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坐姿与执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姿书写介绍 站立姿势是为了悬腕运转灵活,同时由于居高临 下,视角开阔,便于统观全局,掌握章法布白。 立书姿势的具体要求为:两脚稍微分开,一脚略 向前,保持好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向前俯,腰微 躬,距离不宜过远,左手按纸,右手悬腕悬肘书 写。 值得注意的是,桌面不应太低,以免弯腰过度, 容易疲劳。采用此种姿势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字。
多种执笔法了解 前人传下来的执笔方法很多,有龙眼法、 凤眼法、拨灯法、二指法、三指法、四 指法、单钩法、双钩法、捻管法、撮管 法、握管法、搦管法、双手回腕法,等 等。
五字执笔法
什么是最常用而且比较科学的执笔法呢?历代公 推五字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也称五指执笔法,以“擫、押、钩、 格、抵”五字诀阐明了五指的作用。 五字执笔法使右手五个手指全派上用场,用“按、 压、钩、顶、抵”的方法将笔执稳,使手指各司 其职,各尽其力,对立而统一于笔管。五指执笔, 其中留有空间,执笔就轻松自然,用笔也能灵活 自如。实践证明五字执笔法是比较合理的。
至此,文人、艺术家创作书法绘画, 基本都是在桌椅上进行,与现代我们 的坐姿与执笔,基本上就没有太大的 区别了。
北宋,听琴图 图中三人为徽宗、蔡京、童贯
话题二:正确的姿势
坐姿的要领:
1、头正
3、臂开
2、身直
4、足安
书写时的正确坐姿↑ 书写时的错误坐姿→
坐姿要领详解 1.头正
头部端正,略向前俯。不能太歪斜,以保证视角的适度,眼睛与纸面距离大致保持在30 — 40厘米。左手边按纸,边调节纸的位置,使正在写的字始终在眼和手的最佳范围内。
青瓷校雠俑,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 1958年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出土
这尊瓷俑是公元302年的, 大家知道王羲之出生于哪一年? 第二年,即公元303年。 非常接近。 说明王羲之当时还用不上桌子, 很可能与瓷俑一样悬肘执笔。
公元302年 公元303年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书写 姿势变化不大,为一手持 纸,一手执笔。
古人推崇跪坐,两膝及地,屁股坐在脚后跟上。
礼记云:坐毋箕。弟子规亦云:勿箕踞。箕踞,就是 屁股坐地、两腿放在身前。在传统文化中,箕踞被认 为是非常失礼的,蹲居也不礼貌,只有跪坐最佳。 据学者考证,在胡服流入中原前,古人的裤子有裤筒 无裤裆,下衣不全。跪坐可以襟遮体,否则容易走光, 是为不雅。(胡人骑马,由他们首创分叉有裆的裤子 可以理解)
2.身直
要做到以上要求,身子就要尽量坐正、坐直。胸口离桌沿的距离约在3寸左右(根据所写字 的大小适当调节距离的远近)。不可紧贴桌面或弯腰驼背;
3.臂开
关键是两臂自然撑开,大小臂夹角至90°以外,使指、腕、肘、肩四关节能轻松和谐地配 合,身体的力量可以畅通地传到笔尖;
4.足安
两脚自然平放,屈腿平落。两脚平行或略有前后,双腿不可交叉(俗称为二郎腿)。
如果不是跪坐久了易累,从视觉上看,跪坐姿势确实 是最好看的、最美观得体的。
至今日本、韩国还有这种坐姿习俗,源于强大的中华 文化圈的影响。
两晋时以跪坐、盘坐与侧坐并存。
由于当时谈玄之风盛行,跪坐不再是唯一 的推崇的起居方式。魏晋士大夫们特别自 由散漫,喜欢席地而座,或坐在榻上嗑药, 一群人玩得极嗨,一起腾云驾雾。
执笔要领三:松紧适度
执笔要不松不紧,灵活掌握。一般情况是:写大字或初学写字执笔宜紧些,但也 不能过松过紧。执笔过松,运笔无力;执笔过紧,指死腕僵,转换不灵,甚至发 抖。张旭给颜真卿传受笔法说:“妙在执笔,令得圆转,勿使拘挛。” 世传王献之幼年练字,其父王羲之从身向后突然抽他手中的笔,竟没有抽动,因 而得到他亲的称赞。不少人常以这个故事,作为传授笔法的要诀;也有些仿效此 法以检验自已执笔的松紧程度,实不足取。且不说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如果执笔 真的紧到了如此地步,怎好动笔写字?“不然,则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苏轼《论书》)
执笔要领四:高低相宜
