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安乡一中 龚德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重点一:把握故事情节
分析情节是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
所谓情节,是指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既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小说中矛盾冲突发生、发展的过程。
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最能凸现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把握住情节是分析人物的前提。
重点二: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XX事物、XX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为塑造人物服务,体现人物的某种性格征;表现作者对其人或其事、物的某种特定情感;
②为推动情节发展服务,造成情节的起伏,创造悬念,更引人入胜或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③是为表现小说的主题服务;
④前后照应;
⑤侧面衬托、正反对比、埋下伏笔;
⑥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
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
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概括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对事件要完整叙述,其一,我们一般按照何时何地何境何人何事何情的格式加以概括,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四.考点梳理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小说家为了更好地创造小说的艺术效果,往往会注重情节安排技巧的运用,常见的技巧有:
⑴注重节奏。
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⑵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
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⑶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⑷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⑸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⑹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考点纠错】
对情节运行方式的判断不准;不能辨识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遗漏答题要点。
【命题形式】
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叙述,采用了哪种小说手法?请简述其特点。
纵观全文,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哪些好处?等等。
【答题要领】
阅读文本时,要先把握小说的大致情节,然后分析其运行方式,概括各部分所叙述的相应情节内容。
有时候还要把握情节对于结构、人物或主题的作用。
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母亲的来信
[苏联]克拉夫琴科
⑴母亲来信了。
⑵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lán地读着。
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jī诮qiào
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⑶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
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
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⑷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活着就没什么意义了。
信就写到这里。
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
吻你。
你的妈妈。
”
⑸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
一边读一边轻蔑miâ地蹙cù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尽写些鸡毛蒜suàn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pà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kěn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
jiã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qiào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⑹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⑺……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⑻今天发了工资。
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yùn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⑼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
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
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⑽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
相互寒喧xuān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⑾“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
冬天眼看就到了。
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
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
⑿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⒀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
他沉吟yín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
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⒁文卡哼了一声。
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
村里人准会笑话。
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
⒂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
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
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请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文卡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自私、怠惰、爱面子、自以为是。
2.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⑴情感变化(关键词):热切盼望 不屑一顾(或漠然视之)
⑵原因:①母亲来信的内容重复、单调、无聊(表面原因)
②文卡不了解、关爱母亲。
(深层原因)
3.作者在文中安排文卡路遇家乡熟人这一情节,其用意是什么?
⑴侧面交代母亲的生活困境;
⑵引出下文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打算给母亲寄钱的情节;
⑶将母亲生活困难却寄钱给文卡情节与文卡生活宽裕却不愿寄钱接济母亲的情节形成鲜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雪夜星新一(日本)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yōu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jǐ背上。
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tǎn。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zhuàng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mì和淡淡的温馨xīn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
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
”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dū哝nïng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
”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
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
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
你就别操这份心了。
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
“也许你说得对。
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
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
”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pán跚shān地向门口走去。
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
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zhì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luō唆suō,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chàn,后边的话咽yān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
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
”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
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
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
”房主人哆哆duō嗦suo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
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lán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
”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
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
“别,别这样。
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cuān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zhī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kā嚓chā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lâng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
快给警察打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
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mî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
真晦气。
”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
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
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
谁也没有再说话。
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
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小说在开头和结尾都描画了冬夜的雪花,这有什么作用?
[解析](1)营造一个肃穆静寂的氛围,将读者自然带进故事中去;(2)凸显老人对儿子的深情,意境悠远;(3)为整篇小说“定调”,白色的雪花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2.小说的情节发展是为主题服务的,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请就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作一简要分析。
[解析]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在《雪夜》中,儿子这个角色似生实死。
文中用很大的篇幅写老人们极富生活气息的对白来塑造儿子还活着的假象,在一系列假象之后,当警长最后揭露儿子早已死去的真相时,读者一下子被这种突变震惊了,进而引起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3“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
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解析](1)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主题。
(2)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
(3)从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古九谷瓷瓶井上靖jìng(日本)桑木大二郎在能登半岛W镇看到一只古九谷小瓷瓶(指日本石川县南部九谷产的古瓷器——译者),还附有鉴定标志,证明是宽文(1661—1672)年代的珍品。
这是十多年以前的事了。
那时,大二郎结婚还只有两三年光景,现在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
他是因公司里的事,出差到W镇的。
这是个渔镇,全镇弥漫着鱼腥xīng味儿。
他在一家古董商店不太整洁的
.....
