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 让科学课充满生活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充满生活力

走进生活,让科学课充满生活力

新区实验小学冷伟江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思想,简而言之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所谓生活力主要指生命个体维持生命、适应环境、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本领,它由众多的素质要求组成。学生拥有生活力的指数是衡量素质教育质量的重要标杆。

科学课作为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及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课本中的好多内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么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学校实际,紧随课程改革的步伐,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让科学课堂充满生活力?下面谈谈我再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品种繁多的土壤岩石等都是小学生探究的对象。田野、山林、果园、工厂都是小学生探究的操练场,学生的实践活动有着广阔的渠道。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教学《动物》这一章时,我就让学生课前准备捉一些蜗牛、蚂蚁、蜻蜓等动物,上课时带到教室里进行仔细观察、比较,既诱发了学生从小有研究科学的兴趣,又为学生深刻认识动物提供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动物的学习研究,使他们认识了这些极小的动物,并产生了爱怜之情。我还在课上出示了金鱼、公鸡、青蛙等动物,让学生观察研究,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兴趣。我就根据学生的这个特点,并参照家乡丰富的动物资源,让学生饲养一种小动物。每个学生都饲养了一种小动物,并能成功养殖。通过学生的这种行为,既让他们观察到了动物一生的变化和生活的习性,又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做任何事情如果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是他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是他们新接触的学科,如果不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没有动力,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兴味索然,味同嚼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精心创设情景,引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因此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就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引起他们对于学习内容的好奇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2.采用实验的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全面提高科学的学习质量,做好科学实验是关键一环,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师演示“热喷泉”的实验。在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瓶上塞上带玻璃管的瓶塞,玻璃管直插到瓶底,教师用热水浇在烧瓶外面,瓶里的水立刻从玻璃管上喷出,就像喷泉一样。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热胀冷缩”知识的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动手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更能提高学习兴趣。马芯兰教师也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

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与轻松。因此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三年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我先发给每个小组一些会下沉、上浮的材料,他们就会模糊地认为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没有关系的。我适时地提供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又惊喜地发现,物体的沉浮与轻重有关。“物体的沉浮与大小有没有关系呢”?我再提供学生一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又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这一课中,我分层次地发放材料,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

科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了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时间和空间跨度大,许多物质变化,生物生长等过程无法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和体验,这时利用多媒体就能弥补这些不足,可以让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体验和探究,获得相应的科学知识;可以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同时,形象、生动、直观、丰富、详实的影像资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创建灵活多变课堂的教学氛围,达到事半功倍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有效性。例如,在教四年级下册的《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因为无法在较短时间内看到植物完整的一生,教师就可以播放视频:“种子长出根—发芽—长大—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完整地看到了植物一生生长过程。这不仅将一些植物资源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孩子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展视野,启发更多思考的目的,而且还能提高课堂趣味性和生动性,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告诉孩子们在其他媒体中补充,鼓励学生看“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立足我们的生活,要从我们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是科学教师教学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长久的、棘手的又必须要关注、要解决的问题。另外,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具备独有的人文价值,为教学中渗透德育提供了可能,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握科学课程的独特价值,适时渗透德育是必要的。如此这般,更需要我们广大科学教师在实践总结中不断地完善,让我们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教学真正做到有效,让科学教学真正的“科学、有效”,让科学课堂充满活力,为学生生活力指数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