执笔高低可根据字的大小和不同字体灵活掌握,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一般说,写 大字宜高些,写小字宜低些;写行草书宜高些,写楷书宜低些。 执笔高度要根据字体的类别、大小和笔管的长短而定,一般来说,写小字执笔要 低些,离笔头一寸左右,太低了笔画局促不自由。写中楷或大字,执笔要高一些, 约二寸左右;写大楷和草书笔管要再执高一些,约三寸左右。执笔越高,回旋的 幅度就加大,更便于挥运。但过高了,影响用笔力度,下笔飘浮,无力无筋骨。 执笔太低则使转笨拙。
话题三:合理的执笔方式
执笔法的基本思想
大书法家苏东坡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笔没有绝对标准的 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动空间,执笔灵便就行。 执笔跟选老婆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自己的。 什么样的执笔法容易合适大家呢?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了比较通用、合乎 人类生理特征的执笔法。初学者入门时如果忽视这些基础训练,随着书写水平的 逐步提高,渐渐就会感到不合适的书写习惯成为书艺进步的障碍,想要纠正却已 积习难改。 因此,虽然没有绝对标准的执笔法,但有比较好的执笔法。学习者在入门时通过 加强基础训练,养成良好而科学的执笔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传为顾恺之绘 注:这是一组砖画,原稿有可能出自顾恺之之手,但也有一些学 者认为,这幅砖画稿本有可能是南北朝时代的陆探微所为。
桌子
关于桌子出现的时间,有几种不同说法, 包括隋唐、唐中期等。
王维是唐中期人,在他的画里出现了具 有桌子形态的用具(从功能上看,已经 是桌子),表明在唐中期或之前,已经 有了桌子。
站姿要领详解
1、桌高:桌之高度以使上半身微俯为标准,约在腰上下, 过高过低均不宜。 2、微俯:上半身略为前俯,不可弯曲。头部亦随上半身 自然微俯,两眼正视,不可偏斜。 3、空间:桌与身体之距离与坐姿近似,不可倚靠桌缘, 至无活动之余地。 4、心态:心情轻松自然,精神尤须专注。 5、双手:左手按纸并稳定身体,右手书写。 6、两脚:两脚张开,与肩同宽,不宜平立, 右脚踏前一步站稳。
下图描绘的场景,距王羲之时已过约200年,当时仍然流行坐榻。书写 方式,仍为一手持纸、一手执笔。
士大夫四人坐于榻上,榻上有盘盛的菜肴、 酒杯、砚台、箭壶、琴等。榻内一人执笔书写;其余 三人,一人手执毛笔,一手举着刚写完的书绢似在审阅;另一人是背面,盘膝而坐,琴的一角搭 在腿上,一角搭在榻上,伸右手拉住右边一人的腰带;右边此人似乎欲逃酒下榻,一童仆正给他 穿靴。榻旁围列女侍五人,或捧杯、或执卷、或抱凭几、或抱着靠垫、或提着酒壶,排列有致, 顾盼生姿。画左侧有奚官三人,马两匹,一灰一黑,皆静立观望。
关于执笔:枕腕、悬腕与悬肘
枕腕是执笔的手腕枕靠在桌面上或枕靠在左手背上书写的方法。也有采用一种叫“臂 搁”的竹片来搁手的,一般用于夏天,因夏大容易出汗,手上的汗水容易将纸洇潮。 用枕腕法书写毛笔字,因手腕靠在桌上手很平稳,适宜于写小楷或一寸见方的中楷, 但也因手腕搁死了难于移动。如果再写大一些的字,就要用悬腕来书写。
执笔要领一:指实掌虚
“指实”,即五指齐力,力聚管心; “掌虚”,即手掌空虚,形同握卵。 实践证明:指实就能和稳定;掌虚就会用笔灵活。而要做到指实掌虚, 最好采取人们常用的“五字执笔法”。
执笔要领二:管直腕平
管直,指笔管与纸面垂直;腕平,指手腕与纸面平行。康有为说:“欲用一身之 力,必平其腕,竖其锋”。因为管直则锋正,锋正则能够“令笔心常在点画中 行”,以利用笔四面势全,八方出锋;腕平肘则自然会提起,这样悬肘用笔,既 灵活又有力。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认为掌竖则管直,因而强调执笔要竖掌。其实不然,管 直并不取决于掌竖。从五指执笔法的各个手指的作力点来看,五个和指在笔管的 上下左右均匀布点,四面八方平衡用力,这样自然将笔官执得竖直。如果将手掌 竖起来,腕部肌肉便受到牵制,处于紧张僵硬状态,既容易疲劳,又不便于运腕, 尤其是写大点的字,更加感到不便当;倘若站着写掌则根本无法竖起来。因此我 们认为,和不一定要掌竖,而以掌面同纸面成45.夹角为宜。为了便于掌扫这一 要领,可先将右臂松驰,垂身侧,手指自然弯曲,成半握拳状,并保持原样,抬 至桌面书写位置,然后,左手再将毛笔递给右手,按五字执笔法的要求执住。 (其实并非时刻都要垂直执笔,只是大致保持这一状态,便于应付各种书写上的 变化需要)
主题1
书法坐姿与执笔
书法君讲解 兰亭学习会小艺记录 文档有补充 2014年6月7日
话题一:古人怎样写字
书法君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王羲之是怎样写字的?
