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特根斯坦与语言哲学
摘要:在语言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是一个绕不过的哲学家,在代表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的《逻辑哲学伦》中,维特根斯坦借助逻辑,尝试建立一个完善的语言系统,将使语言系统准确、复合逻辑。但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思想与前期有着巨大的差别,基本否定了前期的工作,后期思想更加注重日常语言并建立了“语言游戏”理论。维特根斯坦的研究开创了语言哲学研究的先河,奠定了语言哲学研究的基础,对语言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是《逻辑哲学论》与《哲学研究》。他的思想改变了哲学争论的术语,当代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深受其影响。他的一生中前后发展了两种哲学,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讨论了弗雷格和罗素提出的一些问题,但同时也追求他自己在逻辑、语言极其哲学意义方面的独特目标,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过影响,后期转向日常语言的研究,以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为代表,该书可以被看做语言哲学的开山之作(杨宝福,2005;瑞·蒙克,1990)。
维特根斯坦的前期思想追求逻辑上的明晰,行文十分简练,研究语言的本质主义,运用逻辑研究理想的语言(谢群,2009)在维特根斯坦的早期思想中,常见的主题词是语言、逻辑、思维、哲学和思想的表达式。他借助语言逻辑研究哲学问题,直面语言和逻辑,为语言划界限,为思维划界限,同时也为世界划出界限。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 “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们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1962a)。这一时期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一种体现。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问题。当然维特根斯坦也不例外, 只不过他对世界的看法, 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维特根斯坦认为:“世界是事实的总和, 而不是物的总和。那发生的东西, 即事实, 就是原子事实的存在”。语言则是世界的对应物,与世界相对应,语言是由命题组成的,是所有命题的总和;而命题又可分解为基本命题,是基本命题的真值函数;而基本命题则是由简单的语词组成的(维特根斯坦,1962a)。这样,维特根斯坦就建立起了语词——对象,基本命题——基本事实,命题——事实,语言——世界的一一对应的同型同构关系。由此,维特根斯坦认为,事态能够为语言所摹状,世界可以为语言所摹画,因为语言与世界共有实在的逻辑形式,命题的本质在于它是实在的图画(王大为,2000)。正是在逻辑的空间,对象成之为对象,事实成之为事实,世界成之为世界。这就是说,逻辑是一种界限,一切可说的东西都是可以用逻辑命题加以描述的,因而属于逻辑研究的范围; 而一切不可说的则不属于逻辑研究的范围,因为他们根本不存在与逻辑空间之中(维特根斯坦,1962a)。维特根
斯坦认为,人们不可能从日常语言中直接得到语言逻辑。语言是非常善于伪装自己的,因此,我们根本无法根据这种伪装过的外在形式去推知思想形式。哲学问题的大多数命题都没有表达任何事实,它们虽不是虚假的,但却是无意义的。哲学家们的大多数问题和命题都是由于不了解我们语言的逻辑而产生的,所以,传统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是一些伪命题,是无意义的假命题。由于对日常语言的误用最终导致了哲学问题的产生,并导致哲学本身存在的“合法性”,如果我们从语法的角度去分析这些问题,借助于逻辑手段,一切问题都将不成问题,只要澄清语言,哲学问题的法非法性就会消解(曹润宇,2011)。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充满了对日常语言的不信任感,他力图建立一种严格精确的人工语言以防止日常语言出错,他认为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是模糊的(曹润宇,2011;王大为,2000;维特根斯坦,1962b)。
维特根斯坦在体现他前期思想著作《逻辑哲学论》中所探讨的许多问题,如语言的本质、语言与世界的关系、逻辑的本质、逻辑形式、逻辑性质以及形而上学主体所沉浸于其中的、超实事、超事态领域都是不可说的,而这些东西却都在《逻辑哲学论》中被言说了。
