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中医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精讲
要讲易,就要先追朔易的起源。日月为易,象征阴阳。甲骨文中的“易”字是怎么写的呢?上日下月这就像一个文字化的太极图,代表着阴阳互补,日月盈昃。从历史上来说,在《周礼》“太卜”的记载中,有《三易》的说法;《三易》是指《连山》、《归藏》和《周易》,三个不同朝代的占筮书。据说“连山”是夏朝的占筮书,“归藏”是殷商的占筮书,“周易”是周朝的占筮书。而现在说的《周易》本身不是道教的书籍,道教是出自与农民起义军的组织五斗米道,为了秘密传播假托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为鼻祖,以周易等古书为经典,而《周易》和老子相差千年.东汉郑玄的著作《易论》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句话总括了易的三种意思:“简易”、“变易”和“恒常不变”。即是说宇宙的事物存在状能的是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2)时时在变易之中;3)又保持一种恒常。如《诗经》所说“日就月将”或“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日月的运行表现出一种非人为的自然,这是简易;其位置、形状却又时时变化,这是变易;然而总是东方出、西方落这是“不易”。
现行《易经》指的是《周易》,《周易》分为经、传两个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周易》的基础在于阴阳,《道德经》中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圣人为了更加精确地阐释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因此一断横称为“阴爻”,以“六”表示;一长横称为“阳爻”,以“九”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
在《十翼》中我要说的是《序卦传》,《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荀子曾经说:“善为易者不占;道生万物,一阴一阳为之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泰极否至。”学易更多是了解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去认识自然,修身养性,而不是盲目的占卦预测。因此需先从《序卦传》下手,理解和学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里有一段《序卦传》的节选,“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师;师者众也。众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也,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我理解的道是指这世间的种种规则规律,俗语说“顺我者生,逆我者亡”,这句话看似粗俗,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习《周易》就是更深地了解世界的规则,并利用它来指引我们前进,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人生价值。易学的本质就是道.学就是悟,学易就是悟道!道德经里面的...知人者智,自知者名,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易学目的的最简单的回答.然人在世界,是精神与物质的结晶体.从广义上来讲,易学是精神的归宿,绝对的精神是主宰物质的,而不是物质主宰精神!
下面要讲怎么学易。学易必须明体,唯有明体,始能发挥大用。本体发明至究竟,即为圣人。伏羲作易,一画开天,肇始泱泱华夏之人文。文王演易,观象系辞,宏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孔子传易,羽翼经文,点燃中华文化不灭之圣火。易者,圣贤之学,读易即为希圣贵贤,以此希贵之心读易,则于经义自可明体,于天地自可见心,于圣人自可问道。
由《易经》衍伸出的学科五花八门,有相术、堪舆、测字、中医等等等等。虽说易学带
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在中医方面确有建树。
中国医学一部古老的权威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与易学汇通的经典著作。它的内容包括五运六气,天人合一,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以及各种病症产生和变化的原理,治疗的原则。但这些基本原理原则,都是根据易学所发现的一整套自然规律而来。可见中医源远流长,医与易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古代名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不足以宫太医。”换言之:不懂易经的人,不可以成为太医。太医者,皇家之御医也。《类经图翼·医易》:“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放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以“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的认识,故称“医易同源。”
阴阳是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基于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性,《内经》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明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和整个生命活动都是建立在阴阳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的。生命的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的对立运动和与自然界阴阳变化保持统一协调作为基本法则而进行的活动,如果这种有序的,高度的对立统一协调关系被破坏,就会使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发生各种各样的病变。或因阳偏盛而出现热证,或因阴偏盛而出寒证……尽管导致疾病的原因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也很复杂,但其主要的病理机转,仍然是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因此在诊断上如能抓住这一基本病理过程进行辩证,就能把握住疾病的本质。把辨别阴阳作为诊察疾病的纲领,就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同时,在治疗上相应采取“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等方法,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即可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总之,《易经》是中国最古老、最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纵览几千年中华文明史,易学始终贯穿于中国文化脉络之中,大到安邦治国,兼济天下,小到独善其身,明达君子之志,历代大儒无不躬身研易。无论是陶冶情操,还是追寻那飘渺的大道,最好途径就是读《易》。
最后,用苏格拉底说的一句来总结: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希望大家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