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问题分析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
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精选范文三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发扬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
下面是由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及培养范文,更多优秀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浅谈大学生人文素养范文一党的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实质上是把文化软实力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文化是软实力资源中尤为重要的一类,而人文素养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主体,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促进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人文素养”的内涵以及重要性关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在文献中有不少阐述,有侧重于人文知识的(如文学、哲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等);有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等个人品质的,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侧重于人的行为方式的,表现为人的谈吐与做事的态度与方式。
综合以上的观点笔者认为:“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内化为人的道德修养、思维方式、思想品味、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个人品质,外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其核心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国家来说,人文素养是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的积淀,犹太人能够建国是因为秉承了他们永不放弃的爱国热情。
对个人来说,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是在人生道路上健康顺利行走的基石,是现代人在残酷竞争中保持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有力保证。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大学生增强个人魅力与自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学习、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残酷的就业压力。
二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1.人文知识基础薄弱,忽视传统文化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是人文知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人文和历史不甚了解,许多汉字和成语一知半解,忽视中国传统文化,著名的古诗词及作者不清楚,缺乏人文底蕴,认识比较肤浅。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法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法的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素质。
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涵盖着人文知识、艺术修养、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等。
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高校教育的使命所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着不少问题,研究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面狭窄。
很多大学生只注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甚少,造成了知识的片面化和狭隘化。
2.缺乏文化自信。
一些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国家文化和传统文化了解不足,面对外部文化时,缺乏应有的自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道德观念淡化。
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一些大学生在道德上出现了偏差和淡化,缺乏对于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的把握。
4.社会实践能力弱。
很多大学生将时间都用于学习本科知识,对于社会实践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够,导致人文素养的欠缺。
综合上述种种问题,可以看出,大学生人文素养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亟需找到有效的方法进行提升。
二、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方法1.开设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课程高校应该开设一批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伦理、宗教等多领域的人文素养课程,如中国古代文化、世界文明史、西方哲学等,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地传授和呈现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加强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如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化艺术活动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现实社会中去,多感受社会的温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
3.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提升人文素养的关键,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应该树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多读一些人文、文学、哲学等方面的书籍,通过阅读不断锤炼自己的情操和人文素养。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一、引言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化、哲学、历史、艺术等人文领域的知识和修养水平,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以期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某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进行了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参与人文活动的频率、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评价等方面。
实地访谈则主要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修养情况进行深入了解。
三、调查结果1. 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仍停留在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领域,认为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艺术修养和人文知识储备。
部分学生认为人文素养还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和对价值观的思考。
2. 参与人文活动的频率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平时参与人文活动的频率普遍较低。
大部分学生表示,由于学业繁重和技能培训的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人文活动。
而少数积极分子则表示会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各类文化、艺术活动。
3. 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评价在对学校人文教育的评价中,学生们反映出了一些共同的意见。
他们认为学校对人文教育的关注不够,很少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或者开展人文活动。
学校的人文氛围也不浓厚,很少有相关的讲座或展览等活动。
不过,也有部分学生表示,学校会定期组织一些文艺汇演和讲座,但是参与度不高。
四、分析1. 教育理念影响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并不够重视。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导向,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2. 学生自身素质问题部分学生对人文素养的理解比较狭隘,将其局限在传统的人文领域中,而忽视了对社会、人性、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关注。
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和实践任务也影响了他们参与人文活动的积极性。
3. 学校教学管理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人文教育的关注度还不够,相关的选修课程和活动也较少。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与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与思考一、前言当代社会的发展中,科技和人文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两个重要标志。
科技的发展主要追求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探索,而人文信息则是为了探索个人内心世界,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发展,追求的是思想道方面的进步。
虽然两者是不同的发展方向,但是二者的关系却是相互发展相辅相成的。
