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合集下载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正文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正文

目录1引言 (1)1.1稻作文化圈简介 (2)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 (2)2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 (2)2.1勤劳性 (2)2.2纤细性 (3)2.3亲植物性 (4)2.3.1从衣服看亲植物性 (4)2.3.2从食物看亲植物性 (4)2.3.3从住房看亲植物性 (4)2.4对自然的顺应和多神论 (5)2.5集团意识 (6)2.5.1集团意识的形成 (6)2.5.2集团意识对日本的影响 (6)3结合中国的现状吸取日本人的经验 (6)4参考文献 (7)1引言1.1稻作文化圈简介从生产和生活的历史传统来看,日本从属于农耕文化圈,这和游牧文化圈有很大的区别。

农耕文化圈在世界的分布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亚洲、非洲和欧洲大陆等地,但是它又分为麦类栽培圈和稻作栽培圈。

欧洲、中国的北部和朝鲜半岛的北部从属于麦类文化圈,而中国的南部、朝鲜半岛的南部、日本、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则从属于稻作文化圈。

虽然中国和日本同属于农耕地域,可中国又分为北方黄河流域的麦类栽培圈和南方扬子江珠江流域的稻作栽培圈。

同时中国还拥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这与日本形成强烈的反差。

中国的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拥有稻作文化和麦类文化。

而日本基本上没有游牧文化,强烈的展现出的是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1.2日本稻作文化的上陆任何事物的存在和传播都是以时间和空间为条件的,稻作文化亦然。

稻作文化就是特定地域的民族自古以来,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的一种农耕文化,主要以水稻农业为主,并和其他的文化要素相协调。

约一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一时代的文化叫做绳文文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列岛上并没有真正的农业活动。

从绳文文化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日本处于绳文文化的原始社会的时候,中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中国经历了夏、商、西周、东周、秦等时期,随后强大的汉朝兴起,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农业方面也相当的有成就。

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论文

日本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间,在一片废墟上实现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一系列变革,促使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日本人崇尚群体的利益,自觉维护群体的和谐与统一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人拟将从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形成原因上,分析论述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对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从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的利弊中,得到哪些启示和借鉴,以便更好地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原因;影响一、形成集团意识的原因(1)“稻作文化”的产生。

“稻作文化”对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意识的产生有很大影响。

集团意识的产生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关系。

从弥生时代开始,“稻作文化”就对“稻作文化”产生影响了。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而水稻的收割期短,所以在水稻收割期结束之前,邻里之间必须团结合作,互相帮忙,因此养成了共同作业的传统习惯。

这就是最初的集团意识。

对于农村而言,现在也是如此,在水稻收割期依然保持者共同作业的习惯。

日本属于水稻文化圈,日本人长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以共同作业的方式培植水稻。

由于“稻作文化”劳动,日本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也好,日本的语言习惯也好,日本文化也好都与从游牧业、畜牧业发展起来的西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又很大的差别。

因为水稻的培植每年都在相同的地方,不管是耕田还是灌溉设施都是固定的。

从古至今,日本人在耕地共有、耕地保护和灌溉设施上都是以集体作业为基准的农业共同体方式共同生活的。

就水稻耕作而言,从播种,插秧,收割等等都是需要共同合作完成的。

这样以家族为单位纵横结合形成村落共同生活的模式,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与和谐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尊重。

于是每个家庭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了,形成了稳固的地域社会关系。

就像一条河流,通过主流把所有支流都联系在一起一样。

紧密相连的村民便成了命运一体化、生死一体化。

每年年初,一起去向管理五谷丰收的神祈祷,大旱之时,一起祈求上天降雨,风调雨顺之时,一起开心的向神还愿表示感谢。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影响下的商务敬语的使用作者:赵瑞琦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2期摘要:集团意识是日本国民性中最具代表性的方面,也是日本民族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简单介绍了集团意识的成因、集团意识在社会各领域中的体现和集团意识的两面性,进而将目光投射到日语中最为发达的敬语,特别是日本人在集团意识的影响下使用商务敬语的各种情况及意义。

最终指出:文化会影响语言的表达和发展,语言承载着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集团意识;上下关系;内外关系;商务敬语众所周知,日本人从古至今都尊崇集团意识,并以此作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核心。

集团意识在日语语言中的体现,表现为敬语、授受动词和委婉语等的广泛使用。

本文以敬语系统为研究核心,指出敬语表现不仅受到语言本身规律性的制约,更受到了与其相关联的语言外部世界,即场面的制约。

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所谓集团意识就是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上,时刻以集体为中心,将集体放在首位。

在日本人心中,集团与个人不是对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只有置身于某一集团时,日本人才会觉得心安理得,并找到自我价值。

日本人尽可能地谋求与集团的一体化,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尽力为组织做出贡献。

(一)集团意识的成因[1](P33)1.日本国土狭长,人口众多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这一点限制了日本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

而在狭长的岛国上,栖居着众多的人口,使日本的电车十分拥挤,居住条件十分恶劣。

近年来,“上学难”也成为一个显著现象。

如何在这种状况下谋求社会和谐,安定团结,成为日本人集团意识产生的重要原因。

2.自然灾害严重,自然资源匮乏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由狭窄的地理环境所导致的资源匮乏,日本人自小就充满了危机意识,深刻感受到个人力量的渺小和集体力量的强大。

集团意识逐渐深入日本人的心中。

3.稻作文化弥生时代,日本开始接受由中国传入的先进文化和农业技术,逐渐向以稻作为主体的农业转变。

日本集团意识的根源及在语言中的渗透

日本集团意识的根源及在语言中的渗透
第2 6卷第 1 2期
2 0 1 3年 1 2月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0 1 . 2 6. N0. 1 2 De c . 2 01 3

