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建筑---巢居
《韩非子· 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 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 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 滕文公》曰: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因此推测,巢 居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而多虫蛇的地区采用 过的一种原始居住方式。《礼记》载:“昔 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 ",可见“巢者与穴居”也非因地域而截然 分开。 在近年的考古工作中,一批原始社会公共建 筑遗址被发现,如浙江余杭县土筑祭坛, 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辽西建平县境内的神庙等。 这些发现,使人们对神州大地上先民的建筑水平有了新的了解,他们为了表 示对神的敬之心,开始创造出一种超常的建筑形式,从而出现了沿轴展开的 多重空间组合和建筑装饰艺术,这是建筑史上的一次飞跃。从此建筑不仅具 有了它的物质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义,促进了建筑技术和艺术向更高层次 发展。
西安半坡遗址1号方形大房子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1号方形大房子复原图丙
西安半坡遗址2号圆形大房子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乙
2号圆形大房子复原图甲
原始建筑初期的干阑式建筑
南方较潮湿地区,“巢居”已演 进为初期的干阑式建筑。如长江下游 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许多干阑建筑 构件,甚至有较为精细的卯、启口等。 既然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 流,那么我们可以大胆将浙江余姚河 姆渡的干阑木构誉为华夏建筑文化之 源。干阑式民居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 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 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 的地区非常适用。它距今约六、七千 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干阑式民居复原图 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 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 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 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汉代木制楼阁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 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东汉中后 期的墓中,炫耀地主庄园经济以及依 附农民、奴婢的成套模型和画像砖、 陶制楼阁和城堡、车、船模型大量出 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明器中常 有高达三四层的方形阁楼,每层用斗 拱承托腰檐,其上置平坐,将楼划分 为数层,此种在屋檐上加栏杆的方法, 战国铜器中已见,汉代运用在木结构 上,满足遮阳、避雨和凭栏眺望的要 求。各层栏檐和平坐有节奏地挑出和 收进,使外观稳定又有变化,并产生 虚实明暗的对比,创造中国阁楼的特 殊风格,南北朝盛极一时的木塔就是 以此为基础。
秦汉时期建筑
• 秦始皇的好大喜功在建筑上表现得十分显著。秦都咸阳,是现知始建 于战国的最大城市。它北依毕塬,南临渭水,咸阳宫东西横贯全城, 连成一片,居高临下,气势雄伟。解放后在接近宫殿区中心部位发掘 出了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一号宫殿”遗址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 米,高出地面约6米,它利用土塬为基加高夯筑成台,形成二元式的 阙形宫殿建筑。它台顶建楼两层,其下各层建围廊和敞厅,使全台外 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上层正中为主体建筑,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 室、过厅、浴室等。下层有回廊,廊下以砖漫地,檐下有卵石散水。 室内墙壁皆绘壁画,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车马、植物、建筑、神 怪和各种边饰。色彩有黑、赫、大红、朱红、石青、石绿等。秦始皇 统一天下后,以咸阳宫翼阙为核心而扩大,还仿建六国宫殿,“每破 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 殿屋复道,周阁相属”。 • 长城,阿房宫,秦皇陵也是秦代建筑中著名的代表建筑 • 木构楼阁的出现可谓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成熟的标志之一。
• • •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建筑形象:重楼高耸,屋顶曲线 和鸱尾尚显幼稚
此时期建筑艺术及技术在原有的基 础上进一步发展,楼阁式建筑相当普 遍,平面多为方形。斗拱方面,额上 施一斗三升拱,拱端有卷杀,柱头补 间铺作人字拱,其中人字拱的形象也 由起初的生硬平直发展到后来优美的 曲脚人字拱。屋顶方面,东晋壁画中 出现了屋角起翘的新样式,且有了举 折,使体量巨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木构件
河姆渡遗址出土木构件的用法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
先秦时期的建筑
• 商周是中国建筑的一个大发展时期,已初步形成 了中国建筑的某些重要的艺术特徵,如方整规则的 庭院,纵轴对称的布局,木梁架的结构体系,由屋顶、 屋身、基座组成的单体造型,屋顶在立面占的比重 很大。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割据,各国文化不同,建筑 风格也不统一。大体可归为以齐、晋为主的中原 风格和以楚、吴为主的江淮风格,秦统一全国后 建筑风格才趋于统一。
中国建筑的发展
• • • • • • • • 原始社会建筑 先秦时期建筑 秦汉时期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隋唐五代建筑 宋辽金建筑 明清时期建筑 近代时期建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原始建筑---穴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 器时代原始人居住的岩洞在北京、辽宁、贵 州、广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都 有发现,这种大自然所天然赐予的洞穴是当 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进入氏族 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房屋建 筑也开始出现。