橱.chú窗里
..发现这只红花小瓷瓶时,异常惊奇,心想要是能亲手托着欣赏一下,那该有多美呀!
一问价钱,回答是500元。
“500元!”
对于月薪只有70元的他来说,价钱实在太高了。
“要是200元么,倒还可以……”
“别开玩笑。
在古九谷瓷器中,它也算是最古老的了,这可是我家的传家宝啊!”
一眼可以看出,这位四十开外的商人脾气执拗niù,即使让他减一分钱也不会答应的。
说起来兴许有些夸张吧。
实际上,桑木大二郎自从在能登半岛W镇上见到古九谷瓷瓶到如今,十年中简直是被迷住了心窍。
他曾先后五次借口有公事跑到W镇,欣赏这个古瓷瓶。
他越看越想买,然而对于工资微薄的他来说,那瓷瓶真不啻是悬崖峭壁上的一朵鲜花。
最近一次,即第五次看到那只古瓶,是在前年夏天。
不
管时代怎样变迁,惟有那只瓷瓶依旧装饰在临海的不太干净
....
的橱窗里
....,只是十年前500元的价钱涨到了7万元。
据物主说,十年中间,这里遭到过一次海啸袭击,近处失火一次,即便在这种时候,最先被抢出屋子的总是这个瓷瓶。
在战争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还专门修了一座水泥防空洞收藏它呢。
从前年夏天至今的整整两年中,桑木大二郎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连旁人都觉得他实在可怜。
这是由于大二郎已下定决心,说什么也得从本来就够拮据的开支中挤出7万元钱来。
为了能登半岛上的这只瓷瓶,他的妻子连尼龙围裙都舍
不得买一条。
大女儿竟连郊游也都不能去了。
有时,大二郎也想过,这样做,大人孩子真可怜。
可他自己也戒了烟酒,和同事的交际应酬chïu之类的一切都给免掉了,为瓷瓶他什么都不惜牺牲。
这样,他好不容易凑齐了7万元钱,摆在那家古董店脏.乱程度与当年无二的柜台上
............。
“其实,我也是最近才听说的,这东西是假的呀。
前些日子,家父去世13周年那天,母亲告诉我,父亲在世时说过,那是假的,于是,我拿到金泽市,请大学里的先生鉴定,果真是假的啊!”
十年前满头蓬松的乌发如今一根不剩的店主,仿佛有些过意不去似地说完后,脸上泛起一丝苦笑。
大二郎一听说那是假的,顿时觉得瓷瓶黯àn然失色。
但是,一想起这十年来的执著,这两年的苦日子,他还是想弄到手。
然而,物主却执意不肯脱手,尽管得知它不是真品,对它有些漫不经心,却似乎依然对它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爱。
结果,大二郎出2000元成交。
这价格,比真货便宜,但比赝品要贵。
当夜,他和店主把瓷瓶放在中间,一起对饮。
不知为什么两人只是默默无言地举杯,直至皎jiǎo月临窗。
1.小说中哪些情节反映了大二郎对古瓷瓶的喜爱?请概括说明。
[解析]一见钟情,想亲手托着欣赏;十年中五次去看古瓷瓶;为古瓷瓶节衣缩食。
2.简要分析店主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战时,一个生活在渔镇的古董店店主。
他脾气执拗,然而淳朴诚信。
当初,他没有因为生活的窘困贱卖古瓷瓶;后来,也没有因为生活的窘困收大二郎的七万块钱,而是告诉他实情。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我是怎样自杀的?阿吉兹·涅niâ辛(土耳其)
报上刊登自杀的消息,通常是被禁止的,然而,下面要谈的是我个人的自杀问题,因此,我希望威严的官府,不仅能高抬贵手,准予报导,甚至还能为我这样一个无名小卒的自杀庆幸。
我曾一度得了自杀狂症,心里总想着自杀。
我的第一次自杀经过是这样的:
“喂,朋友!”我自言自语道,“怎么个死法更好,用手枪,还是用匕首?”
死么,都是一样的……但是至少让我死得高尚一些:我决定服毒自杀。
我买了剧毒药品,服了一杯就躺倒在地上。
想着现在我的血管就要萎wěi缩了,我的手脚就要抽搐chù,血液就要凝结。
我这样等了又等,但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于是,我再喝一杯毒药,接着又一杯……但是,毫无反应。
后来,我恍然大悟:原来,在这个国家里,不仅牛奶掺chān 水,油掺假,就连毒药也是掺假的。
因而,一个人随心所欲想采取一种自杀手段也是做不到的。
这一次,我决定朝自己的头“砰”的一枪来了却残生。
我把枪口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
“卡——答!”
