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以来我国语用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沿着国内外语用学领域理论实践不断完善和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两条主线,从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运用、以及语用学研究状况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语用学在我国新世纪以来的发展和现状,对国内形式语用学研究状况作了述评,最后讨论了国内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语用学的未来并实现与国际接轨。
关键词:国内语用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源于哲学和逻辑学的语用学最早是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其研究对象是“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Morris1936),后又被定义为:“矗立在一定行为内所发生的符号及其起源、用法和影响的符号学部分”(Morris1946)。
由此作为开端语用学在发展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确立了其地位。
一般认为,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独立分支从而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有三个标志,一是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Pragmatics)的创刊,二是1983年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Pragmatics)(Levinson, 1983)的问世,三是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 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IPrA)的成立。
(沈家煊, 1996:1)
2. 回顾
2.1 国外语用学发展历史回顾:
长期以来,语用学研究存在两大倾向:一是以分析哲学为基础,认为语用学研究应该有其严格的议题,比如指示语、言语行为、前提、语用推理与含意等,这是一种狭义的语用观,也是长期以来语用学的主流,即微观语用学;二是广义的语用观,最早源于Morris的符号学思想,主张语用学探讨与符号功能有关的心理、生物、社会等现象,这表明语用学研究应该是宽泛的。
多年来,Verschueren等坚持以“语言使用的语言学”为主导思想,从认知、社交和文化等视角关注语言选择与理解,以及人际交往。
为此语用研究应该是广义的、宏观的,即宏观语言学。
2.1.1 宏观语用学
宏观语用学认为语用学不是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考察语言的功能性视角,是结合语言运作的认知、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一种研究思路。
它从语用角度探索语言的功能,并考察人类交际所必需的社会背景信息。
宏观语用学把语言研究和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状况联系起来,关心的是社会因素和意识形态对人类言语行为的限制,如处于强势地位的社会群体如何利用语言手段控制和操纵弱势群体。
宏观语用学对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及其准则提出了批评,认为必须结合社会因素才能正确理解和分析人类交际。
与此相关,近年来出现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正日益引起关注。
2.1.2微观语用学
与宏观语用学不同的是,微观语用学把语用研究看做是语言学的一部分,和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和语义学平行,其范围局限于英、美语言哲学传统领域内的课题,如会话含义和言语行为、预设、指示以及会话结构等。
微观语用学的分析大都是脱离语境进行的,并不关心真实的话语及其交际效果。
在过去20年中,微观语用学研究的范围趋于狭窄,主要的工作是对格赖斯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推导机制做出修正。
2.2 国内语用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语用学在中国起步是以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为发端的许国璋先生最早于1979年摘译了Austin的《论言有所为》。
次年,胡壮麟先生发表论文,从四个方面对语用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80年代引进的语用学理论涉及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会话结构的语用分析等论题,90年代侧重于介绍关联理论、新Grice 会话含意理论、言综观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
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评介工作,为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参考。
在这20多年里,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学者把语用学论著直接译成汉语,或发表专题文章进行评介,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学者对国外语用学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理论。
这是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闪亮点。
这些研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语用学理论,并为我国语用学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必要的理论指导。
但是国内的语用学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在国外语用学理论基础上进行修正和补充,缺少原创性成果,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3. 新世纪以来国内语用学的理论发展状况介绍
3.1 指示语
指示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参与会话的人、事物以及会话时间、空间等信息的指称、指引、反映。
指示的实现要利用指示代词、副词、指示词、前指代词、时态等语言要素。
指示语可分为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社交指示、话语指示等,其使用和理解都离不开语境。
国内对指示语的语用研究主要表现为::(1)称呼语的语用研究;(2)代词回指功能研究;
(3)指示语的翻译研究;(4)跨文化交际中指示语研究;(5)指示语体现的权势与同等关系研究;
(6)文学作品、语篇中的指示语研究;(7)某些动词的内在指示功能研究;(8)元语用指示语研究;(9)指示投射现象研究;(10)指示语与心理距离研究;(11)指示语的认知研究等等。
此外,对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语用现象,如人妖、同性恋人的性别指示,变性人的性别指示,数字所传递的指示信息等等也受到关注。
3.2 会话含意理论
会话含意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相关研究在国内占有主导地位。
1967年美国语言哲学家Grice在哈佛大学的学术讲座中阐述了会话含意理论,其核心是合作原则,下面构建了四条相应的准则,即数量、质量、关系和方式准则。
他认为会话含意产生于两种途径;一是交际者通过遵守合作原则及其准则产生一般含意;二是交际者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违反某些准则而产生特殊含意。
其中特殊含意便是格赖斯所关注的会话含意。
我国在会话原则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如徐盛桓、周礼全、钱冠连都对合作原则进行重建或补充。
