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海东地区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以青海海东地区为例,利用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两个指标体系,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海东地区六个县进行测算分析。从GDP和人均GDP两个数据源得出区域内各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且区域间差距正在不断的扩大。
标签:
标准差;变异系数;区域差异;青海省海东地区
F2
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地理区位、人文条件及制度安排的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通常存在差异。适度的差异有利于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空间转移,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危害,而且会影响社会稳定。青海省海东地区地处青海省东部,是青海省除了西宁市和其下属三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之外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具有相当长的开发历史,加之其地处全省自然条件最为优越的河湟谷地,因而在全省经济中占十分显著的地位。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从总体上来说,随着经济和社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善,各种资源合理配置程度的提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日趋成熟。但是一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或者自然条件而产生区域之间的差异,本文将研究海东六县间的区域差异,揭示区域经济差异特征,并相应提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对策,以促进区域内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青海海东地区包括以下六个县级区域,分别为:平安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共6个县域单元,其中,平安县为海东行署地区首府所在地。衡量区域经济水平的常用统计指标有GDP、CPI等值,但是对于县级区域来说,GDP是比较好的统计数据,且人均GDP能够比较充分的反映出区域差异的内涵,并且能够从现行的官方统计中获得,数据的可信度和完整性好,本文中的统计数据资料均来自《青海省统计年鉴》(2001-2010)。
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来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依托人均GDP为总体指标,用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分别衡量绝对差异和相对差
异。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公式(1)为标准差计算公式,标准差是一组数值自平均值分散开来的程度的一种测量观念。一个较大的标准差,
代表大部分的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一个较小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数值较接近平均值。
其中公式中得Yi为第i区域的人均GDP,其中N为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
公式(2)为变异系数的计算公式,变异系数又称“标准差率”,是衡量资料中各观测值变异程度的另一个统计量。当进行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的比较时,如果度量单位与平均数相同,可以直接利用标准差来比较。如果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时,比较其变异程度就不能采用标准差,而需采用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相对值)来比较。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称为变异系数,记为C.V。变异系数可以消除单位和(或)平均数不同对两个或多个资料变异程度比较的影响。
其中公式中Y为N个区域的人均GDP平均值。
2 海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
2.1 各县经济总量的对比分析
本文以2001年至2010年六个县,十年之内的GDP统计如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由2001年至2004年全区GDP都呈稳定增速发展,从2005年至2010年,除平安、互助、乐都、循化四县都在稳步发展之外,民和在2004年至2009年GDP呈减少趋势又缓慢上升。化隆从2004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2008年后又恢复缓慢增长。互助县地区GDP一直位于海东地区第一位,在2001、2005、2010年这三个时间段互助县比GDP最低的循化县分别高出84703.3万元、116413万元、349343万元,两者之间的GDP差距越来越大,两个县域之间的区域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2.2 各县人均经济水平的差异
将近十年人均GDP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平安县的人均GDP远远领先于其他五县,2010年达到21107.12元,由于人口数量的差异,在各县的GDP中处于第四位的平安县在人均GDP中却高于位于
GDP处前三位的互助、乐都、民和三县,2010年分别高出互助、乐都、民和三县9044.75元、8604.78元和14138.87元。
2.3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差异
现将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所得出的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
结合表1数据,从2001年到2010年,以标准差为测度得到的海东六县的人均GDP的绝对差异在10年之内,总体上呈直线扩大趋势(图3):从2001年的1227.75元上升到2010年的5254.33元。从2001年到2005年绝对差异扩大的速率趋向一致,均值为287.72元;从2006年到2010年,绝对差异的速率开始加剧,均值为646.98元。
变异系数(图4)从2001年至2004年都处于一上一下的缓慢增长状态,而在2005年之后开始逐步缓慢上升,到2009年后又有降低的趋势。在2001至2010年期间,六县县域人均GDP的变异系数以2004、2005、2009年为折点,呈现出一个斜N型波动。2001至2004年期间波动较小且趋于稳定,2004至2006年期呈现出倒V型的增长状态,2006至2009年期间维持在变异系数较高的平稳状态,显上升趋势。这说明2006-2009年六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基本上保持稳步增长的变化趋势,而2010年期间则呈出下降趋势。因此,对于县域人均GDP 的空间差异演变,从整体上看,2004年前后六县县域人均GDP空间分布相对差异较大,以2004年为参照,2001年至2004年期间各县域经济发展空间相对差异明显较小,且这种空间上的相对差异格局在2001年至2004年这4年期间随时间的推移变化很小,基本上保持一上一下微弱波动稳定。从2006到2010年各县县域人均GDP这种较大的空间相对差异随时间的推移仅呈现平缓上升趋势。3 区域经济产生差异的原因
3.1 自然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的区域差异
海东地区地处青海东部河湟谷地区,是青海省内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但由于地处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以及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地理的交汇处,具有三大自然区过渡带的特点,水文、气候、地形影响着各县资源禀赋,区域差异相差较大。平安县凭借着最有利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优越的区位、加上人口及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决定了该县产业密集度和布局方面的优势地位,也确立了其在海东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而循化化隆两县由于矿产资源和道路资源优势较弱而处于经济发展的最后两位。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以工业为例,受自然环境和资源组合条件约束,2010年六县工业产值总和仅为505451万元,仅占全省工业经济的31%,可以看出资源禀赋以及资源合理配置是阻碍海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3.2 区位与交通因素
(1)区位:平安县为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离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是西宁市卫星城镇之一,具有相对优越的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