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方案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县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为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推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保障目标的实现,根据《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方案》(环办〔2010〕27号)、《关于印发全省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方案的通知》(环办〔2010〕168号)的安排,要求对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和评估,进一步摸清底数,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水源地研究环境对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某县环保局对本次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相当重视,专门成立领导小组,由朱堂珍局长为组长,叶旺森副局长、王永华副局长为副组长,局相关科室同志为成员,环境监察局、环境监测站具体负责同志为成员具体负责此次饮用水水源地调查、评估工作。
1.2工作主要容
1、完成全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资料收集与整理,对全县15个镇及1个开发区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全面调查。
2、确定3个农村饮用水源地,并进行现场详细调查与了解,汇总相关资料;并完成集镇和3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查与评估数据库录入工作。
3、编制完成工作报告、水源地简介,根据某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际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及建议。
1.3结论与建议
全县目前共有水厂157家,分布在15个镇、201个自然村,其中县级2家,镇级14家,村级141家,供水规模日供水1万以上有1家,为某县地面水厂,其余均为1000吨/日以下,供水均为地下水。
全县总人口80.55万人,其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服务人口数占全县人口总数的65.7%,计52.92万人。
集镇和农村地下水环境禀赋良好,近三年来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未发生水污染事故。
全县地表水水质总体以环境质量Ⅲ类为主,但各河流水体均呈轻污染级。
饮用水源地存在的问题:
一、地下水型水源地
1、多头管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各乡镇水厂归属部门多,包括建设部门、水利部门、乡镇政府等部门和个人;第二管理部门多,农业面源归农业部门,水资源的管理使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归水利部门、污染源控制归环保部门,水厂的建设归建设部门,水质监测既有卫生部门,也有环保部门。
由于归属及运行管理均处于多头管理状态,各部门均对饮用水源极为关注,都想做好此项工作,各部门关注有余,协调、配合不足,未能形成合力。
2、基础建设薄弱,部分水源地供水能力不足、水厂水处理工艺简单甚至“直供”,未划分水源保护区,不符合饮用水源地卫生防护要求,水源地周围存在种植等现象,标志设立不规,有的取水口周围无保护设施,农田回归水直接进入取水口,饮用水源地周围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由于乡镇水厂规模小,水质水量不稳定,
开展例行监测工作难度很大,且目前乡镇水厂也不具备开展饮水安全监测的能力。
3、在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上还有较大差距。
一些地区的部分领导对饮用水安全问题的严峻形势认识不足,原有的农村改水工程因资金、认识、技术问题及未考虑长远发展规划,已建的工程到现在不少已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况,而再次改水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限制。
4、乡镇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乡镇环境保护监管力量薄弱。
现行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大部分都是针对工业和城市制定的,难以适应基层环境管理的需要。
5、
二、河流型水源地
1、农业面源污染还比较突出。
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不规,农用薄膜回收不到位,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的不合理处置,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缺乏,沟河淤泥沉积,水草丛生,等等,使得农村大小沟河水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水环境污染较为突出。
2、工业污染达标水平不高。
目前,在各镇建立的工业集中区、产业园、创业园等,以及在农村遍布的工业点源基本上没有治污设施,即使有治污设施企业仍存在着偷排、直排污染物现象,给水体带来一定压力。
3、生活污染的比重逐步上升。
随着城镇居民的日剧增长,集镇垃圾随意堆放,生产及生活污水乱排,致使大量污水进入(渗
漏)水源保护区。
对现有土地、水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土流失、水面养殖等,也是造成饮用水源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
4、外地客水、上游工业污染源、水上运输等影响。
我县地处宝应县的下游,上游来的客水对饮用水源的水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水上交通运输,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生活垃圾、油污等对水体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建议
1、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责任,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环保部门加大对水源地围的污染源监管,农业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技术支持,建设部门对乡镇、农村饮用水建设提供资金,卫生部门加大对乡镇人口的卫生防治。
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进行专项监督与考核。
2、建立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加快保护区建设工作,根据不同的水源地特征建立、完善应急处理机制,确保饮用水安全。
