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宗派概述
唐朝的禅宗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
![唐朝的禅宗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e4f0126c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7.png)
唐朝的禅宗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禅宗佛教在唐朝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广泛发展。
本文将从教义特点、皇家支持、名僧活动以及文化交流几个方面来探讨唐朝禅宗佛教在隋唐时期的传播现象。
一、教义特点禅宗佛教是佛教中的一派,它强调通过坐禅修行来实现内心的觉悟。
这是一种直接面对内心自我觉察的修行方式,强调直接体验佛性。
在唐朝时期,禅宗佛教教义的特点得到了广泛传播。
其中,南北禅宗的兴起使禅宗教义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唐朝的禅宗注重体验直观,以心即佛、自性清净为核心信条。
这种教义特点与当时社会的繁荣相契合,深受民众的欢迎。
二、皇家支持唐朝皇室对禅宗佛教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隋唐时期,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加强了对文化和宗教的控制,皇帝的位高权重使得宗教信仰与政治权力紧密相连。
唐太宗时期,佛教被视为国教,并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唐太宗时,皇帝亲自参与了一些佛教建筑的修建工作,如麟趾、灵峰、栖云等。
唐太宗还将祈年殿改为佛寺,举行盛大的佛教仪式。
这种皇家支持使得禅宗佛教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三、名僧活动唐代是佛教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名僧。
其中,大梵寺的法显、法道、法溫以及道璿等人都是禅宗佛教的重要代表。
这些名僧通过广泛传教活动,将禅宗佛教的理念传播至大江南北。
他们亲自著述、讲经说法,吸引了大量的信众。
他们对禅宗佛教的推广贡献良多,并为后世的禅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交流唐朝作为中国古代的黄金时代,吸引了许多外国人来华交流。
其中有不少来自印度和日本的僧侣,将自己国家的佛教文化带入中国。
这些外国僧侣与中国的禅宗佛教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禅宗佛教与其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并发展。
隋唐时期,禅宗佛教吸收了印度密宗的一些要素,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禅宗。
这种文化交流为禅宗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结:在隋唐时期,唐朝的禅宗佛教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广泛发展。
隋唐佛教
![隋唐佛教](https://img.taocdn.com/s3/m/182919d076eeaeaad1f330dd.png)
佛教的起源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自东汉 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 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 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 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德无量之善举前后持 续了千年有余。特别是我国国民与天竺人民早有 往来,其思想趋向也颇为接近,复经魏、晋、南 北朝数百年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相互激荡、磨 合,乃至酝酿、吸收,至隋唐而大成,创宗立派, 鼎盛繁荣,前所未有。影响所及,朝鲜、日本、 越南等邻邦亦多流行大乘佛法。以后,历经宋、 元、明、清各代,我国始终为大乘佛教之重镇, 有“佛教第二故乡”之誉。
佛教的教义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 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 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 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 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 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 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 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 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 “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 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 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 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
唐朝佛教
在隋朝佛教宗派形成的基础上,入唐后又相继 建起许多新的宗派。虽然唐朝统治者因被说成与 老子(李耳)同姓,故特别推崇道教,有时甚至 把道教摆放在佛教之上,但实际上佛教仍在统治 阶级和广大社会群众的宗教信仰之中居于主要地 位。唐高祖武德七年大臣傅奕请求运用行政手段 取缔佛教。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九年五月,严令: “京城寺止留三所„„天下诸州各留一所,余悉 罢除”,然而,这一纸空文,作用甚微。唐武宗 会昌五年雷厉风行地一再下令废除佛教,但次年, 唐武宗死后,继位的唐宣宗立即改变了对佛教的 禁令。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剖析
