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研究设计(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s u u
2
GO
14.3.2 左右配对设计
(left-right paired design)
(1) 含义与特点 指同一观察对象两侧器官或组织给于不
同的处理,也属自身配对。特点:可比
性强,但应用面窄。应用范围:适用于 局部作用的因素研究,如扩瞳药、局部 反应药等。 (2) 样本含量估计:与前后配对设计相同。
3
析因分析表
乙 不用 甲 药 不用 用 食疗 食疗+甲药 药 用 食疗+乙药 食疗+甲药+乙药
例4
研究目的:家兔烫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凋亡 变化。通过检测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 (PMN)凋亡,观察烧伤血清和创伤面水 肿液对PMN体外自发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从烫伤组和对照组抽取实验所需 的各种材料,有正常血清、烧伤血清、烧 伤组织痂下液、正常PMN、烧伤PMN。 结果如下:
最适的光线强度为避光培养。
对差错的分析: 本实验中所考察的4个因素均为实验
因素。
一般来说,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
作用。单因素时得出的所谓“最佳水平”,放在一
起做实验时,情况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当因素之
间的交互作用很复杂且具有显著性时,得出的因素
水平组合可能很糟糕。
go
处理:3个6水平、1个2水平的实验因素,若采用正
(3)
注意事项 ① 必须保证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局部性
的,不可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影 响对侧。 ② 应尽量保证两侧的病理模型、实 验方法的一致性,做到组间条件
的齐同。 ③ 处理和对照的左右分配,可用简 单随机方法解决。
左右配对设计的方差分析
基本思想:将总变异分解为处理与对照、左与右、
交设计,尚无相应的正交表。可考虑将3个因素仅 取4个水平,第4个因素仍取2个水平,可选用混合 水平的正交表L16(4326).
说明:A培养基含水量(%): 30 B pH值: 5
45 6
60 7
75 8
C 试验温度(oC): 24、28、32、3
D 光线强度: 强光照 避光培养
表1 用L16(4326)正交表安排上述4个实验因素
优点:①适用面广,可用于两组或多组
实验 。
②应用灵活,各组的样本含量可
不相等。 缺点:①在小样本时,抽样误差较大。 ②设计效率低于配对设计和配伍组
设计。
③所需样本含量相对较大。
14.2.2
样本含量估计(两组比较)
定量资料:n=2[(s/)×(u+u)]2
为两总体均数的差值估计。
u、u分别为正态离差。
)
PMN 凋亡率(%)
DNA 断裂百分率(% 33.383.03 10.601.28 10.411.26 33.072.91 10.531.26 10.691.15
表4家兔烫伤早期血清和痂下组织液对中性粒细胞 凋亡 的影响(
组别
xs
)
DNA 断裂百分率(%) 正常 PMN 33.383.03 10.601.28 10.411.26 烧伤 PMN 33.072.91 10.531.26 10.691.15
1
2
3
2
7
5
8
10
6
9
1
4
3
分组
A
B
B
A
A
A
B
B
A
B
14.2.4
注意事项
1. 注意各组均衡性,减少抽样误差。
如,可先按非实验因素分层,在此基础上进行
随机分组。
2. 最好保持各组样本例数相等。
如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与比较时,人们常常重视
实验组有无效应,而认为对照组只是陪衬而已,因此
往往实验组的样本数多于对照组。
(2)计算基础数据:ΣXU=312, ΣXR=295 , (3) 计算统计量:
C 607
2
SS 总 20 26 32
20 18422.45
2 2
2
18422.45 1038.55
SS 实验
312 295 10
2
2
18422.45 14.45
2. 培养基起始pH值对产物的影响 最适的培养基起始pH值为6.5~7.5。 3. 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培养温度(oC):20 25 28 30 32 35 1.69
VB2含量:1.77 2.00 4.42 3.98 3.02
最适的温度为28 oC 左右。
4. 光线强度对产物的影响 光线强度: 强光照 避光培养 VB2含量: 0.49 4.54
第十四章 研究设计
(experiment design) 14.1 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依据
14.2
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设计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14.3 配对设计
14.4
(matched-paired design) 配伍组设计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1)
提出检验假设:
实验因素:
H0:超短波(U)与红外线(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相同
即U=R; 左右侧因素:
