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131-

收入·消费

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杜玉恒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保证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脱贫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学界对协同式精准扶贫的研究表现为两个层次,其一将协同学与协同治理理论融入精准扶贫,探究精准扶贫内部协同的逻辑自洽性;其二将协同、合作的理念作为联结具体理论、产业、行业与精准扶贫的桥梁,探究其应用实践的可行性。通过总结学界有关协同式精准扶贫内涵、困境和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协同;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思想不断体现在顶层设计的官方话语体系中,预示着我国新一轮贫困治理实践的理念变革。本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学术界在协同式精准扶贫的内涵、困境与缺陷以及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评述,以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目前学界有关协同式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在宏观层面将精准扶贫限定为讨论范畴,以治理理论与协同学理论的耦合为理论基础,在微观层面讨论政府、社会、市场、贫困户多元主体间协同构建精准扶贫的内在机制,亦可理解为精准扶贫属于协同治理式扶贫模式的界定,为便于表述笔者将该类型称为精准扶贫内部协同。其二,是将精准扶贫与具体理论、产业(行业)视为相同层次、相互独立的研究对象,将协同理念作为连接精准扶贫与其他研究对象的逻辑桥梁,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应用的是一种协同、合作的思想而非协同学理论本身。例如有部分文献是基于社会资本协同精准扶贫的逻辑探讨扶贫机制的构建,还有诸多文献探讨旅游、教育、金融、互联网等产业(行业)与精准扶贫理念相协同以助力脱贫攻坚,在此笔者将该类型称为精准扶贫外部协同。为便于理解,下文有关精准扶贫外部协同的讨论以社会资本理论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合作为例。

1?内涵研究

在精准扶贫内部协同的研究中,针对协同治理理论指导精准扶贫的可能性,杨雪英认为二者在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目标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吴映雪认为在多元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多元治理格局、治理效果四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强度关联,协同治理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耦合关联性与运作逻辑的自洽性,并且精准扶贫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协同的治理现代性特点。在引入协同治理范式的条件下,精准扶贫势必面临内涵和理念的变革,杨平璋、蒋永甫等认为协同治理范式下的精准扶贫,是一种具备协同性、高效性、真实性、社会性的治理型扶

贫模式,并将其内涵划分为增能与赋权、合作与参与、价值与规范三个层次去理解。靳永翥、丁照攀等认为多元协同扶贫的运作逻辑体现在三方面,运作主体由单一的政府垄断转向多元主体协同互动,运作方式由政府外部强制无差别输入到内源发展与外部输入相结合,运作导向从经济绩效转向真实需求。

在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例的精准扶贫外部协同的研究中,唐惠敏、范合生等将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模式称为公私合作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基于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形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认为公私合作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是对传统贫困治理模式中扶贫资源供给偏离、低效、粗放等治理悖论的纠正,通过政府扶贫资源与社会市场扶贫资源在数量、类型、禀赋上的优势互补,进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有关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讨论中,认为社会资本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有利于提高传统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精准扶贫项目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善治的转变,优化扶贫资源的供给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增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能力。丁照攀、黄顺君等基于精准扶贫三项基本要素(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管理)论述了社会资本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的解释模型(见图1),首先社会资本中公民参与所构成的参与网络为精准识

[收稿日期]2019-02-14

[作者简介]杜玉恒(1996—),男,山东淄博人,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理论、治理实践。

杜玉恒:

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图1?精准扶贫中多元协同扶贫机制的社会资本解释模型

(文献综述)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教育扶贫在应对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问题的模式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困的概念也随之不断地深化,由最初绝对贫困视角下的收入贫困,逐渐发展到相对贫困视角下的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单靠政府力量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利用教育扶贫的力量,对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定义出发,浅析目前国的教育扶贫模式。 关键词: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经济因素 1 浅析“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1.1 绝对贫困的定义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与财富被分离,劳动者包含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的一切物的财富被剥夺了,就是绝对贫困。而劳动者的生活资料被剥夺的原因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1]。绝对贫困指工人只是持有自己的劳动能力,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的情况。马克思认为[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表现了基本阶级的对抗关系。“被剥夺了劳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劳动能力是绝对贫困本身[3, 4]。 1.2 相对贫困的定义 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持有的资料,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可是不足以使其到达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一般只能维持比平均生活水平低很多的状态。此外,相对贫困还包括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对比所能感觉到的相对剥夺的社会心态[5]。所以,相对贫困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中心。 1.3 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 通常来说,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区别是,实际生活状况(有没有到达生活需要的最低水平)来确定绝对贫困;而相对贫困是根据统计标准来确定;和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比较,人们满足生存的需不是处在匮乏的状态。而相对匮乏的程度到哪里,具体的标准是怎么样,这个说法都不完全一样[6, 7]。 2 教育对消除贫困的作用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8],贫困就是剥夺个人基本生活能力,而不止是收入低下;更好的基础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不止保证了个人生活处于高质量的状态,而且通过提高个人能力避免其陷入贫困。不同的扶贫方式中,教育脱贫是最有效和最持久的脱贫方式。从财政学角度,教育扶贫应当是贫困家庭脱贫和政府扶贫最有效的方法[9-11]。 2.1 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 从经济学方面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农民的收入[10]。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曾有一个论断:从对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来看,土地的差异是不重要的,资本投入的多少是重要的,素质的差异是最重要的。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国民收入和经济增长[12][13]。现代经济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410999641.html,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作者:李智马丽卿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21期 [摘要]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其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乡村旅游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以广西上思县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途径和策略,以期为我国乡村精准扶贫的顺利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贫困人口基数依然庞大。由于我国农村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截止2016年年底,尚有农村贫困人口7017万人,农村扶贫任务依然艰巨。2011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提出,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了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利用各种途径,加快完成扶贫任务,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政策。旅游业作为一种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方面有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优势。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乡村地区,所以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完全可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策略的重要途径。 1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涵义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顾名思义就是在贫困的乡村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以旅游为手段,扶贫为目的,精准识别出旅游扶贫的目标和对象,开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 从目前所收集的有关材料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旅游扶贫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分歧主要体现在旅游扶贫概念的差异性。从字面意思理解,旅游扶贫就是通过旅游产业发展带动贫穷地区经济发展,从而达到区域脱贫致富的目的。从根本上来说,国外关于旅游扶贫的概念主要有PPT以及ST-EP(Pro-P Tourism和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PPT主张通过各种能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旅游形式,给贫困人口带来净收益,较贴近扶贫本质。ST-EP则着眼于旅游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很多学者将PPT理解为扶贫旅游,但是旅游扶贫和扶贫旅游却有很大的差异 性。前者重点在于发展各种形式旅游业以带动贫困地区发展,范围远远大于后者,发展空间也大于后者。因此,乡村旅游业精准扶贫就可以理解成在贫困乡村,通过发展不同形式的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精准确定帮扶目标,着眼于他们的净收入,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及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主要金融扶贫模式,包括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和我国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在此基础上总结了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做法,研究了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思想、金融产品创新、配套服务、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做好金融精准扶?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金融供给;农村金融;农村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1)-0073-03 一、国内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比较及借鉴 (一)国外金融扶贫模式 1、日本农协金融扶贫模式。日本农协是一种合作性金融组织是促进“三农”发展比较成功的典型代表,承担向农村地区提供资金的职能。日本合作性金融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基层的是农业的金融组织、中层的是农业信用联合会(简称“信农联”)、最高位的是农林中央金库和全国信联协会。在日本农协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中,政府补助是推动农