![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fc70f56294dd88d0d26b4b.png)
菩萨 佛
•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反映 的是天台宗的宇宙观、本体观、认识论。 一念三千是以主观吞没了客观,认为精神 产生了物质。三谛圆融看来折中,不偏于 一方,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万事万物的客观 存在。一心三观强调神秘的直觉,可以把 握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 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 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 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 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 行归净土”之风。 •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 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 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 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 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 止观是天台宗的根本“法门”。天台宗正 式提出“止观双修,定慧并重”作为这一 派最高的修养原则,从而把南义北禅统一 起来。所谓“止”,即定,是摄的意思, 要控制,止定自己的心,不可散乱,要专 注一境。所谓“观”,是观想佛教义理, 思考佛理佛法,获得佛教的智慧。两者相 辅相成,“因定发慧,由定入慧”。
专题 隋唐佛教宗派
天台宗(法华宗)
此宗名稱:
• 天台宗:智顗大師棲身天台山,创 立一宗之教觀,後世稱為天台大師。 • 法華宗:此宗教义以《法华经》为 依据 ,且最尊崇法華經。
此宗典籍
•
• 以《妙法蓮華經》為正依經典 以《大智度論》為指南 • 以《大般涅槃經》為扶疏 • 以《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 訶止觀》(天台三大部)為根本
• (2)三性说 • 三性说是唯识宗对宇宙万事万物 本性、本质、本体的看法,认为 一切事物的本相有三种:
• ①遍计所执性——一切众生都对各种现 象虚妄的加以分别,普遍地对万物加以 分别、比较、认识,把对事物的区别执 着于客观的真实存在,这就叫所执。实 际上事物的差别与不同并非真实,因而 是以无为有,这就叫遍计所执性,应该 否定。
《隋唐佛学》PPT课件
![《隋唐佛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8073d9eefdc8d377ee3294.png)
59
3、心为万法之根本
禅宗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惟一切恶事,即行于恶行;思量一 切善事,便修于善行。……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 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
60
“万法在自性”的命题
32
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
求不得苦
五盛荫苦
33
集谛
“集”的本意是“招聚”或“ 集合”,集谛是指造成世间人生 苦痛的根本原因。
34
贪 嗔 痴
35
灭谛
灭谛的“灭”,是指人生苦难 的灭寂、解脱。灭谛是指断灭世 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 佛教一切修行所达到的最高目的。
36
道谛
行故不形现,,是世
”它是式象包世因间
。
、
43
暂因物自的世自事法 时缘,我、上性物, 的合一决自没、。指 。和切定我有实我世
、事的存单质,间
相物永在一和是存 对都恒的独实主在 和是事、立体宰的
。、
诸 法 无 我
44
• “人无我”:人与万物一样,也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生的,会随五蕴 的离散而消失,不能自己主宰自己。
26
• 1、法相宗 • 法相宗又叫唯识宗。其创始人是唐代著名僧人玄奘(600—664年)。 • 2、华严宗 • 华严宗因经《华严经》为基本典据而得名,又称贤首宗、法界宗。该宗实际创始人为法蔵
(公元643—712年),世称“贤首大师”。
27
衰落期:宋元明清
• 隋唐时期形成我国的三教鼎立之势, 到宋明以后走向三教会同,形成以 儒家为中心的儒教,佛、道两教形 式上走向衰微,但其宗教精神渗透 到儒教内部,成为封建社会思想支 柱的一部分。
隋唐文化之宗教篇
![隋唐文化之宗教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5a6a26bd64783e08122b02.png)
• 3.隋朝大力倡导佛道 • ——公元574(建德三年)周武帝禁断佛道,但577年死 去,580年杨坚执政后,宣布恢复佛道二教,令旧时 沙门道士重入寺观传教。581年,杨坚即帝位,“诏
境内之民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佛 教大行,民间流行佛经,比儒经多数十百倍。文帝晚 年,更崇尚佛道,压倒儒学。仁寿年间,“废天下之 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72人”。
• ④禅宗:
• 方式
• ——主张静坐沉思,修行打坐,所以又称坐禅。
• 衍传
• ——禅宗相传由天竺僧人达摩在北魏时创立,至唐 中期分为南北两派(均为五世祖弘忍法师徒弟),兴起较晚, 影响最大。
• 北派:渐悟成佛
• ——北派首领神秀,注重修行,认为要想成佛,必 须刻苦磨炼,认真修行,不断清除世俗杂念,才能 跳出红尘,渐悟成佛。
