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PPT课件
![成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口腔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c4bf0e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52.png)
预防口腔异味
加强口腔卫生管理,定期清洁舌苔和牙缝 等容易积聚污垢的部位,避免口腔异味的
发生。
预防压疮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避免发生压疮等并 发症。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 了解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患者 的自我护理能力。
06
口腔护理培训与宣教
1 2
评估患者口腔卫生状况
观察口腔黏膜、牙齿、舌苔等是否干净,有无溃 疡、出血等。
评估患者口腔功能
检查患者张口、闭口、咀嚼、吞咽等功能是否正 常。
3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判断患者是否清醒,能否配合口腔护理操作。
确定护理目标
保持口腔清洁
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细菌等 ,预防口腔感染。
维护口腔功能
保持口腔黏膜湿润,防止口腔干 燥、溃疡等。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 和深度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呼吸困难症状。
给予氧气吸入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及 时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 症状。
必要时机械通气辅助
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必 要时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
疗。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误吸
在进行口腔护理时,注意将患者头偏向一 侧或采取侧卧位,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 物误入呼吸道引起误吸性肺炎等并发症。
生。
对于佩戴牙套或口腔内有固定装 置的患者,需特别注意清洁牙套 或装置与口腔黏膜接触的部位。
湿润口腔黏膜
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进行口 腔冲洗,保持口腔黏膜湿润。
对于口腔黏膜干燥的患者,可 使用人工唾液或润唇膏等润滑 剂进行涂抹。
在进行口腔冲洗时,需注意冲 洗液的温度和流速,避免刺激 或损伤口腔黏膜。
加强口腔卫生管理,定期清洁舌苔和牙缝 等容易积聚污垢的部位,避免口腔异味的
发生。
预防压疮
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期翻身拍背, 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避免发生压疮等并 发症。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 了解口腔护理的重要性和方法,提高患者 的自我护理能力。
06
口腔护理培训与宣教
1 2
评估患者口腔卫生状况
观察口腔黏膜、牙齿、舌苔等是否干净,有无溃 疡、出血等。
评估患者口腔功能
检查患者张口、闭口、咀嚼、吞咽等功能是否正 常。
3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
判断患者是否清醒,能否配合口腔护理操作。
确定护理目标
保持口腔清洁
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细菌等 ,预防口腔感染。
维护口腔功能
保持口腔黏膜湿润,防止口腔干 燥、溃疡等。
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频率、节律 和深度等变化,及时发现并处 理呼吸困难症状。
给予氧气吸入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及 时给予氧气吸入,以改善缺氧 症状。
必要时机械通气辅助
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必 要时给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
疗。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预防误吸
在进行口腔护理时,注意将患者头偏向一 侧或采取侧卧位,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 物误入呼吸道引起误吸性肺炎等并发症。
生。
对于佩戴牙套或口腔内有固定装 置的患者,需特别注意清洁牙套 或装置与口腔黏膜接触的部位。
湿润口腔黏膜
使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进行口 腔冲洗,保持口腔黏膜湿润。
对于口腔黏膜干燥的患者,可 使用人工唾液或润唇膏等润滑 剂进行涂抹。
在进行口腔冲洗时,需注意冲 洗液的温度和流速,避免刺激 或损伤口腔黏膜。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PPT课件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d2175c684868762caaed5a2.png)
• 发热提示感染 • 体温升高会使氧耗量及CO2产生量增加-
-调节呼吸机参数
8
出入量
• 出入量及尿量反映体液平衡及心、肾功能 • 尿量减少--液体不足、低血压、肾功能
障碍 • 尿量增多应注意电解质紊乱
9
痰液
• 痰液的色、质、量,判断感染的情况 • 吸痰时出现分泌物带血或痰中带血--
粘膜损伤还是病变所致
• 经口腔插管:神志不清或昏迷的急救,耐 受性差,口腔护理困难,留置一般不超过3 日,最长不超过1周
17
注意事项: 1.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22-24cm 2.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
粘膜的损伤 3.调整合适、舒适的体位:减少导管对局
部的损伤;有利于痰液引流 4.加强适时湿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5.定时放气囊,减少气道粘膜损伤:每4-
5
心率、血压
• 代酸,血容量不足,通气过度均会影响 心率和血压
• 严重心律失常常提示通气不足或通气过 度
6
皮肤、粘膜及周围循环状况
• 皮肤潮红、多汗、浅静脉充盈--CO2潴留 • 肤色苍白、四肢厥冷--低血压、休克 • 口唇甲床青紫--低氧血症 • 球结膜、踝部水肿--输液量过多或低蛋
白血症
7
体温
4.做好饮食护理: • 抬高床头30度,鼻饲前检查气囊处于良好
的充气状态。 • 每次鼻饲前抽吸胃液,如为前一天未消化
实物或者抽出量>100ml,停喂一次 。
15
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
16
分类
• 经鼻插管:不刺激吞咽反射,易接受,可 在清醒下进行,优质导管(聚氯乙烯导管) 可长期(1-2W或更长)留置
6h放气持续3-5min,放气前将导管内、 口咽及咽喉部的分泌物清除.