3、加大水源保护工作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宣传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全民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饮用水源地的良好氛围。
4、加大水厂水质监测力度。
为确保居民的饮用水源地环境安全,防止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发生,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水厂水质的监测力度,及时掌握水质指标,一旦发现水质异常,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并在第一时间按照应急预案开展工作。
5、县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
1.4组织分工
一、组织领导。
某县环保局成立全县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与评估工作领导小组,朱堂珍局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叶旺森、王永华担任副组长,成员:吕斌、吕健、金富、正云、周斌、戴玉岗等。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戴玉岗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指导协调工作,对工作进度进行督查,并组织调查评估技术成果上报。
二、部分工。
某县环境监测站负责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并汇总全县水源地监测环境信息数据库,对全县饮用水水源地的总体环境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某县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制定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治技术方案。
某县环境监察局负责汇总全县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信息,编制全县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制作全县饮用水水源地图集。
三、时间进度安排。
动员部署阶段。
6月底召开全县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
实施阶段。
以2009年为基准年,动态更新全县城镇饮用水水源地主要环境信息,调查收集全县所有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部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基础环境信息。
调查数据库中城镇部分、农村部分分别于7月30日前、8月15日前报市监测站。
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和污染防治技术方案于8月15日前报市环科所。
8月20日前将全县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报告、数
据库及水源地图集报市水支队。
1.5质量控制
在饮用水监测过程中,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公正、准确,我们按照国家、省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要求,制定年度质量控制计划,并认真组织执行。
监测人员持证上岗,监测仪器设备定期检定;监测时,采用全程序空白、现场平行样、实验室平行样、实验室密码样等质量控制手段;监测数据从采集到报出经过校对、审核、签发等严格审核,通过以上措施保证监测质量。
第二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
2.1自然地理概况
1.地理位置:某县地处省里下河腹部北部地区,位于中西部,东经119°33′49″至120°05′17″,北纬33°16′44″至33°41′03″之间,东临射阳县,南与盐都县和市城区交界,西南部与宝应、隔水相望,北部、西北部与阜宁县接壤。
2.地形地貌:某县地处扬子淮地台一级构造单元的北断拗带。
以串场河为界,分东西两部分。
东部属海滨平原,西部属江淮平原,在地质构造上同属北断拗带组成部分,地层属性上同为第四纪覆盖层,岩性为松散粘土、砂质粘土。
某县位于淮河下游的北平原区,地势平坦低洼,东北沿岗一线和西部走马沟两岸略高,地形剖面呈马鞍形。
全县整个地形,从西向东呈双峰型分布。
东塘河两岸地势最低。
全县地面平均真高1.74米,最高处3米,最低处只有0.7米,高程差在2米以上。
3.气候特征:某县境地处亚热带北缘,四季分明。
冬季天气寒冷少雨,寒潮时有入侵;春季天气多变,乍冷乍暖,多大风、连阴雨天气;夏季天气炎热,雨水集中,多台风暴雨;秋季秋高气爽,天气回凉。
年平均气温为1
4.2℃,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28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0%。
每年7-10月上半月,时有台风入境。
夏季易雨涝,春季易干旱,地下水位偏高,旱、涝、风、渍四大灾害发生频繁。
4.流域水系和水文特征:
(1)地下水
某县地处淮河下游,是里下河地区的腹部洼地,境沟河纵横,水资源十分丰富,某县年降水量为10.288亿立方米,地表水为2.824亿立方米,地下水为1.462亿立方米,全县年用水总量约为5.116亿立方米,所以对于一般年份水资源基本能满足需求。
全县共有水域面积28780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24.9%,其中荡滩面积14867公顷。
水面是仅次于耕地的第二大土地资源,而且水质肥沃,天然饵料比较充足,属营养性水体,适宜多种水生植物和各种淡水鱼类的生长繁衍,淡水鱼养殖年生长期可达7个月以上。
(2)河流型
某县地处北里下河地区的腹地,属长江水系,境沟河港汊纵横交错,共有大小沟河3000余条。
主要排水入海河道为黄沙港,另有部分洪水从射阳河下排入海。
主要骨干河道还有:南北向的蔷薇河、戛粮河、西塘河、东塘河、渔深河、串场河、通榆河和东西向的南盐河、北塘河。
主要支河有皮岔河、芦沟河、盐建河、
建港河、马泥沟、寥家沟等。
其中西塘河用于饮水,其它河流主要用于养殖、灌溉和工业用水。
2.2社会经济概况
1.行政区划:某县隶属市,位于北平原。
至2008年底,全县境共有15个镇:近湖镇、上冈镇、冈东镇、草堰口镇、庆丰镇、冈西镇、钟庄镇、宝塔镇、高作镇、建阳镇、颜单镇、营镇、恒济镇、沿河镇、芦沟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某县经济开发区,199个村,47个居委会,1364个村民小组,县治所在地为近湖镇。
2.人口及其趋势分析:从城乡分布来看,2009年末全县非农业人口达367690人,占总人口的45.64%,农村人口为437855人,占54.36%。
近年来,由于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人口城镇化不断增长。
采取多种措施和合理规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努力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某县人口汇总表