协体系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政府通过财政资金补贴和农业信用基金对农协进行支持,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资金短缺问题,并有效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2、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扶贫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BRI)是印尼主要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向印尼数百万农村居民提供了大量且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同时在商业运作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印尼小额贷款银行模式主要特点:一是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是印尼BRI可持续运营的基础。资金来源包括资本金、财政资金和中央银行贷款、储蓄资金及银行间信贷等资金。二是建立了较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从上到下包括小额信贷部、地区分行、地区支行、农村网点,印尼BRI共有4046个农村银行。三是建立了可持续运营能力较强的小额信贷模式。BRI小额信贷遵循利率市场化原则,但和非正规金融利率相比,小额信贷利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实际上在降低贫困农民贷款获得门槛基础上,也降低了其融资成本,同时也实现了BRI的盈亏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主要金融扶贫模式 国内金融扶贫方式较多,包括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产业金融扶贫模式、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等。政府主导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由政府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精准扶贫是我国新世纪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扶贫政策并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精准扶贫计划成为会议重要内容之一。在这一背景下,论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一题进行详细探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我国扶贫政策的转变,其次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扶贫这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根据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创新型的解决方案。 【Abstract】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 major transformati 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in the new century. In 1980s,China began to help the poor and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13th Five-Year Plan”,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conference. Under this background,the pape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opic of “Research on the Poli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nd its Innovation Path”. Firstly,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is briefly introduced. Second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Finally,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some innovative 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标签: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政策创新 1 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贫困问题一向是各种社会性质以及各种经济形式所面临的共同话题。但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显著提高,我国数以亿计的国民拜托了贫困生活,逐渐走向了小康生活,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辽阔,另外,我国北上广地区的繁荣发展,带动了周边城市经济的进步这就导致我国南北经济收入差距相对较大的特点,我国经济的发展处于相对失衡状态。因此,精准扶贫的开展能够更好地缓解贫困地区经济滞后问题,所以,精准扶贫的创新途径在目前扶贫政策研究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2 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及其挑战 我国农村贫困化是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出现的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城市与农村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由于不同地区的不同经济类型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因此,贫困整治政策也是不同的,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与探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扶贫体系,我国经济扶贫政策经历了以农村制度改革减少贫困的发展阶段、以貧困区域为主要对象的有计划的大规模扶贫政策、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为目标的开发阶段的扶贫政策、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活条件的巩固温饱问题的扶贫计划、提高我国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五个阶段[1]。我国扶贫计划由“解决温饱问题”逐步提升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精准扶贫计划,体现出我国扶贫政策的目标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适应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特征,更加符合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实际

精准扶贫政策研究问卷调查

精准扶贫政策研究问卷调查问卷填答说明:请在所选择选项后的“□”内划“√”,或者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文字、数据;除特别说明外,问题回答为单选。 第一部分: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男□女□ 2.您的年龄:①16-44岁□②45-60岁□③60岁以上□ 3.您的学历层次: ①小学及以下②初中③高中④职校.中专⑤大专⑥本科及以上 4.您的户籍性质: ①农业人口□②非农业人口□ 5.您的家庭年人均收入: ①1200元及以下□②1200-2300元□③2300-3200元□ ④3200元-5000元□⑤5000元及以上□ 6.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可多选) ①种植业□②养殖业□③经商□④□子女或亲戚援助□ ⑤政府提供的保障资金或扶贫资金□⑥外出务工收入⑦其他□ 7.导致您的家庭不富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①除农业以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②家庭成员患重病或残疾□ ③居住地自然条件很差□④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 ⑤赡养老人负担重□⑥抚养子女负担重□ ⑦子女上学负担重□⑧劳动力缺乏□ ⑨其他

8.您的家庭人数为人;其中老人人;未成年子女人第二部分:个人对扶贫政策的整体评价 9.您认为当前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是否了解? ①非常了解□②了解□③一般□④不了解□⑤不清楚□ 10.您觉得政府扶贫政策给农村困难群体带来的帮助如何? ①非常大□②大□③一般□④很小□⑤不清楚□ 11.您认为现行的扶贫政策是否使您享受到了实惠? ①是□②否□ 12..您对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①充满信心□②较有信心□③没有信心□④无所谓□ 13.您觉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4.您觉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5.您觉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效果怎么样?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6.您对于粮种补贴政策的效果怎么看?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7.您对于农机补贴政策的效果怎么看?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18.您对于科技兴农等实用农业技术培训项目的效果怎么看? ①非常有效□②有效□③效果较小□④没有效果□⑤不清楚□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实的举措、更严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 强化“四种认识”,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偏差”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强化“四种认识”,切实破解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偏差上的难题。一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致胜法宝,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指南。二是要强化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保证,在新常态下,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扶贫资金效益,精准扶贫的成效,还关系到扶贫干部“安全”。三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否能落实的关键一招,就是在于工作成效考核是否到位。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紧紧抓住工作成效考核这个“牛鼻子”。四是要强化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要性的认识。其一,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做到一个都不能忘记。其二,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退出的标准,做到一条都不能偏差。其三,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职责,做到一刻都不能松懈。 抓实“五项工作”,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脱贫”难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是否能让帮扶贫困户有稳定的增收脱贫产业,是否能让贫困户有稳定的增收来源,是否能让贫困户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有保障,是否能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自愿摘掉“贫困帽”。这要求我们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实优势企业带动贫困户如期脱贫。优势企业带动贫困户如期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抓实当年增收脱贫项目。当年增收脱贫项目,是贫困户当年能否脱贫的最重要依据和标志之一。要把短、平、快的当年增收脱贫项目放在最优先、最紧急的位置来抓。三是要抓实巩固脱贫成效的中长期扶贫项目。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一定要兼顾抓好中长期扶贫项目。一方面,要抓好中期的扶贫产业和精准帮扶,要培养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和接受中职、高职教育,要扶持贫困户种植葡萄、猕猴桃、茶叶、柑橘水果、药材、椿树、楠竹、杉树、油茶等,并加大工业园区创新创业扶贫项目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抓好长期的扶贫产业和精准帮扶,要尽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城镇化带动、园区带动,大力扶持贫困户在陡坡地种植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木。同时,要大力推进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要依法依规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扶贫资金投入到设施农