又扣动了扳机:
“卡——答!”
再扣动了一次扳机:
“卡——答答!”
原来,这支枪是美国援助的一批武器中的一支,里面缺少零件……我看用枪弹结束自己生命已经不可能了。
于是,我想到了保险的办法——用煤气来窒zhì息自己。
我把煤气开足,并将屋里的所有缝隙都堵住。
我倒在椅子上,等待着死神的来临。
中午过去了,夜幕降临,我的呼吸怎么也不停止。
晚上,我的一位朋友来找我。
“不要进来!我正在死呢!”我大声嚷道。
“你没有死,你是在发疯。
”他说。
我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我的朋友。
他捧腹大笑道:
“你真蠢,从煤气阀fá门出来的不是煤气,而是空气。
”
说完,他又问我:“你真想自杀吗?”
“当然是真的。
”我答道。
“我愿意助你一臂之力。
”他说。
接着,他建议我到制刀匠那里买一把布尔萨刀,然后像勇敢的日本武士那样切腹自尽。
我对我的朋友所表示的友谊和关怀表示感谢,并立即去买了一把布尔萨刀。
当我把刀子放进怀里,正高高兴兴地往家跑时,两个警察向我冲过来。
于是,我向警察解释:
“先生们,请听我说。
我老老实实地交纳税金,我从不说政府闲话。
像我这样的老实人……”
警察打断了我的话,并从我怀里搜出了那把刀子。
“这是什么?”警察吼叫起来。
原来,我正好遇上两个专管搜捕和制止犯罪活动的警察。
“唉,我的真主啊!”我自言自语道,“我无法在这个国度里活下去,我作出自杀的决定,是最合适的。
但是,你看,我也没办法离开这个尘世呵!……难道总是这样折磨下去吗?”
我是有决心有意志的人,一旦说要死,我就一定要去死。
我从杂货店老板处买了一条粗绳子,系在天花板上的吊钩上。
然后把自己的脖子套在绳子上,接着就一脚踢掉了椅子。
可是,我并没有被吊起来,扑通一声,我跌diē落在地板上了。
原来,绳子也是腐朽的。
我得去找那位老板。
店主说:“若是好货,我们还卖吗?”
我完全明白了,自杀是无指望了。
“算了,就这样活下去吧!”我自言自语道。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
我特别爱吃腊肉煎鸡蛋。
我在一家饭馆里,先吃腊肉煎鸡蛋、罐头橄gǎn榄lǎn油煎白菜卷以及通心粉;后到糖果店买四五块甜酥吃了。
这时,一个卖报人走过来,喊道:
“共十六版,你如不想看,可当包装纸用。
”
我没有读官方报纸的习惯,但是,这回,我对报贩说,我要一份。
当然读社论时,我就朦mãng胧lïng地入睡了。
突然,我感到腹部剧烈绞痛,似乎有人用刀子在我肚子里搅动……我疼得喊了起来。
人们用急救车把我送进急诊医院。
我已昏过去了。
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一个医生站在我的身边,他问道:
“你好像中毒了,你不能瞒着医生,你想自杀吧?”
“说到哪里去了,医生,在这幸福的日子里,您说到哪里去了?”
“你是中毒了,你吃了什么?”
“腊肉。
”
“什么,吃了腊肉?”医生大声地说,“你疯了,腊肉能吃吗?难道没有看报?医院挤满了腊肉中毒患者。
但是,你不像吃腊肉后中毒的人。
你还吃了什么东西?”
“我去过饭馆……”
“你大概是疯了。
”
“在饭馆里吃了罐头。
”
“怪不得,还吃什么了?”
“通心粉、甜酥sū……”
“你当然要中毒了,罐头、通心粉、甜酥……”医生说。
“除了这些,你还吃了什么?”医生又问?