-调节呼吸机参数
8
出入量
• 出入量及尿量反映体液平衡及心、肾功能 • 尿量减少--液体不足、低血压、肾功能
障碍 • 尿量增多应注意电解质紊乱
9
痰液
• 痰液的色、质、量,判断感染的情况 • 吸痰时出现分泌物带血或痰中带血--
粘膜损伤还是病变所致
• 经口腔插管:神志不清或昏迷的急救,耐 受性差,口腔护理困难,留置一般不超过3 日,最长不超过1周
17
注意事项: 1.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22-24cm 2.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
粘膜的损伤 3.调整合适、舒适的体位:减少导管对局
部的损伤;有利于痰液引流 4.加强适时湿化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5.定时放气囊,减少气道粘膜损伤:每4-
5
心率、血压
• 代酸,血容量不足,通气过度均会影响 心率和血压
• 严重心律失常常提示通气不足或通气过 度
6
皮肤、粘膜及周围循环状况
• 皮肤潮红、多汗、浅静脉充盈--CO2潴留 • 肤色苍白、四肢厥冷--低血压、休克 • 口唇甲床青紫--低氧血症 • 球结膜、踝部水肿--输液量过多或低蛋
白血症
7
体温
4.做好饮食护理: • 抬高床头30度,鼻饲前检查气囊处于良好
的充气状态。 • 每次鼻饲前抽吸胃液,如为前一天未消化
实物或者抽出量>100ml,停喂一次 。
15
三、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护理
16
分类
• 经鼻插管:不刺激吞咽反射,易接受,可 在清醒下进行,优质导管(聚氯乙烯导管) 可长期(1-2W或更长)留置
6h放气持续3-5min,放气前将导管内、 口咽及咽喉部的分泌物清除.
医学课件-机械通气护理
![医学课件-机械通气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f4be2264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9.png)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禁忌症 • 未经引流的气胸或纵隔气肿。
• 大量胸腔积液或严重误吸。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 急性心肌梗塞或心功能不全。 • 严重心律失常。
机械通气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 工作原理:呼吸机通过正压或负压产生气流,使气体进入肺部 ,改善通气和氧合。根据患者的呼吸力学特点和病情需要,呼 吸机可调整吸气压力、呼气压力、呼吸频率、潮气量等参数。
控制通气模式: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状 态和医嘱,呼吸机可实现辅助通气、控 制通气等不同通气模式。
基本功能
提供氧气:呼吸机能够向患者提供所需 浓度的氧气,确保氧合水平。
呼吸机的操作流程
操作前准备
检查设备完整性:确保呼吸机各部件齐全,无损 坏。
连接气源和电源:将呼吸机连接至氧气源和电源 ,确保稳定供应。
患者的评估和准备
呼吸功能评估
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包括 呼吸频率、潮气量、氧合指数等,以 确定是否需要机械通气。
意识和合作能力评估
评估患者的意识和合作能力,以确定 是否能够配合机械通气治疗。
气道通畅性评估
评估患者的气道通畅性,包括痰液量 、粘稠度等,以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 和人工气道。
基础疾病和并发症评估
呼吸机的操作流程
01
操作步骤
02
选择通气模式:根据医嘱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
设置呼吸参数:调整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等关键参数。
03
呼吸机的操作流程
• 开始通气:启动呼吸机,观察患者呼吸波形和监测参数, 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呼吸机的操作流程
操作后处理
1
2
关机并断开连接:在通气结束后,关闭呼吸机, 断开气源和电源连接。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措施ppt课件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措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1688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c1.png)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措施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1-16
contents
目录
• 机械通气患者的概述 •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原则 • 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 • 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与随访 • 护理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01
机械通气患者的概述
机械通气的定义和应用
• 对已经发生的气压伤,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氧疗 等措施,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
脱机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呼吸肌功能训练
• 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 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为脱机创造条件。
心理支持
•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对脱机的信心和配合度。
• 患者年龄较大,伴有其他慢性疾病。
案例三
康复措施
•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 况,制定合理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 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呼吸锻炼、肢体运动 、营养支持等多方面的治疗措施。
案例三
• 定期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康复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措施。
案例三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患者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过滤器等耗材,降低感 染风险。同时,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预防肺部感染。
护理后的评估工作
评估通气效果
在机械通气结束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状况、生命体征 等进行全面评估,了解通气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
• 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逐步降低呼吸机的支持力度 ,使患者逐渐适应自主呼吸,实现顺利脱机。
汇报人: 2023-11-16
contents
目录
• 机械通气患者的概述 •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原则 • 机械通气患者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 • 机械通气患者的心理护理 • 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与随访 • 护理实践中的案例分析与讨论
01
机械通气患者的概述
机械通气的定义和应用
• 对已经发生的气压伤,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氧疗 等措施,促进伤口愈合,减轻患者痛苦。
脱机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呼吸肌功能训练
• 对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训练,增强呼吸肌力量,提高 患者的自主呼吸能力,为脱机创造条件。
心理支持
• 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提高患者对脱机的信心和配合度。
• 患者年龄较大,伴有其他慢性疾病。
案例三
康复措施
• 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根据患者病情和身体状 况,制定合理的康复目标和计划。
• 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包括呼吸锻炼、肢体运动 、营养支持等多方面的治疗措施。
案例三
• 定期复查和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康复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措施。
案例三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患者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 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过滤器等耗材,降低感 染风险。同时,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预防肺部感染。
护理后的评估工作
评估通气效果