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风气逐渐发展成功利主义为主导的实干型社会,相对于此,对于人文精神的相关重视程度逐渐下滑。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军,是富有朝气的青年群体,肩负着我国未来的发展使命。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校园中难免会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尤其是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入侵校园,使得很多大学生往往更加看重自身的文化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往往忽略了人文发展的重要性,甚至会导致重理轻文等现象的出现。
所以,本文主要针对笔者身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进一步强人文主义精神塑造,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一)理想层面的缺失从目前的大学生,理想层面的追求来看,大部分的大学生没有自己的信仰。
很多人显得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不能专注于学习文化知识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很多人往往急功近利,虽然胸怀大志,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停留在嘴上,认为自己改变不了世界。
(二)知识层面的缺失在知识层面上,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业有较高的关注度。
但是对人为社科领域的知识了解甚少。
尤其是相对于历史学,哲学,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
他们甚至轻视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
平时在生活中他们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聊天和游戏上很少关注于优秀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三)能力层面的缺失很多大学生虽然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性格孤僻,不愿意和别人交流,也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他们判断事物的标准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往往不能换位思考。
(四)修养层面的缺失。
另外一方面就是道德修养上的确实很多大学生,虽然文化知识的储备较为丰富,但是在为人处事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张国阳(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市北碚区400715)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存在日益缺失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人文素养的含义和重要性,调查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表现,进而分析其原因,得出提高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教育随着新千年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的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教育事业也在变革中发展,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变得更加复杂多样。
在肯定主流思想积极向上的前提下,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青少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也表现出诸多问题,例如生活自理能力差、责任心不强、心理素质差、漠视传统文化等等。
而究其原因,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和重要性所谓“人文素养”,其核心指的是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
人文素养又可分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
人文知识是基础和前提,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行为是目的和表现方式。
人们通过学习文学、历史、艺术、道德伦理等人文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又通过人文精神的指导,做出诸如助人、自强等人文行为。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希望,他们的人文素养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世界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尊严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和智力的发展,增强大学生的耐挫折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大力提倡人文教育的潘光旦说:“如果学校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合作就越困难,工作冲突也就越多,国家和谐康泰越不可能。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问题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问题分析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使大学生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出现失衡,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
高校应从开展人文教育,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问题1 前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能型逐步过渡到综合型人才。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然而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性缺位”表现突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人文”一词早在《易经》中就出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这里,“人文”与“天文”遥相呼应,“人文”大约指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
而“天文”大约指的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在西方“人文”是相对神学、神文而言的,针对中世纪的宗教等级制度、文化专制而说的。
关于人文素养没有一致的定义。
有的认为人文素养是关于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
还有的认为人文素养是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
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认为人文素养可以细化为五个方面: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高雅的意境。
即概括为“三心二意”。
当然这个“三心二意”是褒义的[1-3]。
2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率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研报告共3篇
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研报告共3篇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研报告1关于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研报告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大学生逐步成为国家和社会建设中最重要的一支力量。
然而,目前的大学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一些大学生缺乏必备的核心素养,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现状的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一、调研结果1.文化素养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基础。
但是,有些学生还存在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等问题,比如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缺乏文化背景知识,导致对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认识不足。
这也表明了当前教育仍然存在问题:大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和深入,而且缺乏足够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2.创新创业素养虽然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和热情增加了,但还是存在一部分人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大学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很难真正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得到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造成了一种在理念上鼓励创新,但在实践中却缺乏支持和认可的矛盾现象。
因此,大学需要建立更为深入和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和平台,帮助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3.人际交往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场和人际交往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社交能力不足、沟通技能不佳、人际交往意识淡薄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职场新人刚入行时,都会遇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圈子狭窄等压力,如何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往来,才能更好地适应敌手。
