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琵琶行导学案(简)

琵琶行导学案(简)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1、独立完成查基础知识练习。

2、诗前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3、用七字句概括隔断内容。

寻找出诗歌中的明线和暗线。

4、诗中有多处关于“江”和“月”的描写,请从诗中划出,并分析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5、全诗共几次写了琵琶女的演奏,每次演奏各有什么不同?诗人又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琵琶女的演奏的?请加以分析。

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作者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请寻找二者的相同点。

7、比较阅读夜闻歌者(宿鄂州)作者:白居易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试比较《琵琶行》和《夜闻歌者》在题材、内容、主题、写法上的异同《琵琶行(并序)》导学案1、独立完成查基础知识练习。

2、诗前小序写了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3、用七字句概括隔断内容。

寻找出诗歌中的明线和暗线。

4、诗中有多处关于“江”和“月”的描写,请从诗中划出,并分析分别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5、全诗共几次写了琵琶女的演奏,每次演奏各有什么不同?诗人又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琵琶女的演奏的?请加以分析。

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作者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湿青衫呢?请寻找二者的相同点。

7、比较阅读夜闻歌者(宿鄂州)作者:白居易夜泊鹦鹉洲,江月秋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词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试比较《琵琶行》和《夜闻歌者》在题材、内容、主题、写法上的异同1。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描述音乐的语言技巧,学习通感、衬托等表现手法。

2.领会由琵琶女的遭受引出的诗人对出身的感触。

3.理清全文脉络,剖析本诗的构造特点。

教课重难点1.品尝诗句“同是天涯堕落人,相遇何须曾认识”的丰富内涵。

2.赏析作者描绘音乐的高明技术。

有关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穷,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念书期间特别勤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访大诗人顾况,深得赏识。

29 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与元稹踊跃倡议“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重申解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写下了许多揭穿现实黑暗,反应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期间。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周流浪,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许多的接触和认识。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频频上书针砭弊端。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应了劳动人民的难过生活,揭穿了统治阶级的腐败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冒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急迫,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识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对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第一篇:《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琵琶行》导学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_,1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导学案(3)

《琵琶行》导学案(3)

《琵琶行》导学案(3)4.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

“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5.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合作探究】有感情地诵读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品味诗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3.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4..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5.朗读、背诵诗的第一、二节,体会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巩固提升】(一) 课内检测1.诗句默写填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添酒回灯重开宴。

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学案答案

琵琶行学案答案

琵琶行学案答案【篇一:《琵琶行》导学案整理答案】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导学案 参考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 参考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二、1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共同点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第二课时一、1.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地、人物,引出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中间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

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

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

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

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最后两句用"忽闻"造成语气的强烈转折,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用水上传来的琵琶声打破了寂寞、郁闷和凄清。

用"主人忘归客不发"突出琵琶声的艺术魅力,感情由悲抑转为惊喜。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3.由于诗人”寻声暗问弹者谁”,又“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又“千呼万唤”,琵琶女深感盛情难却,却之不恭。

诗中用了“寻”“问”“移”“邀”“添”“回”“开宴”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听到琵琶声后所激起的惊喜心情和邀见琵琶女的急切心情。

在沦落天涯的不幸际遇中,觅得知音,这对于琵琶女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慰藉和鼓舞。

诗人的举动表示了他对琵琶女应有的尊重和礼貌,这是以艺会友,决不同于一般文人墨客狎妓,征歌点曲。

所以琵琶女终于摆脱了重重顾虑,登上了诗人所在的船头。

然而毕竟是陌生人,不免有些拘谨,也许还夹杂着一点儿羞涩,故而“犹抱琵琶半遮面”。

4.琵琶女演奏琵琶曲分三个部分:序曲、曲中、曲终。

琵琶行学案附标准答案

琵琶行学案附标准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编写人:2013.4.3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 了解作者、解题2 . 诵读课文,理解全文的大意,概括每段内容3. 积累基础知识【知识导学】1.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