[ 文章编号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3 ) 1 2 — 0 l l 3 — 0 2 [ 本刊 网址 ] h t t p : / / w w w . h b x b . n e t
人担负 , 同样所取得 的成就也相应地 归属到集 团。人 们的身心 都被 集团所 占据 , 意识也 由集 团所 掌控 。 日本人很少参 加集团 以外 的社会 活动。 日本杜会 , 总体上 以纵式结构 为主。这 种群 体优先 的纵 式社会 中 , 为了促使 体系保持 和谐稳定 , 等级 序列 严格 到无 以复 加的程度 。在集 团中 , 人们各 安其 分 , 循规蹈矩 , 绝不破坏这一序列 。 日本纵式社会 结构的形成 , 在某种 意义上 可以说 , 是 日本传统 中“ 家族” 结构 的扩大和社会化 。它有 效地 提高了集 团的凝聚力 、 依 附感和 归属意识 , 也大大 强化 了集团 的社会功 能。 ( 四) 独特 的审美意识 日本人素来 的审美意识就是 r 寂 j 、 r 佗 j , 追 求简单朴 素寂静之 美, 寻求内心的 宁静 。 日本 文化属 于亚洲 的“ 耻感文 化” , 即因他人 视眼 而决定 个人 客 观行 为 , 从 而 白发 自觉地接 受、 服从其 所属 集团或整个 社会 的约束。以“ 和” 为贵 , 避免与 人公开争执而受人“ 围观 ” , 并 且 以此为 礼仪标 准 。这使 得 日 本人 内心意愿与外在表现就有着严格 意义 的 区分 , 也是贯穿 1 3 本人言行 的指针 。有 时为 了 回避对 立 , 即使 内心有 不同意见 , 也不敢表露 , 甚 至不得不压抑真实想 法 , 沉 默无 语 , 违 心的同意 对方 。以此达到缓 和谈 话 氛围 , 顺 利融 入集 团内部 , 不处 于孤 立无援的处境 的 目的 。对 于 日本人 来说 , 被孤 立是无 比残酷 、

u稻作论文哈哈

u稻作论文哈哈

从稻作文化看集团主义日语专业指导教师摘要:日本的稻作文化源于绳文时代晚期,在日本出现普遍的稻作农耕现象则是在弥生时代。

那时的人们群居在一起,彼此共同劳动,共同进行水稻的耕作,逐渐形成了稻作文化,养成了集体合作的习惯。

通过稻作文化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集团主义作为日本国民性的重要特点之一,其形成与稻作文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集团主义要求个人与集体之间保持高度一致,对于不同的声音和主张,则予以孤立和打压。

集团主义思想对于日本经济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每一种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我们在肯定它的积极作用时也该看到其消极的因素,但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我们必须予以肯定,对于消极因素也应该努力克服。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先介绍稻作文化,进而引申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并试图通过了解集团意识的表现、影响进而促进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稻作文化集团主义集团主义利弊稲作文化から集団主義を見る日本語専攻要旨:日本の稲作文化は縄文時代の末期から発生したが、普遍的な稲作の農耕現象が弥生時代になって始めて現れる。

当時、人々は群居して、共に働き、共に水稲の耕作を行っており、次第に稲作文化を形成して、集団に協力する習慣を身につけた。

稲作文化から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が見られる。

集団主義は日本国民性の重要な特徴の一つとして、その形成は稲作文化の発展とは、大きな関係がある。

集団主義は人々と集団との高度は一致を要求していて、異なる声と主張には孤立と弾圧する面がある。

集団主義の思想は、日本経済の発展、人と人との付き合いに重要な影響を与えている。

しかし、盾には両面があるように、我々は、その積極的な役割を肯定する同時にその消極的な側面を見落としてはならない。

もちろん、その積極的な役割は主で、それを肯定すると共に、そのマイナス的な面もできる限り克服すべきだ。

本文は三つの部分に分けられる。

まず稲作文化を紹介して、次いで日本人の集団意識を手がかりとして、その表現や影響から日本文化の一面を覗こうとする。

日本人敬业的源泉与动力

日本人敬业的源泉与动力

日本人敬业的源泉与动力日本人敬业的源泉与动力孔健日本人拼命工作、尽心尽职的敬业精神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这一问题,需从日本人的历史发展、价值观念和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方面追根溯源。

日本人之所以对工作如此认真负责,其中一个因素是他们的集团意识强。

所谓“集团意识”,是指日本人总是意识到自己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是里一共统一,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自己与这个争议息息相关,同命相连。

这种意识可说是由来已久,它是由日本的稻作文明所决定的。

日本历来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国家,而水稻的种植要求是在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必须相互配合、协调一致,这种生产方式以及日本人所处的生活和生产条件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集团思想。

日本文化对人的认识首先把人看成群体的的人,而不是把人视作单个的个体,即日本文化首先观察的是人的群体。

同时,由于日本原始自然观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而不是对立,因此他认为人和自然之间不存在西方古代文化主张的对立关系,人不应只配自然,而应该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

按照这种思维方式,人应该顺应自然万物组成的体系,人必然融合与这一体系之中,与之成为一体。

这实际上包含着人的自我意识受到抑制的契机。

既然“人”的自我意识薄弱,群体中的个体自然依据这一思维模式,个体的意识也很薄弱。

这样,群体的人的抽象概念和这种“人”的自我意识薄弱两者相互结合的结果,日本古代文化更多的重视群体,而不是现实的个体,更多的强调群体的侧面,而较少倡导个体的意义。

因此,日本人自古就把合群视为重要的人生规范,即独往独来是不行的,要生存要发展都必须合群,既然置身于群体之中,群体的事也就责无旁贷。

从价值观念来看,日本人非常看重对所属集团的忠诚。

有人说,中国的儒教思想的核心是“孝”,而日本儒教思想的核心强调“忠”。

前者反应的是家族意识,后者反映的是集团、群体意识。

由于日本人把自己的命运同所属集团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自然对集团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在日本人的道德规范中,个人的利益完全服从于集体的利益,只有集团的利益得到了维护和促进,个人的利益才有保障;而为了工作和集体,即使献出个人生命也在所不惜。