因此,大学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校园里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学生参加不同领域的活动和组织,扩大交际圈,积累重要资源。
二、问题分析1.教育的单一性和考试的影响在目前大学教学中,单纯文化知识的传递和高考成绩的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阻碍。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缺乏对实际应用和创新创业等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培养无法更好的发挥,思维习惯逐渐僵化,对于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
人文素养调研报告
人文素养调研报告人文素养调研报告引言:人文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人文知识和理解能力,以及对人类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认同和关注。
它涵盖了对历史、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的理解和欣赏,并促使人们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和道德素养。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我们进行了一项人文素养调研。
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200名大学生进行了人文素养水平的调研。
问卷涵盖了历史知识、文学鉴赏、艺术欣赏、哲学思考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调研过程中,我们保证了匿名性和隐私保护,以便参与者能够真实回答问题。
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结果显示近80%的大学生对于基本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入解读和历史思想的探讨,了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其次,文学鉴赏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解读,但对于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仍存在一些困难。
艺术欣赏方面,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欣赏并正确理解一幅艺术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但对于艺术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美学价值的理解还需要加强。
哲学思考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一些基本哲学概念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对于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和对复杂哲学问题的探究还有一定困难。
最后,对于道德行为方面,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基本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有较好的遵守和认同,但对于一些道德困境和伦理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结论: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当前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历史深度理解、文学艺术内涵分析、哲学思考能力和道德行为判断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
建议: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学校要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的培养。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
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第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如今面对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更需要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培养专业人才,提倡的是专才教育,关注工具价值和技术价值的实用性,从而相对忽略了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素质培养。
例如:理工科学生往往逻辑能力强但思维能力差;专业技术过硬但文字表达能力欠缺;学识广泛但缺乏艺术欣赏力;具有社会竞争力但欠缺为人处世之道……这些都在不经意间严重影响了理工科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提升。
因此,加强当今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的人文教育是现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在当今社会,人文素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
2理解人文思想。
3掌握人文方法。
4遵循人文精神。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
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1]二、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调查研究的方式及基本成果为了能更直接清晰地了解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笔者针对江苏工业学院理工科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同学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网络调查结果,收到有效问卷参与学生1206,调查有效率为90%,其中男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51.3%,女生占48.7%,参与者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年级,因此具有相对的普遍性。
问卷内容涉及文学、历史、道德意识、学习意识等内容。
题目类型分为单选和多选两种。
根据调查结果得到如下结论:(一)人文素质教学的缺乏使得理工科学生缺少文化素养他们对于人文的接触普遍还是仅限学校教育,只有27.27%的同学在问卷调查中能正确回答《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对人才定义中的应有之意。
解决当下高校人文素质薄弱的问题应着眼于在理念层面加深认识,在实践层面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现实路径,在评价机制上淡化功利,注重内涵予以保障。
关键词:高校;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对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科学认识和把握。
人文素质教育也应是新形势下对人才定义的应有之意。
高等教育绝不是仅仅培养某一方面的专才,而是必须要承担社会职能全面的人,即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并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兼具。
落实到实践层面,高校旨在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技能也具有良好的道德文化修养的人才。
1、人文素质教育概述得益于历史文化传统,西方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谓源远流长。
“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重视教育特别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想就已经在亚里士多德的《论政治》当中鲜明地提了出来。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国外教育发达国家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1]。
例如美国作为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人文精神已经根植于其教育文化传统中,人文精神已经成为大学教育的核心与灵魂。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学术上,倡导自由中立;在办学上,讲求兼容并包;在学生培养上,注重学生服务社会的精神培育和个体对生命高度的尊重。
国内人文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历经几十年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指导体系,在实践层面尚未凝结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人文素质教育比较薄弱,亟待解决。
归结到现实层面:即重理轻文。
正如学者们形成的共识:“人文危机首先表现在人文学术活动‘不景气’,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力正在枯竭。
工具理性泛滥无归,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人文学术也渐渐失去了给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的作用,而不得不应付要它自身实用化的压力”。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原因及提升策略(一)
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原因及提升策略(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原因及提升策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现代大学生已经不再仅仅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需要拥有更广泛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人文素养。
然而,实际情况却存在着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这给他们未来的发展带来了隐患。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提升策略。
一、原因分析1.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现阶段,教育制度往往注重学科之间的划分,从而使得学生在面对各种课程和综合性问题时缺少整体性的思考能力。