H0:左右侧下肢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相同,即左=右;
个体间因素:
H0:不同个体的下肢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相同,
即甲=乙;
表 14.3 犬号 左侧 右侧 合计 1 20U 18R 38 2 26R 27U 53
GO
பைடு நூலகம்
14.3 配对设计
(matched-paired design) 14.3.1 前后配对设计 (self-controlled design) 14.3.2 左右配对设计 (left-right paired design)
14.3.3 异体配对设计
(heterogeneous paired design)
值得注意的问题:
该表不能考虑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必须考虑交互作用时,应选用L64(43254)
正交表。如果嫌实验次数过多,可使用
均匀设计或分式析因设计,进行探索和
因素筛选。
例2 某医生想探讨不同时辰、不同针刺强度 与下丘脑交叉上颌功能活动的关系。
表 2 处理因素和水平如下 一、动物处理时间 A, 子时(1 点) B,卯时(7 点) C,午时(13 点) D,酉时(19 点) 二、体重(克) 1,80 2,160 3,240 4,320 三、针刺强度 甲,不刺 乙,针刺 10 分 丙,针+电 10 分 丁,针+电 20 分
14.3.1 前后配对设计
(self-controlled design)
含义: 属自身配对设计。
特点:抽样误差小,但要求前后的
影响因素要相同。
应用范围:
主要应用于急性与短期实验,对病情较稳
定的慢性病,若研究目的仅仅是观察短暂
的对症治疗效果,也可用该设计(如研究
催眠药对习惯性失眠的疗效)
样本含量估计:
n=2×[(1800/1000)×(1.96+1.28)]2=68例
14.2.3
例14.2
随机分组
将10名患者随机分配到A(实验组)、B
(对照组)两组中去,先将患者编号,然后
任意指定随机排列表的第4行,去掉11-20
的双位数字后排列见表14.1。
表 14.1 患 者 编 号
随机数字
两组间完全随机设计分组 4 5 6 7 8 9 10
超声波(U)与红外线(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栓干重,mg) 3 32U 29R 61 4 24U 27R 51 5 38R 30U 68 6 28R 34U 62 7 44R 49U 93 8 36U 30R 66 9 28U 24R 52 10 31R 32U 63 合计 307 300 607
14.5
交叉设计
(cross-over design)
14.6
拉丁方设计
(Latin square design)
14.7
析因设计
(factorial design)
14.8
正交试验设计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14.1 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依据
依据:
3.合理确定实验组数。
如:比较某癌瘤切除后化疗与放疗的效果,若 化疗和放疗的疗效未确定,则应设化疗、 放疗和空白对照组;若已知化疗和放疗有 一定疗效,则可设化疗和放疗两组。如果 想了解化疗与放疗之间有无交互作用,可 分为空白、化疗、放疗、“化疗+放疗”四组。
14.2.5 统计处理方法:
定量资料:t检验 完全随机设计的F检验 秩和检验。 定性资料:2检验 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表4家兔烫伤早期血清和痂下组织液对中性粒细胞
凋亡 的影响(
组别(n=6) 正常血清加正常 PMN 烧伤血清加正常 PMN 痂下液加正常 PMN 正常血清加烧伤 PMN 烧伤血清加烧伤 PMN 痂下液加烧伤 PMN
xs
18.752.35 5.980.83 6.120.97 19.842.41 6.471.03 6.320.92
表 14.3
犬号 左侧 右侧 合计 1 20U 18R 38 2 26R 27U 53
个体间和误差。
超声波(U)与红外线(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栓干重(mg))
3 32U 29R 61 4 24U 27R 51 5 38R 30U 68 6 28R 34U 62 7 44R 49U 93 8 36U 30R 66 9 28U 24R 52 10 31R 32U 63 合计 307 300 607
试验号 (1,2,3) (4, 12) (5,10,15) 8,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B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C 1 2 3 4 2 1 3 4 3 4 1 2 4 3 2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2 2 1 1 1 1 2 2 1 2 1 2 1 2 1 2 2 1 2 1 2 1 2 1 1 2 2 1 1 2 2 1 2 1 1 2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6 7 9 11 13 14 试 D 验结果
例14.1 比较黄芪与生血散对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 据以往经验,黄芪可升白细胞1000个/l,生血散可 升白细胞2000个/l,两者合并标准差估计约1800个 /l,拟取双侧 =0.05, =0.10,问每组需观察多 少病例?
