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言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班级、班级管理的概念、地位和作用,以及班级管理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的范围,充分掌握班级管理科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班级、班级管理的内涵、地位和

作用

一、班级与班集体的概念

二、管理与班级管理的内涵

1、管理是指人们的在群体的共同劳动或共同工作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

2、班级管理的内涵及其现象形态

⑴班级管理的内涵

班级管理是对一个班级内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班务等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以期协调班主任和其他教育力量,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班级集体,最大限度地实现育人目标的微观管理工作。

⑵班级管理的现象形态特点

管理时限的确定性、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被管理者之间的平等性、管理内容的同一性、管理形式的灵活性、管理效果的长效性。

三、班级及其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级是传授知能的主要机构,具有社会传递的功能,加强其管理,能使教学工作更加有序;

2、班级是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具有教育的功能,加强其管理,能使育人工作更加有效;

3、班级是沟通师生关系的主要桥梁,具有交际的功能,加强其管理,能使教师、学生双方都得以提高;

4、班级具有社会化的功能,加强其管理,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社会生活;

5、班级具有选择的功能,加强其管理,能使学生的成才更加顺利。

第二节班级管理科学的性质、

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班级管理科学的性质

1、是一门边缘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3、是一门社会科学,具有社会性的特点。

二、班级管理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班级;

2、班级管理活动的现象及其规律。

第三节班级管理科学的研究原则与方

一、班级管理的科学的研究原则

1、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原则;

2、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依据的研究原则。

二、班级管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的方法;

2、实验研究的方法;

3、历史研究的方法;

4、比较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班级制度及其管理理论的历

史考察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班级制度及其管理理论的创立,作为宏观教育制度的重要基础,中观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也如任何一种先进的教育制度一样是时代的产物,人类智慧的结晶。要掌握这一制度及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这有利于更好地在实践中应用。

第一节班级制度的产生和演变

一、班级制度产生的历史基础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培养大批人才;

2、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要求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

3、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勃兴也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和范围。

二、班级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古代萌芽状态的班级授课制

1、西方在公元一世纪上半叶,昆体良的老师曾实行班级教学制。

2、我国萌芽状态的班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实践中开始涌动。

(二)近代班级制度的确立

1、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及班级授课制作了概括性的叙述和理论证明。

2、我国在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办时,才开始采用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

3、1903年,清廷正式颁布实行《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以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以班级授课、管理为主要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三)现代班级制度的改革与波折

1、德可乐利教学法;

2、葛雷制;

3、道尔顿制;

4、文纳特卡制;

5、设计教学法。

(四)当代班级制度的发展与改进

1、纵向年级制;

2、横向年级制。

三、班级制度的历史地位与评价

班级制度从一开始就适应着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着教学、教育的需要。它与个别教学相比,有着很大的优越性,但同时又有它一定的缺陷。因此,尽管它是学校教育中主要形式,但应该不断更新,这样才会不断发展下去。

第二节班级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关于班级教学及其管理的理论

(一)夸美纽斯的理论

1、班级教学制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

2、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可以互相激励、帮助、能够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

(二)贝尔——兰喀斯特的“导生制”理论

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而且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

1、根据儿童的知识程度而不是年龄,实行灵活编班;

2、根据学校、班级需要和学生学习情况挑选和改换导生;

3、根据儿童学习好坏和表现优劣实施奖励与惩罚。

(三)阿雪黎等人的班级教学管理理论

1、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2、以教材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3、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二、关于班级社会行为及其管理的理论

(一)卢梭自然主义的管理理论

卢梭提出尊重儿童天性,反对用权威去约束儿童,也反对无原则地迁就儿童,使儿童任性、放纵。

(二)赫尔巴特的传统行为管理理论

1、把学生“管”起来,防止其“越轨”;

2、对“越轨”的学生要实行压制以至体罚;

3、使慈爱与权威相配合。

(三)盖哲尔的班级社会体系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如任何人一样,他们的社会行为都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群体和个人三个因素的影响。

三、关于班级集体及其管理的理论

(一)马卡连柯的理论

他认为,在集体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教育必须在集体中施行,集体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手段。他还提出了集体教育的基本方法是平行影响的教育法。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

他认为集体要为每个成员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条件,使教育者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与集体对学生的影响很好地结合起来。

(三)诺维科娃的理论

她认为,班集体的组织功能不仅在于各种小组集体的建设,更重要的在于这些小组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由此产生整体教育效应。

第三章班级管理科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班级管理科学的教育学、心理学及管理学基础,充分认识这些理论基础是进行班级管理的直接理论依据。

第一节班级管理科学的教育学基础

一、社会环境与班级相互作用的理论

(一)社会环境对班级的作用影响

1、国家教育方针、社会信息对班级的影响;

2、社区环境对班级的影响;

3、学校小环境对班级的影响;

4、学生家庭对班级的影响。

(二)班级对社会环境的反作用与影响

二、班级思想品德教育的理论

1、活动和交往是班级德育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

2、外界的教育影响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内部矛盾起作用,必须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3、思想品德的形成既是一个不断塑造和改造的过程,又是一个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三、班级教学工作的理论

1、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辩证统一;

2、教书与育人密切结合;

3、知识与发展相互促进。

第二节班级管理科学的心理学基础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论

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动力在于其身心内部的矛盾斗争;

2、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

5、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具有不均衡性。

二、班级教师心理特点的理论

(一)教师职业意识特点

(二)教师职业技能的特点

1、感知上具有敏锐性;

2、思维上具有创造性;

3、情感上具有向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