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
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
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唐朝政府承认周边各民族的政治自治,不干涉其内部事务。

各民族的地方官员都是地方统治者。

许多民族地区实际上是唐朝政府的特别行政区。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时期都见证了众多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既复杂又多样,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多民族共存中国境内自古就有众多民族居住,其中汉族、满族、蒙古族、藏族等被统称为中国的主要民族。

不同民族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局面。

例如,在西汉时期,匈奴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多次朝贡和联姻,拉近了两个民族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古代中国的中央政权往往与少数民族保持着一定的关系。

例如,在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建立了统一的政权,并以蒙古族为主导,但他们也尊重和容纳了其他民族的存在。

在政权的带动下,不同民族之间的地理、文化、商贸等交流得以增加,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三、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是民族关系中的重要方面。

例如,公元7世纪,西域的佛教传入中国,通过对佛教信仰的传承与演绎,不同民族的文化得到了交流与融合。

此外,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也是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通过这条贸易线路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艺术、宗教、科学等文化元素。

四、分封制度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王朝通过将部分地方授予少数民族的首领来维持对边疆地区的统治。

这种制度不仅有利于维持了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也有助于加强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民族的联系。

分封制度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五、战争与民族关系战争对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变迁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战争中,不同民族之间会有争夺领土、资源的冲突,但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接触和交流。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南迁导致了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化传统。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核心是“和合”。

在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敌对或友好,而是一种复杂的“和合”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各民族之间既有竞争、冲突,也有合作、交流。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就存在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的发展,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是多元性。

在古代中国,存在着多个民族群体,如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

这些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但它们却能够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共存、相互依存。

例如,明清时期的满族统治下,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这种多元性的民族关系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有时会出现紧张甚至敌对的情况,有时则会出现和谐共处的局面。

例如,元朝时期的蒙古族统治下,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压迫和剥削,这种民族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维护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
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和尊重的重要性,避免出现种族歧视和排斥的现象。

同时,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真正的“和合共生”。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元的过程,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发展的社会做出贡献。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

高考历史热点考点——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

热考主题四古今中外民族关系、民族国家关系及国际法的发展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拓展深化]1.多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历史上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以战或和的形态表现出来;有战有和,以和为主是其显著特点,推动了民族间的交融。

(2)民族交融的途径①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与民族政策。

②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友好相处。

③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分裂时期的人口迁移。

④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

⑤民族之间杂居通婚,巩固了民族交融。

⑥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经济文化交流。

(3)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政策):①战争。

②设管理机构。

③册封。

④和亲。

⑤会盟(“议和”)。

⑥互市。

⑦防御(如迁民屯边,修筑长城等)。

(4)客观地看待民族交融的实质①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②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③从经济形态的角度看,民族交融的实质是游牧向农耕的转化。

④从生活方式的角度看,民族交融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认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和平交往: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战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入侵。

[对点训练]1.(2021·重庆一模)“和田马钱”流行于公元1—3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是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佉卢文,以“铢”为计重、记值单位。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多样的关系。

这些关系既表现为融合与交流,也有冲突与对抗。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一、古代中国的多民族特点中国的多民族特点源远流长。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形成多民族结构。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涌现出晋、楚、齐、鲁、魏、燕、赵等不同民族的诸侯国。

同时,中国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也逐渐兴起,如匈奴、羌族、犬戎等。

这种多元的民族格局为后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和平融合与交流尽管中国古代存在着不同的民族群体,但和平融合与交流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央政权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与各民族建立起亲缘关系,从而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

汉武帝时期,通过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有效遏制了战争的发生,促进了两国间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这种和平融合与交流的模式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

三、民族冲突与对抗然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并非全是和平融合与交流。

在某些历史时期,不同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冲突与对抗。

以辽金时期为例,宋辽两个民族的长期战争导致了双方民族之间的仇恨与对立。

这种冲突与对抗也在其他历史时期发生过,如南北朝时期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

四、宗教与民族融合宗教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契机。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各个民族的信仰与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此外,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得以传播,推动了宗教与民族融合的进程。