过多的专业化课程学习使得学生在其他学科方面的学习和兴趣得不到培养和发展,从而导致他们对人文社会类知识的兴趣减少,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
2. 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创业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生往往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专业学科的学习上,忽略了人文社会类课程的学习。
同时,社会对于人文知识和能力所那些抱有偏见,没有给予其足够的重视和认可。
这种环境影响下,一些学生缺乏对人文素养的意识和重视。
3. 个人因素的局限每个人的个性、兴趣和能力等都不同,导致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和掌握也存在差异。
有些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在人文素养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二、建议策略1.建立全面的教育体系应该加强对人文素养类课程的引导和重视,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学制计划,促进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2. 提高社会对人文素养的认可度社会应该积极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动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能力提升和发展的机会,同时要正面评价人文素养和人文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人文素养。
3. 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与项目针对个人的特点和兴趣,学校应推出各种学习项目和计划,以便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素养,使其逐步发展出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在于教育体系不完善,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因素的限制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改进措施。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分析与对策-最新教育文档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问题分析与对策人文素质是指人的一种理性觉识。
它包括对人生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
曾经一度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被人们普遍认同为是少数派的“精神贵族”、“知识精英”。
然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已经悄然开始了嬗变。
社会上对大学生有了“有知识、缺文化;有学问、缺修养;有理论、缺行动”等的不良评价,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重视和加强高校的人文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1.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危机目前,我国很多的学者、教授认识到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
总结起来,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1.1.1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人文知识学习。
随着竞争机制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专业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上掀起了“文凭热、考研热、证书热”,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把考证、考研作为唯一的目标,缺少了对科学文化本身的追求,尤其是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被很多学生忽视。
有关大学生学习取向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最想学习的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实用技能等实用知识。
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受重视,21.16%的文科生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前途,在大学生的课余学习中,文科学生不钟情于“文”,而大多数理科生对于人文知识更是“敬而远之”,甚至是极力避免。
1.1.2信仰危机与价值观的迷失。
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引导人们去发现人生的真谛,形成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新的学说、观念大量涌入。
人们的价值取向伴随各自的条件、信念与选择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多向化、多维化、多层化、立体化的情状,传统价值观破灭和新信仰缺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迷失。
2024年大学人文素养心得体会(3篇)
2024年大学人文素养心得体会作为大学生,我一直认为人文素养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必须要培养和提升的一项重要能力。
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我深刻体会到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谈谈我对大学人文素养的心得体会。
首先,人文素养使我更加关注社会问题。
人文学科涉及到人的思想、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通过学习这些学科,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在大学期间,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通过学术研究和阅读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
这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也使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人文素养让我不再只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社会做出贡献。
其次,人文素养使我更加关心他人。
人文学科注重人的关怀和情感交流,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我学会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我能够主动关心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关注他们的生活和感受。
同时,我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故事和经历,培养了自己的同理心。
这种关心和同理心不仅在我与他人的交往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我更加懂得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成长。
人文素养提醒我,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需要共同努力,相互扶持,才能共同实现自己的价值。
再次,人文素养促使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人文学科注重思辨和思考,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我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进行反思。
我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做某件事情,为什么要相信某种价值观。
通过思考和反思,我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让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目标。
同时,人文学科也教会了我宽容和包容。
在大学期间,我与来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同学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学会了欣赏和接纳他们的差异。
这种宽容和包容使我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和理解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合作。
最后,人文素养促进了我的人际关系发展。
人文学科培养了我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使我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
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应当具备全面发展的素养,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目前一些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表现在对文化传统的了解不深、对人文艺术的欣赏能力有限、对社会人文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刻等问题。
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注重美育教学,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审视世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只有通过有效的美育教学,才能让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具备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1.2 问题意义在新时代下,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缺乏文化自信、缺乏审美能力、缺乏综合素养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和进步。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当前美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与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加强美育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研究如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美育教学对策,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在新时代下如何通过美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化,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人文素养不足的问题,缺乏对人文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旨在研究针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如何通过美育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