在机械通气结束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呼吸状况、生命体征 等进行全面评估,了解通气效果,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
逐步降低呼吸机支持
• 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逐步降低呼吸机的支持力度 ,使患者逐渐适应自主呼吸,实现顺利脱机。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64eea6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a.png)
次。
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口头测试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评估病人及家属对机械通气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馈机制
根据评价结果,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鼓励病人及家属提出意见和 建议,以便持续改进护理教育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病人的康复训练与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训练计划,包括呼吸训练、肌肉锻炼 等。
VS
功能锻炼
鼓励病人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 动、肢体按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 功能的恢复。
05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教育
病人及家属的教育内容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病人的体位与舒适度
保持舒适体位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舒适度 ,协助病人采取合适的体 位,如半卧位、侧卧位等 。
预防压疮
定期为病人翻身、按摩受 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确保呼吸道畅 通,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通气参数的调整与优化
根据病情调整参数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呼吸状况,及 时调整通气参数,如潮气量、呼
病人的口腔护理
口腔清洁
定期为病人进行口腔清洁,包括 使用漱口水、牙刷或口腔冲洗等 措施,以保持口腔卫生。
口腔黏膜的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口腔黏膜情况, 如发现口腔溃疡、炎症等症状, 应及时处理。
病人的营养与饮食护理
营养需求评估
对病人的营养需求进行评估,根据病 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饮食护理
为病人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 素的食物,注意食物的搭配和口感, 鼓励病人多进食。
吸频率、吸氧浓度等。
教育效果的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口头测试或实际操作等方式,评估病人及家属对机械通气护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馈机制
根据评价结果,对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和完善,确保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鼓励病人及家属提出意见和 建议,以便持续改进护理教育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病人的康复训练与功能锻炼
康复训练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训练计划,包括呼吸训练、肌肉锻炼 等。
VS
功能锻炼
鼓励病人进行适量的功能锻炼,如关节活 动、肢体按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 功能的恢复。
05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教育
病人及家属的教育内容
机械通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日常护理和注意事项
病人的体位与舒适度
保持舒适体位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舒适度 ,协助病人采取合适的体 位,如半卧位、侧卧位等 。
预防压疮
定期为病人翻身、按摩受 压部位,预防压疮的发生 。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吸痰,确保呼吸道畅 通,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通气参数的调整与优化
根据病情调整参数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呼吸状况,及 时调整通气参数,如潮气量、呼
病人的口腔护理
口腔清洁
定期为病人进行口腔清洁,包括 使用漱口水、牙刷或口腔冲洗等 措施,以保持口腔卫生。
口腔黏膜的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口腔黏膜情况, 如发现口腔溃疡、炎症等症状, 应及时处理。
病人的营养与饮食护理
营养需求评估
对病人的营养需求进行评估,根据病 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饮食护理
为病人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 素的食物,注意食物的搭配和口感, 鼓励病人多进食。
吸频率、吸氧浓度等。
机械通气的护理PPT课件
![机械通气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c6b38b312b3169a451a4e0.png)
② 调节吸引器负压,不能超过0.02mpa,否则易造成肺泡萎陷。 ③气道内注入湿化液。
④吸痰:痰的位置较高时,从上往下吸,到气管末端时不能形成负压; 较低时从下往上吸,吸痰管插入导管末端后再形成负压,边吸边旋 转边退,禁止上上下下反复抽吸,同时配合体位引流。每次吸痰时 间不能超过15秒,危重病人和痰多的病人,不要一次吸尽,应吸 氧与吸痰交替进行,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14Biblioteka 三、人工气道的护理⑴人工气道的固定:用 胶布固定好导管,并在 胶布上注明插管的深度 或外露部分,根据胶布 污染的程度,随时更换 固定的胶布。
.
15
⑵人工气道的湿化: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湿、 加温的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 泄不畅,因此进行呼吸道湿化非常重要。
主要措施:①充足的液体入量:机械通气时,液体入 量应保持在每日2500~3000ml 。
.
13
3、检查参数
⑴气道压力:气道阻塞、折叠或压力报警上限太低均可 引起气道压力增高;管道衔接不紧、湿化罐盖未拧紧、 气囊漏气或充气不足,可引起气道压力降低。
⑵通气量:气囊漏气、管道衔接不紧、气源不足、人机 对抗等均可引起通气不足;而呼吸频率过快易引起通 气过度。
⑶氧浓度: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来调节吸 入氧浓度,防止低氧血症。
②加温湿化器:一般送入气体的温度宜控制在 25~32℃ ,不能超过40℃ ,以免造成气道烫伤。
③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以分泌物稀薄适中、能顺利 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 畅为湿化满意。
.
16
: ⑶吸痰:首先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吸痰前让病人吸氧2~6分钟,将吸氧浓度提高到0.8—1.0,防止低 氧血症。
④吸痰:痰的位置较高时,从上往下吸,到气管末端时不能形成负压; 较低时从下往上吸,吸痰管插入导管末端后再形成负压,边吸边旋 转边退,禁止上上下下反复抽吸,同时配合体位引流。每次吸痰时 间不能超过15秒,危重病人和痰多的病人,不要一次吸尽,应吸 氧与吸痰交替进行,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14Biblioteka 三、人工气道的护理⑴人工气道的固定:用 胶布固定好导管,并在 胶布上注明插管的深度 或外露部分,根据胶布 污染的程度,随时更换 固定的胶布。
.
15
⑵人工气道的湿化: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加湿、 加温的功能丧失,纤毛运动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 泄不畅,因此进行呼吸道湿化非常重要。
主要措施:①充足的液体入量:机械通气时,液体入 量应保持在每日2500~3000ml 。
.
13
3、检查参数
⑴气道压力:气道阻塞、折叠或压力报警上限太低均可 引起气道压力增高;管道衔接不紧、湿化罐盖未拧紧、 气囊漏气或充气不足,可引起气道压力降低。
⑵通气量:气囊漏气、管道衔接不紧、气源不足、人机 对抗等均可引起通气不足;而呼吸频率过快易引起通 气过度。
⑶氧浓度: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来调节吸 入氧浓度,防止低氧血症。
②加温湿化器:一般送入气体的温度宜控制在 25~32℃ ,不能超过40℃ ,以免造成气道烫伤。
③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以分泌物稀薄适中、能顺利 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 畅为湿化满意。
.