本例s=1800,=2000-1000=1000,u=1.96,u=1.28,
研究目的、研究因素、研究投入 (人财物和时间)
单因素: 完全随机设计, 配对设计, 序贯设计
因素
两因素: 配伍组设计、两层次分组设计
多因素:拉丁方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
GO
14.2
完全随机设计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14.2.1
概念与特点
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和
对照组中,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 效应。
SS 左右
307 300 10
2 2
2
2
18422.45 2.45
2 2
SS个体
38 53 ...... 52 63 2
18422.45
938.05
若用完全随机设计:43=64组次 若每组次用5只动物则:645=320 若用拉丁方设计只需16~32只,其设计方案是:
拉丁方设计 体
1 针 刺 强 度 甲 乙 丙 丁 A B C D 2 B C D A 3 C D A B
重
4 D A B C
例3 如表3资料属什么设计
表 3 四种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法的疗效比较(RBC 个百万/mm ) 食疗 0.8 0.9 0.7 食疗+甲药 1.3 1.2 1.1 食疗+乙药 0.9 1.1 1.0 食疗+甲+乙 2.1 2.2 2.0
PMN 凋亡率(%) 正常 PMN 烧伤 PMN 19.842.41 6.471.03 6.320.92
正常血清 烧伤血清 痂下液
18.752.35 5.980.83 6.120.97
两因素实验:样品类别(正常血清、烧伤血清、痂下液)
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状态(正常、烧伤) 正确:23析因设计 end
例1:某研究者在进行“伊利蒙菌发酵”的实验中, 分别对培养基含水量、培养基起始pH值、温度和 光线强度对产物的影响作了研究,其实验过程和 结果大致如下:
1. 培养基含水量对产物的影响
含水量(%):30 40 50 60
4.39
70
3.89
80
染菌
VB2含量:0.30 1.07 2.76
实验结果得出最适的培养基含水量为55%~65%。
s u u
2
GO
14.3.2 左右配对设计
(left-right paired design)
(1) 含义与特点 指同一观察对象两侧器官或组织给于不
同的处理,也属自身配对。特点:可比
性强,但应用面窄。应用范围:适用于 局部作用的因素研究,如扩瞳药、局部 反应药等。 (2) 样本含量估计:与前后配对设计相同。
3
析因分析表
乙 不用 甲 药 不用 用 食疗 食疗+甲药 药 用 食疗+乙药 食疗+甲药+乙药
例4
研究目的:家兔烫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凋亡 变化。通过检测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 (PMN)凋亡,观察烧伤血清和创伤面水 肿液对PMN体外自发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从烫伤组和对照组抽取实验所需 的各种材料,有正常血清、烧伤血清、烧 伤组织痂下液、正常PMN、烧伤PMN。 结果如下:
最适的光线强度为避光培养。
对差错的分析: 本实验中所考察的4个因素均为实验
因素。
一般来说,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交互
作用。单因素时得出的所谓“最佳水平”,放在一
起做实验时,情况可能会发生很大变化。当因素之
间的交互作用很复杂且具有显著性时,得出的因素
水平组合可能很糟糕。
go
处理:3个6水平、1个2水平的实验因素,若采用正
(3)
注意事项 ① 必须保证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局部性
的,不可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影 响对侧。 ② 应尽量保证两侧的病理模型、实 验方法的一致性,做到组间条件
的齐同。 ③ 处理和对照的左右分配,可用简 单随机方法解决。
左右配对设计的方差分析
基本思想:将总变异分解为处理与对照、左与右、
交设计,尚无相应的正交表。可考虑将3个因素仅 取4个水平,第4个因素仍取2个水平,可选用混合 水平的正交表L16(4326).