日本人的集体思想从何而来

日本人的集体思想从何而来

日本的集体思想从何而来日本人非常勤劳,这种评价在国际上已经得到公认。

作为日本人的国民性的特征对许多人进行了指摘,可以举出很多的共通性.很多日本人集合在一起的话,例如,年龄和社会地位等根据很多的基准有相互的系列意识.而且也受到了行动样式的影响.而且日语的敬语也非常的发达,这个也是日本人重视上下关系的产物.欧美人把自己的意见和意思直接的表达给对方,对于自己强烈的主张.日本人考虑到对方的心情和立场,经过考虑后再发言行动的倾向比较强烈.更进一步,日本人的倾向说是和不是的时候不清楚的表示,日本人有这样的行动,而且期待对方也是日本人的共性,从古时候开始基于传统已避免无用的摩擦.但更重要的是,日本人拥有一颗团结的心---日本人的集团主义。

日本人把自己看成是属于某个集团的意识,即``集团志向``很强。

另外,日本人聚在一起共事,重视在集团中地位的上下级关系,很多事都要按照上下级关系行事。

集团主义当然有利有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如此的发展到底和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多大的关系。

我们中国人应该如何借鉴这种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利弊是我研究的主要问题。

日本人的集团主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玉碎``,集团自杀的悲剧和``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一直到如今企业经营,工薪社会注重集体的和睦关系,乃至学生身穿统一的校服等,已深深扎根于扶桑大地。

对日本人的集团性的一种流行的描述就是,日本人就像蜜蜂,就单个个体而言未必优秀,但是,一旦结成一个小群体,小集团以后,协调默契的配合却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举丰田公司的企业经营为例,丰田公司成立之初,只有几个人工作,而且厂房设备什么的都比较落后,跟当时欧美国家的公司根本不能竞争。

到今天成为世界500强的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他们的创业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尤其是团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的企业也可以说集团主义,重视人们之间的关系,为此,在企业内对内对外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因为对一般的人来说人生的一大半在公司里面度过的,交流以公司为中心,这样的人类关系变的圆滑对于商人是重要的条件.很多公司,定期的举行全体组织或者各个部门的行事,那个是工作人员的家族一起参加的运动会,对于社员旅行,转职人员送别会或者欢迎会,年末的忘年会等等很多.这样的行事也是日本家族主义的习惯,人们关系紧密的同时,组织是自己的生命的共同体的意识,谋求组织活性化的效果,公司内也有很多同好会.从运动到文学象棋等兴趣部分,到利用公司内的厚生设施活动.这样的活动没有劳使的区别,营业干部和一般社员一起玩也是经常的事情.丰田汽车公司视所有员工为丰田大家庭的成员,在人格上尊重每个员工,在经济上让员工在公司的发展中增加收入,劳保退休福利等.在调动工作积极性的同时,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号召职工参加本公司的运动会和文化教育会.在3000名总职工人数中,橄榄球,排球,游泳,滑雪等项目约有一千名会员,围棋,日本象棋,纸牌等约有一千八百名会员.此外,还举办综合运动会,夏令营,成人仪式等活动,平均每月有一次活动.公司以为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使职工的身心愉快,寻求自己的快乐,而且可以加深员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丰田重视的是要让大家感觉到公司像家,是一个集体,把公司看成是自己的,这样会更加促进公司的发展壮大.在日本,人们往往把一个人跟他所在的公司相提并论,人们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提到每人时,称他为``三菱人``或``日立人``等等.而某人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时,也往往不说``我是XX君``而是说``我是XX公司的XX君``.这个潜在的集团意识是根深蒂固的,其来源于日本人传统``家``的观念.但这个``家``已不是具有单纯血缘关系的意义了,而是在经营组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集团.工作集团里的人伦关系延续了人类情感的血缘关系.因此,日本人对公司的感情是很深的,他们将个人的前途,幸福在很大程度上都寄托在公司上,似乎有一条命运的纽带将他们与公司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日本人的工作道理感从属于对公司的忠诚感.工作不是苦差使,它具有某种神圣的意思.这就使工人的工作有了目的性.公司好比家庭,首要的是实现整体的繁荣,为公司生活才有意义,而不是个人愿望第一.所谓``爱公司精神``,``新家族主义``,``企业是大家``的等等,都是``家体体制``的体现.正是这种理念,使个人的把自己同集体联系起来了,使集体具有了团结一致的凝集力.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的家用电器,汽车,计算器等代表着时代最新潮流的商品勇不可挡地打入了国际市场,并遥遥领先.使美国和欧洲一些经济强国对它刮目相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这一精神因素,在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缺乏,而且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使日本人具有了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居安思危和竞争的意识.2005年10月下旬,日本的新泻经历了一场地震灾难,37人在大地的摇撼中离开了人间,面对生死离别,日本人还是表现了惊人的镇静与独特的坚毅.但你如果去地震避难所-----可以容纳数千人的体育馆去看一看,说不定会有别样的感动.数千人晚上共宿一馆而井然有序,以家庭为单位小心翼翼地占着一小块天地,从高处往下看犹如错落有致,多彩的阡陌桑田.这就是日本人的牢不可破的集团意识-----在灾难中尤其醒目.地震中还涌现了不少``活雷锋``,有理发店义务理发,有澡堂提供免费洗澡,有蔬菜店把菜分给大家的----地震灾难中的日本人已不是第一次让我感动了.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人所表现出来的优秀素质是足以令世人震惊.同样是地震,当洛杉矶发生地震后有人抢劫.在日本,却连个小小的犯罪都没有.地震发生后非常缺水,有商店卖水,政府规定一人只能买一瓶.有些人不知道这个规定而买的比较多的,事后主动把多买的水退回到商店去或送给没有水的邻人.一切灾难在日本人的团结精神面前显得苍白,这时候,我们才很好地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内涵.记得也是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才首次大幅度赞扬日本的民族性,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有条理,有次序,以及顽强的意志.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这种集团意识起源于其稻作文化.因为种稻不同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旱田耕作,兴修水利插秧收割等都需要集体的劳动于合作,由此形成了农村的共同体,产生了集团意识.而日本社会传统的家族制度(武士阶级的家族制度和民众的家族制度)也是产生日本人集团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无论是哪一种家族制度,家长的权威是需要家族成员绝对服从的.因此在日本人的集团内部又有很多的原则:权威的支配和对权威的无条件追随;不允许一切自主性批判反省的社会规范;集团内部的家族式气氛与对外部敌对意识的对立.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中,内外有别又是重要的心理特征.在集团内部,对熟人,日本人讲究的是``和``,讲究的是礼仪周全,替他人着想;他们对集团内部的成员表现的克制,谦和、彬彬有礼,但是对于集团外部的人和事,或者在没有熟人的场合,其行为却变得大胆无礼和无所顾忌.在1937年中国的南京,为何日本军队能够集体行动对中国军民进行大肆屠杀?因为,在日本人的意识中,集团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而且长官的命令必须绝对地无条件服从.他们潜意识里认为:``集体犯罪不是犯罪.``再想想日本人在中国南部某城买春事件,更是对日本人的这个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这些日本人是在中国,他们自己的这个小集团之外的社会对他们来讲,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没有熟人,所以,对于生人,他们完全可以无所顾忌,任意妄为,并且不需要对此承担任何责任.在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中,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日本人普遍存在和想要依赖他人的心理,这是日本人区别于欧美人的重要心理特征,而这也是理解日本人精神构造和社会构造的关键.正因为有依赖心理,在集团内部担心被别人看不起而失去依赖,所以有``耻的文化``的感觉.正因为这样的依赖心理的存在,日本人在集团内部所表现出了行动和认识的强烈的一致性.日本人没有一个超越集团之上的超越性价值,因此日本的国家主义就走上了极端化的道路----天皇是日本社会共同体最大的象征,没有任何其他价值能够超越天皇,日本国民在保卫天皇的名义下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战争当中,持反战意见少数派对则受到排斥.日本人对少数意见者,要么进行说服,如果不能说服,则将他赶出集团.战争期间京都大学教授,刑法学者泷川幸辰就因为对天皇持反对意见而被开除教籍.当时日本政界则禁止了一切党派,而以保卫天皇的名义成立了单一的组织``大政翼赞会``,这是日本集团主义的极端体现.由于这种浓厚的集团意识,日本人往往会质问少数持反对意见的人``你这样还算不算日本人?``日本人并没有真正平等的概念,只有和集团中心距离远近的区别. 但是,最近日本以此相反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志向年年变的强烈,集团主义是日本永久不变的特性的看法也许会被重新认识.总的说来,日本的集团意识属于一种思想理念.它与集团的行为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物质力量----无论是积极进步的行为还是消极甚至反动的行为、他们的这种集团意识之所以值得我们借鉴,是因为我们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尤其需要增强国家意识,大局意识,团结一心,忘我奋斗,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体现个人价值,实现个人追求.而他们的这种集团意识应引起我们警惕,日本国内仍有军国主义复活的土壤,我们不能不警惕他们的动向,和日本人民共同努力,决不容许军国主义利用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再把日本推向发动侵略的志路夜生活网 p7db444B7f4k。

