的长度R`1RR`2比R1RR2要长一 些。记录的地震波强度和能量也都比较小。若界面是凹界 面,和凸界面反射波的情况正好相反,这点与光学中凸透 镜发散而凹透镜聚焦的原理是相通的。在此基础上,可以 得到更多种弯曲界面与时距曲线的对应关系图。
2)断层构造附近的反射波和绕射波 有直立断层之上R为棱角点,1R和2R为断层的水平的上 下盘,时距图中画出了1R界面的反射波的双曲线,也划出 了断棱点(绕射点)R产生的饶射波的时距曲线。与反射 波相比,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 绕射波的双曲线,相当于在R`点激发,界面深度为绕射 点R所在的界面埋藏深度h的1/2的平界面的反射波的双曲 线。因其界面埋藏深度小,其双曲线比1R界面的反射波的 双曲线要弯曲的多。 2、绕射波的双曲线对称于过绕射点R在地表的投影点R`的 t`轴。当激发点O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只会引起绕射波强度 大小的变化,绕射波双曲线的形状不会发生变化,对称轴 的位置也不变,只是双曲线沿t´轴上下移动。
屈
一
主
二次反射波,看成是在R*`界面上的一次反射一样。R`叫 等效界面,R`与地表面的夹角为2 φ 。R界面的法线深度 为h,R`的界面法线深度为h´。从图中可知:
把经过R界面的二次反射波,看成在R`等效界面的一次反 射。按图中的射线的几何关系,仿照一次反射波时距方程 建立的方法,可以得到倾斜平界面二次反射波的时距方程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