五、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也表现为文化交流与传承。

在长期的交往中,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互影响,产生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景观。

这种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为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塑造了独特的艺术风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54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54讲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主题概览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交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1.中国的民族关系(1)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2.中国的对外关系(1)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就有广泛的交往交流;秦汉以来,随着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隋唐时期,对外关系空前发展,中国与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地区、日本、朝鲜等均有往来;宋元时期,海路渐趋发达;明清时期,中国对外政策逐渐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倡导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郡管理。

(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①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②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

③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

(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及与流求的联系。

(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5)两宋: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复杂的民族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形成了一种包容、融合的民族观念,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

一、政治统一与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统一对于民族关系的维护和促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统一中国后,将各个地方政权融为一体,推行一系列统一化政策,构建起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这种统一化的政治制度为不同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条件。

另外,中国历代王朝也采取了一些政策来维护民族关系的稳定。

比如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郡县制”,将不同民族的人们安置在同一个区域,通过共同生活和交流,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此外,历代政府也多次在边疆地区设立驻军,以稳定边疆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

二、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多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国家之一。

不同民族之间丰富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

在古代,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交往。

首先,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非常活跃。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贸易通道。

这不仅促进了东西文化的融合,也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其次,政府多次采取措施促进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

例如,汉代设立的邯郸学院成为中央政府培养各民族学生的重要场所,这样的举措使汉文化得以传播,也让少数民族代表有机会接触到中原文化。

这些交流活动有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推动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最后,汉族文化本身的包容性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文化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元素,例如汉服、汉字等,这些都经过了多次融合和吸收。

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个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三、兼容并蓄与民族融合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基于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多元的民族群体。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民族是一个群体的文化和习俗的集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安定与繁荣。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角度,探讨古代中国的民族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变迁。

古代中国的民族多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多民族并存的历史。

在华夏族以外,还有藏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群体。

这些民族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融入了中国的历史长河。

二是古代中国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交流互动,从而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交流与融合。

例如,秦汉时期,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使得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密切,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与认同。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除了多元性之外,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是民族融合与民族分化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分化一直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现象。

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进行婚姻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创造了新的混血民族。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民族因与外族发生摩擦而逐渐分化的情况。

其次是地域差异与民族关系的问题。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民族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

北方与南方、沿海与内陆等地区的民族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这些地域差异常常是由于资源、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导致的。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

这种文化交流对于促进了双方的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又如,元代时期,蒙古族建立了统一的大一统政权,融入中国历史的长河,对于巩固了汉族与蒙古族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

几千年来,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构成了古代中国的丰富多样的民族与民族关系。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关系进行探讨,以增进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

一、古代中国的主要民族古代中国共有多个主要民族,其中汉族是最大的一个民族,也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者。

此外,还有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他们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形成了多元的古代中国社会。

二、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1. 同化:汉族在历史上通过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和人口,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例如,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各个少数民族被逐渐同化为汉族文化的一部分。

2. 融合: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往往通过婚姻与其他民族建立联姻关系,实现政治和文化上的融合。

例如,唐朝时期,皇室公主与吐蕃、突厥等民族建立婚姻关系,加深了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

3. 纠纷: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并非一直和谐。

历史上,不同民族之间的领土争夺、族群压迫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

三、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古代中国对少数民族的保护与发展也是古代民族与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

1. 治理政策:古代中国的统治者采取多种政策来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如设立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自治制度等。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他们的利益和权益。

2. 文化交流:古代中国的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互相了解与影响。

例如,各民族在宗教、服饰、艺术、音乐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与借鉴,从而促进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3. 经济合作:古代中国各族人民通过经济合作形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互助互利。

例如,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贸易、农业、畜牧业等方面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促进了各民族共同发展。