日本的稻作文化

日本的稻作文化

稻作农业带来的稻作文化
古日本,每当皇太子即位天皇时,都要举行 “大尝祭”。天皇亲自将新结出的稻穗献给神 像神佛供奉,通过稻子灵魂的力量来祈祷天皇 灵魂的再生与复活。 现代日本,沿袭了古日本的水稻农作礼仪, 围绕水稻生产,会进行预祝礼仪、播种礼仪、 插秧礼仪、培植礼仪、收割礼仪等各种祈求水 稻丰收的意识活动。日本为数众多的“祭”也 即起源于此。

★民俗宗教 ★集团意识
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绳纹时代(公元前14000—400;中国的商 周时期)末,稻作农业由中国大陆及朝鲜半岛 传入日本,弥生时代(公元前400—250;中国 的春秋战国时期),稻作农业成为日本弥生文 化的重要标志。从古日本时期到日本的中世, 稻作农耕一直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最基 本的物质生产。
稻作农业带来的稻作文化
除了稻灵,日本人自古以来还供奉田神,即 农业守护神。定期举行迎送田神的仪式。除此 之外,他们还信奉,高山、河流等自然景物皆 有神,这些神会给人类带来幸福或不幸。人类 与自然界生命联动、生命以各种方式循环、生 生不息繁衍开去。 这种生死观最终构成了日本人思维方式的核 心。
稻作农业带来的稻作文化
稻作农业带来的稻作文化
稻作文化影响---民俗宗教
日本人认为稻米拥有灵魂力量。大米不单是 食物,也是蕴藏灵魂力量的神圣物质。食用稻 米做成的食品,人类的生命可以复苏。浪费大 米则要遭受报应。 日本人在秋收的稻子中挑选稻种,装入特指 的稻谷包,在第二年春天播种季节来临之前, 一直小心供奉。通过供奉稻谷包,期待来年的 大丰收。
稻作农业带来的稻作文化
这种村落共同体或集团共同体中滋生出的公 共意识就是日本早期集团意识的雏形。 这种意识在历经千年的稻作社会中逐步强化 为现代日本最具支配力的精神范式---集团意 识,成为日本民族的行为规范。通过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制约着个体同群体的和谐和统一。 个体必须服从于群体利益。群体也会充分顾及 个体的利益需求,给予其必要的归属感和安全 感。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作者:窦林娟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05期[摘要]对集团意识形成的原因、集团意识的表现形式及其利弊做了简单总结,以便更好的认识日本社会,理解日本国内国际政治决策的动向。