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后被贬为江州司马。

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_____。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于变化。

【预习检测】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A.湓浦口(pén)憔悴(jiāo)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贾人(jiǎ)荻花(dí)C.虾蟆陵(há)嘈杂(cáo)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呕哑(yā)嘲哳(zhā)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曲罢悯然钿头银篦连篇累牍杜鹃啼血B.转徒江湖幽愁暗恨扣人心弦豪言壮语C.轻拢慢捻天崖海角幽咽泉流汗流浃背D.东船西舫恬然自安翻复无常春寒料峭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快弹数曲快:赶快。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 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一个琵琶女视 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 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相关知识 歌行体,是在汉魏六朝乐府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这类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长兄,长子。 6.文言句式 (1)歌以赠之。 (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示强调。) (2)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3)转徙于江湖间。 (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4)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5)使快弹数曲。 ("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6)送客湓浦口。 ("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历史制造了许多悲剧,而并非所有悲剧都因悲剧的主角而演绎成永恒的绝美。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知音”“情感”“音乐”“审美”“理解”“关注弱者”“同情”
“和谐”“同情心是人性的标志”“要忧民之忧”“流泪如何不丈夫” 等话题或题目中。
运用范例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最新)

《琵琶行》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归纳文言现象。

(2)熟悉课文,联系时代与背景及作家的创作风格,在朗读背诵中提升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时代与作者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

(2)涵咏诗歌语言,体会作品情感和艺术特点。

(3)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内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提高文学趣味,感受作品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涵咏诗歌形象和语言。

3、背诵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品味作者对音乐的精湛描写,学习象声摹音、设喻作比的修辞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法指导:1、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咏,体悟情感。

2、学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悟”,体味意境,感受形象;“品”,咀嚼涵咏,品味语言。

【课前热身】1、了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

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

”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体如行书曰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是指那些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2、走进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生于河南新郑。

少年时期,避乱江南。

贞元十六年(800)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

琵琶行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以及创作背景;2. 理解《琵琶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3. 探究《琵琶行》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导学问题:1. 《琵琶行》是谁创作的?你对他有了解吗?2. 你知道《琵琶行》的故事情节吗?3. 阅读《琵琶行》后,你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何理解?4. 你发现《琵琶行》中有哪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导学内容:《琵琶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之一。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弃妇在琵琶的伴奏下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悲苦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抱怨和对社会的思考。

在《琵琶行》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讲述了一个妓女在洛阳城长安街头拉琵琶的故事。

她以琵琶的声音表达了自己遭受的悲苦和不公,流露出对命运的不满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充满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嘲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等。

从主题上看,《琵琶行》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命运的抱怨。

诗人通过描写一个弃妇以琵琶为媒介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懑,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公。

这种抒发个人情感的方式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作者深入人心的悲苦和无奈。

通过这首诗,白居易向读者传达了诗人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同时,《琵琶行》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首先,在诗中使用了琵琶这一古老乐器,琵琶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代表着音乐艺术和美感的追求。

其次,在诗中描述了洛阳城的繁华热闹和长安街的喧嚣景象,展示了唐代盛世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最后,诗中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悲苦遭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和对弱者的漠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综上所述,《琵琶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悲切动人的情感展现了社会现象和个人命运的交织。

通过琵琶声音的媒介,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他的不满和对社会不公的思考。

与此同时,诗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特色,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019/2/18【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了解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大意。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5.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文体常识(1)“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记年的名称。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记年。

有的皇帝先后用几个年号年。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编号07)撰稿人鲍志敏审核人何正祥【学习目标】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 _,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给下列难字注音:铮(zhēnɡ)铮然贾(ɡǔ)人悯(mǐn )然转徙(xǐ)荻(dí)花霓( ní)裳琴(qín )瑟(sè)琵(pí)琶(pá)钿(diàn)头呕(ōu)哑(yā)嘲(zhāo )哳(zhā)六幺(yāo )【理一理】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高一语文《琵琶行》导学案+课后练习(含答案)