16
: ⑶吸痰:首先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同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吸痰前让病人吸氧2~6分钟,将吸氧浓度提高到0.8—1.0,防止低 氧血症。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1d950cb76eeaeaad1f33039.png)
4、气管导管脱出的处理
• 气管插管
脱出10cm以内时,吸净患者口鼻和气囊 上的滞留物后,放出气囊内气体,插回原深 度。 脱出超出10cm时,放开气囊,拔出气管 插管,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密切观察 SpO2及氧分压变化,必要时重新插管,约50 %需重新插管。
• 气管切开管:伤口未形成窦道前即术后 48小时内,套管脱出不可擅自插回, 请医生处理。窦道形成后,吸痰后,放 气囊,插回套管,重新固定。
治疗室
•
•
库房
•
库房
•
护 理 站
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3、气管插管的固定
• 胶布固定法 • 绳带固定法
(除妥善固定外,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 对神志清楚者讲明插管的意义 及需要患者注意的事项,防止自行 拔管。)
• 导管向上移位易导致声带损伤、意外脱管、 通气障碍。 • 导管向下移位易导致单肺通气。 • 对神志清楚的患者讲明气管插管的意义及需 患者注意的事项,防止患者自行拔管。 • 对神志不清、躁动者给予适当肢体约束或应 用镇静剂,防止套管脱出。。 • 给患者变换体位时注意调节呼吸机管路。
吸痰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操作,对保持呼
吸道通畅,改善通气都是极为重要的。
吸痰时机:吸痰是一种具有潜在损害的
操作,应掌握吸痰的时机,而不应该把吸
引作为一个常规,同时尽量鼓励患者自己
把分泌物咳出。临床常规每1—2小时吸痰
一次,经验证明更易误伤气管。现在认为 只有在病人有吸痰的必要时再操作。
吸痰的指征:呼吸机显示气道压升高。
5、气囊的管理
• 1)气囊的作用:造成导管外气管封闭 状态,固定在相应部位,避免机械通 气时出现漏气,同时防止呕吐物、血 液或分泌物流入肺内,是实施机械通 气的必要条件。
机械通气PPT医学课件
![机械通气PPT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05fb5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66.png)
❖ 改善通气后对全身血管 张力的影响
1. 谨慎补液 2.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3. β肾上腺素激动剂
图解举例
❖ 心脏图形外加压力
❖ 阻塞性肺病
❖ CO2排出,血压下降, 容量不足
(二)器官功能的影响
❖ 肾灌注减少(直接) 1. 无特殊处理
肾灌注增加(间接)
❖ 胃肠灌注减少
2. 抑酸治疗
机械通气适应证
❖ 外科疾病术前术后 ❖ 神经内、外科疾病: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
综合征、颅脑外伤 ❖ 严重肺部感染 ❖ 慢性肺病急性发作 ❖ 休克、心衰、急性重症胰腺炎、ARDS等
机械通气适应证
①RR 35次/分或<5次/分 ②PaO2<60mmHg,PaCO2 >50mmHg ③VT<5ml/kg,VD/ VT >0.6 ④ VC<15ml/kg ⑤IPmax <25cmH2O
切换 时间切换 容量切换 流速切换 压力切换
机械通气--人工支持气体交换
❖ 提供足够的肺泡通气(PaCO2); ❖ 提供足够氧合(PaO2); ❖ 辅助治疗原发病; ❖ 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以维持肺泡复张。
第二节 常用通气 方式
常用通气方式
❖ 机械控制/辅助通气 ❖ 间歇指令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 分钟指令通气 ❖ 压力支持通气 ❖ 呼吸末正压/持续气道正压
湿化器
❖ 温度28~32℃ ❖ 湿度<70% ❖ 超声雾化给药 ❖ 人工鼻
根据血气调节呼吸参数
血气
PaCO2↑
PaCO2↓
呼吸参数调节
模式、Vt↑、RR↑、 PEEP↑
模式、RR↓、Vt ↓
PaO2↓
FiO2 ↑ PEEP↑
第五节 机械通气 对生理的影响
(一)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 谨慎补液 2.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3. β肾上腺素激动剂
图解举例
❖ 心脏图形外加压力
❖ 阻塞性肺病
❖ CO2排出,血压下降, 容量不足
(二)器官功能的影响
❖ 肾灌注减少(直接) 1. 无特殊处理
肾灌注增加(间接)
❖ 胃肠灌注减少
2. 抑酸治疗
机械通气适应证
❖ 外科疾病术前术后 ❖ 神经内、外科疾病: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
综合征、颅脑外伤 ❖ 严重肺部感染 ❖ 慢性肺病急性发作 ❖ 休克、心衰、急性重症胰腺炎、ARDS等
机械通气适应证
①RR 35次/分或<5次/分 ②PaO2<60mmHg,PaCO2 >50mmHg ③VT<5ml/kg,VD/ VT >0.6 ④ VC<15ml/kg ⑤IPmax <25cmH2O
切换 时间切换 容量切换 流速切换 压力切换
机械通气--人工支持气体交换
❖ 提供足够的肺泡通气(PaCO2); ❖ 提供足够氧合(PaO2); ❖ 辅助治疗原发病; ❖ 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以维持肺泡复张。
第二节 常用通气 方式
常用通气方式
❖ 机械控制/辅助通气 ❖ 间歇指令通气/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 分钟指令通气 ❖ 压力支持通气 ❖ 呼吸末正压/持续气道正压
湿化器
❖ 温度28~32℃ ❖ 湿度<70% ❖ 超声雾化给药 ❖ 人工鼻
根据血气调节呼吸参数
血气
PaCO2↑
PaCO2↓
呼吸参数调节
模式、Vt↑、RR↑、 PEEP↑
模式、RR↓、Vt ↓
PaO2↓
FiO2 ↑ PEEP↑
第五节 机械通气 对生理的影响
(一)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课件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dec1a28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0.png)
实践经验分享
经验一
分享在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中的成功经验,如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减 少并发症等。
经验二
分享在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中的失败教训,总结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俯卧位护理在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
俯卧位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帮助改良成人机械通气病人的呼吸状况,减少并 发症的产生,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课 件
目录
• 俯卧位护理概述 •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的适应症与
禁忌症 •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的操作流程 •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的并发症及
处理
目录
•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的实践应用 与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01
俯卧位护理概述
俯卧位护理的定义
注意事项 处理并发症时应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干扰,保持其舒适与安全。
对于某些紧急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措施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俯卧位机械通气 患者的护理技能和意识。
