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教学时间】

【总课时数】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高考动向】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的批判:

1、秦代“焚书坑儒”的时代背景、过程和目的

目的:为了维护专制统治,遏止思想文化的泛滥。

2、评价: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1)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

3、汉代以来主流文化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焚书坑儒”被称之为“灭学之祸”,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这种批判基本上是中肯的。

二、罢黜百家

1、原因: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

仲舒对儒学的改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积极方面:(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达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为其提供理论依据。(2)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消极方面: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三、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建太学,建立郡国学校

2、太学兴立的标志和影响

(1)太学的建立是汉王朝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的表现之一,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2)太学的兴立,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

(3)太学生接受儒学教育,其中的民本思想对他们的观念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东汉形成了太学清议的政治现象。当时太学的议政运动,使黑暗的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从世官制、察举制,再到隋唐开始的科举制。

2、(1)确立:隋唐确立的选官制度。

(2)特点: A、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定官员B、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

(3)历史影响:积极: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消极:A、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B、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五、总结

1、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的地位上升。

②汉武帝时期,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③科举制度使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解决思想意识形态问题,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行政强制,更不能依靠暴力。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

第二部分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理学基本含义: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

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思想来源: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2、宋明以前的儒学发展演变的脉络:春秋——兴起;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到打击;西汉初——复苏;汉武帝——正统。

2.魏晋以来,儒学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尤其是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的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1)先声——韩愈、李翱: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1、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理论来源:二程+张载;

本体论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3.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影响:(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的完成。

2、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①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名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②“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3、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思想: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影响: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共同点:①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②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宋明理学的影响: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责任和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小结】宋明理学的评价:第一,理学家们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第二,理学对儒家学说的集大成作用。第三,肯定理学家们在思辨学术中的精细和创见,使儒家思想正本清源。在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天天练49

1.董仲舒,河北广宗人,著名思想家,西汉武帝时期人,他本来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儒生,汉武帝亲政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