四、民族与民族关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民族关系对古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实用版)目录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的民族政策2.汉朝的民族政策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少数民族的内迁2.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的民族政策2.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各朝的民族政策2.民族融合的深化五、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1.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2.民族融合的推动力量六、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与亚非欧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2.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正文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秦朝通过设立典客、典属国等官职,加强了对民族事务的管理。

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对边疆地区进行了有效管辖。

汉朝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此外,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的大批内迁,形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各民族间的共同斗争及政治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一时期,北方的汉族与南方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推动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隋唐时期,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使得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隋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加强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各民族共同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总体上保持稳定。

各朝政府实行不同程度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不断深化,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

五、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包括: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有利于民族融合;统治政权的有关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好相处,推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人民共同的反压迫剥削的斗争,发展了民族融合。

各朝代民族关系方面总结

各朝代民族关系方面总结

各朝代民族关系方面总结各朝代民族关系的演变一、夏朝:民族融合与分离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时代背景复杂多样,民族关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夏朝的统治者曾努力进行民族融合,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部落和族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夏朝的统治逐渐衰弱,民族关系逐渐分化,各个部落和族群开始重新分裂和对立。

二、商朝:民族融合和统一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其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一种以融合和统一为主导的特点。

商朝的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和外交手段,成功地实现了对各个部落和族群的统一。

商朝的统治者还积极开展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三、西周:民族融合与分化的并存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融合和分化的并存特点。

西周的统治者通过分封制度,将各个部落和族群分封在不同的领地,实现了对各个民族的统治。

然而,由于周朝统治者的腐败和内讧,民族关系逐渐疏离和分化。

四、春秋战国:民族分化与融合交替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期,各个部落和族群之间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分化与融合交替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和战争,导致了民族关系的分化和对立。

然而,同时也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通过提倡和平、融合和合作,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五、秦朝:民族统一和同化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强烈的统一和同化特点。

秦朝的统治者通过强大的军队和政治手段,成功地实现了对各个部落和族群的统一。

秦朝的统治者还积极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各个民族之间的同化和融合。

六、汉朝: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融合和多元文化的特点。

汉朝的统治者通过政治手段和外交手段,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区的部落和族群。

汉朝的统治者还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

七、唐朝:民族平等和共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其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平等和共荣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民族政策也不断演变和发展。

这些民族关系和政策,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逐渐形成。

华夏族与周边的夷、蛮、戎、狄等民族有着广泛的交流和融合。

这一时期,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相互竞争和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经济文化交流。

例如,周王室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时常发生战争,但也通过会盟、贸易等方式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初步形成,中央政权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秦朝在南方征服了百越,在北方抵御了匈奴;汉朝则通过和亲、征战等手段,与匈奴等民族展开了复杂的交往。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巩固了汉朝的边疆。

同时,汉朝也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既有军事打击的强硬手段,也有和亲、互市等相对温和的方式,旨在维护边疆的稳定和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

由于战乱频繁,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与汉族相互杂居。

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学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推行汉化政策,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文化、改用汉姓等,促进了民族融合。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深,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关系也更加融洽。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体现了他在少数民族心中的崇高地位。

唐朝通过设立羁縻府州、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

同时,唐朝与周边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丝绸之路更加繁荣,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再度复杂多变。

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既有战争,也有和议。

元朝则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五、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
3、对民族间战争认识及判断方法 民族间战争只有进步性和反动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
(5)契丹族:兴起(辽河上游)、统一(10世纪初)、 建立政权(916契丹、947辽)
(6)回纥族:兴起(色楞河)、强大(8世纪中期)、西 迁(9世纪中期)、回鶻、维吾尔
(7)靺鞨族:
a、黑水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发展(11世纪完 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1115年)、满洲(明时、 1616后金)
b、粟末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统一(7世纪末)
(8)党项族:强大(唐末五代)、建立政权(1038年)
3、民族融合途径:
●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民族间联姻 ●中原王朝对边疆管辖: 秦朝、西汉、唐朝、元朝、清朝
4、民族融合作用:
四、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1、和平形态表现形式: ●和亲 ●会盟 ●互市
2、战争形态表现形式: ●民族间掠夺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 ●平定叛乱战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 欧洲杯直播/