制定并执行严格的护理操作规程,确保各项措施 得到有效落实。
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
• 加强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使其了解俯卧位机械通气的重 要性和注意事项。
04
成人机械通气病人俯卧位护理 的并发症及处理
并发症类型及预防
皮肤破损
由于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导致 皮肤受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由于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增加了 感染的风险。
并发症类型及预防
• 管道脱落或扭曲:固定不牢或患者活动时易产生。
并发症类型及预防
01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ppt课件
![机械通气病人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9de367e852458fb770b563f.png)
人工气道的护理:气管内吸引
1、吸引原则:具有潜在损害的操作,不作为常规,尽量鼓 励 自行咳出 2、吸引指征:可见明显分泌物 频繁、持续呛咳 听诊明显的痰鸣音 可疑分泌物引起的SpO2↓ 气道峰值压 患者突发呼吸困难 3、吸引压力:150—200mmHg 4、吸引方式:开放式(断开患者与呼吸机的连接)和密闭 式 5、注意事项:吸痰前后吸入纯氧、吸痰管的直径、每次吸 痰 时间﹤ 15s、颅脑患者﹤10min
第十九章
机械通气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护理四系 综合教研室 王莹娜
危重症常用救护技术
呼吸机
学习目标
1、掌握呼吸机使用方法及使用期间的管理。 2、熟悉常用的呼吸模式。 3、了解呼吸机使用的禁忌症。
机械通气的概念
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
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
152?呼吸道压力?成人1220cmh2o?儿童2030cmh2o?吸氧浓度fio2常不超过40?湿化器的温度在3235c为宜呼吸机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报警类型原原因分析处处理方法气道高压报警气管支气管痉挛针对原因使用解痉等药物对症处理气道内粘液潴留及时湿化痰液吸出分泌物气管套管位置不当校正气管套管的位置病人肌张力增强咳嗽并发症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合理调整参数高压报警上限设置过低合理设置报警上限气道低压报警病人脱机重新连接好管道通气不足报警机械故障维修或更换受损部件保证机器正常运行行管道连接不好或人工气道漏气正确连接管道保持通畅病人与呼吸机脱离重新连接管道氧气压力不足调整氧气压力保证在30kgcm2以上吸氧浓度报警设置氧浓度报警的上下限有误正确设置报警限度空气氧气混合器失灵更换混合器氧电池耗尽更换电池呼吸机的使用?使用前的检查?建立人工气道?确定呼吸模式?设置参数?设置报警界限和气道安全阀?调节温化湿化器?调节同步触发灵敏度?观察效果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病情观察
2023年最新版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ppt课件
![2023年最新版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9e48453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b7.png)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适当的体位护理,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并发症,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等。
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问题
俯卧位护理对成人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是否优于其他体位?
假设
俯卧位护理可以改善成人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2
文献回顾
俯卧位通气历史回顾
19世纪80年代初,俯卧位通气首次被报道用于治疗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ARDS)。
关注俯卧位通气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护理质量。
研究俯卧位通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 预后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机制。
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俯卧位 通气患者的观察、操作和判断能力。
THANK YOU.
预防和处理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其对俯卧位护理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建立完善 的操作规范和监督机制,确保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遵守规范,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患 者的反应和体征。
06
结论
俯卧位通气在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改善氧合
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患者氧合状况,提高PaO2和SpO2,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
俯卧位通气实施前的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
评估患者的疾病类型、病程、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指 标。
呼吸机型号与参数设置
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型号,并设定适当的参数,包括潮气量、吸氧浓度、呼吸频率 等。
俯卧位通气实施过程中的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
01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命体
2023
2023年最新版成人机械通 气患者俯卧位护理
目录
• 引言 • 文献回顾 • 俯卧位通气生理学机制 •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实践 • 俯卧位通气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 结论
通过适当的体位护理,可以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并发症,如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压疮等。
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问题
俯卧位护理对成人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是否优于其他体位?
假设
俯卧位护理可以改善成人机械通气患者的呼吸功能,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2
文献回顾
俯卧位通气历史回顾
19世纪80年代初,俯卧位通气首次被报道用于治疗急性呼吸 窘迫综合征(ARDS)。
关注俯卧位通气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护理质量。
研究俯卧位通气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功能和 预后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机制。
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俯卧位 通气患者的观察、操作和判断能力。
THANK YOU.
