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近几年来,《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老师的教法持续创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局面。

但热闹背后,语文课堂教学却失去了语文的本色,变成了教师哗众取宠的舞台。

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老师只注意课件的大量使用,没有注意它的实效性,从而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只注意问题的结论,不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老师讲的多,学生读、悟的少。

凡此种种,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

在课改实施中,究竟该如何去教语文?怎样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成了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困惑。

本色语文就是立足于文本,引导学生品味感知言语,激活学生认知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

看来语文教学应该还原本色,复归本位。

何谓“本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

小学阶段是基础中的基础,理应抓住工具性不放,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

我想,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色。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本色呢?我觉得有位老师说得好:“在恰当使用多媒体的同时,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品词赏句,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起童真童趣。


一、语文课要有琅琅的读书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

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使用。

我们都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只有“熟读”才会“精思”。

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的最直观表现莫过于一个人的语感如何,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诵读。

”那么,如何读书呢?
(1)读准确,读流利。

读准确,读流利,这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读都是以此读为基础。

宋代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不但强调读准,还强调读的遍数要多,他认为读书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仅仅要多读多颂,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等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的意思,我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自由读,要求读准确,读通顺;然后小组检查读,接着指名比赛读,最后一起朗读。

有了读的基础,再思考这句话的意思就不难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答案就不一样,个性化的独特感受得到体现。

这样的读就充满语文味了。

(2)边读边思考。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所以,读与思考要统一。

让学生用心地读,认真地思考,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内部已有的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真正做到读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产生新的疑惑。

然后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语文学好。

为了让边读边思考成为学生的读书习惯,我让学生在读书时带着任务读。

如在教《争吵》时,我让学生在读书时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前后的不同表现。

第一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第二步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这样不离文本,引导学生真真切切地边读边思考,读出语文味。

(3)有感情地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一种美读,一种升华的读,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边读边思考,对课文产生独特感受、体验的朗读。

如在教《荷花》时,在学生体会到荷花盛开时的美景时,我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荷花盛开时的美丽姿态吗?”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一大池美丽的荷花就体现在眼前。

有了这感情朗读,语文味就更浓了。

二、语文课要有品词赏句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宝石,是那么精湛,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清茶,耐人寻味。

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对比品析。

在比较中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使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

如在教《泊船瓜洲》时,学生理解诗意后,我问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中,这个“绿”字能够换成哪些字?学生纷纷回答:“能够换成‘到、吹、过、来、刮、入、满……’”那“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那些字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

而‘绿’字不但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体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2、联系上下文品析。

我们知道,语文中的字、词、句的情感总是统一在一起的,他们不是孤立的。

就字说字,就句论句那是表面的理解,会显得很肤浅。

所以,联系上下文是品词赏句的一个好方法。

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有一句话:“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这句话既写出了母亲的爱所产生的效果,又暗含父爱的重要性,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父爱和母爱。

要让学生理解好,必须联系上下文。

学生通过一步一步联系上下文品词赏句,很快就体会到母亲的慈爱和父亲的严爱对于孩子的成长同样重要。

这时,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再是浮华、浅薄的了,这样的语文课就更显得有滋有味。

3、想象中品析。

孩子们想象力是非常丰富。

我们的课文本身就有一个特点:意象性特强,总会留下空间给人以想象。

通过想象能够使深奥难懂的内容显得通俗易懂,令人回味无穷。

《荷花》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想些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

这样,学生在想象中品析,从而体会到作者对荷花的深深情感。

4、拓宽中品析。

课本是教学资源,课外的资料也是教学资源,学生本身也是很好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拓展中,我们能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协助学生品词赏句,给品词赏句更宽广的天空。

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体会周总理生活简朴后,我补充课外阅读《周总理的睡衣》,让学生更深切体会到周总理的艰苦朴素的生活。

学生理解完后,我补充周总理患重病后其中一天工作的安排给学生看。

学生看后,更感受到周总理是多么的劳苦,他的精神多么伟大。

这时周总理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

三、语文课要有写的训练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实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使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这些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进入了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所不知道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又一次得到完美的统一。

1、模仿写。

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

再说每篇文章其实都是写作的范文,作者的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都是学生模仿和待以迁移的对象。

例如,学生
学完《荷花》后,我要求学生仿其写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

通过仿写,学生内化了写作方法。

2、想象写。

文学它有着间接性、概括性,有较多的地方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它的空白处,丰富当时的情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那儿就是学生最好的练笔之处——在想象中写。

如学完《燕子专列》后我设计了一个想象写话的练习:“你想对贝蒂说什么?”学生在想象中,更增强了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这样语言得以使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语文味就显现出来了。

3、升华写。

一篇文章学到有味儿时,文章的情感上升为自己的情感,自然会产生一种感觉——不写不快。

这时就是训练学生使用语言,表达情感的好时机。

如教完《只有一个地球》我设计了写作训练:(1)结合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以童话形式写一篇题为《地球母亲哭了》的作文。

或写一篇读后感。

(2)写两条保护环境的公益宣传语。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树立准确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

总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为倡导本色语文,绝不是封闭、守旧,而是在坚守语文本色之中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追求。

让我们共同努力,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本色语文,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去追求更加有效的语文本色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