说明:A培养基含水量(%): 30 B pH值: 5
45 6
60 7
75 8
C 试验温度(oC): 24、28、32、3
D 光线强度: 强光照 避光培养
表1 用L16(4326)正交表安排上述4个实验因素
优点:①适用面广,可用于两组或多组
实验 。
②应用灵活,各组的样本含量可
不相等。 缺点:①在小样本时,抽样误差较大。 ②设计效率低于配对设计和配伍组
设计。
③所需样本含量相对较大。
14.2.2
样本含量估计(两组比较)
定量资料:n=2[(s/)×(u+u)]2
为两总体均数的差值估计。
u、u分别为正态离差。
)
PMN 凋亡率(%)
DNA 断裂百分率(% 33.383.03 10.601.28 10.411.26 33.072.91 10.531.26 10.691.15
表4家兔烫伤早期血清和痂下组织液对中性粒细胞 凋亡 的影响(
组别
xs
)
DNA 断裂百分率(%) 正常 PMN 33.383.03 10.601.28 10.411.26 烧伤 PMN 33.072.91 10.531.26 10.691.15
1
2
3
2
7
5
8
10
6
9
1
4
3
分组
A
B
B
A
A
A
B
B
A
B
14.2.4
注意事项
1. 注意各组均衡性,减少抽样误差。
如,可先按非实验因素分层,在此基础上进行
随机分组。
2. 最好保持各组样本例数相等。
如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设计与比较时,人们常常重视
实验组有无效应,而认为对照组只是陪衬而已,因此
往往实验组的样本数多于对照组。
(2)计算基础数据:ΣXU=312, ΣXR=295 , (3) 计算统计量:
C 607
2
SS 总 20 26 32
20 18422.45
2 2
2
18422.45 1038.55
SS 实验
312 295 10
2
2
18422.45 14.45
2. 培养基起始pH值对产物的影响 最适的培养基起始pH值为6.5~7.5。 3. 温度对产物的影响 培养温度(oC):20 25 28 30 32 35 1.69
VB2含量:1.77 2.00 4.42 3.98 3.02
最适的温度为28 oC 左右。
4. 光线强度对产物的影响 光线强度: 强光照 避光培养 VB2含量: 0.49 4.54
第十四章 研究设计
(experiment design) 14.1 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依据
14.2
实验设计
完全随机设计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14.3 配对设计
14.4
(matched-paired design) 配伍组设计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1)
提出检验假设:
实验因素:
H0:超短波(U)与红外线(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相同
即U=R; 左右侧因素:
H0:左右侧下肢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相同,即左=右;
个体间因素:
H0:不同个体的下肢对血栓形成的影响相同,
即甲=乙;
表 14.3 犬号 左侧 右侧 合计 1 20U 18R 38 2 26R 27U 53
GO
பைடு நூலகம்
14.3 配对设计
(matched-paired design) 14.3.1 前后配对设计 (self-controlled design) 14.3.2 左右配对设计 (left-right paired design)
14.3.3 异体配对设计
(heterogeneous paired design)
值得注意的问题:
该表不能考虑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必须考虑交互作用时,应选用L64(43254)
正交表。如果嫌实验次数过多,可使用
均匀设计或分式析因设计,进行探索和
因素筛选。
例2 某医生想探讨不同时辰、不同针刺强度 与下丘脑交叉上颌功能活动的关系。
表 2 处理因素和水平如下 一、动物处理时间 A, 子时(1 点) B,卯时(7 点) C,午时(13 点) D,酉时(19 点) 二、体重(克) 1,80 2,160 3,240 4,320 三、针刺强度 甲,不刺 乙,针刺 10 分 丙,针+电 10 分 丁,针+电 20 分
14.3.1 前后配对设计
(self-controlled design)
含义: 属自身配对设计。
特点:抽样误差小,但要求前后的
影响因素要相同。
应用范围:
主要应用于急性与短期实验,对病情较稳
定的慢性病,若研究目的仅仅是观察短暂
的对症治疗效果,也可用该设计(如研究
催眠药对习惯性失眠的疗效)
样本含量估计:
n=2×[(1800/1000)×(1.96+1.28)]2=68例
14.2.3
例14.2
随机分组
将10名患者随机分配到A(实验组)、B
(对照组)两组中去,先将患者编号,然后
任意指定随机排列表的第4行,去掉11-20
的双位数字后排列见表14.1。
表 14.1 患 者 编 号
随机数字
两组间完全随机设计分组 4 5 6 7 8 9 10