• ⑵武宗会昌灭佛 • ①财政危机 • ——佛教势力兴盛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后果, 那就是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积聚和耗 费大量社会财富,严重影响唐王朝的财政收入。 武宗即位后愤言“穷吾天下,佛也”。 • ②利益冲突
• ——封建统治者对佛教一向大加利用提倡, 但亦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佛教与唐王朝 在经济利益上冲突日益尖锐,终于促成唐 武宗下决心 “毁佛”。
• ③礼佛:因为从整个社会来看,信佛者远远超 过信道者,因而太宗需要更多地利用佛教,尽 管他把道教排在佛教前面, 但他私下对佛徒们 说:实际上他最先重视的是佛教,建国最先修 的是佛寺,早于修建道观,把道教放前有特殊 原因,希望体谅其苦衷。 • ——太宗大力提倡佛教,如曾赏赐少林寺土地 四十顷,水碾一具;当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 太宗对他优礼备至,资助他译经,为他撰写 《大唐三藏圣教序》(现存大雁塔),并经常召他入 宫,抬高佛教身价,扩大其影响。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https://img.taocdn.com/s3/m/d4a44ce5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a.png)
隋朝作为汉传佛教的鼎盛时期,整合了哪些佛教体系的建立?历史上,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隋朝虽然建立不久,但佛教整合了南北体系,新教、新教派纷纷建立。
发展历史隋文帝时期(581-604)隋文帝(581-604)继承了北周的统治。
他从一开始就改变了周武帝宇文邕灭佛的政策,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权力的政策之一。
这与他出生在凤仪(今陕西省大荔县)的般若寺,受知县倪的抚养,以及谭延闿即位时请他复兴佛教有关。
首先,他下令修复被毁的寺院,允许人们出家,并让每家每户出钱创作佛经。
都城(长安)和并州、襄州、洛州等其他大都市都是官家所撰,分别收藏在寺院和秘阁,以至于天下随波逐流,民间佛经比六经多了许多倍(见隋书经典)。
文帝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
在出家方面,他听取了许多僧尼和皇帝在位十年(590年)自愿出家的人的意见,当时接受了50多万人(《松井传》卷十《续高僧传》);和第18卷“雾度迁移”)。
在寺庙建筑方面,他在登基初期,将周宣帝建造的女主人庙改为大繁荣庙。
他还下令在吴越各建一座佛寺,在各州县各建一座佛寺,在他所经历的四十五州各大兴各建一座佛寺,还有延行、光明、精营、圣光、禅修等寺庙。
据说他建的寺庙有3792座(《论辩》卷三)。
在建塔方面,文帝首先得到了天竺沙门给他的一包舍利子。
即位后,下令全国各州设立佛塔安置,前后三次。
第一次是在仁寿元年(601)。
6月13日,他60岁生日时,全国30个州塔被要求将舍利送去重新安置。
第二次是在仁寿二年(602)。
佛祖生日,名僧,智觉,明芬等。
,被邀请分发文物到全国53个州,并通过信件建立一个塔。
第三次是仁寿四年(604),也是佛祖生日,于是在三十州设佛塔,并请名僧法显、林静分发舍利。
前后有一百一十座塔。
所有建塔费用都可以给任何人,但限十条。
造像、佛经方面,相传自开帝始至仁寿末年(604年),共筑金、铜、檀、铜、牙、石等器16580具,修器1508940余具(《论辩》卷三)。
并在汉武帝在位二十年(600年),禁止破坏或偷盗佛像(高祖纪治下)。
自-第六章隋唐佛教的哲学思想
![自-第六章隋唐佛教的哲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53bb2899b6648d7c0c746dc.png)
第六章隋唐佛教的哲学思想佛教在中国经过了4、5个世纪的流传,到了隋唐,就进入到大成时期。
此时,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发达,文化角楼融合,佛教也随着组织异说求同求通的趋势,走向综合,由南北朝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律宗、华严宗、密宗、净土宗和禅宗。
三论宗和法相唯识宗的基本理论分别搬自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和瑜伽学派,而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则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
净土宗唐代善导创立。
以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法门,故名净土宗,也成为莲宗。
此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为所依主要经典。
此宗主要宗旨是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
其实践修行的法门是念佛。
念佛的方法有四种: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
后世以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因持此法者认为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只要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
天台宗天台宗是在隋代形成的,也是最早创立的佛教宗派。
得名于智顗在天台山所开创。
因为此宗以《法华经》为教义的根据,又称为法华宗。
此宗的重要先驱是慧文和慧思,实际创始人是智顗,智顗之后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灌顶和湛然。
北齐禅师慧文根据印度中观学派的著作,发挥了“一心三观”的禅法,认为一心可以同时观事物的空、假和中,即既同时看到空无的一面,又看到假有的一面,还能将此两面统一起来而观察到非空非有的中道。
慧思结合《法华经》的义旨,提出“十如”实相学说。
他认为佛能穷尽的境界,即一切现象的真实相状,包括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十个方面。
慧文和慧思的思想对于智顗后来创立以《法华经》位中心的天台宗学说,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智顗继承和发展了慧文的一心三观的思想,进一步以空、假、中为一切事物的真实相状,称空、假、中为三谛。