《琵琶行》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知人论世(1)白居易(772- -846)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迁居下封(今陕西渭南)。

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他的讽喻诗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新乐府》中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都是千古绝唱。

作品有《白氏长庆集》。

主要作品:《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两朱阁》《西凉伎》《涧底松》《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

(2)创作背景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

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知识链接(1)歌行体“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日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日行;兼之者日歌行。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歌行体的特点有四:①篇幅可短可长。

(完整版)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琵琶行公开课导学案及答案

《琵琶行 ( 并序 ) 》导教案2019/2/18【学习目标】1.认识白居易平生及其创作成就;认识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知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马虎。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5.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述声音的高妙技法。

2.解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暮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期间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议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申停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异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

写下了许多揭示现实黑暗,反响劳动人民难过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平常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因为冲犯了官僚及皇帝, 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医生,次年因为上书皇帝,言辞迫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季。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受共鸣自己天涯堕落的不幸。

3.文体知识(1)“歌” 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 原指可唱的韵文 , 到了唐朝 , 歌的原意已变 , 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 , 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 , 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 , 以后指乐曲、歌唱的遍数 , 今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 , 都是古代诗体名称 , “行”也是乐曲的意思 , 两者其实并没有严格的差别 , 也合称“歌行 ",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 , 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 : 记年的名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导学案2019/2/18【学习目标】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了解本文的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梳理文章大意。

4.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5.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诗中表现的人物情感。

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和元稹并称“元白”。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2.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文体常识(1)“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本指乐曲的进行,后来指乐曲、歌唱的遍数,往后又成为诗的一种体裁。

歌和行,都是古代诗体名称,“行”也是乐曲的意思,二者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也合称“歌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

“歌行”指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2)年号:记年的名称。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记年。

有的皇帝先后用几个年号年。

号不同于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元和唐宪宗李纯的年号;宪宗,李纯的庙号。

(3)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

但“左迁”表示贬官。

本诗序中“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是贬官。

“迁谪”指降职,“迁客”指贬谪在外地的官员。

《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迁客”即是。

4.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1.湓()浦2.铮()铮3.商贾()4.悯()然5.转徙()6.迁谪()7.荻()花8.轻拢慢捻()9.霓裳()10.六幺()11. 嘈嘈() 12.间关()13.幽咽() 14.铁骑() 15.裂帛() 16.敛容()17.虾蟆() 18.红绡() 19.钿()头 20.银篦()21.呕哑() 22.嘲哳()三、整体感知课文(一)简析诗前小序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左迁:明年:委身:命酒:悯然:漂沦:因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三言:命曰:2.思考:这段小序有何作用?明确: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3.《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明确: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他听了琵琶女的弹奏并为他作了一首词。

4.迅速浏览课文,整理文章结构请用简短句子概述每节内容。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二)诵读并分析第一段。

1.齐读译文,了解大意。

夜里在浔阳江头送客,秋风吹着枫叶和荻花瑟瑟作响,我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饯别时,我们对举着酒杯要饮酒,却没有音乐助兴;我们将要分别,心中悲伤,纵使醉了也不能使我们尽情,在这行将分别时,只见广阔的江面上,沉浸着一轮明月。

这时忽然听到水面上传来琵琶声,使我忘了辞别,客人也不想启程。

2.思考:诗的开篇关于秋天月夜送别情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用红枫、芦花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萧索的秋景图,把萧索悲凉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强烈。

凄凄秋景和主人、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为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第二课时一、导入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诵读并分析第二段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循声暗问:添酒回灯重开宴:弦弦掩抑声声思:低眉信手:嘈嘈:切切:间关:幽咽:银瓶乍破水浆迸:裂帛:2.通读译文,了解大意。