[关键词]日本人集团意识稻作文化儒家思想作者简介:窦林娟(1979—),山东潍坊,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大学本科。

俗话说:十个日本人是一条龙,十个中国人是一条虫。

论个人日本人并不出众,但是论“集团”的能力,日本人却是最出众的。

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日本人比任何民族都具有更强大的凝聚力。

它对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抑制人的意志力、创造力,抹煞了人的个性,使得日本很难培养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大思想家、大政治家。

一、形成原因(一)自然地理环境日本是个岛国,山多地少,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些地区基本上是与世隔绝的,日本人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形成相对封闭、集中的村落。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日本地域性共同体形成的先决条件。

另外日本自然灾害较多,台风、地震、火山、海啸随时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资源匮乏,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要求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面团结协作,否则社会将难以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养成了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二)稻作文化今天日本被认为是世界工商业发达的国家,可是,日本曾经是以农业为基础,在狭小土地耕作的农村社会。

日本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雨水充沛,十分适宜种植水稻。

对于种植水稻的民族来说,互助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稻田的水利设施和管理,靠个人的力量是很困难的,水稻种植,插秧、浇灌、除草、收割、脱粒等环节,都需要互助合作,离不开集体。

(三)历史渊源历史的发展对民族特性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家族制度是日本千百年来群居生活的基础。

家族中的家长有极大的权利,管辖整个宗族小集团。

这种家族制度后来被统治阶级利用,他们宣传“万世一系”,把日本比成一个大家族,天皇是家长,国民是族员。

从语言、日常行为方式看日本的集团主义

从语言、日常行为方式看日本的集团主义

从语言、日常行为方式看日本的集团主义作者:李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3期摘;;要:随着水稻种植被引进日本,稻作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集团主义。

它要求成员要绝对服从集团、组织的决定,为集团牺牲小我,否则将受到严重处罚。

因此在日本人的语言和行为方式中都存在其显著的特征。

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对封闭的环境被打破,日本的集团主义也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语言表达;行为方式;集团主义;变化1、集团主义的形成与发展1.1依靠共同作业的稻作文化的影响日本集团主义的形成,深受稻作文化的影响。

1万年前日本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也被称之为绳文文化(原始社会)。

这一时期,日本列岛并没有真正从事农业的痕迹。

从绳文遗迹当中可知,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主要以狩猎为主。

同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中国历经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进入了兴盛的汉代。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农业也很发达。

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前后,日本社会进入新的时期。

先进文化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高度文明的出现所不可缺少的农耕文化第一次在日本出现,同时日本由石器時代进入铁器时代,在日本文化史上带来划时代的影响。

金属农具的使用及以水田耕作为主的农耕技术的传入,出现了以水稻种植为基础的农耕社会。

由于水稻种植的出现,日本由绳文时代进入弥生时代。

中国先进文化之一的稻作文化,由渡来人带到西日本各地,逐渐的普及到日本列岛一部分东北地区和东日本。

为什么只有日本的稻作文化特点较为突出?是因为,中国分为麦类种植圈和水稻种植圈,同时期还具有广阔的游牧文化圈。

欧洲与中国相似,畜牧业发达,对畜牧业的依存性较强。

而日本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稻作文化的特点。

水稻的种植从必须的灌溉设备到秧田、种植、收获、脱壳等,需要共同作业,因此,历代日本人,在高温多时的环境中,通过共同作业进行水稻种植。

水稻的种植,每年可在同以土地上进行,因此水田的位置、灌溉设施较为固定,人们的住所也固定在附近。

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

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

日语语言中的国民性——助词「ガ」和「ノ」中的内与外语言是人类互相交流的手段,也是沟通的桥梁。

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如果不以语言为媒介的话,便无法实现交流。

但是对于大部分日语学习者来说,虽然他们掌握了日语的词汇和语法,但是却并不能很好的与日本人进行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交流。

语言是在特定文化下产生的,若不能了解其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的话,便无法很好掌握这门语言。

而且有时还会造成双方的误解。

内外文化意识决定了日本人的思维、心理、语言等。

本文打算从助词「ガ」和「ノ」中来看内外。

助词在日语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现代日语中助词「ガ」和「ノ」几乎可以接在任何名词后面。

可是在古代日语中,这两者所接名词大不相同。

「ガ」可以像「酒が飲みたい」那样表目的。

也可以像「行ったが会えなかった」一样表接续。

现代日语的「ガ」多在表主语时使用,在过去却没有这一作用。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ガ」与与其具有深深联系的「ノ」进行比较。

本文主要探讨「ガ」和「ノ」承接语言的不同是如何反应内外文化的。

然后通过分析日本地理环境等来探讨内外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内与外的定义关于内与外的定义:一般「内」是指自己的家人、朋友、公司的人、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

再放大来说就是本国的人。

而「外」一般就是指与自己关系并不亲密的人、不属于自己生活圈子的人、外国人等。

根据此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外指的就是内以外的所有人。

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日本人对内对外的态度完全不同。

与内人相处时很轻松,毫不顾虑。

而对待外人时很拘谨,顾虑颇多。

语言是文化的媒介,这种态度也全部表现在语言当中了。

二、「ガ」和「ノ」中的内外意识(一)研究过程关于「ガ」和「ノ」的研究并不少。

青木(1952),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祝词、宣命等作品中,助词「ガ」表示亲爱的意思,也可以用在表嫌弃、厌恶等感情场合下。

