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盾。只有适当转变就业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 处在这种转型期的大学生们,应该怎样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新 的社会体制及社会的发展成了关键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因素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应该如何调整就业观,以适应社会发展 的需要呢,本节将从以下几个影响就业观的因素进行分析。 1.传统就业观的影响。虽然时代在发展进步,但是由计划经 济时代延续下来传统就业观没有能够及时得到转变。“稳定、体 面、高薪”依然是现在大部分大学生追求的目标,“大城市”、“大 机关”、“大企业”依然是他们首先选择的对象。大多数大学生不 愿意选择欠发达或偏远地区中不稳定的工作。这种“铁饭碗”的 观念依然深植于大学生的内心。这就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将政 府国家机关、大中型国有企业等作为求职的唯一目标,而这一类 工作单位往往职位有限,无法接收如此大数量的求职者。造成大 量毕业生长期处于待业状态。
《经济师》2019 年第 9 期
荫产学研经济
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Hale Waihona Puke 杨 曹美兰摘 要: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人群,当代大学生却面临就 业难这一个尴尬的局面,并且就业难这一现象日益成为当今社 会的主要问题。这种矛盾的局面看似令人费解,却也是必然。造 成这种矛盾固然有诸多因素,文章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大 学生的就业观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日益突出?当今大学生 的就业观是什么?就业观如何导致就业难问题?文章围绕以上问 题,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进行分析和整理。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9-197-02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知识经济高速发展,高素 质人才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然而另一方面,作为高素质 人才的主要人群,当代大学生却面临就业难这一个尴尬的局面, 并且就业难这一现象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问题。这种矛盾 的局面看似令人费解,却也是必然。造成这种矛盾固然有诸多因 素,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为 什么大学生就业难日益突出?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是什么?就业 观如何导致就业难问题?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对当代大学生就 业观进行分析和整理。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学生就业观 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工作岗位实行 统分统配,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也由国家统一调配。所以当时的 大学毕业生不用担心就业问题,只要上大学就有工作。所以他们 很少会按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择业,也没有结合自身条件选择 适合自己的工作的需要。就业后,在当时平均主义的计划经济体 制下,人们工资水平相近,干多干少,干好干不好没有太大分别。 导致“铁饭碗”的工作最受大学生的欢迎。“一步到位”的就业观 念是当时大学生的普遍就业观。在这种就业观的驱使下,大学生 往往喜欢选择工作稳定,福利待遇水平高,社会地位高的工作。 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就成了梦寐以求的好工作,而小城市,低 层次的工作大多不受关注。这种循环造成了很多大学生脱离实 际,好高骛远,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自身条件水平来选择适合自 己的工作。总而言之,过多地追求“体面”,而缺乏实际,是计划经 济时期大学生就业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观面临的新挑战 进入 21 世纪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得到 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种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渐渐从国家分配 演变成用人单位和就业人双向选择。同时,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 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机关人员也随之精简,有限的“铁饭 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各种中小企业、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般 在蓬勃发展,迅速崛起。“创新”也成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创 新”的动力是科技,而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在这种新形 势新体制下,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观在此时就显得不合时宜。如 果就业观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味地追求大城市、大机关、 大企业的体面、高薪的工作必然会造成就业难和人才难求的矛
3.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近年来提 倡素质教育,我国的教育逐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 模式也从过去的只追求高分,向培养全面型人才转变。但在转变 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已经适应了传
要197要
荫产学研经济
《经济师》2019 年第 9 期
统的“保姆式”的教育模式,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老师 让学生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普遍没有自主 观念,缺乏独立思考,根本不明白为什么学,为什么做。甚至很多 学生认为是为了老师学,为了家长学,是老师让做的,是家长让 做的。在这种长期的持续的被动的、消极的模式下,提倡素质教 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很多学生难以适应,反而不知道该怎么 学。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在初中、高中大多是传统的“保姆式”的 教育模式,进入大学后忽然变成了自主学习模式。再没有老师每 天从早到晚的督促,也没有了初高中繁重的课业负担,很多学生 在失去约束后,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自由”,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 什么,想做什么,不懂得如何规划,甚至过度放纵。这种脱节的教 育模式,使得很多在高中成绩非常优秀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成 绩反而一落千丈。这类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喜欢 什么,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业的时候,往往也是听从父母的安排, 老师的建议,总之都是听别人说。就会出现就业后才发现不是自 己喜欢的工作,不适合自己,错过了就业的黄金期,或导致二次 就业的现象。
以公务员国考举例来说,报考人数居高不下,招考职位数量 有限,使得这类职位每年都上演万人挤过独木桥的情景。在传统 的就业观影响下,很多以“铁饭碗”为目标的大学生不能如愿取 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又不想选择其他的工作,渐渐造成了大学生 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
2.家庭观念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主要,也是 最关键的环境。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家庭观念还比较保 守,“家本位”思想仍然比较严重,大多数传统家庭内部的地位等 级制结构明显。在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强调个人对家庭利益 的服从和贡献,导致家长对孩子属于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因而,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家长的引导、家长的期望,对大学生就业 观的形成起到强大的渗透导向作用。很多家长往往不尊重孩子 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使得当代大学生缺乏自 主选择空间。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的偏见,求高、求好不 能客观地就业,很大程度上的原因也是来自家庭的影响。另外实 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比例增加,一家一个孩子。所有家庭成员 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过度的溺爱也使得当代的 大学生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在选择工作时往往过高或过低的 评价自己的能力,导致求职失败或不满意,不能形成正确客观的 就业观,最终无法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