三谛并不存在于认识的先后过程之中,而是于心中同时存在的,即空、假、中,彼此圆融,互不妨碍,完全统一,所以又称为“三谛圆融”。
第七章 隋唐
![第七章 隋唐](https://img.taocdn.com/s3/m/4ab2047e16fc700aba68fc00.png)
2、僧 肇
(1)《不真空论》
不有不无,非有非无-----空
“一切诸行虚妄相,故空。诸 行生灭不住,无自性,故空。”
(《中论·观行 篇》)
“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 有非真有。有非真有,虽有不可谓之有矣。不 无者,夫则湛然不动,可谓之无。万物若无, 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
(2)《物不迁论》
(2)四法界说
事法界:现象界。事:事物、现象 理法界:本体界。理:规律、本质。 理事无碍法界:
理和事融通无碍,事由理生,理在事中 事事无碍法界:
万事万物彼此都互相涵摄,融通无碍。
(三)华严宗(法界宗、贤首宗)
2、六相圆融
总相:整体 别相:部分
同相:同一性 异相:差异性(个别性)
成相:事物整体的完成。 坏相:事物整体的毁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2、自性即佛与顿悟成佛
“一切诸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 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
“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 即世佛。”
“前念迷即凡,后念迷即佛。”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
第二节 韩 愈 李 翱
一、韩愈简介 二、反佛斗争与道统论 三、性三品说 四、李翱的复性说
(二)唯识宗 (法相宗、慈恩宗)
1、“万法唯识”的本体论 (1)识产生万物
“识性识相,皆不离心。心所心王 以识为主。归心泯相,总言唯识。”
(2)诸法虚幻,唯识真实
2、八识说与转识成智
(1)八识说与种子说
眼耳鼻舌身意 末那识(思量识) 阿赖耶识(藏识) 见分:起认识作用,认识主体 相分:被认识的有形相部分,认识客体
三、性三品说
上品之情:动而处其中
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
![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https://img.taocdn.com/s3/m/ebdde559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28.png)
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发展的高峰期,这段时间,佛教的影响已经渗透进了政治、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隋唐时期,佛教和禅宗为人们提供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新思考方式,引领人们逐渐走出束缚、探索真理和完美的境界。
隋唐时期,在长安和洛阳等重要城市中修建了许多大型佛寺,这些寺庙不仅是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
进入佛寺不仅可以接触佛经,还可以前往佛寺的经堂聆听讲经解脱,甚至可以在高僧的指导下进行禅修。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道场已成为人们权威的学识和修行的基地。
在这些寺庙中,禅宗渐渐成为佛教的重要派别,也极具影响力。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佛性,研究禅宗法门可以达到一种割爱附生的解脱境界,是中国佛教的独特贡献。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千百年的时代,千篇一律的诵经已经不足以满足更具现代理性的人们对于涵义的探究。
禅宗应运而生,成为了佛教的创新。
在文学方面,佛教思想也逐渐成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和灵感来源。
经常在诗歌、散论、小说里可以看到佛教的思想,大家热衷于谈论涅槃不易也成为了自由派人士不可或缺的探讨领域。
为了进一步推广禅宗,禅宗还发展出了一些著名的学派。
其中代表性的有曹洞宗、净土宗等。
净土宗以念诵阿弥陀佛为中心,提倡用单纯的念诵来达到解脱。
曹洞宗则发展了一种改良之后的坐禅法,通过人体的姿势和呼吸控制来达到入定、断想之境。
在艺术方面,佛教和禅宗对于艺术创作也有不少的影响。
唐代以来,佛教故事成为了具备独特思想的绘画和雕塑元素,成为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重要题材之一。
总而言之,隋唐时期的佛教和禅宗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还影响了历史的演变及世界上不同地域、国家文化的交流,对人们追求内心深处的安宁、追求真理和完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路径。
也让西方的佛教传入中国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成就的道路。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https://img.taocdn.com/s3/m/0ddc4ff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5.png)
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
子君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1996(000)004
【摘要】隋唐时期形成的佛教宗派子君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得以迅速发展的时期。
隋唐两朝皇帝大力扶植佛教(除唐武宗外),大量佛经被译出,中国佛教常用的重要经典基本齐备,作为中国佛教正式成熟的标志,天台宗等九大佛教宗派于此时形成,它们各有独立的理论...
【总页数】1页(P36-36)
【作者】子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6
【相关文献】