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 现如今,中国的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已经全面展开,贫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政策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统一体系,本文以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研究相关政策下,结合当地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因地制宜,试图寻找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标签: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路径 中国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且有相当多的农村贫困人口,以贫困地区为主的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贫困地区旅游的精准扶贫不仅仅是我国进一步提升人均收入的重要途径,还可以逐步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使贫困地区的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不断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一.清水河县走旅游精准扶贫的路子是必然之选 旅游精准扶贫,就是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地区,在2000年之前,当地经济的发展单是依靠农民的劳作来推进,农民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年代,没有什么先进的科技供农民使用,几乎都是要依靠农民勤劳的双手和简简单单的农耕器具,农民们很难单纯依靠农耕使自己过上好的生活,贫困地区经济的停滞不前,全县拥有大量的贫困人口。直到2011年,国家出台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推出,要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方式帮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借着政策的指引,为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旅游业作为一种污染小、发展潜力大的朝阳产业,在扶贫方面有其他产业无法相比的巨大优势。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走旅游扶贫的路子是必然之选。 二、清水河县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清水河县旅游精准扶贫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针对当地的地理条件和风土人情进行旅游建造,与此同时,在改造的过程中不能够脱离扶贫的思想,要帮助农村真正的走出贫困,而不是让村里的个别人富裕,同样也不是让农村里一部分人摆脱贫困,这是让贫困地区整体摆脱贫困,增加农村的造血功能。清水河县虽然土地资源并不是非常好,交通也不是非常便利,但他们却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拥有发展旅游业的强大潜能,当地可以在相关专业部门的指导下,积极发展旅游业,打造当地的特色旅游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参观。 2.1政府主导、政策引领 当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指引下,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发展当地经济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7-10-09T12:29:47.76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作者:叶美书[导读]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贫穷地区农产业发展十分落后,造成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一直无法脱贫。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 江城县住房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局 摘要:我国现阶段的贫穷地区农产业发展十分落后,造成农民的经济收入低,一直无法脱贫。根据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研究贫困、特困地区的精准扶贫路线是政府部门的重点工作项目,也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基础条件。本文以云南省江城县为例,来分析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展的路基。文章首先分析了习总书记对于“精准扶贫”的讲话精神,然后介绍了云南省江城县农村的贫困特点,再然后分析了当前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重点分析了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方法措施。 关键词:精准扶贫;现况;问题;有效措施 言 在“十三五”规划期间,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也有两年多了,但是“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主要是“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重难点,。“精准扶贫”政策是一个缩小贫富差距,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提高贫困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好政策,但是要想让“精准扶贫”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精准扶贫”是一个长期持久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就需要攻克扶贫工作中的重难点。 1、分析习总书记对扶贫攻坚工作的讲话精神 在2015年的1月份,国家领导人习总书记借用新年之际对云南地区进行了调研,云南位居我国南方,因为云南的地理环境多位山地和丘陵,导致云南地区的贫困人口还要很多,习总书记指出要坚决做好扶贫攻坚工作,以重视农业发展,带动农业经济增长为突破口,把扶贫攻坚工作落实到位。在同年的6月份,习总书记在走访云南交界的贵州时,提出扶贫攻坚工作的指导思想“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同时在明确指出落实好“十三五”规范项目中的农业发展和民生工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在2013年我国的贫困人口还要8000多万,这些贫困人口大部分位于山区农村,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产业,所以农产业的发展对于扶贫攻坚工作的落实和实现至关重要。按照国家规定年纯收入低于2800元的人属于贫困人员,云南山区因为交通不畅、地理环境不好、公共基础建设缺乏等因素,造成云南目前还有12%的贫困人口,要想减少平困人口的数量,就要落实好扶贫攻坚工作。扶贫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一种帮助扶持贫困人员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收入,脱离贫困的一种社会性质的工作。扶贫攻坚工作对于减少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云南省江城县现况分析 云南省江城县处于云南省的南部,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共有5个镇和2个乡,2015年统计全县总人口12.6万,城镇人口4.6万,农村人口8万,农村人口占2/3,在2015年统计农村人均的存收入只有5057元/年。对于江城县的农村来说,农产业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要想农民脱贫致富,大力支持农产业的发展是关键。但是因为土地贫瘠、气候不太好,再加上山地比较多,无法使用自动化机械设备来耕种,农业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也受到农村灌溉用水问题、农村生产技术问题、农业交通运输及农产品销售问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没有外界的大力扶持很难发展起来,加上本身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导致全县有30%的农户为贫困户。江城县农村贫困特点: (1)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 (2)基础设施落后,农村还有不少泥巴路,导致农村交通不便,严重阻碍当地经济发展,如下图1所示为江城县勐烈镇的基础设施现状图。 (3)医疗卫生、教育、信息等公共服务发展比较滞后,教育(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因为比较贫困,没有过多的钱供子女上学,对教育不重视,普遍认为孩子早点出社会可以为家庭出一份力,这是导致贫困的一大原因。长此以住,将形成“低水平教育—贪困—低水平教育”这一贫困的恶性循环。 (4)农民收入以耕地收入为主,模式单一,且耕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少,农田收入微薄,全县农村以农业经济为主,且农业种植技术比较落实,农副产业和非农产品比较少,导致农民缺乏经济收入来源。 3、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缺乏完善的制度 精准扶贫是一项政策性的工作,但是精准扶贫工作涉及到扶贫资金和资源的分配问题,如果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做制约,一些资金很难到贫困户手中,或者一些好的资源很难想真正的贫困户倾斜,这导致精准扶贫工作变成一句空话。“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与精准管理这三大部分。精准识别是把要贫困的户或者人识别出来,这是精准扶贫工作最基本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也要明确什么样的标准应该被确定为贫困户,把精准扶贫政策带给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所以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或者体系流程来做保障,我国的很多省区对于精准扶贫缺乏指导性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导致精准扶贫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2精准扶贫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尚未跟进 我国的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只针对全国普遍性的情况出台了一些优惠的政策,对于细化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扶贫措施比较缺乏,导致精准扶贫工作有所懈后。有不少的省份对精准扶贫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方法,开展的精准扶贫活动缺乏监管单位(牵头单位),精准扶贫工作的责任人不明确,精准扶贫的相关机构和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相关部门的动态管理系统还不完善和健全。 3.3各地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足 因为精准扶贫工作在近些年提出来,大家都在摸索,有的部门积攒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扶贫方法经验,但是没有对精准扶贫以往的方法措施或者其它地区的好的方法措施进行学习总结,导致精准扶贫工作抓不住核心,走了很多弯路。主要是各省、市、区县乃至乡镇的扶贫部门缺乏交流沟通,很少针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进展情况开专题研讨会,对于成功的方法案例没有深入分析总结,失败的原因分析也不深刻,导致精准扶贫的经验不足。 3.4精准扶贫的规模小,满足不了实际贫困人口的需求

