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教案

主备人:莫小妍

授课人:黄飞贞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能力目标: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内在联系。

3、情感价值: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体会作者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那它究竟是怎样成了我们永久的痛的?谁应为它的悲剧负责?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感受那份痛,去触摸那份痛。

二、介绍余秋雨

三、研析课文

1、整体把握

本文共四节,请大家概括各节的主要内容,想想各节之间的联系。

明确: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

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

2、内在情感

我们可以看到课文每一部分都是上一部分的内在延伸,思想内容上在逐步深化。但这仅仅只是概括了

每部分的内容,我们要的是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其实每一节都在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每部分都有作者想要突出的本质内容,而作者的情感也是随之而动的。这才是我们所要把握的重点。

(1)、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了王圆录和莫高窟的关系。那他们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其实就是一个民族和一段历史的关系。在课文中有作者的原话“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湖北麻城的农民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而他只是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的钱财,让他们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这当然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一叙述表达作者无比沉痛的心情。)

(2)、第二部分,叙述了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我们可以看出这段文字作者想要突出的是什么呢?(作者特别写出了王道士对敦煌文物的破坏性行为以及自己心中的历史沉重感,所以他要突出的是愚昧和痛心。这“愚昧”显然不只是王道士的愚昧,如果是也不会如此痛心,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知道是为那个民族的愚昧,那段历史的愚昧而痛心!)

(3)、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突出屈辱和悔恨。这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这段文字读来都让人心痛,粉刷价值连城的壁画都让人觉得荒谬了,更不用说为了几个银钱大卖宝物。其中对王道士品位的描写和王道士送客的描写十分精彩,冷静而客观,沉郁而无奈。作者的情感也被推向了一个高潮,终于怒吼出了:我好恨!这种“恨”,不是对劫掠者的恨,而是对被劫掠者的恨;是民族的悔恨,是历史的悔恨。作者的心是及其苍凉悲怆的。)

(4)、第四部分,写中国敦煌研究家们的辛勤工作,表达对敦煌历史的忧思,同时给世人以警醒。(这是作者在“恨”之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余地。虽然国际学术讨论会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结论,但中国专家们没有太大激动,只是默默离开了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我们的敦煌学者忍辱负重几十年并不是为了一个“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结论,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才能真正焕发出它的光彩。所以光明背后仍是伤感与痛楚,耻辱与愤懑,作者只能用惜墨如金的一笔给人以无限思考。)

小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注重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注意一些关于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的表达,只有用心去读去理解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深刻理解到文字背后的内涵。

四、反思

了解了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史实,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注意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起悲剧性,思考造成这出悲剧的原因。

2、了解重要语句所蕴涵的意义,并注意对词语感情色彩的品味。

【教学过程】

—、思考谁之罪?

敦煌文化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却横遭抢劫大量流失。这场悲剧成了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痛,在痛之余我们也在思考,是谁酿成了这出悲剧?请大家展开讨论。

﹙一﹚走进千古罪人——王道士

1、我们先来看看王道士的所作所为,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他的罪状

粉刷墙壁(第二节第三段)、砸碎塑像(第二节第4段)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报送官员(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这样的道士你做何评价?

(愚昧、贪婪、无知、麻木、小丑、罪人……)

3、对他,余秋雨先生是怎样评价的?找同学起来读一读。

A、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B、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承担起这笔文化重债,我们也会觉得无聊。

C、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

请大家认真品味这几句话,多读几遍,重点理解最后一句话,思考为什么说他只是一个小丑?

明确: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白什么是爱国,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比起卖国求荣的统治者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的怪胎,是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且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成了错步上前的小丑。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去向谁声讨呢?

(二)、直面罪魁祸首——统治阶级(满清官员)

对王道士罪行的声讨与审判没有消解作者的愤怒,减轻作者的沉痛。即使没有王道士,国宝的流失也是必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对祖先遗留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仅看不牢守不住,反而大量糟蹋,以致于列强有机可乘,这才是酿成这出悲剧的根本原因。

二、品味精彩语句、语段

本文有较强的技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的传神的细节。

诵读、品味。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2.“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品味:外国掠夺者掠走大量珍贵文物,老弱的民族被野蛮地宰割。

3.“王道士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品味:王道士把这巨大辉煌的文物宝库当作了自己的农家小院,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认真”地毁坏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