依循着声音,探问这位弹琵琶的人是谁?琵琶声停了下来,弹琵琶的人似欲回答,却又迟疑不作声。

我们将船移近,邀请她和我们见面,我们添了酒,重新张灯,重新设宴。

经过再三催请,她才出来,出来时还抱着琵琶半遮着脸。

她才转动弦轴拨动琴弦,调整声音高低,顺手拨弹了三两声,虽然还没弹出曲调,却已流露出感情,一弦一弦掩藏抑制,音调不畅,托出幽怨的心惰,声声充满无限的愁思,好像在倾诉生平的不得意。

她低着眉头,随手继续弹下去,说尽了心中无限的心事。

3.合作探究: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注意: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手法:比喻、叠词手法①小弦切切如私语(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凄厉)好处: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纷呈和疾抑扬的变化。

手法②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使音节悦耳动听(二)诵读并分析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沉吟:敛容:等闲:颜色故:老大:去来:阑干:唧唧:呕哑嘲哳:如听仙乐耳暂明:为君翻作琵琶行:掩泣: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司马青衫:2.通读译文,了解大意她沉思不语的将拨子插在弦缝间;然后整顿衣裳,恭敬严肃站了起来。

她自我介绍说原来是京城女子,家住出产名妓和美酒的虾蟆陵。

十三岁时就学成了琵琶,我的名字还编排在教坊中的第一部。

曾经一曲弹完后,让琵琶师傅佩服,妆扮之后也常被名伎妒忌;京师附近的富贵子弟争着赠送缠头彩,以示讨好,每当唱罢一曲,不知得到多少彩绸;镶嵌有金花宝饰的云纹梳子常因用来打拍子而敲碎,鲜红色的罗裙常因酒杯翻覆而污损。

一年又一年的欢笑,良辰美景,青春岁月就在不留意之间过去了。

我弟弟从军走了,我阿姨也去世了,时光流逝,我的容貌衰老了。

门前的来客也冷清了,车马也稀少了。

年华老去,只有嫁作商人的妻子!商人只重财利,轻视别离,上个月他到浮梁买茶去了;让我一人来到江口守着这艘空船,围绕着船外的,只有一轮明月,映着一片清冷的江水。

夜深时忽然梦见年轻时欢乐的事,禁不住的在梦醒时痛哭,泪水和着胭脂交织纵横了满脸。

听到她弹的琵琶声,已经够让我感伤叹息了,现在听了这一番话,更是让我一再叹息:想到彼此同是流落天涯的人,虽说初次相逢,又何必曾经相识呢?我从去年离开京城,贬官到浔阳城,经常卧病在床上。

浔阳地处偏僻,没有音乐,整年听不到管弦的演奏。

并且住处又靠近湓江,又低又湿,黄芦、苦竹绕着屋子丛生;在这种环境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呢?只能听到杜鹃凄楚啼叫和猿猴哀鸣的声音。

每当春江花开的时节,秋月皎洁的夜晚,我往往拿了酒自饮自酌。

难道连个山歌村笛都没有吗?只有声音杂乱刺耳,难以入耳。

今夜听了你琵琶的旋律,好像听到仙乐一样,使我耳朵一时清亮起来。

请你不要推辞,再坐下来弹一曲,让我来为你按旧谱重填一首《琵琶行》。

她被我这些话感动得站了很久,然后退回原位坐了下来,收紧丝弦,弦声转变成为急促;非常凄凉哀伤,不像先前弹奏的曲调,满座的宾客再闻弹奏,都掩面而泣,座中眼泪流得最多的是谁呢要属我这个江州司马的青衫都已被泪水沾湿。

3.合作探究【探究一】: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明确:形象: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

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

刻画了一个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琵琶女形象。

作用: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探究二】: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1、都来自京都琵琶女:本是京城女诗人:去年辞帝京2、皆有出色才华琵琶女:名满京都的艺人诗人:才华横溢的诗人3、如今都落泊失意琵琶女: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诗人: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探究三】“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

”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

”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

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三、课堂小结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流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