「ノ」则表示敬意、或者是保持一种心理距离情况下使用。

到了平安时代,「ガ」和「ノ」还是一样被区别使用,与说话人心理距离小的便使用「ガ」,与说话人心理距离大的语言后面便使用「ノ」。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
• 法华堂中日光菩萨像(左)和月光菩萨像(右)
浅间
• 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把富士山 视为神圣的山。日本平安初期 祭祀富士山神灵的浅间神社应 运而生。浅间信仰实际上就是 以浅间神社为媒介的富士山信 仰。今天浅间神社总数已达一 千三百余座。这些神社集中在 富士山周围以及日本东海地区。 特别是静同县的浅间神社是日 本富士山信仰的中心。过去这 里曾名“浅间神明”、“浅间 大菩萨”、“富士菩萨化身 神”。最初浅间神社以祭富士 山神为主,后来逐渐把木花关 耶姬作为祭典的主要对象。
日本礼仪与禁忌
主要内容
• • • • 商务礼仪 社交礼仪 服饰礼仪 礼仪禁忌
商务礼仪
• 到日本从事商务活动, 宜选择在2-6月,911月,其它时间当地 人多休假或忙于过节。 • 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 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 系。 • 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 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 子,同时希望对方也 这样做。
• 赠送礼品时,当 地人非常注重阶 层或等级,因此 不要给他们赠送 太昂贵的礼品, 以免他们为此而 误认为你的身份 比他们高
社交场合 行鞠躬礼 和 手礼
鞠躬
面试
比较熟悉的人 见面互相鞠躬以 二三秒钟为宜; 如果遇见好友, 腰弯的时间要稍 长些
服饰礼仪
正式场合,男子和大多数 中青年妇女都着西服 •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服装, 一般在重大节日的时候穿着 • 男子除一些特殊职业者外, 在公共场所很少穿和服 • 妇女普遍爱画略有弯度的 细眉,认为这种最具现代女 性的气质
基督教
这个外来宗教在日本的发展历程
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它遭受过残酷的镇压,又受到过有 力的扶持。目前,日本国民对这个宗教似乎颇有亲近感, 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愿意在基督教的教堂举行婚礼就是一 个证明。但是,正式接受洗礼加入基督教的信徒却不见 增加。 日本基督教的全国性组织是日本基督教联合会和日本基 督教协议会。日本基督教协议会则主要是新教的全国性 组织,拥有33个正式或准正式加入的团体会员,其中最 大的是“日本基督教团”,其次是日本圣公会。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从稻作文化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

这种特有的文化心态,在稻作传播的过程中,通过生命一体感“、和”的精神、天皇观念、祭祀活动等方面表现出来,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

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发挥重要作用。

一、集团意识的形成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起源于稻作文化。

在稻作农耕社会里,日本人的文化心态也是独特的,通过生命一体感、“和”的精神、天皇观念、祭祀礼仪等方面,最终形成了日本社会特有的集团意识。

所谓集团意识,或被称为集团主义观念,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个人对所属集团竭尽忠诚、无私奉献,并作为该集团的成员与他人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处于集团内部的人们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素质。

(一)生命一体感日本自古就是在一方面沐浴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另一方面也承受着火山、地震、水灾、山崩等的侵袭。

所以日本人既敬佩自然,又畏惧自然。

在畏惧自然的同时必须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生存下去,因此日本人将生命视为一体,有一种一体、全体的意识。

同时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也造就了日本人生命一体感意识。

以村落共同体为中心的共同劳动方式,要求全体成员必须服从村的意思,为村效力,而村也有保护全体成员的职能。

正如中根千叶所说的“保护报以服从,恩惠报以忠顺”。

这样生活在村落共同体中的人们为了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头脑中自然就产生了一种全体的意识。

为维护共同体的繁荣,共同体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对扰乱共同体秩序者进行处罚,约束成员的行为。

到了江户时代,一般的处罚方式是“村八分”。

在江户幕府御定书中记载人们之间交往的基本规则有十条:出生、成人、结婚、死亡、法事(追祭死者的佛事)、火灾、水害、疾病、旅行、普请(土木、建筑等工事),对损害共同体利益、违背共同体规则的人实行除火灾和葬事阻外的不交往政策,即十个交往政策中有八个不交往,这就是“村八分”政策。

目的是为了加强团结,维护共同体利益。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 二 )集 团意识形成的历 史原 因
历史 的发展对 民族特性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 响。 在E t 本两千多年 的历史 中,群雄割据 的地方分权时期甚 至比统 一集 权的时期还长。尤其是 ,德川幕府时期 ,虽然表 面上是中央集权 ,但全 国 2 6 0个藩地各 自持有 自己的武装力 量 ,法 律法 规和税 收制度 ,生产 防御都 以各藩为 中心 。 各藩为 自我防御而建立 的武士制度对 日本 的集 团归属思 想产生 了巨大的影 响。除了武士制度 , 江户时代的 “ 五人组 ” 制度也 不可忽视。这个制度是以五个家庭为一个单位 ,相互 保 证、监督治 安、税收 等情况 。若其 中一个家庭 发生意外 , 其他 四个 家庭承担连带责任 。这个制度也对 日本的人际关系 和集 团性产生 了巨大 的影 响。 明治 维 新 以后 , 中央 集 权 取 代 了 地 方 群雄 割 据 。到 1 9 4 5年第 二次世 界大 战结束 为止 , 日本传 统的 “ 村 ”一直 是 重要 的基 层组织 。村人们严格 的遵守着村子 的规则进行生 产 生活活动。如果有人无视村子 的规则 ,做事擅 自主张 ,那 么他就会被当做违反村规 ,接受一种 叫做 “ 村八分 ”的严厉 的惩罚 。“ 村 ”也 可以被认 为是 日本社 会的原型 。 日本的集 团意识 的出现于形成与这种封建 的村制度有着密不可分 的紧
密联 系。 ( 三 )集 团意识的影响 集 团意识促进爱 国意识 的形成 。多数 的 日本人被称作是 国家至上主义者。一旦个人 的利益与集 团或 国家 的利益 冲突


