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统计分析15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反映和测度工业化水平和程度的统计指标很多,而最 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有: 1.人均GDP(元) 2.人口城镇化率% 3.产业非农化率% 4.就业非农化率% 5.狭义工业化率% 6.重工业产值比重% 7.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8.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 9.工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0.综合能耗GDP产出系数
20
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相互关联的, 城镇化和工业化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是通用的。 1.人均GDP(元) 2.人口城镇化率% 3.产业非农化率% 4.就业非农化率% 5.县以上零售额比重% 6.城镇居民最终消费比重(%) 7.城镇投资占总投资(%) 8.城市人均绿地面积(平米)
要使工业化和城镇化实现协调发展,必须使城镇化率、 就业非农化率和产业非农化率保持合适的协调的比例关系。 就业非农化是城镇化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工业化的核心和 关键 见图5-1。
24
在于揭示在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是
怎样共同决定人均GDP、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 演变的数量关系和数量规律。工业化和城镇化决定人均
(2) 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本身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 息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亦 即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3) 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会不断向非农化演变。 表现在农业增加值的绝对值会上升,但在GDP中所占的比 重会下降,而工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会上升,但 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趋于稳定,然后逐步下降。
21
【例15.3】我国主要年份城镇化综合指数的测度。 测度结果表明,城镇化实现程度指数由1990年的38.2%提 高到2007年的76.8%; 从城镇化综合环比动态指数来看, 不同时期的城镇化综合 环比发展速度虽然不同,但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其中 2007年比2006年提高6.7个百分点。 从城镇化综合定基动态指数来看, 2007年为1990年的 468.1%,平均每年提高9.5个百分点。 一般来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城镇化综合指数提来自百度文库 的幅度会呈现逐步减小的趋势。
工业化表现为一系列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不断发生变化, 进而导致生产过程、经济组织、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 使一个国家 或地区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工业社会。
3
(1) 工业化最本质的特征在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 动,即通常所说的机械化、自动化和信息化代替人力蓄力。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从欠发达 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变的过程。经济发展涉及经济结 构转变,经济质量改善和经济总量的扩张;涉及工 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化等方面,以及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等。本章主 要阐述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测度与分析的基本 理论和基本方法。
1
15.1
12
工业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工业化综合指数模型进行测度, 首先,选择若干能够反映工业化水平高低的相对指标或平 均指标作为工业化综合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
其次,运用统计学中的平均综合指数法公式,先求各评价
指标的个体指数,然后,加权平均法测度工业化综合指数 (IDI)。
测度公式为
13
6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 变的经验性学说.该定理把人类全部经济活动分为三大产 业。经过大样本观察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 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见表15-2)。
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 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 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15
工业化的区域聚类分析主要是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 发展的协调性或均衡性, 分析时,可选择人均GDP和三次产 业结构等数据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可从人均GDP和三次产 业结构分布的类型中考察不同省市区工业化发展的特点及 其协调性或均衡性。 【例15.2】我国31个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的程度是不 同的,省市区之间的协调性或均衡性不强,其主要原因在 于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别过大,人均GDP越高的省市区,第 一产业的比重越小,产业非农化率越高。
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非农化率 逐步提高)。
19
城镇化综合水平通常采用城镇化指数模型进行测度。 必须解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确定权数和选择比较基
准三个基本问题,基本做法与工业化综合指数的测度相同。
其中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尽可能涵盖人口城镇
化、经济城镇化、产业和就业非农化、市场城镇化、消费 和投资城镇化等方面,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是城镇化 的核心指标,其权数应大一些。
4
(4)在工业化进程中,就业结构会不断向非农化演 变。三次产业的结构将由最初的“一、二、三”演变为 “二、三、一”,并最终变为“三、二、一”,实现产业 结构高级化。
(5)工业生产过程和结构会产生突破性的变革。一 是工业的重工业化水平逐渐降低;二是工业结构的高加工 度化水平将逐步提升; 三是工业的技术集约化水平将逐步 提高,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10
1.工业化综合测度的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工业化的综合测度应构建包括评价模块划 分和评价指标设置在内的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新型工业化综合测度来看,评价模块可划分经济发 展、结构转换、科技进步、信息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 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等8个方面;其中每个评价模块又可 设置若干个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为了简化评价的工作量,亦可不 设置评价模块,而是直接选择若干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指标 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工业化的综合测度。
