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古代中国主流社会思想的发展演变:百家争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和发展;宋明理学;明末清初的早期启蒙思想等。
(2)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救国思潮;地主阶级的“师夷长技”思潮,资产阶级的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潮(君主立宪、民主共和)、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思潮(民主与科学);无产阶级学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等。
(3)古今中外不同时代各具时代特色的文学艺术,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西方世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文学、艺术等,均体现着上述唯物史观原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
(1)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确立转型: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铁器时代生产力的进步,封建农民与地主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生产关系,形成了以土地私有为核心的封建农耕经济基础,进而春秋战国至秦这段历史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制度,秦通过战争实现了全国统一,确立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
(土地私有、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全国统一、思想文化统一)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确立转型:以机器生产、科技进步为典型代表的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进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雇佣关系取代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依附关系,形成了以雇佣剥削为核心、以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为突出特征、以科技进步为推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进而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改革、统一等多种方式确立了公民选举、议会立法、政党政治、权力制衡为典型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转型。
(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确立转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无产阶级经济地位的恶化,政治权力的被剥夺,使无产阶级日益觉醒,并通过斗争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平均、平等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追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与国家,二战后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建立、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等史实均属于此史学范畴。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地主阶级主导下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推动下,引发了社会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国家体制、社会权力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通过各国改革,完成了中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2)农民阶级斗争推动下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古代中国朝代的更替,主要封建王朝初期社会政策的调整,盛世局面的出现均受益于农民阶级的斗争推动。
(3)资产阶级主导下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主导下的革命行动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如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制。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推动下发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4)无产阶级主导下向社会主义转型: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国际工人运动、近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种种探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