精准扶贫科学把握精准扶贫的三个阶段

干部队伍入村入户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切实掌握第一手扶贫资料,并根据扶贫资料对各村贫困户建档立案。根据贫困状况,逐户、逐村、逐县、逐区域的登记入册,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省市有信息平台”的多维立体档案体系,做到扶贫瞄准有据可查、有根可寻、有档可依。三是建立扶贫对象公示制度。根据公平、公正原则,构建公开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农村的基层民主,将识别权通过公开公示的方式交给基层农民群众,让老百姓根据自身“标准”,识别确定的扶贫对象是否符合扶贫标准,以发挥普通民众的督查作用。 二要完善精准帮扶机制。精准帮扶是指扶贫措施的创新化、差异化和造血化。精准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的中间环节,是决定扶贫成效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扶贫方式的选择往往只注重眼前实效,而忽视了扶贫工作的长远发展。因此,要完善精准帮扶机制,选择合理的扶贫路径,主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新村建设,发展农村。新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差的原有聚集区,将科学规划的新型村落作为脱贫解困、发展提升的重要载体。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二是产业建设,发展农业。发展产业是带领贫困户走出困境的根本,没有产业发展的扶贫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提高扶贫绩效、摆脱扶贫困境,需要正确评估适宜产业,根据掌握的市场信息和拥有的资源优势,并利用当地特色和区域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和龙头产业。三是教育建设,提升农民素质。要改造贫困、铲除贫困,除了推进新村建设和产业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在扶贫条件以外,更为重要的