(1)评价指标体系应尽可能涵盖工业化的各个主要 方面,评价指标应有系统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 评价指标应尽可能都采用正指标。 (2)权数W的确定应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 设计的,权数之和应等于100。 (3)当测度公式中的为基期水平时,测度的结果则 为工业化综合动态指数;当为工业化目标值时,测度的结 果则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当为比较基准值(全国 平均值或先进水平值)时,测度的结果则为区域性的工业 化综合比较指数。 (4)工业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和评价,除了测度工业 化综合指数之外,还可运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 元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和评价。
8
新型工业化理论是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 中共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 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 业化路子”,是新型工业化理论的概括。这一理论的本质 集中体现在6个方面: (1)新型工业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强调资源消 耗低、环境污染少,即各经济主体应通过技术、管理和制 度创新,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广泛推行清洁文 明的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减少经济增长对环境 的破坏。 (2)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创新型的工业化。强调必须加 快科技进步和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并应用先进的技术装 备,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
18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化则是由农村传统的自然经 济转化为城市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 是人口城乡结构、就 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以及城乡空间和社区结构 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城镇化率逐步提高);
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产业非农化率逐步提高);
22
1. 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 的两个车轮, 他们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依存、互相促进 和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首先.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城镇化的 加速器
其次,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载体;城镇化是工业 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反作用
最后,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镇化则 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工业化离不开城镇化,城镇 化需要工业化
23
工业化和城镇化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二者之间互 动的交集主要体现在就业非农化的效应上。如果把城镇化 率看作是城镇化的重要标志, 把产业非农化率看作是工业 化的重要标志,那么,就业非农化率就是城镇化率与产业 非农化率的交集。要实现工业化,必须依赖城镇化解决劳 动力的供给问题和产业结构转换问题;而要实现城镇化,必 须依赖工业化解决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和市场问题。
工业化的测度与分析
15.2
15.3 15.4
城镇化的测度与分析
信息化的测度与分析 农业贡献的测度与效应分析
2
15.1.1 工业化的内涵
工业化是指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 不断进步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社会生产力的变革 过程。
工业化不仅局限于工业部门,而且涵盖了整个国民经济。
14
1.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
中国工业化的综合测度主要是从全国的角度来考察 工业化的进程、发展动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征。这种 分析可构建工业化综合实现程度指数、工业化综合动态指 数或综合比较指数进行综合评价;亦可选择主要评价指标 进行动态分析或国际比较分析。 【例15.1】到2007年止,我国工业化已处在工业化的 中级阶段,重工业化的特征很明显,产业非农化、就业非 农化和城镇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工业化的质量虽然有所提 高,但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技术工业比重还不高,工业化 质量仍有待提高。
9
(3)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统一的工业化。强 调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这是中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后发优势的现实选择。 (4)新型工业化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 化。强调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和知识的作用,应通过教育和 培训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人才、用好人 才,应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5)新型工业化是效益高效型的工业化。强调各经济 主体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符合市场需求,降低资源消耗 和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新型工业 化理论的核心,新型工业化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 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7
工业结构演化理论是从工业内部结构演化分析出发, 认为在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 工业结构的演化一般要经历 重工业化、高加工化和技术密集化三个阶段。
产业结构演变一般具有下列趋势和规律: (1)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 ; (2)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 (3)三次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 ; (4)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具有可塑性。 表15-3
16
17
15.2.1 城市与城镇化的内涵 1. 城市的特征 城市是指一个主要由非农业活动人口构成的、占有一定空 间的人们生产、生活的聚集区域。城市具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城市具有相对庞大集中的人口规模和密度。20世纪 国际上通行的城市人口规模最低标准是2000人以上,并且把20 万人以下定为小城市;20-50万人为中等城市;50-100万人为 大城市;100万人以上为特大城市。 第二,城市对国民经济第二和第三产业具有强大的聚集能 力,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占绝大的比率。 第三,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发展与进步 的聚集栽体,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地域。 第四,城市大多是行政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品聚散中 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等等。
5
1.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哈佛大学的资深经济学教授 钱纳里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中,把工业化 看作是广义的“经济结构转变”。
他根据多国模型的标准化模式,将经济结构转变划分 为农业社会、准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和六个时期 (最初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级阶段、 工业化高级阶段、发达经济初级阶段和发达经济高级阶段。 划分标准表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