可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边两个弟子的教训。当走过全程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个美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周小行人掌邦国宾客之礼籍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始周边民族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措施中央机构:典客和典属国来管理民族事务军事打击:击匈奴修长城、抚夷越凿灵渠行政管理:北设九原郡、代郡和辽东郡、南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汉中央机构:大鸿胪政治联姻:汉初与匈奴和亲+东汉昭君出塞军事打击:西汉卫青霍去病三伐匈奴获胜、东汉窦固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行政管理:设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设西域都护府(军事行政机构)、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经济政策: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隋唐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隋北部归附:北、西部的突厥、吐谷浑和党项治理岭南: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推行郡县:以当地豪酋大姓为官员三达流求:加强了与台湾的联系唐边疆管理机构东北安东都护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北方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瀚海都督府西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南方安南都护府措施东突厥形式:战争军事打击俘获首领西突厥形式:行政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回纥形式:册封册封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吐蕃形式:和亲、会盟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唐蕃会盟南诏形式:册封接受册封向唐学习文化作用开发了边疆,疆域空前辽阔,促进民族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宋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两宋和少数民族关系战争-议和-交流民族间战争是短暂的,是支流;民族间和平交流是长期的,是民族关系发展主流在中原先进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下,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推动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元特点由间接的因而治转变为直接的行政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措施①“行汉法”且推行“四等人制”②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③在东北和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征发赋役明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和提督四夷馆防御设施修长城,设“九边”军镇经济交流辽东、宣府和大同设“马市”边疆管理卫所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西藏管理:敕封首领,建立羁縻都司清中央机构理藩院北方政治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和 、西宁将军,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基本观点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基本观点

古代中国民族关系基本观点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话题。

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民族群体,这些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1. 中华民族的形成: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其中最主要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融合了华夏族、少数民族以及其他古代民族的血脉和文化。

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他们的文化和语言构成了中国的主要基础。

2. 多民族共存:古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各个民族在中国的版图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居住区域。

这些地区包括中原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等,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组成。

不同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保持了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3. 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采用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于维护民族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各个民族,确保他们服从中央政权的统治。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民族之间的平等和稳定。

4. 尊重和包容:古代中国对待各个民族的态度是尊重和包容的。

中央政府鼓励各个民族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宽容和支持。

这种态度有助于维持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关系。

5. 文化交流和融合:古代中国各个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增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

6. 少数民族自治:古代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中央政府给予这些地区一定的行政和经济自主权,使他们能够自行管理和发展自己的事务。

这种自治制度有助于少数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发展。

7. 民族融合和同化: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一些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

这种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少数民族逐渐接受了中华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然而,这种融合和同化并不意味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完全消失,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共同发展。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于秀娟 中学高级教师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有共同语言、ຫໍສະໝຸດ 同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 理素质的统一的人们的共同体。
二、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1、北方主要少数民族:
(1)匈奴族:兴起(蒙古高原)、发展(战国、秦、两汉)、分裂(东 汉初)、内迁(南匈奴)(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
; 小学作文加盟

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乃公事”令趣销印。后韩信破齐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语在《信传》。五年冬,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壁固 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语在《高纪》。汉六年,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良 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争功而不决,未得行封。上居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数人偶语。上曰“此何语”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而反”良曰“陛下起布衣,与此属取天下,今陛下已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 所亲爱,而所诛者皆平生仇怨。今军吏计功,天下不足以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又恐见疑过失及诛,故相聚而谋反耳”上乃忧曰“为将奈何”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历史上,多个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

以下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的相关参考内容。

1. 原始社会:在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境内有多个原始部落和民族存在,如黄河流域的黄种人和长江流域的红色人。

这些民族主要是狩猎和采集为生,彼此之间的交流较为有限。

2. 三皇五帝时期:在中国的传说中,有三皇五帝的时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氏等人是中国古代的祖先,他们的子孙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骨干。