是通过教育,提高受助者的自主脱贫能力。这就需要,一方面,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另一方面,促进政府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的反贫困绩效。最后,推动教育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实现教育和产业的一体化对接。 三要健全精准管理机制。精准管理就是指扶贫过程的合理化、有效化和可持续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这对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科学实施扶贫管理,明确了指导性原则。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严格扶贫资金管理。一方面,确定贫困的基准线,将扶贫资金直接面向被扶贫对象,简化扶贫资金的发放流程,防止扶贫资金“跑冒漏滴”。另一方面,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责任制,明确扶贫资金的使用者和使用对象,随着资金使用权的下放,相应责任也同时下放,严格杜绝和查处扶贫资金滥用行为。二是加强扶贫组织管理。扶贫过程同样也是一个社会治理过程,存在着多重社会主体,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扶贫主体,这就要求正确协调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间关系。一方面,建立交流机制,加强主体间沟通协调,推动扶贫主体间的资源、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加快形成主体间协调融合、责任共担的合作意识,形成合力共同扶贫。三是重视扶贫绩效管理。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绩效管理体系,改变传统考核只看经济发展,向既看经济发展,同时,更看考核扶贫工作绩效转变。从而形成既看经济效益,也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考评内容、考评指标和考评流程,以此构建出多种手段相结合的考评方式,既有定性考核又有定量考核,既要有重点考核又要有基础考核,既要有

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131- 收入·消费 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杜玉恒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091)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深层次贫困问题,保证2020年贫困地区全面脱贫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学界对协同式精准扶贫的研究表现为两个层次,其一将协同学与协同治理理论融入精准扶贫,探究精准扶贫内部协同的逻辑自洽性;其二将协同、合作的理念作为联结具体理论、产业、行业与精准扶贫的桥梁,探究其应用实践的可行性。通过总结学界有关协同式精准扶贫内涵、困境和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精准扶贫;协同;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在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推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多元参与、协同治理的思想不断体现在顶层设计的官方话语体系中,预示着我国新一轮贫困治理实践的理念变革。本文就我国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学术界在协同式精准扶贫的内涵、困境与缺陷以及机制路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评述,以发现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目前学界有关协同式精准扶贫相关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在宏观层面将精准扶贫限定为讨论范畴,以治理理论与协同学理论的耦合为理论基础,在微观层面讨论政府、社会、市场、贫困户多元主体间协同构建精准扶贫的内在机制,亦可理解为精准扶贫属于协同治理式扶贫模式的界定,为便于表述笔者将该类型称为精准扶贫内部协同。其二,是将精准扶贫与具体理论、产业(行业)视为相同层次、相互独立的研究对象,将协同理念作为连接精准扶贫与其他研究对象的逻辑桥梁,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应用的是一种协同、合作的思想而非协同学理论本身。例如有部分文献是基于社会资本协同精准扶贫的逻辑探讨扶贫机制的构建,还有诸多文献探讨旅游、教育、金融、互联网等产业(行业)与精准扶贫理念相协同以助力脱贫攻坚,在此笔者将该类型称为精准扶贫外部协同。为便于理解,下文有关精准扶贫外部协同的讨论以社会资本理论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合作为例。 1?内涵研究 在精准扶贫内部协同的研究中,针对协同治理理论指导精准扶贫的可能性,杨雪英认为二者在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目标三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吴映雪认为在多元治理主体、治理方式、多元治理格局、治理效果四个方面二者之间存在强度关联,协同治理与精准扶贫之间存在耦合关联性与运作逻辑的自洽性,并且精准扶贫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协同的治理现代性特点。在引入协同治理范式的条件下,精准扶贫势必面临内涵和理念的变革,杨平璋、蒋永甫等认为协同治理范式下的精准扶贫,是一种具备协同性、高效性、真实性、社会性的治理型扶 贫模式,并将其内涵划分为增能与赋权、合作与参与、价值与规范三个层次去理解。靳永翥、丁照攀等认为多元协同扶贫的运作逻辑体现在三方面,运作主体由单一的政府垄断转向多元主体协同互动,运作方式由政府外部强制无差别输入到内源发展与外部输入相结合,运作导向从经济绩效转向真实需求。 在以社会资本理论为例的精准扶贫外部协同的研究中,唐惠敏、范合生等将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模式称为公私合作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基于良好的合作关系而形成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认为公私合作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是对传统贫困治理模式中扶贫资源供给偏离、低效、粗放等治理悖论的纠正,通过政府扶贫资源与社会市场扶贫资源在数量、类型、禀赋上的优势互补,进而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有关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讨论中,认为社会资本与精准扶贫的协同有利于提高传统扶贫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精准扶贫项目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向善治的转变,优化扶贫资源的供给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增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能力。丁照攀、黄顺君等基于精准扶贫三项基本要素(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管理)论述了社会资本与精准扶贫协同机制的解释模型(见图1),首先社会资本中公民参与所构成的参与网络为精准识 [收稿日期]2019-02-14 [作者简介]杜玉恒(1996—),男,山东淄博人,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行政理论、治理实践。 杜玉恒: 协同式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图1?精准扶贫中多元协同扶贫机制的社会资本解释模型