的完成了自己参演的节目。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努力的姿态深 深 的震撼 了崔岑 ,同时也令他不 由自主 的思考 , 如果在 中国 会是什么情形 。 崔岑在 《 从集团性看 日 本文化》中也对 日 本的中小学校 的运动会进行 了介绍。运动会的项 目大多是集体项 目,同时 所有学生必须参 加两种以上的项 目。学生们通过运动会 学习 体会 团队合作 , 集 团协调性 的重要性 。 在日 本社会 ,这些实例是很 常见 的现象 ,没有任何 特殊 之处 。那 么 ,为什么 日本社会会有这种集 团意识 ,集 团意识 给日 本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下面针对原因进行分析。 二、集 团意识 的形成 ( 一 )集 团意识形成的地理原 因 日 本是 白三千多个 岛屿形成 的岛国。全 国的土地 中山地 面积 比平原 大。几座 山脉和 中部断层把土地分成 了许 多分散 的盆地 和区域。在这种分散并孤立 的 自 然 环境 决定 了,人们 的生产活 动需要 团结合作 。否则 ,将无法 继续生 存和 发展。 这一事实对 日 本人 的集团意识思想的形成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 。 日 本属于亚热带地 区 , 气候 温暖多雨 。故而 日本人 的生 产生活一直以农耕为主。尤其是水稻的种植。水稻的种植需 要 多人 共同耕作完成 。 日 本文化通过水稻 的种 植 ,表现 出明 显的 “ 稻作文化 ”特 征。 水稻的种植需要水利开发 ,水利管理 等多人 配合共 同完 成 ,由此渐渐形成 了居住群 。这种村落是 以耕 地共 有 ,为了 灌溉土木 等耕作 的团体合作为基础 的农业共 同体的集团生活 的基础 。同时 ,由于需要插秧 ,灌溉 到收获 ,脱壳等共 同作 业, 以家族为单位与他人形成横 向关系 , 人们 开始重视 团结 , 协作 的精 神。 在共 同管理 的设施或共 同作业 多的地域 、社会 ,以 自 我 为 中心 的行 为活动会 给他人甚 至集 体带来影 响或麻烦 。 因此 , 渐渐形成 了通常 比起个人 ,集体 的利益优先思想 。对于这种 日本社 会 ,川岛武宜指 出 “ 任何人都无法独 自行动 ,无 法意 识 到 自己是 独立 的人” 。 比起个人 利益 ,集 团利益优先 ,集 团利益是个人行 动的基准 , 自 然 而然人作 为个体 的意识变弱 。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作者:俞春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8期【摘要】在东亚文明地区中,日本很有特点,是很重要并且特殊的存在。

在日本的众多文化特点中,针对日本的集团意识这一现象,从日本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其形成原因及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

日本的集团意识,是日本极具特征的社会现象,在日本普遍存在。

这种集团意识不仅对孩子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企业中强烈主张团队合作、合作精神也是受到这种影响的表现。

近代日本之所以能够如此快速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有这种传统能量的存在。

【关键词】集团意识;农耕文化;人际关系一、从社会现象看集团意识日本被称作集团倾向较强的社会。

大多数的日本人平日里往往与同事、朋友一起行动,这样不仅安心而且心情愉悦,并且在穿着与行动方面与他人一致才会感到安稳。

在日本社会中,集团意识普遍存在。

日本的小学、中学和高中,所有同学用一样的书包,穿一样的校服和鞋。

在日常的礼节,课余活动方面,包括修学旅行,运动会等场合,强调“班级的团结”“为了团队的荣誉”而组织的活动是非常受欢迎的。

吉林大学的崔岑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在参观名古屋市内的一家幼儿园时,参加了当时的圣诞节庆祝会。

当时孩子们的表现给崔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所有的孩子全部参加了演出。

其中,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与其他孩子一样努力的完成了自己参演的节目。

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努力的姿态深深的震撼了崔岑,同时也令他不由自主的思考,如果在中国会是什么情形。

崔岑在《从集团性看日本文化》中也对日本的中小学校的运动会进行了介绍。

运动会的项目大多是集体项目,同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两种以上的项目。

学生们通过运动会学习体会团队合作,集团协调性的重要性。

在日本社会,这些实例是很常见的现象,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那么,为什么日本社会会有这种集团意识,集团意识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下面针对原因进行分析。

二、集团意识的形成(一)集团意识形成的地理原因日本是由三千多个岛屿形成的岛国。

从村八分制度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从村八分制度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从村八分制度看日本人的集团意识赵秦怡【摘要】With the exception of Fuji Mountain ,sakura and kimono ,what Japan is most lauded for to foreigners is undoubt‐edly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which means subordination to the group in which people belong to with resolution .Meanwhile ,the brief analysi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current Sino Japanese Relations is submitted In the essay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By analyzing the system embodied in the village eight group consciousnesses ,from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 culture and Confucianism three paths start to explore the causes of the Japanese sense of group consciousnesses .%日本给国人的印象除了富士山、樱花、和服以外,最为人称道的则是日本人坚决服从自己所属集团的这种意识,即集团意识。

而日本传统社会中所保留的村八分制度正是集团意识的一种极端体现和缩影。

文章通过分析村八分制度在集团意识中的体现,从自然环境、稻作文化以及儒学这三个路径入手,探究日本人集团意识形成的根源以及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96-97,103)【关键词】日本人;村八分;集团意识;乡村契约【作者】赵秦怡【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2.64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村八分”是日本传统中对于村落中破坏成规和秩序者进行消极的制裁行为的俗称。

浅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

浅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

浅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内容提要:“集团意识”作为日本人最具代表的国民性,不论是以前还是现在,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都具有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与变化来阐述现代日本人意识构造。

关键词:集团意识;个人主义;日本人;意识构造一、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起源根据《日本语国语辞典》的解说,所谓的“集团意识”是指,以个人对集团的强烈归属感为中心而形成的一种自觉意识。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很强,通常情况下他们认为,一个集团即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个人只是集团内部的一个元素。