1.汉地佛教与藏传佛教之比较论纲——两地佛教形成宗派后的比较 [J], 班班多杰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前宗派时期之比较 [J], 班班多杰
3.日本奈良佛教宗派对唐代长安\r佛教宗派的吸收和借鉴 [J], 田荣昌
4.中国佛教宗派化过程中的"性空"与"佛"
——兼论《大智度论》对中国宗派佛教的影响 [J], 杨航;李巾;王旭瑞
5.隋唐时期佛教诸宗派在福建的传布初探 [J], 王荣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隋唐佛教宗派的 兴盛与思想发展
![隋唐佛教宗派的 兴盛与思想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aef7474cfad6195f312ba654.png)
观体用者,谓了达尘无生无性一味,是
体;智照理时,不碍事相宛然,是用。事虽
宛然,恒无所有,是故用即体也。如会百川
以归于海;理虽一味,恒自随缘,是故体即
用也。如举大海以归百川,由理事互融,故
体用自在。若相入,则用开差别;若相即,
乃体恒一味。恒一恒二,是为体用也。
(《华严经旨归》)
2020/6/2
33
3、事事无碍
2020/6/2
46
3、北宗神秀
道信与弘忍,后来在湖北黄梅双峰 山传法,弘忍的后学分布各地。由此形 成了以慧能和神秀为代表的南北两宗的 禅法体系。一般认为,南北两宗的区别 在于顿悟与渐修。神秀禅法的要旨,所 称“无心”颇类慧能的“无念”法门:
2020/6/2
47
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问 曰:今于心中作若为修行,答曰:但于一切事 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 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弟子于是忽然大 悟——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静皆得 自在。断诸疑网,更无罣碍。(《观心论》)
2020/6/2
21
关于“一念三千”,智顗本人从不同角 度分辨了几种情况,他说:
若从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 时合一切法,此则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 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 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 所言,所以称为不思议境。(《摩诃止观》 卷五)
2020/6/2
2020/6/2
5
(一)渊源与创始
天台宗虽然正式形成于隋朝,但其 渊源却可以追溯到北齐慧文和南岳慧思 两位禅师。
2020/6/2
6
1、慧思与慧文
慧文生卒年代不详,慧思从慧文那里得到
“一心三观”的传承。所谓“一心三观”主要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精)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精)](https://img.taocdn.com/s3/m/8d9efb16763231126edb116a.png)
佛教在隋朝时期的发展及其对以后文化思想的影响佛教在整个隋朝时期都处在发展时期。
隋文帝和炀帝本人与佛教关系亲密,隋文帝从小在尼姑庵里由尼姑带大,此尼还给他起了佛名“那罗延”’(梵语端正猛健之意)1。
隋炀帝也有关系至密的僧人为师,曾亲自受戒于当时的高僧智觊。
由于有封建皇帝的支持提倡,佛教在隋代得到很大发展,仅隋文帝仁寿年间(601—604年),就在全国修建一百一十三座舍利塔。
隋炀帝时僧尼受到和贵官一样的尊重,凡在宫廷设宴,除帝后一席、亲信权贵一席外,僧尼道士也都另设一席2。
到唐朝时,虽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上曾几度有所曲折(如唐太宗、玄宗时对佛教的禁令,以及唐武帝灭佛),但实际上佛教势力仍在迅速发展。
例如唐太宗时,一次下令剃度天下僧尼即达一万八千五百余人3。
武则天时代,因为篡政的需要,更是借用佛教压制道教,于天授二年(691年)下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
到唐武宗时,佛教已经发展到“僧徒日广,佛寺日崇,劳人力于土木之功,夺人利于金宝之饰”的程度,直接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佛教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寺院众多,寺院经济发达。
隋朝文帝、炀帝二君,三十七年间全国寺院达到三千九百八十五所5。
开皇年间,有个山西蒲州僧人,他在长安住持的清禅寺,规模大得惊人:“九级浮空,重廓远摄,堂殿院宇,众事园成,竹树森繁,园圃周绕,水陆庄田,仓廪碾硙,库藏盈满。
京师殷有,无过此寺”,实是一个非常不小的僧侣地主庄园。
到唐朝,规模更加庞大,到武宗灭佛前夕,捡括全国大、中寺院竟达到四千六百所,小庙宇尚有四万所。
当时,“造寺不止,费财货者数百亿;度人无穷,免租庸者数千万”。
唐武宗灭佛之后,从寺院地主那里刮收肥沃良田数千万顷之多。
所以唐时有人说:“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其七、八”。
第二,僧尼数多,而且僧侣地主的上层人物和隋唐王朝常有密切关系,他们直接受到政府的庇护,其中有不少是政治上很有实力的代表人物。
据道宣的《大唐内典录》计算,隋朝一代剃度僧尼达三十万人。
第二节 隋唐佛教的繁1
![第二节 隋唐佛教的繁1](https://img.taocdn.com/s3/m/6c61e7b4960590c69ec37650.png)
第一节隋唐佛教的繁荣一、佛教发展概述及发展分期1、概述佛教自两汉传入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期进入到繁荣时期。
在汉代,佛教主要依附于黄老方术得到流传,并逐渐在中土扎下了根。
魏晋时期,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得到了进一步传播,并逐渐赶超中土原有的各种宗教信仰而与儒、道并存并进,为三教三足鼎立之势奠定了基础。
南北朝,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学风,佛教理论趋于独立,但还没有能够对佛教本身各种不同的观点加以系统的综合和汇通,独立的寺院经济尚出于形成和发展之中,仅出现了众多的佛教学派,佛教宗派尚未出现。
隋唐时期,随着统一王朝的建立和寺院经济的发展,佛教各派得到了进一步融合儒发展的机会,顺应着大一统的趋势,佛教形成了的众多的宗派。
