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六艺中“乐”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中华“至圣先师”孔子创办私学时教授“三千弟子”时的六种教学科目。其中,礼居首,乐居次,并兼顾射、御、书、数,礼即规范,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感性世界形式化的固定形式,是立身、处世、成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乐即音乐,是人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反应的具象化表达,具有调节生活,愉悦心身,陶冶情操的作用,与礼互为表里,是使人成“仁”的桥梁。在古代中国教育演变中,在其他各艺相继泯灭被逐放出教育科目的过程中,礼、乐始终顽强地占据着儒学传承的核心位置,为六艺中生命力最强。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因而,孔子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对礼、乐的教育上,时至今日,只要提起孔子,必想到“礼乐”,他的礼乐教育是其音乐教育哲学的核心和体现。
一、深窥“六艺”
(一)六艺的来历
夏商之时就有六艺,只是尚未臻于完善,乐居首位,礼排在从属地位。到了周代,六艺的内容终于确定下来,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包含有射御书数完整系统的教育内容。“六艺”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保氏》中:“保氏掌练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而曰六乐,三曰吴
射,四曰御,五曰九数。”西周的时候,无论国学还是乡学,无论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因为“学术官守”,致使礼乐教育自与庶人无缘,“官守学业,皆出于一,而天下以同文为治,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官学的重心在周宫廷,故而“六艺”只是宫廷的专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型时期,“礼崩乐坏”“学术下移”“私学兴起”都使得社会教育活动发生了新的变化,做为“成人”的必修课也经孔子取精华去糟粕,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六艺的教材而实行。《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关六
艺来历的记述:“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记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穆,编次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乃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儒林列传》也说:“孔子论次《诗》、《书》,修起《礼》《乐》”。论即去取,次即编排,论次之外就是没有孔子本身的东西。修起是使《礼》《乐》免于澌灭,也与著作不同,(实则是孔子立于新时代的文化复兴)从此奉为儒家教育经典,指导着中国古代的教育,甚至时至今日,儒家教育的哲学思想也影响着当下学校教育、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
(二)“六艺”的内容
1、礼与乐
礼列于六艺之首,在一个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礼即规范、伦理、道德等,内容及其广泛,包括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各种宗法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周礼·春官》:“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也即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类型,是国学所教,乡学有六礼,为冠、婚、丧、祭、飨、相见礼。《礼记·曲礼》:“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是周代之礼,到了春秋战国之时,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常爱人,敬人者人常敬之”。(《孟子·离娄下》)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感性世界的形式化,成为个体与鬼神、祖宗、衣食、自然的关系纽带,成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成为个体建筑精神生活空间的一种方法,成为成人、处世、立身的一种法则。
乐,六艺之二,指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活动,旨在陶冶人们内心情操,帮助人们修身立性,从而“心平德和”实现社会和谐。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
佾》)快乐而不放纵,悲哀而不过分伤感,此“中庸之道”在音乐方面的体现,中庸之道渗透于音乐之中,音乐表现也要局于中庸之意,不难看出,中庸是礼的一种表现、而乐是配以礼实行的。所谓:“乐以治内而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亲和,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也即礼是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具有强制性,乐重于陶冶内心情感,使本就强制性的礼成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精神需求。所以孔子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不仅如此,乐还被视为培养成为君子人格的途径。“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总之,礼乐成为六艺的奠基之石,它们相辅相成,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必要工具。
2、射与御
射指射箭技术的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射御二者即是军事能,又是体育训练,自夏代就列为学校教育的课程,据古籍记载,当时的射就有“五射”,《周礼·地官·保氏》:“五射:白氏、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御也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至周代后期,射、御二科从实用技巧训练演化为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礼仪活动,成为礼仪的内容,正合了孔子礼乐教育的思想之意:“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论语·八佾》)
3、书与数
书、数二科,在六艺中是指书写文字、认知文字和算术,大概相当于当下的语文常识和自然科学。书也称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曰:“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专注,六曰假借”,六书是造字的原则,用字的方法。如《说文》孔子曰:“牛羊之字,以形举也”“黍可为酒,禾入水也”“犬子字,如画狗也”。可见,孔子是用六书的方法来进行汉字教学的,他认为牛、羊这些字是象形字,
黍是由禾入水构成的会意字。书有“六书”,数也有“九数”,包含有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数的内容之多也决定其用途之广,配用兵的人数,棺材的厚度,守丧的年数,礼让的次数等都是有明确规定,实则也是配以“礼”在实施,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礼数,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意思是只有天子才能用有八行的乐舞,怎能随便在院落中表演?太不合礼数了!书、数是两门基础学科从小就开始学习,《周礼》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礼记·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三)“六艺”应归属于礼乐思想
六艺虽各不相同,实则隶属于礼乐。礼、乐本为六艺中两个不同科目,但他们一旦和起来成为一个词,意义就大不相同。礼乐在周朝已经是一种制度了,它是以“礼”来区分宗法远近等级秩序,以“乐”和同共融,从而来维系等级观念的一种规范,借以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礼记·礼运》中说:“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射御被列为礼的一部分,书数也运用礼分列出各项条目。
(四)六艺在儒家教育中的重要性
“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足见六艺地位的重要。子曰:“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于道,据守着德,依据着仁,而活动于六艺中,将艺至于同道、德、仁一样的地位。朱熹也说:“至理之所寓,而日用之不可缺”亦即六艺有双重性,即是道,也是技。可见,
无论从哲理的层面论证,还是从现实需要出发的阐释,六艺都是一个自然人成为适合当时社会的理想人的重要基础。
二、浅探孔子音乐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