超声波(U)与红外线(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栓干重,mg) 3 32U 29R 61 4 24U 27R 51 5 38R 30U 68 6 28R 34U 62 7 44R 49U 93 8 36U 30R 66 9 28U 24R 52 10 31R 32U 63 合计 307 300 607
14.5
交叉设计
(cross-over design)
14.6
拉丁方设计
(Latin square design)
14.7
析因设计
(factorial design)
14.8
正交试验设计
(orthogonal experiment design)
14.1 选择实验设计方法的依据
依据:
3.合理确定实验组数。
如:比较某癌瘤切除后化疗与放疗的效果,若 化疗和放疗的疗效未确定,则应设化疗、 放疗和空白对照组;若已知化疗和放疗有 一定疗效,则可设化疗和放疗两组。如果 想了解化疗与放疗之间有无交互作用,可 分为空白、化疗、放疗、“化疗+放疗”四组。
14.2.5 统计处理方法:
定量资料:t检验 完全随机设计的F检验 秩和检验。 定性资料:2检验 等级资料:秩和检验
表4家兔烫伤早期血清和痂下组织液对中性粒细胞
凋亡 的影响(
组别(n=6) 正常血清加正常 PMN 烧伤血清加正常 PMN 痂下液加正常 PMN 正常血清加烧伤 PMN 烧伤血清加烧伤 PMN 痂下液加烧伤 PMN
xs
18.752.35 5.980.83 6.120.97 19.842.41 6.471.03 6.320.92
表 14.3
犬号 左侧 右侧 合计 1 20U 18R 38 2 26R 27U 53
个体间和误差。
超声波(U)与红外线(R)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栓干重(mg))
3 32U 29R 61 4 24U 27R 51 5 38R 30U 68 6 28R 34U 62 7 44R 49U 93 8 36U 30R 66 9 28U 24R 52 10 31R 32U 63 合计 307 300 607
试验号 (1,2,3) (4, 12) (5,10,15) 8,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4 4 4 4 B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C 1 2 3 4 2 1 3 4 3 4 1 2 4 3 2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2 2 1 1 1 1 2 2 1 2 1 2 1 2 1 2 2 1 2 1 2 1 2 1 1 2 2 1 1 2 2 1 2 1 1 2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6 7 9 11 13 14 试 D 验结果
例14.1 比较黄芪与生血散对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 据以往经验,黄芪可升白细胞1000个/l,生血散可 升白细胞2000个/l,两者合并标准差估计约1800个 /l,拟取双侧 =0.05, =0.10,问每组需观察多 少病例?
本例s=1800,=2000-1000=1000,u=1.96,u=1.28,
研究目的、研究因素、研究投入 (人财物和时间)
单因素: 完全随机设计, 配对设计, 序贯设计
因素
两因素: 配伍组设计、两层次分组设计
多因素:拉丁方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
GO
14.2
完全随机设计
(completely random design)
14.2.1
概念与特点
将受试者随机分配到各实验组和
对照组中,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 效应。
SS 左右
307 300 10
2 2
2
2
18422.45 2.45
2 2
SS个体
38 53 ...... 52 63 2
18422.45
938.05
若用完全随机设计:43=64组次 若每组次用5只动物则:645=320 若用拉丁方设计只需16~32只,其设计方案是:
拉丁方设计 体
1 针 刺 强 度 甲 乙 丙 丁 A B C D 2 B C D A 3 C D A B
重
4 D A B C
例3 如表3资料属什么设计
表 3 四种治疗缺铁性贫血疗法的疗效比较(RBC 个百万/mm ) 食疗 0.8 0.9 0.7 食疗+甲药 1.3 1.2 1.1 食疗+乙药 0.9 1.1 1.0 食疗+甲+乙 2.1 2.2 2.0
PMN 凋亡率(%) 正常 PMN 烧伤 PMN 19.842.41 6.471.03 6.320.92
正常血清 烧伤血清 痂下液
18.752.35 5.980.83 6.120.97
两因素实验:样品类别(正常血清、烧伤血清、痂下液)
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状态(正常、烧伤) 正确:23析因设计 end
例1:某研究者在进行“伊利蒙菌发酵”的实验中, 分别对培养基含水量、培养基起始pH值、温度和 光线强度对产物的影响作了研究,其实验过程和 结果大致如下:
1. 培养基含水量对产物的影响
含水量(%):30 40 50 60
4.39
70
3.89
80
染菌
VB2含量:0.30 1.07 2.76
实验结果得出最适的培养基含水量为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