这些宗派各具独特的教义、教规和修持方法,模仿世俗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各自的传法世系。
其思想体系中融合吸收了大量的传统思想和方法。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佛教在中土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2.分期佛教在汉地的传播的中国化的进程,按其不同特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佛教初传到两晋时期。
该段佛教主要依据传统思想扎下根来,并在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得到发展。
具体而言,两汉佛教主要依附于神仙方术,魏晋则主要依附于玄学。
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到隋唐,这是佛教走向独立发展与鼎盛时期。
这一阶段,佛经大量译出,中国僧人纷纷倾心于对佛教义理的探究,并夹杂自己的理解体会,创建不同的理论体系;南北朝时期,经论的讲习之风大胜,进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学派的林立与寺院经济的发展,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天台、华严和禅宗等佛教中国化的宗派相继形成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基本完成,也意味着佛教鼎盛阶段的到来。
第三阶段,从北宋至近代,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由盛而衰的阶段。
,也是中国华佛教潜移默化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成为传统思想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阶段。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390217d1cc175527062208d4.png)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读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盖至西汉传入中国内地。
魏晋时佛教发展迅速,致寺院经济盛行,寺院与官府争夺土地和人口,因此北周武帝下令毁经灭佛。
从南北朝末年到隋唐之际,佛法就出现了许多宗派。
所谓宗派者,其质有三: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出奴;三、时味说教,自夸承继道统。
用是标准来衡量,那么南北朝时确实未有完全之宗派确立,迨及隋唐而有宗派确定矣。
现分列诸宗,稍加叙述,主要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即密宗、三阶教。
一、三论宗。
世谓三论之学,推文殊师利为印度始祖,鸠摩罗什为中国初祖,罗什传道生,生传昙济,济传河西道朗,道朗传摄山僧诠,诠传兴皇法朗。
一说僧诠之师僧朗,僧朗之师名法度,黄龙人。
又说周颙受学而作《三宗论》,此说有人考其为虚构。
僧朗重振三论并大弘《华严》,但其三论宗的影响也只是在中原,未及京邑地区,即说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后南盛于浙江,北盛于关中。
三论宗兴盛于隋代及唐初,至贞观后渐衰。
二、天台宗。
自称定慧双修,其宗“文者北齐慧文,思者南岳慧思,者天台智一”,因此慧文、慧思、智一被称为天台宗三初祖。
盖在智一以前,慧文慧思以禅法著称,至智一而义学亦胜。
天台宗因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抱定由禅生禁之旨,而谓其所得为大乘圆顿境界。
其教旨三满圆融,一念三千。
似流行于江汉一带,经安史之乱至会昌法难后日渐式微。
三、法相宗。
法相宗在唐初即大盛多半都是由于玄奘的影响。
玄奘受学十三师,俱当世名宿,但其偏重法相之学,因此法相盛大。
法相宗自玄奘开基业,其继承者最优秀者当推窥基、圆测。
后又有窥基之弟子慧诏,圆测之弟子道证。
据《僧传》言光、宝之后,晖公问世,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
四、华严宗。
其实际创始人为法藏,后其弟子慧苑、慧英、宗一,至澄观,宗密(圭峰大师)。
华严宗强调宗教灵异,说人人都能进入宗教幻想的幸福世界,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
隋唐文化之宗教篇
![隋唐文化之宗教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5a6a26bd64783e08122b02.png)
• 3.隋朝大力倡导佛道 • ——公元574(建德三年)周武帝禁断佛道,但577年死 去,580年杨坚执政后,宣布恢复佛道二教,令旧时 沙门道士重入寺观传教。581年,杨坚即帝位,“诏
境内之民任听出家,仍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佛 教大行,民间流行佛经,比儒经多数十百倍。文帝晚 年,更崇尚佛道,压倒儒学。仁寿年间,“废天下之 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72人”。
• ②高宗时期: • ——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玄元皇帝,并规定 道士女冠隶属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务,宗室家谱、名籍), 再次向人们强调太上老君和李唐皇室家族关 系,提高道教社会声望。 • ③武周时期: • ——武氏革唐建周,大杀李唐宗室,不需攀 附太上老君;她做女皇是靠佛教制造舆论, 因此在排序上佛先道后,但并没废除道教。
• 2.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发展状况 • ——东汉时期,佛教仅在统治阶级上层中流传,三 国以后传入民间,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在南北 方开始迅速发展,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统治者大
力提倡,佛教进入大发展时期。 • ——南朝大发展:梁武帝“南朝四百八十寺”,建康 城里有佛寺五百多所;北魏有寺院三万余所,僧尼二 百多万。南北朝虽曾两次灭佛和范缜的佛,但没有动 摇它的根基。