大学生人文素养调研报告
大学生人文素养调研报告1. 引言人文素养是指个体通过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对人类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道德情操,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成长至关重要。
本报告旨在调查大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2. 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有500名大学生参与调研,调查内容包括人文学科学习情况、自我认知、社交互动、审美观等。
3. 调研结果分析3.1 人文学科学习情况调研结果显示,近80%的大学生在选修课程中选择了人文学科,其中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是最受欢迎的学科。
然而,仅有不到40%的学生表示在这些学科方面投入了足够的努力和时间。
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学习重要性认识到位,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2 自我认知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多来自于社会和个体方面的影响。
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人文素养评价较高,但在详细描述具体内容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和混淆。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人文素养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或缺乏对自身素养的全面评估。
3.3 社交互动社交互动是大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参加社团活动等方式进行社交互动。
然而,约3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交互动中更注重与同学的交流,而忽视了与老师的交流和互动。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人文素养方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指导。
3.4 审美观审美观是人文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审美观方面存在较强的实用性,注重实际和功能性,对于艺术和美学的理解和欣赏程度相对较低。
这与现代社会功利化的审美导向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4. 结论与建议4.1 结论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调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人文学科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投入方面存在困难。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是指高职学生所具备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能力,包括文学常识、历史逻辑、思辨能力、审美情操等。
人文素养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在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急需进行现状调查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为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指导和支持。
1. 人文知识薄弱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文学、历史等人文知识的了解较为薄弱,缺乏对经典著作、传统文化的积极学习和探索。
2. 思辨能力差高职学生在文学理解、历史解读以及社会现象分析等方面的思辨能力较差,缺乏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只能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
3. 缺乏审美情操一些高职学生对于美的欣赏和评价能力不足,缺乏对于艺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鉴赏和理解,审美情操较为贫乏。
4. 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缺乏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只关注自身的学习和生活。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对策研究1. 完善课程设置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薄弱的现状,学校应该完善人文类课程的设置,加大对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力度。
通过生活、职业等各方面的案例分析和故事讲解,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人文知识的魅力。
2. 强化实践教学高职学生应当通过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实地教学方式,增加对人文知识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提升对于历史、艺术等领域的兴趣和理解。
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该通过开展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学校应该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通过举办讲座、文化沙龙、书展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
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探析论文【摘要】人文素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个人在社会竞争能力方面的重点提升内容。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与日渐增强的竞争压力,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
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大一新生为例,分析出当今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以及人文素养缺失原因。
并且针对当今大学生中出现的有关于人文素养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达到提升整体大学生人文素养水平的目的建言献策。
【关键词】人文素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虐猫事件”“彭宇事件”等相关新闻时不时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人们对“道德观”的讨论。
的确,在我国居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有关精神文化的讨论却不容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素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容。
素养,是个人与外界做合理而有效的沟通及互动所需具备的条件,当知识内化到人的生活和行为中,才能称其为素养。
本文所写的“人文素养”指大学生内在的精神修养和内在涵养所外化的个体行为,主要包括道德素养、审美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生活价值观、心理素质、法律素质、情感取向八个方面。
每方面包含基本常识、基本观念与基本行为三个层面。
人文素养即人们的内在人文精神修养、精神品质与基本涵养同时也包括内在品质精神所外化出的行为,可以说人文素养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思维与外在行为。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这一群体的人文素养情况如何,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
一、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调查主要以甘肃农业大学2016级新生为主要调查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与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除去预科生以外的4223名2016级大一新生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问题调查。
(一)整体道德素质有待提高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由图2-1可知,参与调查的同学们认为当代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水平一般的同学有65.9%,认为好的同学占18.7%,认为较差的同学占10.6%,认为很差的同学占有1.6%,而认为非常好的同学仅仅占比3.2%。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其中人文素养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究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其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一、调查结果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200份有效问卷。
其中,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8-23岁之间。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结果:1. 对于人文艺术方面感兴趣的比例很高,超过8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热爱阅读、音乐、电影等文艺作品,且多数人每周花费1-2小时以上的时间进行相关活动。