预防和处理
加强对护士的培训,提高其对俯卧位护理操作流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建立完善 的操作规范和监督机制,确保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遵守规范,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患 者的反应和体征。
06
结论
俯卧位通气在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改善氧合
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患者氧合状况,提高PaO2和SpO2,降低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
俯卧位通气实施前的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
评估患者的疾病类型、病程、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等指 标。
呼吸机型号与参数设置
选择合适的呼吸机型号,并设定适当的参数,包括潮气量、吸氧浓度、呼吸频率 等。
俯卧位通气实施过程中的监护
监测生命体征
01
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生命体
2023
2023年最新版成人机械通 气患者俯卧位护理
目录
• 引言 • 文献回顾 • 俯卧位通气生理学机制 •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实践 • 俯卧位通气在临床应用中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 结论
机械通气的护理PPT课件
![机械通气的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a1b248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9.png)
1
概念
2
适应症、禁忌症
内
容
3
机械通气前、中护理
4
并发症
5
常见报警问题及处理
6
撤机后护理
机械通气
概念
☞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产生机械力量,替代或辅助病 人的呼吸动作和呼吸功能,以维持或改善肺泡的通气, 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达到维持呼吸功能 的作用。
☞ 呼吸机不能完全替代呼吸功能,因为它不能完成内呼 吸或组织呼吸。
气道冲洗 吸痰前抽吸2-5ml
痰液咳出。但较长时间雾化可引
湿化液的选择:恢复支气管
04 湿化液在病人吸气时注入气道, 05 起潴留分泌物增加,不利于氧合。 06 粘液的正常性状,是气道净
配合胸部扣拍,再吸痰
提倡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每
化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
隔一小时雾化吸入10分钟
人工气道的湿化量
根据痰液的性状及吸痰时在玻璃管内壁上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粘稠度分为三度
气管插管的深度应该作为交班的重要内容,患者咳嗽、呕吐、翻身、活动等都易使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气管切开
✓适用于需长期使用机械通气或头部外伤、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解剖 无效腔占潮气量比较大二需使用机械通气者。
✓缺点为:创伤较大,可发生切口出血或感染;操作复杂,不适用于急救; 对护理要求较高,且痊愈后颈部留有瘢痕,可能造成气管狭窄等。
气囊,保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
通气管路脱开或管路有漏气;导管 气囊破裂、充气不足
迅速接好管路(必要时,更换管路);给予纯氧吸入至 血氧饱和度恢复至原来水平或患者缺氧症状缓解;检查 气囊,保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
气道管路漏气;机械辅助通气不足;对因处理,增加机械通气量;兴奋呼吸
概念
2
适应症、禁忌症
内
容
3
机械通气前、中护理
4
并发症
5
常见报警问题及处理
6
撤机后护理
机械通气
概念
☞ 机械通气是借助呼吸机产生机械力量,替代或辅助病 人的呼吸动作和呼吸功能,以维持或改善肺泡的通气, 减轻或纠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达到维持呼吸功能 的作用。
☞ 呼吸机不能完全替代呼吸功能,因为它不能完成内呼 吸或组织呼吸。
气道冲洗 吸痰前抽吸2-5ml
痰液咳出。但较长时间雾化可引
湿化液的选择:恢复支气管
04 湿化液在病人吸气时注入气道, 05 起潴留分泌物增加,不利于氧合。 06 粘液的正常性状,是气道净
配合胸部扣拍,再吸痰
提倡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每
化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
隔一小时雾化吸入10分钟
人工气道的湿化量
根据痰液的性状及吸痰时在玻璃管内壁上的附着情况,将痰液的粘稠度分为三度
气管插管的深度应该作为交班的重要内容,患者咳嗽、呕吐、翻身、活动等都易使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
气管切开
✓适用于需长期使用机械通气或头部外伤、上呼吸道狭窄或阻塞、解剖 无效腔占潮气量比较大二需使用机械通气者。
✓缺点为:创伤较大,可发生切口出血或感染;操作复杂,不适用于急救; 对护理要求较高,且痊愈后颈部留有瘢痕,可能造成气管狭窄等。
气囊,保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
通气管路脱开或管路有漏气;导管 气囊破裂、充气不足
迅速接好管路(必要时,更换管路);给予纯氧吸入至 血氧饱和度恢复至原来水平或患者缺氧症状缓解;检查 气囊,保证气囊压力在正常范围
气道管路漏气;机械辅助通气不足;对因处理,增加机械通气量;兴奋呼吸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PPT课件
![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5ac12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7.png)
目的
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 从而提高氧合,减少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氧合障碍、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ARDS)、肺不张等机械通 气患者。
禁忌症
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高 压、急性出血、脊柱损伤、骨盆 骨折、腹部手术、妊娠等患者。
确保胃管位置正确,固定牢固 ,避免胃内容物反流。
及时吸痰
发现患者有痰液或呕吐物时, 及时吸引清除。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神经系统并发症
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等变化, 预防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并发
症。
循环系统并发症
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 征,预防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 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检查管道
检查患者的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 避免管道受压、扭曲或脱落。
交代注意事项
向患者和家属交代俯卧位护理后的注意事项,如 保持体位稳定、避免剧烈活动等,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和舒适。
04
俯卧位护理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压疮预防与处理
风险评估
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确 定高危区域和重点防护
部位。