• 一、 隋唐文化 • (一)隋唐佛教
• 1.佛教何时传入中国问题 • ——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 月氏使臣伊存学佛经。对此说法,学界争论不一: • ⑴秦汉说:有人说早在西汉中期武帝时,甚至秦始皇 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入中国。 • ⑵东汉说:据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时佛教确已传入中 国,明帝夜梦神人后知为佛,曾遣派蔡愔西行拜佛求 经,蔡与大月氏僧人摄摩腾、竺法兰一起到洛阳,并 用白马驮回佛经,明帝将他们安置于白马寺。
• ⑶隋朝:发展阶段~政治功能 • ——在隋朝,道士焦子顺曾密呈“受命之符”, 假神人说“革周立隋,天所命也”,在内殿设道 场,求神帮助,平定王谦叛乱,事果,被尊为天
第4章隋唐佛学
![第4章隋唐佛学](https://img.taocdn.com/s3/m/6ed62cdc8bd63186bcebbc29.png)
2. 种子学说
种子分有漏、无漏,后者至善,皆藏于阿赖耶识中。人要解脱 必须不断修行,使有漏种子转为无漏,舍染归净而成佛。
“无漏”种子
“有漏”种子
3. 三性
• 一是“遍计所执性”,是指人们普遍地对万事万物分别计较,视一切事 物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实我实法”的世俗认识,其实这些事物都是不真 实的。 • 二是依他起性,是说万事万物皆是依赖心识而生灭,是虚幻不实的。 • 三是圆成实性,是指在“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错误之 见,认识到“我”、“法”两空,由此而显现出真如实性。
第四章 隋唐佛学
第一节 慧远与僧肇(格义) 第二节 教门
第三节 宗门
第四节 经学与儒家
第一节 慧远与僧肇
一、 佛学的传入 据中国文献记载,佛教于公元一世纪时传入中国,相 传公元67年(东汉明帝永平10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 的出现。 佛教刚传入中国时,当时人们对佛教教义的了解也只 是把它看成与中国黄老方术思想差不多的东西。他们认 为老子讲“无为”、“去欲”,佛教也讲“清净无为”、 “息心去欲”。 或者把佛看做与中国当时流传的神仙差不多。例如佛 “身长一丈六尺,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 无所不入”(袁宏《后汉记》)。
2. 一念三千
• 所谓“一念三千”,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指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 之谓。智顗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 千。”(《摩衍止观》卷五上)这是说,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 于一念心中,这是因为“三千同一性故”,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 所以说“一念三千”。
3.一心三观
一、天台宗 天台九祖 :
龙树-慧文-慧思-智者-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1.止观 2.一念三千 3. 一心三观 4.无情有性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5ef92bcc9ec3d5bbfc0a7402.png)
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第一节隋唐时期佛教发展的概况佛教自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中国后,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酝酿和发展,到隋唐达到了鼎盛的时期。
由于唐代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前无古人”的契机,使其很快风靡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再局囿于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亦达到了它的辉煌程度。
一、主要派别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交流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宗派。
隋唐时期也是佛教宗派形成的重要时期。
隋朝僧智创立了天台宗,僧吉藏创立了三论宗,僧信行创立了普法宗。
唐朝建立后,先后出现了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宗派,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前佛教的重要宗派已大体形,只有禅宗的一些小的支派如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出现于晚唐和五代时期。
天台宗最早成为成熟的宗派。
此派宗旨主要依据的经典是法华经,南北朝。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https://img.taocdn.com/s3/m/1cb70fa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c.png)
唐代的佛教与道教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和道教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佛教和道教在这个时代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的佛教与道教,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讨论。
一、佛教在唐代的传播与兴盛1. 法相宗的兴起:唐代初期,法相宗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
法相宗的主要教义是宇宙与心识的关系,强调人们内心的清净和觉悟的重要性。
2. 净土宗的兴起:唐代中期,净土宗成为佛教中备受欢迎的一个分支。