2. 知识储备方面,超过60%的受访者建议大学应该提高人文课程比重,涉及领域包括历史、哲学、人文地理等。
3. 思辨与创造力方面,超过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会阅读一些历史经典著作,接受过基本哲学教育。
同时,大部分受访者也意识到思维的自由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并表示在大学时代得到了相对较多的知识和启发。
4. 社交互动方面,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且较主动参加社交活动。
同时,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缺乏自信,不太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结果。
二、结果分析1. 人文素养得到重视随着大家对于文化和人文价值的认识加深,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们对于人文艺术方面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正确的坚信了人文素养的价值,对于人文艺术的兴趣愈发广泛。
2. 成长需求迫切虽然大部分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需求,但我们也看到,还有一部分学生与%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这也表明,大学生们对于当代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3. 自我表达领域有待提升对于自我表达的表现,在社交互动方面多数受访者表现良好。
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自己缺乏自信,不太敢于发表意见和表达自己的思考。
这也提醒我们在人文素养的培养中需要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加强表达能力。
三、人文素养对人生成长的影响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对于整个人生的成长都是有影响的,接下来,我们针对一些已知的影响进行分析:1. 培养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人文素养能够帮助大学生们拓展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并且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留下良好的积淀。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解决思路分析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解决思路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密。
我国社会正不断接收着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文化。
当代的大学生也在整个接收过程中强化了功利性和物质性的追求,弱化了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要求,这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文化底蕴继续深化的主要制约。
因此,加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从概念、现状分析及解决方案三个方面阐述,希望大学生、高等学校及整个社会都要关注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人文素质高等教育解决办法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概念1、素质目前理论界关于素质有三种界定。
一是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界定,指人由先天遗传而得到的品质。
它为后天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一般的界定,指人的修养和素养;三是教育学的界定,即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或素养。
其中第三种界定为理论界所普遍认同。
这种解释承认人的素质有天赋条件,更有教育、社会文化和实践等后天教化的影响;同时强调素质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内化过程,素质一旦养成,将长期起作用。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责任感、思维方式、创新精神、人格意识等。
2、人文素质教育所谓“人文素质”就是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的总和。
素质的重要特征是后天的习得性和发展性。
人文素质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所体现出的成果。
包括语言文学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教育,以宏扬人文精神为目的,是一种“做人”的教育,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其问题分析摘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是培养全面发展合格人才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技发展以及人们对科技的重视,使大学生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出现失衡,造成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
高校应从开展人文教育,提高教师人文素养,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等方面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问题1 前言人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综合教育,是高校育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面对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技能型逐步过渡到综合型人才。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还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
然而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制度性缺位”表现突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
“人文”一词早在《易经》中就出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在这里,“人文”与“天文”遥相呼应,“人文”大约指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
而“天文”大约指的是自然界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
在西方“人文”是相对神学、神文而言的,针对中世纪的宗教等级制度、文化专制而说的。
关于人文素养没有一致的定义。
有的认为人文素养是关于人之为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素养。
它是由知识、观念、信仰、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潜能。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及综合能力。
还有的认为人文素养是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
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世佑认为人文素养可以细化为五个方面:爱心,责任心,自信心,坚强的意志,高雅的意境。
即概括为“三心二意”。
当然这个“三心二意”是褒义的[1-3]。
2理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分析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就业率已经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部分理工科院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就业率,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素质,轻德育”的不良倾向。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才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2.1 人才培养目标缺位,重科技轻人文《河北省高校人力资源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4]课题调查组对某理工科大学86名学生进行的随机采访显示,其中只有4名学生完整地读过四大名著,90%以上的学生认为只有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考试用书才是必须要读的书。
目前理工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科学素质往往较高,但是很少接受系统的人文教育,缺少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不高。
这与我们当前在课堂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上片面追求实用性、应用型不无关系。
2.2 重技能培养,忽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在当今社会浮躁、功利等不良习气的影响下,在校期间许多大学生为了考证而忙碌,往往忽视了蕴涵在科学技能中的求真务实、锲而不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滋养。
“一些学生不能正确看待个人利益问题,存在着功利思想;不能辩证地看待社会问题,表现为道德情感冷漠、人文精神丧失、人文价值模糊。
他们思想消沉,不能正确地面对人生;人情冷漠,对人的关爱与信任出现危机;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价值观发生扭曲”[5]。
因此,加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尤为重要。
2.3 校园文化活动人文气息氛围不够浓厚从整体文化观上看,理工院校学生的人文教育不仅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而且还表现在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个体体验上[5]。
理工科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围绕专业设置情况来组织设计,比较重视开展科技活动、实践活动,而较少组织有质量和人文色彩浓厚的学术报告、文艺活动等。
由于校园活动内容和业余生活的单调,使一些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热衷于追逐时尚,荒废了学业。