3.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1986年~2008年,某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国生产总值从1986年的5.58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68.61亿元,增长29.22倍,年均增长16.76%;财政收入从1986年2681万元,增加到18亿元,增长66.16倍,年均增长21.07%,各项存款从1986年1.90亿元,上升到123.38亿元,增长63.94倍,年均增长20.9%,农民人均收入从1986年524元,上升到6835元,增长12.04倍,年均增长12.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8年达到12339元,年均增长15.29%。
三次产业结构由1986年52.39:28.78:18.83调整为15.24:49.8:3
4.78,某由农业县逐步转型为工业为主的县份。
20多年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县经济综合管理体制不断进行重大调整。
石油机械、节能灯具、皮鞋及鞋材等成为特色产业和经济发展支柱。
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初具规模。
4.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
据2001年统计资料,我县土地总面积为1154平方公里,其中现耕地64600公顷,园地3732.0公顷,林地4380公顷,牧草地71.5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3616.6公顷,交通用地3408.7公顷,水域28780公顷,未利用土地593.5公顷。
土地利用特点为: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农业用地比例大。
全县土地利用率93.38%,农业用地率68%;土地开发利用率、土地垦殖指数高。
全县已开发土地利用率为100%,土地垦殖指数为56.2%;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4.9%。
存在问题
(1)人均耕地面积少,全县人均耕地只有0.081公顷。
(2)全县可供开发复垦的土地后备资源有限。
(3)水域面积较大,但利用产出率低,绝大部分属于粗放养档次。
(4)土地生态质量下降,化学农药污染严重。
(5)工业项目引进力度的加大,使用地量逐年增大。
2.3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我县地处低洼,降雨较为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承受上游来水压力,废弃水不能利用,因此易涝易旱,灾害频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密集,供用水量逐年增大,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较为突出: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我县现状供水工程设施旧老化,供水能力削弱,使本地水资源不能满足供水需要,枯水年情况更加严重,必须依靠外来
水的补给。
(2)污水处理能力差、水污染严重
多年来,由于投入不足、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治污措施严重滞后,07年以前全县无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全县工业规模企业虽有废水处理设施但不正常进行处理的比例相当高,大量工业废水和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进入地表水体,水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
现我县已投入巨资建成某县城北污水处理厂、某县城东污水处理厂,现已投入运营,某县上冈污水处理厂、某县城南新区污水处理厂正在筹建之中。
(3)河道淤积严重,调蓄能力差。
多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水生植物滋生、废弃物的投入和大量废污水排放入河,造成河道淤积日益严重。
据了解,2009年全县共疏浚河道33条183.2公里299万方,疏浚村庄河道50个村158.2万方。
改善了河道水质。
(4)大量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随着我县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的集中、工业废水总量逐年加大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加之农业化肥、农药汛期随雨水流入河网,造成大部分河道水质的恶化,不能正常使用。
目前,我县除县城区域用水来自地表水(县自来水厂供水)外,乡镇、农村用水全部来自地下水(各镇农村自来水厂供水),加上我县工业对地下水用水量的逐年加大,造成我县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大大超出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限
度,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县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4水资源利用状况
1.水资源情况:某县一般年份雨量充沛,加之地势低洼,水面积比例大,水资源比较丰富。
但由于水资源在时段及地区的分配上不尽均匀,丰水年和汛期的地表径流以及大量客水因无拦蓄调节措施,全部废泄入海。
地表水资源:境地表水资源源于大气降水,河川径流由大气降水在地表汇流形成。
县境雨量充沛,但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比值为3.61:1.1986年-2008年,县域平均径流深260.8毫米,径流系数0.26,径流量2.97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是指赋存于新生代第四系松散层的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
县境浅层地水矿划度M<2mg/L的淡水面积为612平方千米,可适当开采利用2mg/L≤M≤5mg/L的半咸水面积为496平方千米,其余面积为不能开采利用的M>5mg/L
的咸水。
境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量为1.04亿立方米,其中淡水资源量为5137.9立方米。
水资源总量:据此,境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4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42.3立方米,每公顷平均5824.5立方米。
近10年来,我县水资源利用率约为30%。
全县水资源利用率的变化趋势平稳。
2.供水与用水情况:全县的用水结构主要为生活、工业用水,相同来水频率年份农业用水量总体趋势是下降,占总用水比重在逐年下降。
县城区采用的地表水,日供水能力约5万吨。
实际用
水3.5万吨。
乡镇、农村采用的地下水,供水能力完全能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
据统计:2009年某县城区人均日生活用水量128.4升,农村人均日生活用水为28.65升。
3.供水组成:我县日供水可供万吨以上的饮用水源地为西塘河饮用水源地、戛粮河饮用水源地,分别去用西塘河、戛粮河原水,主要供应县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
乡镇及农村用水主要以取用地下水为主。
第3章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和水源保护区划分析