净土宗以信仰弥陀佛为主,倡导众生心诚信愿,念佛称号,朝向极乐净土的追求,成为普通民众信仰的重要方式。
3. 天台宗的影响力:天台宗在唐代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尤其是其宗派创始人智顗的著作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天台宗强调修持行持、禅定修行和对经论的研究。
二、道教在唐代的发展与兴起1. 公元隋唐时期的道教复兴:隋唐时期,道教逐渐复兴,成为与佛教齐名的宗教。
唐代时,道教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各种道教派别纷呈,形成了庄子派、老子派、五斗米道等多个流派。
2. 道教与政治的关系:在唐代,道教经过多次的政治利用和天子的支持,逐渐与政治体制融为一体。
尤其是武则天时期,道教甚至成为官方的国教。
3. 道教对文化的影响:唐代的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仙道修行等思想,对文学、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诗歌、绘画和建筑等艺术形式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三、佛教与道教的互动与影响1. 佛教和道教的互通:唐代的佛教和道教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通和融合。
例如,一些道教寺庙中也供奉佛像,同时一些佛教寺观也会接纳修行道教的人。
2. 双方对社会的贡献:佛教和道教在唐代社会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僧侣在教化百姓、救济贫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道教则在医药、农业和科技等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 对后世影响的思考:唐代的佛教和道教传统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在宗教信仰方面有所延续,还对后来的文化、艺术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佛教宗派概述
——读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盖至西汉传入中国内地。
魏晋时佛教发展迅速,致寺院经济盛行,寺院与官府争夺土地和人口,因此北周武帝下令毁经灭佛。
从南北朝末年到隋唐之际,佛法就出现了许多宗派。
所谓宗派者,其质有三:一、教理阐明,独辟蹊径;二、门户见深,入主出奴;三、时味说教,自夸承继道统。
用是标准来衡量,那么南北朝时确实未有完全之宗派确立,迨及隋唐而有宗派确定矣。
现分列诸宗,稍加叙述,主要有: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即密宗、三阶教。
一、三论宗。
世谓三论之学,推文殊师利为印度始祖,鸠摩罗什为中国初祖,罗什传道生,生传昙济,济传河西道朗,道朗传摄山僧诠,诠传兴皇法朗。
一说僧诠之师僧朗,僧朗之师名法度,黄龙人。
又说周颙受学而作《三宗论》,此说有人考其为虚构。
僧朗重振三论并大弘《华严》,但其三论宗的影响也只是在中原,未及京邑地区,即说首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后南盛于浙江,北盛于关中。
三论宗兴盛于隋代及唐初,至贞观后渐衰。
二、天台宗。
自称定慧双修,其宗“文者北齐慧文,思者南岳慧思,者天台智一”,因此慧文、慧思、智一被称为天台宗三初祖。
盖在智一以前,慧文慧思以禅法著称,至智一而义学亦胜。
天台宗因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而得名,天台宗抱定由禅生禁
之旨,而谓其所得为大乘圆顿境界。
其教旨三满圆融,一念三千。
似流行于江汉一带,经安史之乱至会昌法难后日渐式微。
三、法相宗。
法相宗在唐初即大盛多半都是由于玄奘的影响。
玄奘受学十三师,俱当世名宿,但其偏重法相之学,因此法相盛大。
法相宗自玄奘开基业,其继承者最优秀者当推窥基、圆测。
后又有窥基之弟子慧诏,圆测之弟子道证。
据《僧传》言光、宝之后,晖公问世,两河间,二京道,江表燕齐楚蜀盛行晖疏。
四、华严宗。
其实际创始人为法藏,后其弟子慧苑、慧英、宗一,至澄观,宗密(圭峰大师)。
华严宗强调宗教灵异,说人人都能进入宗教幻想的幸福世界,以《华严经》为最高经典。
华严宗兴盛于武则天时期,至会昌法难后交断。
五、律宗。
其创始者为慧光,南山为戒律之宗,延续甚长。
而律宗又分为三派:即法砺律师之相部宗、怀素律师之东塔宗、道宗律师之南山宗是也。
六、禅宗。
原其公认创始人为六祖慧能,近多认为于五祖弘忍时禅宗之大体已构成。
禅宗自谓教外别传,盖谓灵山会中,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付法。
迦叶遂为印度禅宗初祖,中国禅宗初祖为菩提达摩。
达摩传慧可,是为二祖;可传僧璨,是为三祖;璨传道信,是为四祖;信传弘忍,是为五祖;忍传慧能,是为六祖。
慧能与其同学神秀分为南北二宗。
慧能在岭南一带提倡顿悟见性,宣传诵《金刚经》,即以见性。
神秀受到武则天礼
遇,在两京影响很大。
至天宝初,慧能的弟子神会入洛大行禅法,神秀渐修之教开始衰落。
七、净土宗。
净土宗创始人昙鸾,昙鸾传道绰,道绰弟子出色者为慧日、怀玉。
白居易为太子少傅时,曾劝一百四十六人经上生会,行弥勒净土业。
晚年患风痹,曰“极乐世界洁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盖当时信奉者皆将其作为来生之计,净土发达以至于几独占中华释氏信仰也。
八、真言宗即密宗。
创建者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并称“开元三大士”。
一行和慧超均为他们的弟子。
密宗重视真言,重祈祷以得利益之教也,故特主礼拜供养。
其三密为:一、身密,即结印;二、语密,即念咒;三、意密,即入大日之三昧,以心观宗相。
其实玄宗时始真正流传,至唐末皆极,且日本沙门来学者众。
九、三阶教。
隋朝之信行为创立者。
三阶教认为佛灭后五百年内为一阶,五百年至一千年为二阶,一千年以后为末法即三阶。
第一阶戒见俱不破,第二阶破戒不破见,第三阶戒见俱破之。
信行认为当时之世为第三阶,颠倒众生,应行善法,不堕爱憎,于一乘三乘俱能信。
佛教各宗派的发展仍在继续,而流传至今者也多为隋唐时影响较大者,如: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等。
以恬淡之心观世人之相,于佛法中领悟生命真谛,其值得借鉴之处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