但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 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主要的居住方式,只不 过人工洞穴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 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例如在黄河流域 (原始半穴居建筑复原图) 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 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因此原始社会晚期,竖穴上覆盖 灰质, 草顶的穴居成为这一区域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在黄 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也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 现,其平面多为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山西还发现了“低坑 式”窑洞遗址,即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 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 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 代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 此时期为我国大分裂的时代,也使我国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此时专制 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少数 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劳动人民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 互争斗,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 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 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 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 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 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 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 解放。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 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 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我中 华建筑的形象。 魏晋南北朝建筑技艺 园林 陵墓 家具 佛教建筑 塔
• 代表建筑:殷墟,燕下都城,盘龙城宫殿,中山 王陵墓等。
盘龙城宫殿复原图
位于湖北黄陂盘龙湖畔的盘龙城遗址是商代前期城市遗址。它面积约1.1平 方公里,建于公元前15世纪前后。古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约290米,东西约 260米。城垣四面中部各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城墙基宽21米,现今南、西垣 及北垣西端尚存有高出地面约1~3米的夯土残垣。城垣的夯筑是以每层厚8~10 厘米左右的夯土筑出主体,内侧又有斜行夯土用来支撑夯筑城垣主体时使用的模 型板。推测城垣原为中间高耸而内侧有斜坡以便登临,外侧较陡以御敌。城垣外 有宽约14米、深约4米的城壕,壕内侧往往高出外侧1米以上。在城南壕沟底部曾 发现桥桩的柱穴,可知当时是架桥通过的
秦皇陵墓远景
秦始皇为了安排身后的归宿,还大肆修筑陵墓。他为自己精心策划的坟墓──骊山 陵,自他13岁即位起便开始修筑,被征召修筑骊山陵园的民夫最多时达70多万人, 陵墓主要材料都运自四川、湖北等地,但直到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时尚未修完,由 秦二世又接着修了两年才勉强竣工,前后历时39年。始皇陵在临潼县东5公里,背 靠骊山,脚蹬渭河,左有戏水,右有灞河,南产美玉,北出黄金,真乃风水宝地, 寄予着秦始皇让子孙万代永享福寿的心愿。陵园呈东西走向,面积近8平方公里, 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围墙大门朝东。墓冢位于内城南半部,呈覆斗形,现高76米, 底基为方形。据推测,秦始皇的“陵寝”应在陵墓的后面,即西侧。据《史记· 秦 始皇本纪》载:墓室一直挖到很深的泉水以后,然后用铜烧铸加固,放上棺椁。 墓内修建有宫殿楼阁,里面放满了珍奇异宝。墓内还安装有带有弓矢的弩机,若 有人开掘盗墓,触及机关,将会成为后来的殉葬者。墓顶有夜明珠镶成的天文星 象,墓室有象征江河大海的水银湖,具有山水九州的地理形势。还有用人鱼膏做 成的灯烛,欲求长久不息。安葬完毕后,秦二世下令将宫内无子女的宫女和修建 陵墓的工匠全部埋入墓中殉葬。后人对司马迁充满神奇色彩的记载一直半信半疑, 但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证明司马氏的记载基本是可信的。在它东面还发现了 举世闻名的大型兵马陶俑坑,内有武士俑约七千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 百余匹,以及数千件各式兵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殷墟博物苑
位于河南安 阳小屯村一带的 殷墟是商朝后期 的都城遗址。它 占地面积约24平 方公里,东西六 公里,南北四公 里。大致分为宫 殿区、王陵区、 一般墓葬区、手 工业作坊区、平 民居住区和奴隶 居住区,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之宏伟,出土文物质 量之精,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处 繁华的大都市。“宫殿区”发现有54座王宫建筑基址,是殷都城内经过多次修建 的一项宏伟工程。宫殿的建筑物都建在厚厚的夯土台阶上的,由夯土墙、木质梁 柱、门户廊檐,草秸屋顶等部分构成。解放后建立的就建在殷墟宫殿区遗址上, 苑内建有仿殷大殿,大殿夯土台阶,重檐草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古 朴凝重。
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 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 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 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在母系 氏族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在仰韶、半坡、姜寨、 河姆渡等考古发掘中均有居住遗址的发现。北方仰韶 文化遗址多半为半地穴式,但后期的建筑已进展到地 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中山王陵墓(战国时期)
战国建筑可以河北平山中山王陵为代表。它虽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 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仍可知它原来的规划意 图。中山王陵有封土,同时在封土上又有享堂。据《兆域图》和遗址,复原其当 初形制是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 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 和二位夫人。中间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 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 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体制最崇,从地面算起,总 高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 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 分明。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多采院落式的内向布局,但也有外向性格较强者,中 山王陵虽有围墙,但墙内的高台建筑耸出于上,四向凌空,外向性格就很显著。 封土台提高了整群建筑的高度,使得从很远就能看到,很适合旷野的环境,有很 强的纪念性格,是一件优秀的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