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 官 制 度
察 时间:汉(西汉、东汉) 举 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制 影响:体现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九 品 中 正 制
时间:魏晋南北朝 含义: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影响:官吏被世家大族所控制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科 举 制
时间:隋唐至明清时期 含义:以考试选官制度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明朝内阁制 ①原因:明太祖吸取了历史上宰相“专权
背景:明太祖废除丞 相,六部直属皇帝 乱政”的教训 ②影响: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又导 致皇帝政务繁多, 需要辅臣帮助处理国家 事务
明 清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的 加 强
内 阁 制 度
设立过程: 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 务 的决策,史称“内阁”。内阁制度确立。 性质: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非法定机构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秦代: 郡县制 汉代: 州—郡—县 唐代: 道—州—县 宋代: 路—州—县 元代: 行中书省制度----古代地方政治制度重大变革
2、特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内容
①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晋、冀、京、鲁 ③宣政院辖区: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①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 呈报枢密院;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④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 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 开端
宰相 权力来源 职责 宰相制度赋予,法定 一级决策者(机构) 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内阁首辅 皇帝个人信任,非法定 咨询机构,无决策权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不能制约皇权
任免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明朝的内阁制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的不 同点
1、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元代: 行省 与中 行省 央的 制度 关系
作用
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比较
比较点 不 同 点 盛行的时 代不同 和中央政 府关系不 同 分封制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 度,盛行于西周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中央政府,并且权 力和地位可世袭 郡县制 行省制 几乎盛行于整个封 确立并盛行于元 建时代 朝 郡、县是中央政府 下属的地方行政机 构,郡守和县令由 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只是中央最 高行政机关中书 省的派出机构, 其行政长官直接 对中书省负责
四.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演变:
(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发展于汉代: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 和地方高官; (3)完善于北宋: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签署后才能 生效。 (4)强化于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
2、评价 P14 (一分为二,要全面客观的去评价)
2、西方近代的内阁制是权力民主的象 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它是政治民 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二、清朝军机处
背景 明 清 君 主 专 制 制 度 的 加 强 ①清初,中央政权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 六部 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 ③ 康熙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 权;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宋朝时期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削弱宰相权力 皇帝总揽大权
军事
度 盐 户 参 支 铁 部 政 知 (三司) 事
枢 中 密 书 院 门 下 (二府)
二、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1、 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作用和影 响不同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 过一些积极作用, 但长期以来其残余 势力破坏了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的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 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 同 点
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三、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 时间:先秦时期 官 含义:官位世袭 制 影响:将官职限定贵族范围内,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影响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子提 供了参政的机会,保证行政人员的来源 ②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③促成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补充:选官制度变化的规律
标准:从世家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 选拔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 方式:由举荐授官到科举考试,选拔方 式趋向严密、科学和公平公正。
三、清朝的密折制
雍正皇帝在通常的奏章之外,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 以加强皇帝对地方的控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为 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证。
2、消极作用:
皇权极度膨胀,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明清之际,英国等西方国家先后 发生了资产阶 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促进了资 本主义的发展。 而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 大妨碍了 社会的进步,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 于西方。
君 中央设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核)、尚书 内容 省(政务执行)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 权 唐代: 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三省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三者相互牵制和 和 六部 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制 影响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相 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长官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4、注重选拔和任用官吏。自秦废分封后,
官吏的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开始实行 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 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
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设锦衣卫, 东厂、西厂等。
三、归纳概括:唐宋时期解决皇权与相 权矛盾的方式与汉代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 区别: 汉代通过剥夺宰相的决策权来限制 相权; 唐宋时期通过设置宰相群体来分散 相权。
又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
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
决策机构 中朝
尚 书 令 侍 中 皇 帝 执行机构 外朝
常 侍
有事上报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卿
隋唐三省六部制
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皇帝
中书省 (草拟、颁发诏令) 吏 部 户 部 尚书省 (执行命令) 礼 部 兵 部 门下省 (审核政令) 刑 部 工 部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 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②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机构,但职权范围不明朗, 不能统率六部百司 ③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影响
补充:比较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异同。
(1)相同点:两者的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军 机 处
原因:起初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机密而设置,实质是强化 皇权 设立:雍正年间 性质: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职责:军机大臣均由钦定,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决策封闭性(简、 精、速、密) 评价:(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弊端):地方政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二、归纳: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措施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
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 朝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 ,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 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 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 设军机处。
考点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 ①中朝:又称“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 内容 在宫廷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即政务的决策机构 汉代: ②外朝: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是 中外 政务的执行机构 朝制 影响:中央的决策权由外朝向内廷转移,相权受到限制
密使 元: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地方: 行省制度
顶峰(明清)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2.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趋势 (1)演变: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 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②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 ③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汉 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 ④隋唐时期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 藩镇割据局面。 ⑤北宋派文官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重难点突破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体现了怎样的演变趋势? 有何积极作用?
1、趋势: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 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 试成绩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2、积极作用
(1)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 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 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官员文 化素养的提高。
专题一
总结
1、专题体系 中国早期政 治制度
一 古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制 度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
形成(秦朝)
皇帝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中外朝制度
地方:刺史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
发展(汉朝) 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完善(隋唐) 加强(宋元)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宋中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三司、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