如徐盛桓创立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语用推理机制并用它来解释和推导一般含意;周礼全提出一组补充的合作准则并用其来推导会话隐涵;钱冠连则认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不是原则,他认为话语交际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意图原则。
此外,国内对合作原则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作与翻译;(2)合作与教学;(3)合作与修辞;(4)合作与喜剧对话;(5)合作与广告研究;(6)语境与会话含意;另外还有合作与跨文化交际、合作与辩论、合作与话语分析、合作与商务文书写作等应用性研究等。
3.3 预设理论
和语用学其他一些论题一样,“预设”源自哲学研究。
预设又称前提,不是句子表层意义的一部分而是存在于语言不同层面上的一种隐含意义,是说话人的预设。
语用学对预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其一是语用预设的本质问题。
其二是预设对语境的敏感性。
国内对预设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语义前提和语用前提的区分;(2)现代汉语中的语用
预设;(3)广告中的预设;(4)语用预设的交际价值;(5)语用预设与认知理据;(6)语用预设与外语教学;(7)文化预设与翻译;(8)文学作品中的语用预设;(9)预设投射问题的认知研究;
(10)预设分析与语法研究等等。
3.4 言语行为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言语行为理论可以说是第一个完整的语用学理论。
该理论源于英国语言哲学家Austin关于语言具有行事功能这一哲学思想。
经过其门生美国哲学家Searle的阐述和发展,该理论更为体系化和规范化,成为现代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说话就是做事”。
Austin认为,说话人总是在通过说话来做事,不论他们的说话方式直接还是间接,明晰还是含蓄。
值得强调的是,不仅说话人说出的话语是言语行为,而且听话人针对说话人的话语做出回答的行为也是实施言语行为的行为。
研究言语行为不仅要关注说话人的言语行为,也要探讨听话人做出反应时的言语行为。
国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研究;(2)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研究;(3)广告语言、网络语言的言语行为研究;(4)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语言教学;(5)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6)言语行为策略研究;(7)语用失误研究;(8)关联理论对言语行为的批判;(9)言语行为与交际;(10)各类施事言行为研究;(11)比喻与间接言语行为等等。
3.5 会话分析
会话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析会话,是语用学的重要领域,也被视为话语分析的一个分支。
其研究目的是要挖掘隐藏在会话后面的社会现象。
早期语用学对会话的研究大体局限于会话本身的结构,属于静态性质的研究。
90年代越来越多采用动态的方法研究。
对会话的动态研究就是对人们在相互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为什么选择某些语言形式而不选择另一些语言形式来表达直接的思想感情或以言“行事”的内在动机和原因作出合理充分的解释。
其目的是揭示语境的动态特征和发话者如何通过使用语言对语境加以操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国内对会话分析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会话分析与语码转换;(2)会话分析与文学、戏剧人物关系/性格;(3)会话分析与英汉语言教学;(4)会话修正研究;(5)会话活动类型研究;
(6)毗邻对研究;(7)话题转换的关联性研究;(8)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9)话语标记语研究等等。
3.6 关联理论
关联论是Sperber和W ilson针对Grice的合作原则提出的,它如今已成为了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遵循着一种称作“明示-推理”的交际模式。
“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为使交际获得成功,说话人和听话人唯一的共同目标是要理解对方以及被对方理解。
关联理论的两条原则分别是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
所谓认知原则就是人类认知倾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所谓交际原则就每一个话语或其它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理论将交际与认知有机结合,从认知的角度对语交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关联理论在许多方面对合作原则进行了改善,对语用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国外同行学者相比,我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无论在深度与广度方面都未能赶上,尤其是应用研究方面,似乎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展。
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语用学爱好者对关联理论不很熟悉,甚至可能存在某些误解。
一方面是因为该理论本身较难掌握;另一方面是我们未能及时掌握国外的研究信息;同时,国内学者之间仍比较缺乏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沟通,与国外学者的学术联系就更少了。
国内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关联与语篇连贯;(2)关联理论对言语交际的解释力;(3)认知、心智与关联;(4)关联理论述评;(5)关联理论与翻译过程的兼容性、互文性
等。
3.7 语言顺应论
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
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作出种各种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
根据语言综观和顺应论,Verschueren认为要从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等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言的使用。
该理论认为,语言表达意义的过程会因人们语言顺应的意识程度不同而影响着语境、语言结构和交际双方关系的变化。
语言顺应论、语言综观论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给我们以启示并指导我们选择使用语言。
微观层面上的语言使用现象往往受语用因素的制约,它与说话人的心理状态、交际双方在社交语境中的地位、话语发生的时空信息、不同的施为用意等有关。
而宏观层面的语用学就是以综观的广阔视野看待语言的使用。
它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各个层面的功能性综观,具有跨学科性,不是一门受研究范围限制的学科,而是一门与社会、文化、心理、认知等领域都有联系的学问。
近年来,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语用学家所认同,是今后发展的大趋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了解宏观语用学、了解顺应论的原因。
国内对顺应理论的应用研究主要表现为:(1)语言顺应论与翻译;(2)语言顺应论与二语习得研究;(3)顺应论与语码转换;(4)文化语境顺应与文学翻译批评;(5)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广告语言创作;(6)顺应与语用含糊等等。
3.8 语言模因论
模因论(memetics)在我国学界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它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
