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经济建设与政策调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提议的新经 济政策,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 者痛惜地哭泣到:“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 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 方人士却说:“俄国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问题: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 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是痛击我们的呢? •新经济政策一定限度内地恢复和发展了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训2:国民经济比例应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 主人翁精神
总结: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相同的问题及教训 3.强调计划忽视市场的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苏: 计划经济体制
中: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计划经济体制 教训3: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 4.过度的政治运动干扰了经济发展 苏: 大清洗运动、对外争霸、戈氏改革 中: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 教训4: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要人为制造阶级斗争 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应推行和平外交,和平崛起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 》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 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 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 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 用
积 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 化迅速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国家培养了大批专家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弊端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 论
(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经济方面)
所有制 特 征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 经济管理 政手段管理经济,行政指导代替市场调节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经济发展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 战略 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 农业
义的配给制,违背了 经济发展的规律;
材料六、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2)这三段材料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 着什么问题?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 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 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 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㈠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㈡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B
探究四 苏联的经济改革
• 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 归纳:苏联改革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有何 启示
四、苏联的经济改革
根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概况: 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五六十年代 农 •农民有自留地 内 业 •垦荒种玉米 •农机售与农庄 容 工 •权力下放地方 业 •物质利益原则 结果 冲破传统束缚 勃列日涅夫改革 六七十年代 •扩大农庄自主权 •对农产品:提高价 格,降低收购指标 ,不限制个人副业 扩大企业自主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八九十年代 •加速战略根本改革 •经济方法替行政命令 •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材料三、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 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 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1)这三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特 管理方法、 高度集中, 点 手段 行政管理。 所有制形 单一的公有 式 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 义的经济体制。
问题: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
过渡方式: 直接过渡——迂回过渡。 最大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逐步过渡。 目的: 由赢得战争胜利到恢复国民经济 所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施五年计划 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 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㈠不同结果:
总结: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相同的问题及教训
1.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苏联生产力水平 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计划经济体制 中: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1: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积极性
苏: 1925工业化建设 中: 1958大跃进
单元知识及升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 容、评价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4、理解:①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其 特点、实质是什么? ②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
③苏联改革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何 启示
合作探究一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 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 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 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 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材料二、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 ②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 内战争的胜利。
探究二 新经济政策
• 记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 意义。 • 理解: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其 特点、实质是什么?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 政策 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内容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作用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 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材料四、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 ①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 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五、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 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 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C
探究三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 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 记忆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
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 国民经济比例更失调
•没突破旧体制 败因 •脱离实际 •盲目性 •赫氏个人作风
•没有突破旧体制 •宏观决策缺配套措施 •勃氏后期保守作风 •重点在重工,更失调 •与美国军备竞赛, •和平演变,阻力大 搞垮了经济
【思考】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者相同和不 同点。 ㈠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弊端; 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2)都在 (3)改革过程脱离了 苏联实际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 败的改革。 ㈡异: (1)赫氏改革侧 农业 ,勃氏改革侧重 重工业 ,戈氏侧重 和所有制商品经济 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政治改革 ,最 终导致 苏联解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斯大林模式 ,对其只是修修补补; 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 社会主义 方向。
第8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探索 模式 改革
课标、考纲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考点分布 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5年6考 ,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斯大林模式 5年11考,苏联改革 5年5考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命题趋势 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侧重于考察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以 巨性和曲折性。 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也有。
开辟了一种新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 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 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 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B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Ⅱ21题)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 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C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1922年
独联体
资本主 1917年十 义社会 月革命
1991年12月《阿 社会主 拉木图宣言》 义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勃列日 戈尔巴 赫鲁 列宁 乔夫 涅夫 斯大林 晓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经济 重在 重在 战时 新经 斯大 政治 农业 工业 共产 济政 林模 主义 策 式 社会主义改革 政策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②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 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 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 试; 局限性:①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 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 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工业 全面推行工 允许私人经营 政策 业国有化 租让外资经营
贸易 政策 分配 制度 取消自 由贸易 实行配 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实质、意义
项目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教训2:国民经济比例应协调发展 经济建设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 主人翁精神
总结: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相同的问题及教训 3.强调计划忽视市场的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苏: 计划经济体制
中: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计划经济体制 教训3: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 4.过度的政治运动干扰了经济发展 苏: 大清洗运动、对外争霸、戈氏改革 中: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文化大革命 教训4:社会主义建设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要人为制造阶级斗争 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应推行和平外交,和平崛起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 》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 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 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 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 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 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 用