“精准扶贫”情况调查与研究策划

篇一:《最新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坚持精准扶贫同步全面小康 2016年X月至X月,我们驻村工作队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全村贫户家庭入户调查,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全村发展现状,认真分析总结,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底,特色高效农业推广慢,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少。{“精准扶贫”情况调查与研究策划}. 二、工作目标 (一)宣传政策。注重把宣传政策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采取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低保、养老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协助联系户申请办理“双业”贷款、妇 女小额信贷等惠农贷款,引导农民敢贷款、会贷款、及时还款,及时发现、反映和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各种行为,督促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进一步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二)反映民意。注重把反映民意与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效机制,深入联系村召开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商讨修订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帮助村委会建档立卡,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模式。双联干部深入联系户家中,了解村情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等,提出个人帮扶计划。要认真梳理归纳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党支部或有关部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促进发展。注重把促进发展与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以种植核桃树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帮助村委会做好村级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入户工作,积极试点推广甜高粱种植技术,全力发展千亩优质核桃 篇二:《最新XX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 【篇一: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地区扶贫开发模式创新文献综述 一、国内学者对地区扶贫开发模式的研究 林毅夫(2004)通过研究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及就业状况发现,贫 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缺乏就业机会,因此他建议,从国家层面 上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时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增加贫困人口的就业机会;同时对 农村贫困人口,要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加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入,让贫困人口有能力去掌握这个机会。 胡平(2006)则认为,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 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健全 扶贫开发机制、扶贫投入机制,以提高扶贫效率。同时,要积极动 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朱海俊(2007)认为,解决我国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进行新的 制度设计。他建议“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 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倡导建立农民自己的农村自 治组织”。给农村发展提供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资源环境,这是农 村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保障。 康晓光(2008)从贫困成因的角度提出反制度性贫困、反区域性贫 困和反阶层性贫困三种反贫困战略,这为中国制定反贫困战略提供 了科学的方法。 龚娜、龚晓宽(2010)总结,我国扶贫的具体模式很多,主要有 以下8种: (1)财政扶贫模式。主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财政、税收优惠,直 至全部取消农业税等方式向贫困地区倾斜,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 区的差距。(2)以工代赈扶贫模式。以工代赈是扶贫对象通过参加 必要的社会公益劳动而获得赈济的特殊的扶贫方式。(3)“温饱工程”模式。以增加物质投入,普及良种良法为手段,采取“以物放贷,以粮还贷”的办法,帮助贫困户解决温饱的一种扶贫形式。(4)产 业开发模式。发展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区域性支柱产业,这是解决 贫困户经济收入来源的重要途径。产业开发模式实施的主体多元, 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受体是农村贫困农户。(5)对口帮 扶模式。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由东部发达地区对口帮扶西