另外,由于有些学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中特别是新校区建设中,缺乏历史文化传承,文化断裂失衡也是导致人文气息不足的原因之一。
3 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英国著名数学家哈代说过“一位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无所知的人文学者和一位对莎士比亚著作一无所知的科学家一样糟糕。
只有能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二者和谐统一的人才能算是完善的人”[6]。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科学素养的水平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有关对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证实,当前我国大学生科学素养状况不容乐观。
在2008年12月的《科学新闻》中的一篇文章中对大学生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调查中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只有20%的同学经常参加专题科学讲座和科学报告,不到25%的学生经常阅读科普书刊和观看科普展览等;调查还显示出大学生积累最多的科学知识是专业内的知识,而专业之外的知识知道的却很少;高达85%的大学生没有参与过科研项目;对高新科学技术知识和科技发展史了解较少;科学实践能力较差,多数大学生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科学知识层面,即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层面,而对科学方法掌握、对科学的价值和科学精神的理解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反映出大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存在的缺失。
另外,文史类与理工类学科之间的“渗透”欠缺,理工科学生多数缺乏人文知识;文科生的自然科学知识一般停留在中学阶段[7]。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配置不均衡,高考竞争使中小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学校为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除此以外,我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文理分科,不少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学习文科,而不少文科生、艺术类学生因为高考不考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因此在高中二年级放弃了对这些科目的学习,因而缺乏基础性、常识性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知识。
进入大学后课程设置又过于强调学科专业化,文科学生很少有机会再接触科学知识,因此文科大学生虽然人文知识较为丰富,人文素质相对较高,但是科学知识则显得相当匮乏,这将制约文科人才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加强当代文科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成为必要。
4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4.1 文化底蕴的缺失应试教育的盛行与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导致今天的大学生人文素质严重缺失。
体现在:(1)人文地理的不足。
网上曾经爆出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女大学生走在校园的路上,A女生问B女生:北京在哪?B答:北京属于河北省,就像我们的城市属于XX省一样。
北京市是北京的一个市,它是一个直辖市,天津也是河北的。
A女生:哦。
现在我明白了。
看完这则故事,我们在苦笑的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
本该在幼儿园就应该懂的常识,为什么到了大学还是一无所知?我们不一定要要求我们的学生懂得《论语》、《孟子》,但我们不能让学生把祖国的“首都”丢了。
如果学生都成这样,我们将如何走向世界?(2)传统文化的缺失。
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根本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教育。
虽然近几年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迫于现实的压力,学校心有余而力不足。
学生没有时间读名著,教师也没有时间讲名著。
于是,就导致了如今的学生连“孔子”是谁也不知道[8]。
4.2 价值观的功利倾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增加和信息渠道、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具有更大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开放性。
对知识的接纳不仅取决于知识的本身,更是由个人的价值取向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带动了人们观念的更新,青年大学生站在时代的潮头,更深更快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思想的激烈碰撞,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由重义转向了利义均衡或偏重功利,理想信念由高远转向现实。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成才观在大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
与此相适应,大学生的求学观念也由虚转实,表现出明显的实用倾向和功利性,往往将学习的精力兴趣主要集中于应用型、实用性的学科上,疏于基础的人文学科的学习。
追求功利、淡于修养、实用第一成为大学生选择知识的价值标准。
4.3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的缺乏心理的自我调适就是要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心理毛病,恢复到正常的心理状态。
当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娱乐与休闲的时间相对减少,压力自然可想而知。
现在的大学生,不仅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面临就业的压力。
大学的扩招,导致许多学生就业无门,国家虽然尽全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但是,毕竟岗位有限,仍有许多学生难以就业。
在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下,就业问题更为凸显。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一进入大四,心理上就处于十分紧张和焦虑的状态,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就业”。
而有些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走上了极端的道路。
当然,造成今天大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较差的另一个原因是家庭教育所致。
如今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几代的爱宠于一身,根本不懂什么是“挫折”;即使是农村的孩子,也很少有人会下地干活。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理的承受能力可想而知。
4.4 科学至上与人文贬值科学精神是一种怀疑的、批判的、理性和实证的精神,是一种去伪存真、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主义推崇科学知识,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才是真正的科学,世界上的一切问题,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去解决去解释,把科学看成是万能的。
这导致许多的大学生盲目崇尚科学而忽视自己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提高。
他们举着科学的旗号,认为人文是过时的、不实用的,只有科学才能让他们实现自我的价值,人文变得可有可无。
而缺乏人文精神的滋养,科学精神注定会成为无水之木,无源之水。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曾说:人文教育的融通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时代趋向,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
不仅要准备大脑抽象升华的思辨,而且要敞开一颗内心敏感且蕴含着向往美好人性理想激情的心。
自然科学越发达,越应重视人文科学。
杨先生的认知完全符合马克思的预言“: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9]5结语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
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就是一个残缺、不完整的人。
21世纪的大学生既要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
我们应高度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应不断开展多种活动推动大学生人文教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 沈小红.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9).[2] 杨静.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7).[3] 龚光军.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 张宏雷.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8,(9):96.[5] 刘威.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6):108.[6] 钟添生,甘桂蓉,邓彦.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与培育[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61~62.[7] 李兴毅,张倩.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的调查与思考[J].科学新闻,(2008年12月第1期观察思考)[8] 杨跃民.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9] 万灵.浅谈校园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J].湖北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