积 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 化迅速实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3)有利于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国家培养了大批专家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弊端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 论
(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经济方面)
所有制 特 征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 经济管理 政手段管理经济,行政指导代替市场调节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经济发展 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压 战略 缩轻工业,形成重、轻、农的发展序列 农业
义的配给制,违背了 经济发展的规律;
材料六、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 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 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2)这三段材料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 着什么问题?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探究】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 之处:一、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二、 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1)中苏两国工业化方针各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其指导思想和相 关政策有哪些相似性? ㈠方针提出:
中国是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苏联是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
㈡指导思想和相关政策相似性:
B
探究四 苏联的经济改革
• 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 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 归纳:苏联改革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 有何 启示
四、苏联的经济改革
根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概况: 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五六十年代 农 •农民有自留地 内 业 •垦荒种玉米 •农机售与农庄 容 工 •权力下放地方 业 •物质利益原则 结果 冲破传统束缚 勃列日涅夫改革 六七十年代 •扩大农庄自主权 •对农产品:提高价 格,降低收购指标 ,不限制个人副业 扩大企业自主权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八九十年代 •加速战略根本改革 •经济方法替行政命令 •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材料三、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 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 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1)这三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特 管理方法、 高度集中, 点 手段 行政管理。 所有制形 单一的公有 式 制体制。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 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时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 义的经济体制。
问题: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
过渡方式: 直接过渡——迂回过渡。 最大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恢复发展商品经济,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逐步过渡。 目的: 由赢得战争胜利到恢复国民经济 所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实施五年计划 ③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中苏两国各在什么时候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中国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苏联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
(3)中苏两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结果有什么不 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何在? ㈠不同结果:
总结:苏联、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相同的问题及教训
1.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不符合苏联生产力水平 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计划经济体制 中: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 教训1: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积极性
苏: 1925工业化建设 中: 1958大跃进
单元知识及升华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目的、内 容、评价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意义。 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 4、理解:①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其 特点、实质是什么? ②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
③苏联改革给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何 启示
合作探究一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材料一、‚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 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 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 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 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 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有丝毫的选择余地……‛ ——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的评价 材料二、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 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 ②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 内战争的胜利。
探究二 新经济政策
• 记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 意义。 • 理解: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其 特点、实质是什么?
(1)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921年)
战时共产 项目 主义政策 农业 余粮收 政策 集制
新经济政策 内容
粮食税代替 余粮收集制
作用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吸 收外国资金和技术
材料四、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 ①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 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五、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曾说过“后退一 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这表明列宁认为 A、新经济政策是一种倒退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的 C、俄国要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必须部分恢复资本 主义 D、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政策
C
探究三 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 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 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 记忆理解: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
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 国民经济比例更失调
•没突破旧体制 败因 •脱离实际 •盲目性 •赫氏个人作风
•没有突破旧体制 •宏观决策缺配套措施 •勃氏后期保守作风 •重点在重工,更失调 •与美国军备竞赛, •和平演变,阻力大 搞垮了经济
【思考】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三者相同和不 同点。 ㈠同: (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 弊端; 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2)都在 (3)改革过程脱离了 苏联实际 ;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 败的改革。 ㈡异: (1)赫氏改革侧 农业 ,勃氏改革侧重 重工业 ,戈氏侧重 和所有制商品经济 入手; (2)前两者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 政治改革 ,最 终导致 苏联解体; (3)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斯大林模式 ,对其只是修修补补; 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 社会主义 方向。
第8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2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探索 模式 改革
课标、考纲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 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 考点分布 变的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5年6考 ,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 斯大林模式 5年11考,苏联改革 5年5考 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命题趋势 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 侧重于考察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以 巨性和曲折性。 选择题为主,材料题也有。
开辟了一种新经济体制和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 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 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 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 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有限发 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B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Ⅱ21题)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 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 A.余粮收集制 B.征收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 D.农产品自由贸易 C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沙俄
苏俄
苏联 1922年
独联体
资本主 1917年十 义社会 月革命
1991年12月《阿 社会主 拉木图宣言》 义社会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勃列日 戈尔巴 赫鲁 列宁 乔夫 涅夫 斯大林 晓夫 1917 1921 1925 1953 1964 1985 经济 重在 重在 战时 新经 斯大 政治 农业 工业 共产 济政 林模 主义 策 式 社会主义改革 政策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①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 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 ②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 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军事上的胜利保卫 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③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 试; 局限性:①它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了 战时需要的限制,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国家取消商品生产,实行平均主义的配给制,违 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 径。
工业 全面推行工 允许私人经营 政策 业国有化 租让外资经营
贸易 政策 分配 制度 取消自 由贸易 实行配 给制
恢复自由贸易,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允许商品买卖 实行按劳分 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与实质、意义
项目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 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 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