维特根斯坦早期的研究更像是形而上学方向,致力于研究理想的语言,脱离日常生活的语言,一种理想化的语言。他认为语言的欺骗性,和日常语言的不可信性是哲学问题产生的根本,要解决哲学问题,首先要解决语言的不确定问题,运用逻辑学方法,思考语言哲学,将语言进行重新的组合与定义,试图解决语言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阐述哲学问题。语言是世界运行的基石,当他认为自己解决了语言哲学问题时,出版著作《逻辑哲学论》后,中断了自己在剑桥的哲学生涯,后期再回到剑桥继续自己的研究时,他的思想来了一个大的转变,可以说否定了自己前期的研究(谢群,2009)。这一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了原先自己认为没有意义的日常语言研究中,并提出了对后来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观———语言游戏论(曹润宇,2011)。
语言游戏论这个概念,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解,就是语言与行为的一种结合。他说:“我也将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活动)所组成的整体叫做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1962b)。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观的基础,它集中概括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功能、意义等问题的重新理解和解释。语言游戏否定批判了其前期的本质、逻辑、指称等观点,也由此引发了其后期家族相似、规则、使用、生活形式等重要思想。
根据《哲学研究》的观点,这一时期的维特根斯坦彻底批判本质主义思想,放弃关于世界本质、语言本质的观点,将自己在《逻辑哲学论》中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根据《逻辑哲学论》的观点,维特根斯坦认为解决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但后来发现,他只解决了一部
分世界,还有大量的未知世界,他无法解释(马经华,2007)。维特根斯坦从否定存在抽象的简单对象出发,从而否定了本质而存在,并凭借“语言游戏”,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iar)的重要观念。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正如存在着无数种游戏,语言也同样存在着无数种用法,他们并没有某种共同点,即共同的本质,存在的只是他们的相似之处或相互联系及一系列关系,这就如同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各样的相似性,或是步态上的相似,或是身材上的相似,亦或是相貌上的相似,也许是眼睛的相似,语言活动就是这种只存在某些相似性的游戏(曹润宇,2011)。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借助于语言游戏,强调了一个语词、句子的意义在于它在语言中的用法,也就是说,语词是语言游戏的工具,语词作为工具其意义就在于人们如何使用它。语言游戏就是用语言在具体的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一种活动,在其中,不同的词有不同的作用,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不同的作用。
在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中,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观点是密不可分的。维特根斯坦实际是以语言游戏这一概念概括了人类生活中使用语言的活动。“在这里,‘语言游戏’一词是为了强调一个事实,语言的述说乃是一种活动,或者一种生活形式的组成部分。”语言游戏是我们生活形式的一部分,而生活形式则是我们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基础。维特根斯坦举了一个“石板”的例子,维特根斯坦以建筑工地上, 建筑工A 和他的助手B 进行的语言交流为例, 来说明如何对词语的意义进行把握。我们知道石板是一种建筑材料, 从语法上讲是一个名词。如果在盖房子过程中, 建筑工A 对他的助手B说:“石板”。其实这是一个省略句, 它要表达的意思是:“给我拿一块石板来”。这时的“石板”这个词, 显然就不是一个名词。当然这种情况只是现在施工过程中, 出现在建筑工A 和他的助手B 之间的对话中。
语言是在人类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研究让我们对语言的认识跟家深入和清晰,学会理解语言,学会使用语言。只能在生活中,因为使用语言是我们生活中形成的习俗,理解这种习俗就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人类共同的生活形式。语言的一致性最终取决于生活形式的一致性,也就是说,由于人类生活形式的一致性,我们理解其他民族的生活行为和他们的语言活动才成为可能。另外在当代社会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的研究中随处可见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哲学观的影子。它也是一系列外语教学法——情景教学、交际教学、文化教学、语境与篇章分析教学以及语境与翻译教学等的理论支撑。哲学研究的日常语言即语用转向,带来了语言学研究的人本主义转向, 由单纯的语言形式结构的探索转向对丰富多彩的言语内容以及言语活动背景和言语行为主体的认识,提供了一个语言研究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