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课标分析

本课题在课标中要求如下

教学基本要求:能结合实例说明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通过二氧化碳用途和性质的学习,感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鲁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八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的第三节(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关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内容顺序安排为,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能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以及不能燃烧和不支持燃烧。其中二氧化碳与水、澄清的石灰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材内容主要呈现了引导学生采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

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初中学生要求全面、系统认识掌握的两种重要气体,学生在学习了氧气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氧气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学生今后学习一氧化碳、碳酸、碳酸钙等物质及其衍变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所以本节内容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教学重点,起着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同时,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学生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三、学情分析

二氧化碳是中学化学继氧气之后的又一种重要气体。该气体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在前期的科学课、生物课和前几单元的学习中就有所接触,学生对二氧化碳并不陌生,知道它能灭火,它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从一开始学习化学就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等,但对于二氧化碳的性质认识不够。由于在氧气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学生习惯于接受式学习,科学探究意识较为缺乏,看问题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深思的习惯。例如,当看到二氧化碳通入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红,他们就会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蕊溶液变红的错误结论。所以本节课

通过探究实验,加深对此类内容的理解,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知道其重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基本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紫色石蕊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3)通过设置问题,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培养学生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合作交流、

六、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情景引入、实验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多媒体辅助教

这节课采用“创设情景──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积极参与指导、确立学生在化学教育中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法

1.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运用实验,让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探究的方式方法。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参与,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其中,采取了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法、练习法等。

2.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不是掌握知识,而是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探究。

七、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知识线活动线

八、教学准备 教师用具 交互式电子白板

实验器材:干冰、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盛有水的锥形瓶、带导管的橡胶塞、气球、集气瓶、酒精灯、火柴、毛玻璃片、小木条、试管、烧杯,阶梯蜡烛、镊子

学生用具

实验器材: 干冰、紫色石蕊溶液浸泡后的干燥小花、盛有水的烧杯、带导管和温度计的橡胶塞、锥形瓶、集气瓶、毛玻璃片、酒精灯、火柴、小木条、镊子、表面皿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软碎料瓶。

九、教学过程

a)蜡烛熄灭——二氧化碳一般不可燃,

〖讲解〗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二氧

4、向一瓶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十、板书设计

十一、课后反思、自我评价

本堂课实验就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内容趣味性强,学生获取知识积极主动。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探究结论,增强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参考教材内容顺序安排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认知能力,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通过实验探究方式,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和认识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课堂教学中,首先通过干冰升华,不但让学生提前领略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复习了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还让学生体验了实验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开了个好头。紧接着通在利用干冰收集二氧化碳前,讨论探究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已经收集满,非常顺利地归纳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一般也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对二氧化碳密度的探究,则从学生观察到的干冰升华的云雾效果,以及老师演示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探讨猜想,老师演示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二氧化碳的密度。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溶解性的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理,同时分析小组实验中实验操作失误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检验气体溶解性的方法及原理。紧接着重点猜想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试验验证并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了设计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再次通过思考、小结、实验探究方法,强化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本课的教学中我也感到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是学生实验中,存在学生操作不规范、不严谨等问题;

二是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部分学生因基础欠缺或缺少教师指导而不能很好的参与;

三是时间安排略显仓促,对学生评价单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