“我向真主发誓,再没有吃别的东西了,只是在读官方报纸时……”
“啊?”医生惊叫起来,“谢天谢地,你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出院时,我在想:算了吧,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求生不
得,欲死不能……我们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
1.简析“医生”这一形象的作用。
[解析]作用:①推动故事情节——医生的追问,推动了我的回答;②丰富内容,强化主题-----医生和我之间的问答突出了生存环境的恶劣,医生的表现补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突出了主题;③侧面衬托主要人物“我”——医生的话衬托出了我的单纯轻信,对当前社会生存危机的认识不足。
2.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据此谈谈你对小说情节构思的看法。
[解析]①自杀这一行为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但每一次都不相同。
用的是“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手法。
如第一次用毒药,因毒药变质,没死成;第二次用手枪,因枪零件不全,又没死成;第三次……第四次……。
②自杀行为的每一次出现,都是对恶劣的社会环境的一次深刻的展示,实际上也一次次地增加了人物无法生存的因素,坚定了人物走向死亡的决心。
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在多次自杀未果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艰难生存的卑微的小人物的形象,突出了人物“求生不得,欲死不能,只能无声无息地苟延残喘地活下去”的无奈,强化了主题。
④这种“犯中见避,同中见异”的情节设计也增加了阅读趣味和幽默讽刺的效果。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浮冰上的两者(有删减)
哈夫·B·卡威(丹麦)
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
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qiāo、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
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
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
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
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
”诺尼想。
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bēng带。
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shuāi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
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
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
诺尼从冰块中拨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
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诺尼硬起心肠来。
“来,尼玛克。
”他轻声叫犬。
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
”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
诺尼从那畜牲盯dīng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chuǎn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
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
诺尼感到喉咙梗gěng 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chàn。
他诅zǔ咒zhîu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
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
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
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
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
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
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
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
诺尼闭上眼睛,祈qí祷dǎo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
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shì他的脸。
诺尼睁开眼睛。
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
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一小时后,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北边天空。
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
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
怎么,还有两个黑影?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
qiāo犬。
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
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
cāo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yâ着。
1.结合小说的基本模式,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解析]发生:诺尼及其狗尼玛克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三天;发展:诺尼磨刀欲杀犬充饥,后来放弃;高潮:尼玛克在诺尼身边徘徊,忍饿忠心护主;结局:人狗脱险。
2.第一段简洁的的场景描写有何作用?
[解析]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3.文中频繁地更换“畜牲”“犬”“尼玛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诺尼怎样的情感?
[解析]称“畜牲”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称“犬”把它当动物,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人与狗关系密切。
4.小说结构精巧,结尾颇有特点。
①作者这样安排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析]这样的结尾很巧妙,极富有戏剧性,含蓄而耐人寻味。
(1分)恰是诺尼扔掉的小刀,救了他们一命,升华了主题,揭示了真诚、善待生命的人自然会得到善报。
②相信大家平时读到过不少结局安排巧妙的小说,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一篇,不少于50字。
[解析]如《炼金术士》《清兵卫与葫芦》《警察与赞美诗》等耐人寻味的结局,回答体例可同。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位委托人
约翰·史密斯的律师事务所里散发着油漆味。
他还十分年轻。
他的事务所今天早晨才开张,办事处只是一间工作室。
此时这位刚刚开业的律师正坐在他的大办公桌后面,等待着他的第一位委托人。
第一个委托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一个女子还是一个男人?是一位大企业家还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不管他长的是什么模样,不管他是哪儿的人,我决不能让他知道,他是第一位委托人,约翰寻思着。
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无论在医生那儿还是在律师那儿,反正都一样。
一个才开张的事务所就异常忙碌,这一点肯定会立刻获得人们的信任。
正在他沉思默想的时候,外面的楼梯上响起了男人的沉重的脚步声,来人慢慢地向等候室走来。
约翰满意地听到,门打开了,又关上了。
接着,他工作室的半掩的门上响起了敲门声。
约翰看见,走进来的是一位灰白头发,衣着朴素的男子。
他心想,这是一个普通人,他会给我带来好运的。
谁同老百姓一起耕作,谁就会获得丰收。
“请原谅……”来人说。
约翰迅速地拿起面前崭新的电话听筒。
“对不起,请坐一会好吗?我有两个要紧的电话要打。
”他胡乱拨了个号码,静静地等了一秒钟,然后自报了姓名。
“我……”来人想打断他的讲话。
约翰hàn挥了挥手:“请稍等一会儿,先生。
我马上接待您。
”他清了清嗓sǎng子,对着话筒说:“是的,我是史密斯律师。
我可以同五金工人工会主席费普斯先生讲话吗?他不在?那么是否可以今天晚上六点钟同他会晤?什么?是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