3.1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
某县城地表水厂于1994年建成投产,至95年度,县城居民饮用水源主要以西塘河水源地地表水为主,戛粮河水源地为备用水源,现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
1、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
某县饮用水水源地空气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我县饮用水源保护区没有特征的污染源,环境质量良好。
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
县城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点设在某地表水厂取水口上游1000米断面(即西塘河近湖镇唐桥村),共布设两个测点1-1、3-1, 2009年每月监测一次,全年监测12次。
监测项目参照《省地表水监测技术规》中所有必测项目,评价参数选用《“十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中规定的16项指标:水温、PH、溶解氧、挥发酚、氟化物、石油类、总磷、粪大肠菌群、氨氮和
高锰酸盐指数、总铜、总锌、总铅、总镉、六价铬、总氰化物。
2009年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较2008年有改善,综合污染指数有所下降。
2009年我县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虽然受到一定的污染,但水质仍属较好,水质属尚清洁型。
“十五”期间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较好,几年中除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偶有超标外,其他指数均达标,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53%。
县城饮用水源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其污染原因为:
⑴、我县虽属里下河地区,水网纵横交错,但地势低洼,河流的流速和流量都不大,河流自净能力较差,不利于污染物的净化和降解。
⑵、饮用水源上游来水水质有所下降,也是导致我县河流水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⑶、某是农业大县,粮食棉花等农作物是我县种植业的主产品,化肥、农药用量大,使用强度逐年上升趋势。
农药、化肥,一部分残留土壤,使土壤功能减退一部分流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
一部分残留农作物中,影响人们的健康,加之养殖业的发展,
⑷、水产和畜养殖业的发展,畜禽的粪便有许多自溢水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明显,增加水体有机污染。
⑸、水上交通运输环境管理不到位,石油类跑、冒、滴、漏,以及工业废水中石油类不能得到有控制是造成石油类污染的重要
原因。
3.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
为规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标准,2009年我县根据《中华人民国水法》、《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围进行划定(政复【2009】2号),并以建政发〔2009〕146号文件下发《某县生活饮用水安全管理办法》。
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保护围为:
一级保护区:西塘河和戛粮河取水口上游1000米至下游500米的水域及其一级保护区水域与相对应的两岸纵深各1000米的陆域围;
二级保护区:西塘河和戛粮河一级保护区以外上溯2000米、下延500米的水域围及其二级保护区水域与相对应的两岸纵深各2000的陆域围;
准保护区:西塘河和戛粮河二级保护区边界上溯2000米、下延1000米的水域围及其准保护区水域与相对应的两岸纵深各2000米的陆域围。
表3-1 某县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汇总表
第四章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
4.1 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
1.某县县城区用水由某县地面水厂提供,主要取用西塘河、戛粮河原水。
服务人口为28.5万人,实际日供水为3.5万吨,实际取水量占工业生活集中式用水量比例为75%。
县城区服务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38.38%。
现对2个饮用水源地划定了水源保护区域,并设立水源保护标志牌。
2.我县共对3个农村饮用水源地进行了调查,共计服务人口2.07万人,实际取水量29.23万立方米/年,服务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2.57%。
3个农村饮用水源地经县环境监测站监测,按《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评价,水质类别均为良好。
3.近3年来,我县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境未发生过1起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
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某县饮用水水源地
基本信息汇总表
表4-2某县发生各类污染事故情况的水源地汇总表(单位:个)
表4-3某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特大和重大污染事故情况列表
4.2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
1、2009年,我局监测站对西塘河严桥断面、戛粮河收成断面(县城饮用水源地)进行了12次监测,依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在6月偏低,但各项指标年均值全部达到三类水标准。
2、今年7月份,对3个典型村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监测。
某县境有河流型和地下水型两种水源地,除西塘河水源地、戛粮河水源地为河流型水质,其余水源地均为地下水型。
3.评价标准
根据监测结果,以《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判别,益林镇潮河水源地水质类别为Ⅲ类,满足饮用水源地的Ⅲ类水质要求。
调查的17个地下水型水源地中,以《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判别,地下水型水源地水质类别均为Ⅲ类水质,水源地水质良好。
表4-4 某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汇总表
5、我县共有2个河流型饮用水源地。
其中,西塘河、戛粮河2个水源地都属于里下河水系中的射阳河二级水系,两个断面的水质都执行的地面水三级标准,因受上游客水影响、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水上交通运输影响。
经监测显示,西塘河水质夏季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