3. 奴隶社会:在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多个民族的聚居区逐渐扩大,形成了明确的分界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方的夏、商、周等民族和南方的楚、越、吴等民族。

北方民族主要以农业为生,南方民族则侧重于渔猎和山林经济。

这两个区域的民族关系较为紧张,经常发生战争和文化冲突。

4. 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土的版图正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外族入侵使得民族关系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孔子提出的“以德治国”等思想也对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起到了一定作用。

5.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不同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加深。

在汉朝时期,汉族开始成为中国的主导民族,汉文化也开始向其他民族传播。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6. 隋唐时期:隋唐盛世时期,中国进一步融合了不同民族的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综合文化。

唐朝对外开放,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学者和文化使者来到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文化。

7. 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分裂和混战,不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加剧。

北方的契丹、辽等民族建立了不同的政权,南方的吴越、南唐等民族也相继建立了独立国家。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非常复杂,地方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层出不穷。

8. 元明清时期:在元明清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民族关系较为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于秀娟 中学高级教师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有共同语言、共同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 理素质的统一的人们的共同体。
二、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1、北方主要少数民族: (1)匈奴族:兴起(蒙古高原)、发展(战国、秦、两汉)、分裂(东 汉初)、内迁(南匈奴)(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
A、各民族间Leabharlann 战争。B、统治阶级的政治改革措施。 C、各族人民长期交往。 D、社会生产的不断进步。
9、唐宋时代,民族问题呈现不同现象和特点 的根本原因是 :( B )
A、民族政策是否正确。 B、封建国家是否强盛。
C、中央政权是否有力。
D、少数民族是否归顺。
10、我国古代居民大规模迁徙主要有两个流向,一 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两种迁徙都 ( A )
六、古代民族关系的启示:
练习题
1、春秋时期,参与民族融合的各民族,除了华夏 族外,还有( B )。
A、戎、羌 B、戎、狄、夷、越 C、戎、氐 D、狄、氐、夷、越
2、蜀汉和西晋的历史表明:( A )
A、能否处理好民族关系影响到国家兴衰。
B、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C、统治阶级都实行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的 政策。
3、民族融合途径:
●民族迁徙 ●联合斗争 ●友好交往 ●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 ●民族间联姻 ●中原王朝对边疆管辖: 秦朝、西汉、唐朝、元朝、清朝 4、民族融合作用:
四、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
1、和平形态表现形式: ●和亲 ●会盟 ●互市
2、战争形态表现形式: ●民族间掠夺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 ●平定叛乱战争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正义之分。
C、后金发动的是侵略战争,明进行的是反侵略 战争。 D、后金进行的是掠夺性战争,明朝的抵抗是正 义的。
7、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所造成的客观上的 积极作用是( B ) A、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B、加速了民族融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
8、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 C )
五、民族关系的规律和认识 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民族关系主流是友好交往和民族融合
3、对民族间战争认识及判断方法 民族间战争只有进步性和反动性、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
判断方法: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处理民族关系原则 应从维护民族团结,安定边疆,增进友好往来,利 于国家统一的原则出发。