精准扶贫的意义

1、经济生活 (1)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 (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财政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快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5)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6)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7)商业银行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打赢脱贫攻坚战还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步伐。 2、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3)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提供社会服务的职能; (4)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

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文化生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2)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有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扶贫要注重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国家要注重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 (3)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重视发挥基层干部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 (4)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发挥勤劳勇敢精神,可以奠定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要发挥自强不息精神,这是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的典型性调查与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的典型性调查与研究困问题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共同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在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农村扶贫仍是我国当下面临的艰巨任务。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深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已经提上日程。 因此,为响应习总书记2020年前全面消除贫困的指示,我国各级政府已经将扶贫作为了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在此背景下,为调研扶贫典型、探求农村扶贫现状、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和优劣点,我们小组成员组建了课题组,收集扶贫相关的史料和资料,深入农村扶贫典型区域调研,诸如江苏省东海县、甘肃省金塔县、甘肃省泾川县、湖北省谷城县、贵州毕节农村等地,进入“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与贫困户和扶贫办工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在亲身体验和深度访谈中学习扶贫经验,感受我国扶贫工作的氛围和工作方式,了解我国当前扶贫工作的现状。 在经过实践调研之后,我们参考了相关文献和我国政策性文件,并结合实际经历,发现目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典型特点和问题。通过组内研讨学习提供可行性意见,最后形成相关论文为我国新时代扶贫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在具体的实施中,力求实践流程的严谨细致。前期,我们组内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就调研日

程、调研地域、调研重心、访谈受众、调查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 在日程安排上,力求放宽时间,确保工作任务按时保质高效完成。我们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赶工导致粗制滥造的情况。 在安全方面,力求“防患于未然”。为了保证组员们对于调研地域的熟悉,也为了让我们的调研具有便捷性,我们选择了各个组员家乡所在的省份,并就近寻找精准扶贫的典型村落。 在访谈的受众方面,力求分类清晰,受众丰富。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老师就村干部、贫困户、非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队员、外来扶贫力量几个方面进行了划分,给我们的工作做了清晰明了的指导。 在调研重心上,力求秉要执本。调研重心是在我们的前期准备中最重要的部分。为了让组员进入乡村的访谈更具目的性,避免调研方向不明的情况,我们多次开会讨论本次调研的重心,从基本政策文件到最终我们的论文架构,一一进行了落实。最终,我们完成了一份“调研采访大纲”,在大纲中对本次调研需要得到的资料和信息做了概括。在得出大纲之后,老师也对我们的大纲进行了终审,给出了指导意见和肯定。 在实地调研时,力求全力以赴,善始善终。虽然时值酷

整理2019年精准扶贫工作个人总结

2019年精准扶贫工作个人总结 根据组织的安排,我于2019年4月被派驻到**担任扶贫干部,驻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让我锻炼了许多,也开拓了我的视野,增强了工作的责任心,对于农业的政策理论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在与其他驻村工作队员及村民的朝夕相处中,增进了理解与交流,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学到了许多工作方法,并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拼搏意识,真切感受到基层锻炼的价值与益处。现将两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充分认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我认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打牢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促进农民增收,逐步使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生态好起来、村容美起来、班子强起来”。 要做一个合格的扶贫干部,就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有关农村政策、规章制度和各种会议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充分的认识与理解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我注重学习,认真思考,多问多学,并结合实际和工作需要,一直坚持学习相关的理论,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工作自信心,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深入基层,踏踏实实为群众服务

1、进村调研,制定规划。2016年4月进驻贫困村后,首先是通过走访群众、座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村委干部会等多种方式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民情,熟知村民的要求与愿望,仔细分析与研究,掌握好第一手材料,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农业特色优质化、道路房屋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社会秩序和谐化的目标,科学合理的规划东升村的帮扶规划。再次是按照农村党支部“五个好”的要求,采取以举办讲座、集中培训、专家示范等形式,着力提高村级组织和农村党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科学发展、富民强村的能力。 2、做好宣传,营造氛围。在做好调研,制定好规划后,就是要做好宣传工作,让群众充分了解精准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为此,我和其他工作队员,一方面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精准扶贫工作的具体内容、任务和目标;另一方面是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向村民反复宣讲扶贫内容、规划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过程、步骤。通过有效宣传发动,提高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更为建设项目的实施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3、分步实施,解决问题。我们积极会同当地政府和村委会,围绕解决好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实际生产生活问题,不断探索精准扶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