减压措施
并发症风险高
01
02
03
0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患者容易发生呼吸机 相关性肺炎,需要加强呼吸道 管理和抗感染治疗。
气压伤
机械通气过程中,气压过高或 潮气量过大可能导致气压伤, 如气胸、纵隔气肿等。
循环系统并发症
机械通气可能对循环系统产生 影响,如血压下降、心率失常 等,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和 及时处理。
通气需求高
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例, 从而提高氧合,减少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
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适用于氧合障碍、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ARDS)、肺不张等机械通 气患者。
禁忌症
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颅内高 压、急性出血、脊柱损伤、骨盆 骨折、腹部手术、妊娠等患者。
确保胃管位置正确,固定牢固 ,避免胃内容物反流。
及时吸痰
发现患者有痰液或呕吐物时, 及时吸引清除。
其他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神经系统并发症
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等变化, 预防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并发
症。
循环系统并发症
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生命体 征,预防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并发症。
呼吸系统并发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 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检查管道
检查患者的各种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牢固, 避免管道受压、扭曲或脱落。
交代注意事项
向患者和家属交代俯卧位护理后的注意事项,如 保持体位稳定、避免剧烈活动等,以确保患者的 安全和舒适。
04
俯卧位护理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压疮预防与处理
风险评估
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确 定高危区域和重点防护
部位。
减压措施
并发症风险高
01
02
03
0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机械通气患者容易发生呼吸机 相关性肺炎,需要加强呼吸道 管理和抗感染治疗。
气压伤
机械通气过程中,气压过高或 潮气量过大可能导致气压伤, 如气胸、纵隔气肿等。
循环系统并发症
机械通气可能对循环系统产生 影响,如血压下降、心率失常 等,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和 及时处理。
通气需求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O2<60mmHg和/或PaO2/FiO2<150; 呼吸急促或缓慢:>30~35次(或<5次)/分; 肺活量<15ml/kg; 潮气量<正常的三分之一; VD/ VT>0.6; 最大吸气负压<25cmH2O。
精品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只要出现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严重缺氧或二 氧化碳潴留,均可能适于机械通气治疗
成人12~20cmH2O
儿童20~30 cmH2O
吸氧浓度 FiO2 常不超过40% 湿化器的温度在32~35°C精为品 宜
呼吸机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
报警类型
原 因 分析
气管、支气管痉挛
气道内粘液潴留
气管套管位置不当 气道高压报警
病人肌张力增强、咳嗽、并发症
高压报警上限设置过低
气道低压报警 病人脱机
根据连接方式不同,分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 通气
精品
机械通气的目的
改善通气功能:维持代谢所需的肺泡通气 改善换气功能:使用呼气末正压等方法可防止肺
泡塌陷,使肺内气体分布均匀,纠正低氧血症和 改善氧运输 减少呼吸功耗:降低呼吸肌耗氧量,缓解呼吸肌 疲劳
精品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凡是通气不足或(和)氧合欠佳,面罩吸氧后呼吸生 理指标达到以下任何一项的所有病人,都要进行机械 通气。
主呼吸同步,减少与呼吸机对抗,用于长期带机患者的撤机
压力支持通气 :以预设的压力释放气流,患者吸气时能接受一定
水平的压力支持,克服气道阻力,增强吸气能力。用于撤机过渡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周期均保持正压。用于通气功能正常的低氧 患者。过高可引起气压伤、低血压(回心血量↓)
双向气道正压通气: 给予两种不同水平的正压通气,适用通气障
精品
机械通气的临床运用
2、呼吸机准备
根据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机、管道 连接回路、电源、气源 设置呼吸机支持模式、参数和报警限 用模拟肺测试 检测正常、各部件无障碍后关机备用并标记
精品
呼吸机的分型
➢按用途分
急救呼吸机;治疗呼吸机;麻醉呼吸
➢按吸气向呼气的切换方式分
压力切换;容积切换;时间切换;流速切
第十九章
机械通气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护理四系 综合教研室 王莹娜
精品
危重症常用救护技术
精品
呼吸机
精品
精品
学习目标
1、掌握呼吸机使用方法及使用期间的管理。 2、熟悉常用的呼吸模式。 3、了解呼吸机使用的禁忌症。
精品
机械通气的概念
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 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 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换;联合切换。
➢按通气频率的高低分
常规频率高频喷射;高频震荡。
➢按应用对象分
成人;小儿;成-小儿兼用
精品
机械通气的基本模式
控制通气 :完全替代自主呼吸 辅助通气:依靠吸气努力触发(压力触发和流速触发)呼吸机送气
辅助控制通气:以上两种结合。做为患者的初始模式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两种模式结合。能与自
呼吸机的使用
使用前的检查 建立人工气道 确定呼吸模式 设置参数 设置报警界限和气道安全阀 调节温化、湿化器 调节同步触发灵敏度 观察效果,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
精品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病情观察:
及时评价效果,及时发现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1、呼吸功能 2、循环功能 3、意识 4、血气分析 5、体温、气道分泌物、肺部感染情况 6、消化道出血情况
机械故障
通气不足报警 管道连接不好或人工气道漏气
病人与呼吸机脱离
氧气压力不足
设置氧浓度报警的上、下限有误 吸氧浓度报警 空气-氧气原因,使用解痉等药物对症处理 及时湿化痰液、吸出分泌物 校正气管套管的位置 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合理调整参数 合理设置报警上限 重新连接好管道 维修或更换受损部件,保证机器正常运 行 正确连接管道,保持通畅 重新连接管道 调整氧气压力,保证在30kg/cm2以上 正确设置报警限度 更换混合器 更换电池
碍和换气障碍型呼衰,重症肺炎精和品COPD急性发作
机械通气参数的设置与调整
潮气量 吸气压力 呼吸频率 峰值流速:满足患者吸气峰流速的需要 吸呼比(I:E) 触发灵敏度:压力触发和流速触发 吸入氧浓度(FiO2) 呼气末正压(PEEP):防止肺泡萎陷,功能残气量↑,改
善通气和换气
高压报警限
精品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心理护理
1、焦虑与恐惧
与机械通气的不理解、沟 通交流障碍和撤机有关
