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一、调查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一部分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甚至成人都存在感恩意识缺失、感恩传统淡化的现象,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危机事件。这种现状引起了全社会对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关注。“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目前,我国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国家、社会、家庭给予了小学极多关注,而处于一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们,不仅需要在知识上有所增长,更重要的是要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更应该加强实施。实施感恩教育不仅是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调查目的与意义

一是希望通过此次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各界对于感恩和感恩教育的关注;二是希望通过个案研究调查小学生感恩现状,使家长、老师能够了解到小学生现有的回报意识;三是希望提出的培养中学生感恩意识的策略能够为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些参考;四是依据获悉的材料对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进行剖析,探究其原因,为以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2-5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四、调查方法与过程

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作切合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别涉及了学生的感恩认知和感恩行为。然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回收问卷,对问卷进行处理,统计数据,此次调查中,在我校随机选取120名学生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效问卷120效问卷回收率为100%。

五、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小学生感恩认知是本次调查的基点,它主要包括学生对感恩、知恩、识恩、报恩的必要性的认识。由下表可知,26.7%的学生认为小学生应该感恩是非常必要的,58.3%的学生认为基本必要感恩父母,78.3%的学生认为基本无必要感恩老师,85.8%的学生认为基本无必要感恩同学。

对小学生感恩行为的调查,我们根据感恩的对象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由下表可知,只有6.6%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41.7%的学生偶尔记得父母的生日,51.7%的学生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在父母工作忙或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9%的学生经常会主动做家务。这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说明小学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转化为行动。当今的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长重视孩子的生日胜过自已的生日,总认为孩子小,替孩子包办力所能及的家务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家庭教育不利于孩子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福;当处于困境的人寻求帮助时,70%的学生经常伸出援助之手。

六、调查结论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我校的学生感恩现状一般化,不论是感恩意识还是感恩行为都存在着一定的缺失。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只要我们及时抓住时机,施加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就可以使他们基本具备感恩意识,认同对

父母、老师、朋友、的感恩。

七、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小学生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的脱节、不协调,已反映出青少年道德和人格的缺陷,也严重背离了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教育方针和目标。给学生补上感恩这一课已经迫在眉睫,也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学校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分析导致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其中,家庭因素在小学生感恩意识最初的建立与否中占有主导性地位。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现在,人多数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娇生惯养,优越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只想到自已的需求而从不站在他人立场上看待问题。因此,才有了现在的许多在青少年身上出现的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如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理解,缺乏对父母付出的认可,认为所有的人对自已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

2.父母教养观的偏差。有些父母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着过重的补偿心理,总是希望把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样孩子就成为实现父母意愿的工具。

有些父母不是按照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要求来塑造和培养子女,而是把子女当作自已的“私有财产”,在生活上大包大揽。过多的呵护助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和寄生思想。

“只要你学习好,就是对我好”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造成个别孩子由娇而横,唯我独尊,由爱生恨,甚至有的还恩将仇报,这必然使子女将父母为自已所做的一切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而根木不会对父母萌生任何感激之情。在许多中小学生看来,学习是我的天职,感激父母暂时还没想到。这的确是一般学生的“正常”思维,也是当前一部分父母教养观的必然结果。

3.父母自身地位的缺失。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父母细致周到的照顾,偶有一点不如意,就给父母以脸色,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相威胁。感恩应首先从对父母的感恩开始,而我们的父母很少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甚至给孩子的爱过于“伟大”,使自已失去了的尊严,失去了地位和人格,也使得孩子失去了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父母要有自已的尊严,应与孩子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对孩子过分关爱和亲密,让各自都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让亲子之间彼此尊重,这对双方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学生全面发展和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场所,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给予感恩教育足够的重视,道德教育缺乏实效性。

1.个体智力发展的过度关注,品德教育的普遍忽视。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然而,最终的人才选拔、未来生活的质量,依然由考试一锤定音。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五育并举、道德为首”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在评价学生时,往往只注重所谓的“主课”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科学有效的衡量标准这些重智能轻品德的教育使得当代青少年没有了对他人的关爱,没有了对他人的尊重,没有了起码的做人的基本礼貌和礼仪,没有了感恩意识。学校在明知道德教育重要的基础上,对品德教育只是无关痛痒地泛泛而论,不求有多少效果,将主要精力投人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中。

2.学校德育实施中存在着理想化、圣人化、纸面化的特点,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又纯又高的道德理念,脱离了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缺乏认同感;目前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致使学生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直接导致其参与热情的缺失;另外,学校往往把德育置于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切实有效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特别是对处于他律水平的小学生,这种德育方式和内容难以被他们理解,也就无法转化成自律的标准。因此,学生感恩意识缺乏与学校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德育有着密切关系。生活是德育的土壤,也是德育的起点,回归生活应该是新的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要从根木上消除传统道德教育的积弊,构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