因此,个人需要对自己所属的集团尽忠,并在集团内部与其他成员的行动保持一致。

正如日本学者斌口惠俊所说,“日本人集团意识的核心是集团利益必须高于个人利益;个人价值必须通过完成集团的需要来实现。

”作为日本人最突出的意识特征—“集团意识”。

它的成立又与日本独特的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从古代至中世,稻作农耕都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

在稻作农耕的影响下,起源于弥生时代的稻作文化孕育并发展了集团意识。

古时候的日本,生产率低,农耕期短,农民们如果不相互合作,就不能完成耕种。

于是,在农耕期间就养成了协同合作,共同作业的习惯。

因此,就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横向结合的村落共同生活体。

在这个共同管理,共同作业的共同体内要求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遵守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原则。

于是就形成了集团比个人利益优先的“共同体意识”也就是日本今天的“集团意识”。

二、日本人集团意识的发展1.创造经济奇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日本经济出现了增长的奇迹,截至1968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

自70年代开始,其经济实力已成为亚太地区四大强国之一。

至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跃居世界第一。

自1987年以来,在世界经济大国中,日本始终处于第一位。

究其原因,很多学者经研究指出,日本国民性中的“集团意识”对其经济奇迹创造的影响最为深远。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摘要】学习日语的人都困惑于日语表达之繁琐,实际上文化的隔阂成了交流的障碍。

集团意识作为日本人典型的国民性之一一直以来备受关注,日语中有很多的表达方式更是与之紧密相扣。

本文将集团意识的表现形式理解为内外有别、等级秩序、以和为贵这三大日本社会特征,并归纳出与之相对应的典型语言表达。

同时指出了在日语教学中采用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的授课思路的必要性。

【关键词】集团意识内外等级以和为贵【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15-0006-02所谓集团意识即:在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上,要时刻将集体放在首位。

无论想什么或做什么,一切要以集体为中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日本人从古至今都尊崇集团意识,并以此作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核心。

当欧美人来到这个国家之后,不由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对日本的异常统治制度的调查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维系这个社会的大原则,就是完全牺牲个人的自由”。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在个人为了共同体牺牲的日本,每个人看起来都那么幸福满足,这实在是令人吃惊。

”①在日本人看来,集团与个人并非两个对立的概念,似乎也不存在外国人所理解的“牺牲个人利益”,集团与个人是融为一体的,个人只有在集团之下才能生存和发展,一旦脱离集团便无法生存。

一集团意识之成因1.历史根源第一,受稻作文化影响。

从弥生时代开始,日本就接受了由中国内地传入的先进文化及农业技术,从传统的采取方式向以稻作为主体的农业转变。

但是,由于日本地处不易于培植水稻的温带,人们便以集约型劳作的方式以人力的优势来克服自然的不利因素争取收获尽可能多的粮食。

而且,水稻的灌溉需要大量的水,因此也需要建立根据生产阶段需要来调节水量的用水设施,由此逐渐形成共同管理用水设施的习惯,长此以往,人们居住地向劳作地聚集,每个家庭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劳动关系的缔结决定了地域型社会的建成。

论日本的集团意识

论日本的集团意识

论日本的集团意识摘要: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本的集团意识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它为日本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在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精神作用,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成员的潜能,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了荣辱与共的共同体。

另一方面,日本的这种集团意识,有其阶级的局限性和利己的排他性,束缚了个人的个性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研究日本的集团意识的积极价值对我国的集体主义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集团意识;积极价值;局限性根据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我们知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尤其是在重大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变革中,精神动力更是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意识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战后,日本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除了其在政治、军事、教育、科技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外,集团意识作为日本的精神动力、民族精神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

一、日本集团意识的概述所谓集团意识,就是以无比强烈的归属感为基础,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集团内部的人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熏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是一种作为社会存在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且根据其组织结构、功能及规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而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是指日本人意识到自己总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自己与这个整体是利益甚至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1]。

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从小就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逐步树立起来,并成功地吸收了西方国家文化中的个体因素,强化竞争意识,同时,这种集团意识也与我国古代的很多传统思想和观念相结合,创立了“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企业制度,增强了集团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形成了日本独具特色的集团意识。

有位西方评论家把日本人比做一群小鱼,秩序井然地朝着一个方向游动,直到一块石子投入水中,打乱了这个队列,他们就调转方向朝相反的方向游去,但仍然队列整齐,成群游动[2]。

论日本的集团主义-论文-应用日语-日本文化

论日本的集团主义-论文-应用日语-日本文化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日本的集团主义姓名:00000班级、学号:0000班、000号系(部) :经济管理系专业:应用日语指导教师:000000开题时间:2009-4-30完成时间:2009-11-252009 年11 月25 日目录毕业设计任务书 (1)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 (2)答辩申请书............................................................3-4正文.....................................................................5-16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 (17)答辩过程记录表 (18)课题论日本的集团主义一、课题(论文)提纲0.引言1.日本集团主义形成的原因1.1 地理环境方面的原因1.2 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2.日本集团主义在企业中的体现2.1 企业与员工的关系2.2 集团主义对日本企业的影响3.日本集团主义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体现3.1 工作中的集团主义3.2 生活中的集团主义4.日本集团主义的排外性5.总结二、内容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稻作文化的影响。

他们养成了共同的劳作习惯,他们必须集体作业,遵守共同的秩序。

此外,狭小的国土上住着许多的人,也是集团主义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人在日常生活和企业工作中已经学会了谋求集团和谐这一社会生活的智慧。

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主要归功于他们的这种集团主义。

三、参考文献[1]伊藤正刚(日本).日本的企业经营管理[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86.243.[2]李非.企业集团理论——日本企业集团[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345.[3]郑备军.日本经济现代化的文化分析[J].当代亚太. 1995(6).54.[4]刘卫国谢钰敏陈炽.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 2000 (3).56-59.[5]李萍.论日本的企业集团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6).44-49.[6]彭纪生.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0(4).36-40论日本的集团主义0000中文摘要:集团主义的形成于日本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