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中古史教学中教材建设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中古史教学中的教材建设问题摘要:文章从评价该校现用中古史教材的优缺点出发,对高校中古史的教材建设进行了一些有益探讨,指出高校教材建设问题非常重要,关系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保证,要求教材编写者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感,努力提高教材编写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中国古代史;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材是决定学校教育成效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各高校都必然注重相关的教材建设。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4年,在十多年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铜仁学院历史系曾经在不同的时期选用过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詹子庆主编的《中国古代史》和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等不同教材。这些教材各有特点,曾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时间推移,曾起了重要作用的教材,有的观点渐显陈旧,没有吸收近年来的新研究成果,有的知识内容较深,叙述系统性较差,不太适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所以改选高质量的新教材就势在必行。

2005年至今,我们又改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由赵毅、赵轶峰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它注重中国文明在发生与演变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特征,以此为主线展开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内容上尽量反映近

年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在学术思想方面,对中国历史的结构特征、历史变动机制、文明演进与民族关系、各个时期的制度体系和文化精神,以及诸多若干历史问题做了新的表述。全书内容丰富,结构新颖。从成书时间和知识内容体系上走的是文化史观的道路,教材体现了文化史观指导以人类文明、文化发展的线索展开论述中国历史的当今史学著述新理念,很大程度上也能体现比较新的考古学成就和新的史学观点,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但是,作为国家级优秀重点教材,它却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失误。现结合该教材的一些相关内容,对该教材的一些主要失误作如下概括。

首先,体例不太合理。教材体例的内容很广泛,大致包括教材内部的组织结构与教材内容的具体表达方式及写作技巧等方面。就内部组织结构而言,该教材大体上按朝代顺序分为七大编,总体结构是较为合理的。但是就其小的章节而言,却存在着某些缺憾。以唐朝前期有关贞观时代的内容为例,该教材把贞观时代的统治分编于不同的章节,如第十八章第三节阐述贞观论政,第二十章第一节讲贞观时代的稳定和发展。虽然它作这样的安排有其自身的考虑,即服从各自的章节主题。但是它把贞观时代分开来编写,不仅有些内容有所重复,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把贞观时代的内容分散开来了,既不利于学生对整个贞观时代的整体把握,又不利于课堂教学。再以内容表述而言,该教材同样出现了一定的失误。如第十五章中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阐述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时,并没有讲到

均田制,而是把均田制作为另外一节来加以专门阐述。这样安排,虽然有利于体现均田制的重要性,但是我们要知道,实行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讲授孝文帝改革时不能不提到均田制,否则其内容就不完整了。因此,该教材在编写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时剔除均田制,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整体把握。总之,该教材的体例不太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讲授时很多地方需要作调整,学生在课堂听课和课下阅读中更需要调整思维过程。这不太符合大部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其次,知识点频见错误。该教材以文化史观为主导,增加了大量的考古学资料和新的研究成果,并关注下层百姓的生活,应该说这些知识点都是该教材的一些亮点。但是该教材也屡屡出现一些知识性的错误,尤其是一些时间的表述频频出错。如第三十八章第八节中这样写到:“清政府奉行闭关政策,自乾隆二十三年(1757)以来实行广州一口通商贸易,……乾隆二十四年(1759),提出《防范外夷条规》,……”[1](p797)这句话里就出现了时间上的错误。就算不知道此事件的具体时间,单凭读者对这句话的推断,也可以发现其时间肯定有错误,因为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只是时隔一年,而1757至1759却隔了两年,故其中肯定哪个地方出现了错误。实际上,其错就出现在前一个时间上。我们知道,乾隆元年是1736年,那么1757年就是乾隆二十二年。又据《东华续录》里对以上事件作了明确记载,说清代开始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具体时间是在

乾隆二十二年[2],即1757年。故以上这句话里的时间表述应该把前面的乾隆二十三年更改为乾隆二十二年。再如第二十三章第二节里同样出现了一个时间错误,里面写到:“1227年,成吉思汗得知蒙古商队在花剌子模边城讹答剌被杀的消息,决计亲自西征,遂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授予专征全权。……” [1](p673)而据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决计亲自西征花剌子模、封木华黎为太师的具体时间是在1217年[3],并不是在1227年。又如第十章第一节里讲到吕后的统治时间为公元前194年至前141年[1](p273)。这里再次出现了其时间的错误,实际上,吕后真正统治从公元前194年开始没错,但结束时间并不是公元前141年,而是公元前180年。因为在公元前180年时吕后就已去世,此后不可能再是由她统治了,而统治到公元前141年的是汉景帝。时间表述屡屡出错,而其它一些细节也频有错误出现。如在讲祖逖北伐的内容时,说他见北伐成功无望,遂忧愤成疾,于太兴四年发病而死[1](p378)。但当时的年号并不叫“太兴”,而叫“大兴”,教材在这里把“大”误写成“太”了。还比如在第三十二章第一节里,“铁木真为长子术兀向王罕之子桑昆的女儿求婚,遭到拒绝。” [1](p667)我们都知道,铁木真长子名叫“术赤”,而不叫“术兀”。这些知识性错误虽是一字之差,但却影响非凡。

再次,有些表述欠妥,某些内容前后矛盾。例如,第九章第五节表述到:“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农民反抗斗争,其锋芒直指秦王朝的暴虐统治,终于推翻了秦王朝。” [1](p270)这句话里前面的表述当然没有问题,但最后这句就有问题了,因为陈胜、吴广后来死了,最终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的是项羽和刘邦,并不是陈胜和吴广。可见其表述的确有欠妥当。此外,有些内容的表述也出现前后矛盾。如在表述战国末期楚将项燕的死时,就出现了前后矛盾之处,在该教材第234页说他是自杀而死,而在第269页又说他是被秦将王剪所杀。这里就出现了项燕的“自杀”和“他杀”的矛盾之处。当然,关于项燕的死,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说法,有说自杀,也有说他杀。但在同一教材里没有丝毫说明地采用不同的说法,这就有失学术严谨了,更使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产生迷惑之感。再有,在讲宋朝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时,教材第598页讲到宋朝客户对于地主乃存在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不能随意迁徙,法律地位也很低。而在第632页又说宋朝的客户对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客户还取得了迁徙的自由。这前后表述显然存在严重的矛盾。

基于教学改革中的教材建设问题,结合自己中国古代史的多年教学实践,对我校现用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优劣提出以上浅见,目的在于促成我和同仁们共同思考。以现用《中国古代史》作为教材是否为目前的最佳选择?若别无选择,又怎样在教学活动中面对这样一部既有优长,又有不少失误的新教材?另外,面对现用教材《中国古代史》存在的问题,我们又深感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的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