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是模因(meme),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
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使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自然语言的模因从三个方面体现: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内容不变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复制,或者形式不改却以不同的内容以扩展。
语言模因论将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应用于对语发展的分析,为我们探讨语言的进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
语言模因论对于语言中的许多现象具有独特的解释力,借此理论来观察社会文化语用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模因论与语言之间的界面研究可以说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值得开发的重要研究议题还不少。
国内对语言模因论的研究主要表现为:(1)语言模因与语言教学;(2)语言模因与翻译(教学);(3)幂姆与文学作品互文性研究;(4)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5)关联与模因;(6)模因与社会语用;(7)语言模因与心理内化机制研究;(8)模因论与文化研究等等。
4.新世纪以来国内语言学的评价和展望
4.1 发展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语用学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除应加快引进的步伐外,还应加
强几方面的结合:语言理论与语言事实的结合,外语界与汉语界的结合,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的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加强几方面的研究: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es )的研究,个案研究,汉语的研究,应用语用学的研究等。
沈家煊(1996 (1): 1-5)是国内较早针对语用学研究发展任务阐述自己观点的学者,他指出一方面要继续引进国外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应注重对母语汉语的研究;要把语用学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同时应开展形式语用学的研究。
文旭(1999 (4): 9—12)的观点与沈家煊的看法基本一致,从引进国外理论、立足汉语开展研究、宏观与微观结合、加强应用研究等四方面指明了中国语用学研究
今后努力的方向。
钱冠连(2001 (4): 7—16)通过国内外语用学选题对比研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中国语用学发展建议:正确处理理论引进与理论原创的关系,把应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重视青年学者从事汉语实证研究的作用,从理论意识、学术视野、方法论和语种选择等方面多角度地酝酿和创造新的理论。
4.2 中国语用学的发展趋势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语用学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该朝着如下几个方面出发:4.2.1 加快引进的步伐
首先还是要“拿来”,继续不断引进国外语用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语用学理论被引进的速度还不够快,要赶上西方语用学的发展水平,还需要加快引进的步伐。
接着是“为我所用”。
我们既然“拿来”了,就应该用已有的和最新的各种语用学理论和方法来解释、分析各种汉语语用现象,这些理论也只有放在对具体语言现象的分析和处理中,才能知晓它们的普遍性和适应性程度究竟有多大。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语言研究总是重点放在本国语上,但是也要了解外国的语言研究情况。
目的有二:一,知道人家研究些什么问题,用些什么方法,有些什么理论,可以供自己参考。
二,知道别的语言的研究有了些什么成果,可以拿来跟本国的研究成果比较”。
4.2.2 立足汉语的研究,创造自己的理论
引进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老跟在国外学者的后面,那是不可能有多大作为的。
因此我们在“拿来”“为我所用”的基础上还要学“另起炉灶”。
这项工作最能突出汉语语用学研究特色。
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自有其显著特征,立足于西方语言的西方语用学理论也许只是部分地适合于汉语实际,那么我们或者对已有的理论进行改造,或者创立新的语用学理论。
最好的做法当然是在对汉语语用现象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创立汉语语用学理论了。
当然一种新的理论体系的酝酿和建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要外语界和汉语界的语用学家的长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4.2.3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对语言进行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很重要,二者不可偏废。
在宏观方面,语用学的研究必须置于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言语活动进行研究。
文化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社交语用学、意识形态语用学以及对比语用学将是语用研究的宏观趋势。
在微观方面,言语的产生和理解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去分析。
有人预言21世纪将是认知语言学的时代,因此,认知语用学将是一个热点。
此外,话语语用学也是微观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汲取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形式语用学、计算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文学语用
学等各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甚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同时这也要求我们语用学工作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只有学科兼通、兼收并蓄,才能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才能富于创造性。
我们相信经过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的语用学研究必将迎来光辉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陈治安, 文旭. 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新进展[J]. 外国语, 2000(01)
[2] 刘根辉, 李德华. 中国语用学研究与发展方向[J], 现代外语(季刊),2005(01).
[3] 冉永平.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趋势[J], 现代外语(季刊),2005(04).
[4] 严辰松,高航. 国外语用学20年:回顾与前瞻[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1).
[5] .周榕,冉永平. 语用学研究新取向—实验语用学研究[J]. 外国语,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