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岛地域文化的核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岛文化经济

关键词:青岛地域文化文化经济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特质。青岛作为一座近代崛起的城市,具有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优势。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本乡本土的原生态民俗文化依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是青岛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显的时期,出现了为经济界所广泛关注的“青岛现象”。这一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培养造就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大企业集聚发展的内在文化机制。

青岛区域文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儒家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各有体现,构成以传统儒家文化为核心的独特文化,这就使得青岛区域文化具有开放性、理性化、多样性、和谐化、创新性、企业文化独领风骚的独特气质,从而为青岛经济发展培育了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形成了现代企业文化,孕育了伦理型的商业精神,进而促进了青岛区域经济的高速、高效发展。但是,作为一种文化,青岛区域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在此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形成和保留优秀的成份,不可避免的,也会吸收或形成某些不积极、不健康或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文化因子,鉴于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如此大的影响作用,而且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越来越有一体化的趋势,本文进一步提出再造青岛经济与文化发展新优势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创建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协调的发展战略。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证,青岛之所以会发展如此迅速,从很大程度上是受其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必须在盘点文化遗产与资

源,挖掘儒家文化新价值的基础上提升青岛的企业家精神,继而针对青岛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民众创业氛围淡薄提出培育全民创业文化的战略选择,最后通过定位和谐、卓越的城市精神,打造海洋强市,使青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与现代西方文明在青岛交流碰撞,孕育出独特的青岛文化现象。古代青岛,是传统文化重地,近代又成为新儒学研究中心,德国人卫礼贤在青岛设立礼贤书院及尊孔文社,请西方哲学家与中国大儒探讨儒家思想,从新的视角研究儒家思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迎来了文化高峰,康

有为、沈从文、闻一多、老舍、洪深、梁实秋、王统照、萧军、萧红、舒群等众多文化名人先后定居青岛,臧克家、吴伯萧、王亚平、于黑丁、崔嵬、孟超等新秀在青岛文坛脱颖而出。《骆驼祥子》、《山雨》、《奇迹》、《烙印》、《生死场》、《劫后桃花》等大批优秀作品在青岛完成。30年代青岛的中文报纸有《青岛时报》、《青岛民报》、《正报》、《青岛晨报》等近二十家,。建国后,青岛涌现出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如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德英的《苦菜花》、姜树茂的《渔岛怒潮》等。青岛市有5种地方特色曲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柳腔、胶州秧歌、胶东大鼓、崂山道教音乐。茂腔和柳腔是青岛独特的地方戏曲,素有“胶东双花”的美誉,分别流行与胶州和即墨。胶州秧歌,传承自元杂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城市建设中非物质文化的诱导和保护性发展。青岛是山城还是岛城,地域文化建设十分复杂。现在的大都市往往成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青岛旧城改造

建设起步较早,虽多以基础改造为起点,但老城区浓厚的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早已是始终关注的焦点。各地的旧城改造也多处于商业街等局部改造的初步阶段,能否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是关键。“结合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探讨休闲空间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根据消费文化的理论及视角,定义休闲空间的概念。”运用这种概念,深入研究老城区不仅是旧城区发展的需求,而是构筑城市整体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造中原来的“茶叶蛋、大排档、走串巷”不是消失,而是都有了新天地,城市中的“农村大集”、传统庙会、传统商住文化等,经整合引导形成强势的贯穿东西的“一线六区的商贸走廊”。文化凝聚人气,人气推动经济发展。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韩国城商住区等成功改造和培育;四方糖球会、李沧城市中的李村大集及城郊葡萄节、樱桃节等诸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兴盛。同时借助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又有新型发展。旧城区的地域文化经过革新发展,不同程度上还引领了一批别具特色的餐饮区、产业区、旅游区。这是从串巷摊点到特色街,再到专业市场、文化商圈;逐步实现地域经济“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

城市发展,环境是基础,文化是引导,共同推进是关键。横向研究地域经济环境的新形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不可缺少。通过综合分析老城区狭长地段和多中心发展的特点,以有效整合资源为手段,发展潜在的资源优势,形成引爆区域发展的城市针灸点。研究各商圈的协调运营和各“特色街区”主题文化的演变,使之成

为大都市核心文化的磁力点。借鉴上海的南京路、新天地、五角场等城区发展的经验,

台东立足多条商住街区的优势,凝聚旺盛人气,打造成互为连通的台东大商圈。拥有辽宁路科技街“青岛的中关村”;登州路青岛永不落幕啤酒文化街;还有文化街、婚纱节、体育街、家具街等多条特色街。

在随后的融合建设发展中,逐步凝聚形成独特的商住文化,推动特色街向特色商圈发展,这是激发“活力青岛”的城市针灸点。

文化与经济的双向建设。纵向研究城市的发展形态,还要结合外来的日韩文化、周边的区域融合文化和时代的世界趋同文化。以企业品牌为城市文化代表的青岛向全球化迈进,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等企业品牌文化是青岛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随着青岛的国际知名度逐步提高,要进一步研究青岛经济和文化的演变,即“互为支撑、联合拓展”的模式,如“崂山文化、海洋文化、港城文化、传统文化和国际文化”等;同时研究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还要把脉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国际性文化的城市品牌。从特色街区产业化到城市商圈品牌化的发展,再到国际大都市的全球化,这是一种递进的发展步骤。青岛都市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先集中后均衡的特点,以中部台东为重心,向南北贯通和东西延伸。这是一种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地域文化发展为先导的城市战略。以“环境改造、文化指引、互为支撑”的双向建设模式,将成为当代大城市探索老城区发展的新思路。

地域文化的新格局。新世纪初,特别是坚持旧区改造不拖节、新城扩张要务实,才能实现经济、科技、文化全面发展。吸收上海、北京等城市创意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和资源产业等发展的经验,借助国内外新时机,中心城区首先立足本区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产业,先

后启动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生活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山林和海岸生态建设等重大项目。在都市建设的演变中,老城区将成为主城区的“都市文化中心”,并推进大青岛形成整体性强的特色地域文化。

20世纪的青岛很辉煌。尤其是20世纪末的10多年中,青岛一下子奉献给了中国几大工业品牌:海尔、青啤、海信、双星、澳柯玛等,初步确立了青岛从品牌企业到品牌经济、再到品牌城市的定位与跨越,创造了在中国城市群中独树一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