(5)契丹族:兴起(辽河上游)、统一(10世纪初)、 建立政权(916契丹、947辽) (6)回纥族:兴起(色楞河)、强大(8世纪中期)、西 迁(9世纪中期)、回鶻、维吾尔 (7)靺鞨族:
a、黑水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发展(11世纪完 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1115年)、满洲(明时、 1616后金) b、粟末靺鞨:强大(7世纪中叶以后)、统一(7世纪末)
(8)党项族:强大(唐末五代)、建立政权(1038年)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2、南方民族:
1)南诏:统一(8世纪前期)
2)吐蕃:兴起(青藏高原)、统一(7世纪前期)
三、民族融合问题:
1、民族融合: 是指民族间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 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一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2、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三次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5、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 ( D )
A、和战共存,关系紧张。 B、战争是主流。
C、以民族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
D、民族间有战有和,友好相处,共同发 展是主流。
6、对明朝后期与后金的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D )
A、后金进行的是统一战争,明朝的抵抗是非正 义的。 B、明和后金均属中华民族成员,进行的战争无 正义与非
A、促进了经济发展。 B、加剧了民族矛盾。 C、导致了国家分裂。 D、平衡了人口分布。
历史 历史
wqf38xtz
断言会试由礼部主持的那个人?”韩哲轩的一句话像箭一样正中慕容凌娢心脏。这让她怎么回答呢?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装作不认识自己就 算了,居然还故意提起这么尴尬的事情……“我……”慕容凌娢恼的不能行,可是碍于有韩皓泽和百蝶在场,所以不好发作。“在下韩哲轩, 久闻白绫姑娘大名,今日得以相见……”韩哲轩若无其事的笑了笑,慕容凌娢是越听越生气。拆了别人的台,又一本正经的寒暄……虚伪,人 面兽心,衣冠禽兽!不过要真的计较起来,只能显得我小气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忍字头上有一把刀,而慕容凌娢觉得现在的自己就像挂在刀 尖上的那一点……“白绫姑娘你要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韩皓泽开口道,“很多事情在没有结束时最好不要妄下结 论。”“是……白绫知错了。”慕容凌娢装出一副悲痛欲绝的表情,赶快演完吧,演完我还要回去休息呢。“白姑娘何错之有,我确实费了不 少时间才得到主持会试的权利的。”没想到这韩皓泽还算大度,并没有为难慕容凌娢。只是……像会试这种大型考试的主考官怎么会这么轻易 透露出来呢?此地不能久留,说不定多听了什么东西就会被杀人灭口。想到这慕容凌娢起身便走。“百蝶楼主,白绫有些累,先行退下 了。”“白绫……”百蝶想了想,没有拦她。“六哥,这里挺无聊的,我先回去了。”韩哲轩也找了个借口走了出来。“白绫~”他故意拖长 声音喊道。“你还敢出来!”慕容凌娢的可怕气场瞬间爆发,像恶魔一样笼罩着韩哲轩,“你是不是想害死我啊?”“怎么会,我只不过是提 醒一下我六哥你的重要性而已。”韩哲轩说道,“其实像你这种人,他根本就不会记住的。因为没有记住的必要。”“那要是他像你一样记仇 我不就完了嘛!”“首先,我并不觉得自己记仇。第二,这里没有顺*快递,也没有水表,你不用担心被查水表。第三,就算他真的记仇,要诛 你九族,也得看看他有没有穿越的方法了。综合以上几点,你没有必要怕他啊。”“行行行,我知道了。”慕容凌娢敷衍的摆摆手,“我快累 死了,再见。”“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出来?”“不是说了嘛,我累得快死了,要回去睡觉。”“不是。”韩哲轩斩钉截铁地说道。“呵呵, 你以为我会在那里当电灯泡吗!”“这就对了。”韩哲轩再次神秘莫测的笑了笑,“你觉得百蝶怎么样?”“什么怎么样?”慕容凌娢被问得 一头雾水。“你就不觉得她很熟悉,好像见过吗。”韩哲轩不死心的继续引导慕容凌娢回忆过去。“没有,在这里我觉得好像见过的只有茉 莉。”“茉莉……好吧,我就不打扰你了,再见。”(古风一言)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君知否。第040章 充实的生活“能不能告诉我你为 什么出来?”“不是说了嘛,我累得
D、统治阶级都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
3、唐朝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 针,而“扶九族以仁”。这说明:( B )
A、唐朝主要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问题。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和各族政权一直和睦相处。
D、唐朝通过册封政策巩固边防。
4、“生女直(真)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资 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 B 弓矢,备器械,兵势稍振,前后愿附者众。”这说明:( ) A、契丹族向封建制转变。 B、女真族同邻国贸易为金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 C、铁器的使用证明了西夏是封建政权。 D、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