2、缺乏安全感
告知患者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按需及时
吸 痰、清除管道积水 安全管理:加强床旁监护 关心体贴、加强沟通,及时
发现患者不适并予处理
精品
人工气道的护理
重点包括人工气道固定、湿化、气管内吸引 一、固定 1、气管插管 每班记录插管深度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随呼吸移动 防止胶布撕伤皮肤
精品
呼吸机参数的调节
潮气量 TV 成人:8~12ml/kg 儿童5~6 ml/kg
呼吸频率:
成人12~16次/min 学龄儿童20次/min 婴幼儿30次/min 新生儿40次/min
每分通气量 10~12ml/kg
儿童120~150ml/kg
吸呼时间比 I:E 一般为1:1.5~2
呼吸道压力
精品
机械通气的禁忌症(相对的)
积极处理原发病,处理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
肺大泡和肺囊肿 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 重症活动性肺结核 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出现呼吸困难 未经闭式胸腔引流和张力性气胸病人 对机械通气缺乏了解,盲目使用造成严重后果
精品
机械通气的临床运用
一、机械通气的准备 1、患者准备 患者基本情况 解释目的及注意事项 建立人工气道 一般床头抬高30°~45°
以下四种情况: ➢ 需要施行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疾病
➢ 外科疾病及手术后呼吸支持 ➢ 需要预防性应用机械通气的疾病 ➢ 麻醉和手术中可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精品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各原因所致心搏、呼吸停止,需行心肺复苏 COPD急性发作、重症哮喘、连枷胸、淹溺→严
重通气不足 严重肺部感染、ARDS→严重换气障碍 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 重症肌无力、高位截瘫等→呼吸功能障碍
精品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只要出现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严重缺氧或二 氧化碳潴留,均可能适于机械通气治疗
成人12~20cmH2O
儿童20~30 cmH2O
吸氧浓度 FiO2 常不超过40% 湿化器的温度在32~35°C精为品 宜
呼吸机常见报警原因及处理
报警类型
原 因 分析
气管、支气管痉挛
气道内粘液潴留
气管套管位置不当 气道高压报警
病人肌张力增强、咳嗽、并发症
高压报警上限设置过低
气道低压报警 病人脱机
根据连接方式不同,分有创机械通气和无创机械 通气
精品
机械通气的目的
改善通气功能:维持代谢所需的肺泡通气 改善换气功能:使用呼气末正压等方法可防止肺
泡塌陷,使肺内气体分布均匀,纠正低氧血症和 改善氧运输 减少呼吸功耗:降低呼吸肌耗氧量,缓解呼吸肌 疲劳
精品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凡是通气不足或(和)氧合欠佳,面罩吸氧后呼吸生 理指标达到以下任何一项的所有病人,都要进行机械 通气。
主呼吸同步,减少与呼吸机对抗,用于长期带机患者的撤机
压力支持通气 :以预设的压力释放气流,患者吸气时能接受一定
水平的压力支持,克服气道阻力,增强吸气能力。用于撤机过渡
持续气道正压:呼吸周期均保持正压。用于通气功能正常的低氧 患者。过高可引起气压伤、低血压(回心血量↓)
双向气道正压通气: 给予两种不同水平的正压通气,适用通气障
精品
机械通气的临床运用
2、呼吸机准备
根据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呼吸机、管道 连接回路、电源、气源 设置呼吸机支持模式、参数和报警限 用模拟肺测试 检测正常、各部件无障碍后关机备用并标记
精品
呼吸机的分型
➢按用途分
急救呼吸机;治疗呼吸机;麻醉呼吸
➢按吸气向呼气的切换方式分
压力切换;容积切换;时间切换;流速切
第十九章
机械通气
湖北医药学院药护学院护理四系 综合教研室 王莹娜
精品
危重症常用救护技术
精品
呼吸机
精品
精品
学习目标
1、掌握呼吸机使用方法及使用期间的管理。 2、熟悉常用的呼吸模式。 3、了解呼吸机使用的禁忌症。
精品
机械通气的概念
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与肺泡间的压力差,给呼吸 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即利用机械装置来 代替、控制或改变自主呼吸运动的一种通气方式
换;联合切换。
➢按通气频率的高低分
常规频率高频喷射;高频震荡。
➢按应用对象分
成人;小儿;成-小儿兼用
精品
机械通气的基本模式
控制通气 :完全替代自主呼吸 辅助通气:依靠吸气努力触发(压力触发和流速触发)呼吸机送气
辅助控制通气:以上两种结合。做为患者的初始模式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自主呼吸与控制通气两种模式结合。能与自
呼吸机的使用
使用前的检查 建立人工气道 确定呼吸模式 设置参数 设置报警界限和气道安全阀 调节温化、湿化器 调节同步触发灵敏度 观察效果,依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参数
精品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
病情观察:
及时评价效果,及时发现并发症,提高安全性 1、呼吸功能 2、循环功能 3、意识 4、血气分析 5、体温、气道分泌物、肺部感染情况 6、消化道出血情况
机械故障
通气不足报警 管道连接不好或人工气道漏气
病人与呼吸机脱离
氧气压力不足
设置氧浓度报警的上、下限有误 吸氧浓度报警 空气-氧气原因,使用解痉等药物对症处理 及时湿化痰液、吸出分泌物 校正气管套管的位置 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合理调整参数 合理设置报警上限 重新连接好管道 维修或更换受损部件,保证机器正常运 行 正确连接管道,保持通畅 重新连接管道 调整氧气压力,保证在30kg/cm2以上 正确设置报警限度 更换混合器 更换电池
碍和换气障碍型呼衰,重症肺炎精和品COPD急性发作
机械通气参数的设置与调整
潮气量 吸气压力 呼吸频率 峰值流速:满足患者吸气峰流速的需要 吸呼比(I:E) 触发灵敏度:压力触发和流速触发 吸入氧浓度(FiO2) 呼气末正压(PEEP):防止肺泡萎陷,功能残气量↑,改
善通气和换气
高压报警限
精品
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心理护理
1、焦虑与恐惧
与机械通气的不理解、沟 通交流障碍和撤机有关
2、缺乏安全感
告知患者 保持呼吸道通畅: 按需及时
吸 痰、清除管道积水 安全管理:加强床旁监护 关心体贴、加强沟通,及时
发现患者不适并予处理
精品
人工气道的护理
重点包括人工气道固定、湿化、气管内吸引 一、固定 1、气管插管 每班记录插管深度 妥善固定导管,防止随呼吸移动 防止胶布撕伤皮肤
精品
呼吸机参数的调节
潮气量 TV 成人:8~12ml/kg 儿童5~6 ml/kg
呼吸频率:
成人12~16次/min 学龄儿童20次/min 婴幼儿30次/min 新生儿40次/min
每分通气量 10~12ml/kg
儿童120~150ml/kg
吸呼时间比 I:E 一般为1:1.5~2
呼吸道压力
精品
机械通气的禁忌症(相对的)
积极处理原发病,处理致命性通气和氧合障碍
肺大泡和肺囊肿 大咯血或严重误吸引起的窒息 重症活动性肺结核 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等出现呼吸困难 未经闭式胸腔引流和张力性气胸病人 对机械通气缺乏了解,盲目使用造成严重后果
精品
机械通气的临床运用
一、机械通气的准备 1、患者准备 患者基本情况 解释目的及注意事项 建立人工气道 一般床头抬高30°~45°
以下四种情况: ➢ 需要施行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疾病
➢ 外科疾病及手术后呼吸支持 ➢ 需要预防性应用机械通气的疾病 ➢ 麻醉和手术中可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
精品
机械通气的适应症
各原因所致心搏、呼吸停止,需行心肺复苏 COPD急性发作、重症哮喘、连枷胸、淹溺→严
重通气不足 严重肺部感染、ARDS→严重换气障碍 脑外伤、脑出血、中毒→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 重症肌无力、高位截瘫等→呼吸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