王羲之(303年—361年,或321年—379年)
一、古人用什么坐具?
汉及以前的人们惯于坐席。
直到魏晋时期士大夫仍然习惯于坐席,也有坐于榻上;可以确定的是,当时还没有正式的 桌椅。不过有“胡床”传入中原,有点类似小马扎,后发展为交椅(放大版的马扎)。
王羲之就是斜躺在榻上被岳父郗鉴看中, 被招为女婿,是为东床快婿。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传为顾恺之绘
这幅砖画上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题材时间在王羲之之前,作此画的人,可能 是顾恺之,出生比王羲之晚40年左右。顾恺之12-13岁时,王羲之去世。
从顾恺之的画来看,那段时间前后基本上是没有桌子的,都席地或卧榻。 注:这是一组砖画,原稿有可能出自顾恺之之手,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幅 砖画稿本有可能是南北朝时代的陆探微所为。
唐,孙位高逸图,绘画的题材是魏时竹林七贤,图中的人物坐在席上。
当时也有榻。
功能类似于今天低矮的沙发, 是常用的卧具与坐具。
顾恺之,洛神赋图
当时流行席地而坐,无桌椅。
这幅砖画上是竹林七贤,题材时间在王 羲之之前,但作此画的人,很可能是顾 恺之,出生比王羲之晚40年左右。顾恺 之12-13岁的时候,王羲之去世。 从顾恺之的画来看,那段时间前后基本 上是没有桌子的,都席地或卧榻。
王维(701-761),伏生授经图 注:有学者认为王维的画犯了错误,题材中的伏生是汉初人,当时没有桌 子,坐姿也应为跪坐。这不影响认定在唐时有了桌子。
椅子 真正供垂足而坐的有靠背的“椅子”,大约在唐时出现。从下图可以看出, 当时榻、几、桌、椅并用,椅子有了靠背。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二、当时怎样坐?
北齐校书图
三、当时怎样执笔?
看这尊瓷俑,这两人是校书吏,就是核对文 书史料的小吏。 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 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 提箱,一人执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 执一板,上置简册。 执笔,下方托以板状物,悬肘凌空书写。 有席,席地而坐;有几,很矮,放小物件。 当时没有椅子,也没有桌子。
3、钩:指“五字执笔法”中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 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的外侧。 4、格:指“五字执笔法”中无名指的作用。格有挡住之意。无名指用指甲肉之 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揭有挡 住和往外推之意。 5、抵:指“五字执笔法”中小指的作用。抵有托着之意。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之 下,以增加力量,挡住中指的“钩”。
四、古人何时用桌椅创作?
大唐盛世,桌椅几榻齐备,各种坐卧方式并行。
当时大兴宫室和贵族府第,家具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绘画上可以考证,唐朝中 期的人们的起居习惯呈现席地跪坐、伸足平坐、侧身斜坐、盘足迭坐和垂足而坐同 时并存的情景。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五代与北宋时,桌椅已经逐渐普 及,中国人的坐卧用具与起居方 式基本上确立下来。
五字执笔法,相传是由“二王”传下来的, 唐代陆希声得到后,再传至宋代钱若水, 才公开出来。
五字执笔法详解
1、擫(yè):指“五字执笔法”中拇指的作用。擫即指按之意。以拇指骨上 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如吹笛时以指擫住笛孔一般。
2、押:亦作压,指“五字执笔法”中食指的作用。押有约束、管束之意。用食 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和大 指相对地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
左图是来自百度文库恺之所绘,他比王羲 之晚生约40年。 结合前页比王羲之略早的瓷俑, 可以看出在王羲之时代,基本 上都是采取无桌椅的手持书写 姿势。 顾恺之,女史箴图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作出如下猜想:公元353年,王羲之与 谢安等四十一位贵族士大夫集于兰亭曲水之侧,或正襟跪坐、 或伸足斜倚,席地而坐(户外活动,估计没置榻),旁有小几 置以酒菜,在婢女的服侍下,一边喝酒吟诗,一边提笔悬肘疾 书,《兰亭集序》就此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